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之谜
今天最先进的工艺,都难以原样复削秦俑,这是一个解不开的谜。
中国有句古话,叫“画鬼容易画马难”。这话源自战国思想家韩非。为什么说画鬼容易画马难呢?因为鬼没有什么形状,谁也没见过,可以爱怎么画就怎么画。而狗马之类,都是活生生、司空见惯的,要画好就不能有半点差错。也许正因为此,所以我国古代写实的艺术作品很少,秦始皇兵马俑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直接表现社会政治生活和军事组织的作品。
综观秦始陵的兵马俑,有两大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说,它给人的印象是多、大。据说,到目前为止,已发掘出的陶俑已达七八千件之多,这在世界雕塑史上还是少见的,秦陵的陶俑个头都较大,同真人、真马一样高。在此之前之后,还没有发现比之更高的群体组雕。其次从每个陶俑来看,它给人的感觉是精、美。其精在于精雕细刻;其美在于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众多秦代军人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性格。可谓是地地道道的写实艺术品。秦人素爱马,因其以养马起家,故对马的观察细致入微,雕塑出的陶马也格外形象逼真。秦陵出土的陶马,通高约一米五,体长二米,四匹陶马为一组,拖木四一辆,一个个张口衔髻,双耳竖立,额前分鬃,双目圆睁,雄壮健美。
秦陵中的陶俑,每个体重达三百多公斤,身高在1.11米左右。按其着装可分为二类:一类身穿交领右佩短褐、勒带、束发,发髻偏于头的右上方,腿扎行滕,足登方口齐头履。这些兵俑手臂做出不同的姿势,根据其身边出土的兵器,可以判断他们有的身持弩机、弓箭,背负箭袋,袋内装满铜矢;有的手持长矛;有的腰佩弯刀,如此等等。第二类身短,外披恺甲,足登短靴或方口齐头履。步兵均扎绑腿,头上束发或戴圆形软帽。车上的甲还腿绑胚档,头上束发簌戴小冠。秦陵兵俑在容貌上神态各异,由此可分辨出他们的年龄、兵种、职位和精神风貌。骑俑眉目清镬、造型精干,年龄在四十上下。弓弩手“身若戴板,头若激卵,左肢搓,右脚横,左手若附枝,右手若抱儿,举弩望敌,翁心咽气,与气俱发。”士卒们有的老练沉着,有的单纯活泼,有的凝视前方,有的低头沉思。将军们则或深沉,似久经沙场,胜券在握;或严峻,如初茅庐,准备苦战……
如此精美逼真而又规模宏大的兵马俑,成军阵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给人的感觉是非同一般的。据说,秦始皇兵马俑刚开始展出时,有些观众,一走进展览大厅就激动不己,甚至于有的当场就手舞足蹈起来。的确,即使你是不易动情的人,奥