大话风水——秦始皇骊山陵墓的修建
3.在始皇陵北的晏家寨,有一块名叫“狠石”的大青石,默默地告诉你当年的艰辛。
秦始皇叱咤风云措,皆不惜兴师动众威武一世,又好大喜功,其在位其间,凡所举如伐赵兴师十万,伐魏披甲十万,伐楚起兵六十万蔽日到统一全国的五次出巡,也都是护从过万,浩浩荡荡,遮天,给人一种强烈的庄严、神圣而又伟大之感。

始皇的做法其动机恐不在一,这既是皇权威严的需要,同时也表现出他个人的狂妄和贪欲的无厌。而这些,又全都体现在了他所修筑的陵寝上。据说,埃及法老修造那座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时,也不过动用了十万民众,历时三十年完成,而秦始皇从十三岁即位起,就开始在骊山开土修陵,前后动用民工超过百万,直到五十岁死时为止,尚未全部竣工,秦二世胡亥接着又修了两年,才算草草结束,共花时间长达三十几年,其工程之浩大、场面之壮观由此便可想而知。
相传,为了负责修陵工程的顺利进行,秦始皇指定了专门的机构,整个工程建设,大体可分三个阶段:从公元前247年,到公元前230年,是工程的开始阶段,此时,秦始皇刚刚执政,秦国国力虽雄居六国之上,但对外用兵频繁,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时都还无法全部用于陵墓筑造上,故工程进展缓慢,规模也还较小。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随着对东方六国作战接连不断的胜利,俘虏增加,掠夺的财物也不少,工程进入扩展期。天下统一后,秦始皇将筑陵作为重点工程,他以天子的身份,征用天下的能工巧匠,和各种民工达七十二万,到骊山展开会战,使工程进入了高潮期。
经过上百万人,数十年的日夜奋战所建成的秦始皇陵,地宫上穴面积为二十四万九千七百七十五千方米,占地三百七十四亩;封土高度一百一十五立方米;如按夯一平方米需散土一点五立方米计算,那么需要散土一千六百八十六万二千零六十二点五立方米。如此巨大的工程,需要木工、石工、砖瓦工、修理工、金银细工、油漆工、彩绘工等,所用的人、财、物力及具体时间难以胜计,这给刚刚走向统一的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始皇陵上封土,但内部却用巨木和条石构成。骊山附近无石料,修陵所需的大量石料是从距骊山二百多里的甘泉山运来的。而所有的木材则来自远隔千山万水的四川省。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秦岭、大巴山那崎岖的山路上,运木大军靠几个人十几个乃至数十个人合扛一根圆木,踊蹈前行。究竟有多少疲惫者不慎掉到山涧而摔死,有多少屏弱者因缺水断粮而活活饿死,多得难以估计!运木艰难如此,运石料就更加困难重重。由于所需石料量大,块大,运石大军只得用手推,用绳拉,一步一步前进。其艰难痛苦之状,令人难以想象!繁重的劳动,露野的白骨,使不少人因不堪痛苦而反抗,但他们的下场也只能是身首异处,比抛于路途更残酷!在秦始皇陵的西北,有一个当年的石料加工厂遗址,出土有铁脚镣、铁锤及石料半成品。这些铁镣,很可能就是当年修建陵墓的刑徒们所戴的。在陵的西南,有一块坟地,古地约一千平方米,其杂乱的尸骨和腐化层足有半尺多厚,不知有多少修陵者冤葬于此处!
秦始皇,以其残忍和苛政役使万千民众。然而断头易,心死难!至今,在骊山脚下,始皇陵北的晏家寨,有一块大青石,其名为“狠石”,据说就是当年运石工人为发泄对始皇的不满而留下来的。相传,在当时的运石队伍里,有一个被从魏国抓来的民夫叫石父,临死之前挣扎着在一块最大的青石上愤恨地凿下了“狠石”二字,以怨恨秦朝的残暴统治,后来这块石头及其周围筑陵剩下的石料,便都被叫做“狠石”。
唐代诗人皇甫提观“狠石”后,感慨万千,遂写“狠石铭”一篇,被人凿刻到了狠石上,其铭曰:“狠石苍苍,骊山之旁。发石北山,言础于坟。若有凭依,屹立中连。谣刑整迫,人力无施。古老相传,以狠名之。视此狠石,炯戒千秋!”秦始皇不惜劳民伤财,修建自己死后的安乐窝。然而安乐窝里并不安乐,当他的一丘黄土尚未干时,函谷关东便燃起了熊熊的反秦大火。他的儿子秦二世只得将骊山民工四十万草草武装,聊以应战。但天理昭昭,秦朝终于在一片反抗声浪声中寿终正寝。人们说,这是对秦始皇不顾百姓死活而大起陵家的报应!
4.秦始皇把自己的陵墓设计成九千九百九十九尺高,上九天,中九地,下九阴曹,九中又分九层,上下还有九层波浪。
秦始皇陵墓在今陕西临撞县以东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南靠骊山,北临渭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秦始皇希望自己死后的归宿如山如陵,万世长存,所以称自己的坟地为“陵”,有时干脆就以“骊山”来代称,称他的陵园为“骊山园,0秦始皇陵家外表呈四棱体,顶部略为平坦,从下到上有起伏的三层波浪。据考证,秦始皇陵家原高一百二十米,底边周长二千一百六十七米。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的种种破坏,如今高度已降到七十六米,底部四周也大大缩小。尽管如此,秦始皇陵依旧岿然菇立,以其高大巍峨、蔚为壮观的气度,丝毫不减当年的威仪。
秦始皇是于公元前210年7月,在第五次出巡途中,病死在沙丘平台,也就是今河北平乡县的。同年九月葬入骊山之陵。秦始皇死时,陵墓尚未完工,但地宫已基本布置停当。秦二世胡亥将始皇遗体安放到富丽堂皇,而又神秘莫测的地宫之后,便继续命令四十多万民夫封土垒丘,前后达两年之久,从而出现了如此庞大的一家巨土。秦始皇陵不仅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陵墓之一。
据说,秦始皇陵家原本设计时,顶部不是平的,无奈,工程正在进行时,关东的起义军即叩响了函谷关,二世仓促之中,只得草草平顶完事,以便腾出修陵大军,权充战士,东下函谷关应付风云之变。然而,二世的这一迫不得己的举措,却违背了其父始皇帝的遗愿。整个始皇陵的外部造型,是由秦始皇生前亲自规划设计的。它呈四棱锥体,有两层含义,一是以东、南、西、北四面,指代四方天下;二是借四方以喻春、夏、秋、冬四季。
始皇所梦寐以求的,是长生不老,一旦不能实现时,也要“生为人杰,死为鬼雄”。他天真地设想,自己死后,也会精神永存,因而,生怕后世不能永保江山,万世为帝,故把陵家做成四面体,以图将四方天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形成普天之下,仍以死者为中心的荒唐格局。
四方天下既己掌握,他又想到了还要从春、夏,到秋、冬,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永无穷尽,以千年万年,永远主宰着这个他以为能够主宰的世界。秦始皇的设想是滑稽的,更滑稽的是他对陵墓高度的设计。据说,秦始皇原本遗嘱他的陵丘要高达九千九百九十九尺,上下共设九层波浪,所以这样设计,又有两种考虑。在我国古代,人们对头顶的苍天有过无数的猜测和幻想,后来有一种意见占据了上风那就是九层天说。根据这种说法,上天共有九重,这就是上上天,上中天、上下天;上中天,中中天,下中天;下上天,下中天,下下天。各层天的规格不一,所住众神地位有别。其中上上天最高,其居九天之最顶,乃天帝玉皇之住处。天帝统御着九天诸神,而九天诸神又分别按职责管理着人间世界。
秦始皇生前狂傲一世,其飞扬跋I}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于自比玉皇大帝。他把自己的陵家设计成九千九百九十九尺高,意即自己死后会与玉皇平身,乃至于凌驾于玉皇之上,成为上九天,中九地,下九阴曹,九中又分九层的天地阴间一切的主宰。关于九层波浪,他本来的想法是取九为最大的阳数,喻含“久久长远”之意,以保佑他秦家江山子孙万代为帝。然而,据说秦二世草草完工之后,本想平定战乱继续培土,无奈一乱不休,再无机会。但他下令停工时恰好修了三层波浪,这无意间给他留下灾难的先兆:那就是秦王朝从始皇始只能延续三世。事实证明,这种先兆应验了:秦朝自始皇传二世,再传三世子婴而亡,恰恰是共有三代帝王。
我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森严,连颜色的使用也有天子庶民之分。早在秦始皇时,黄色即被天子独霸而专用。关于为何选黄色为帝王之色,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因我们的祖先首先是在黄土高原一带活动,故人们一直崇尚那养育自己的大地之色;也有人说黄色高贵、神秘、故为皇帝用来显示皇帝的威严;还有人说,“黄”与“皇”字同音,故古代帝王将其占为己有,一般民众在建筑等重大事情上,皆不准用“黄色”这上代表皇帝的颜色。
不管以上种种推测是否合理,秦始皇陵却的确是用纯净的黄土堆积起来的,令人不解的是,始皇陵附近的土质多含砂石,那么培筑这个巨大坟家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一种说法是,这些黄土来自陵墓本身的深层细土。据测定,秦皇陵地宫南北长约四百六十米,东西宽约四百米,下挖深度曾穿过三层泉水,达一百甚至到一千五百米以下,如此多的土方足以封起地表的坟丘。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些黄土都是从十几里外其他地方运来的,粒粒黄土中,}k附着造陵工人不尽的血泪和汗滴。以黄土堆积而成的秦始皇陵,完全成为一座人工筑成的土山。
古埃及的金字塔用巨石砌叠而成,秦始皇陵用山一样的黄土夯培起来。这一东一西,两大奇迹,显示出了两种文化的相互有别而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本身又是一件饶有兴趣的事情。秦始皇陵当时的风采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当年的那座巨丘,黄色灿灿,阴森神秘,当给人一种压抑而又恐惧之感。
然而,岁月无情,时移事异。经过两千多年的自然造化,秦始皇陵已无昔日的阴森恐怖,反而花草满地,绿树成荫,成为一处自然景色绝佳的观光胜地。这其中,尤可值得一提的是始皇陵上那郁郁茂盛的石榴和柿子树。石榴在我国己有二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汉代张蓦使西域时引进。长安作为国都。首先进行栽种。到唐代,此地的石榴种植己有较大规模,当时的大诗人李商隐曾有诗曰: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
今天的始皇陵上,己长满了石榴树,每到春夏之交,那火红的石榴花,鲜艳夺目,使人流连忘返。而一到夏秋之际,沉甸甸的肥大石榴又压弯枝头,更是美不胜收。秋日,站在高高的秦皇陵上,由近及远,层层红叶相间,泛成一片,再有串串红透的柿子点缀,形成“柿繁和叶红”的意趣,愈发增添陵家的无限秀色。昔日黄丘显皇威,如今榴柿争风流。这种历史的杰做,自然的造化,本身即给秦始皇陵增添一丝让人沉思、咀嚼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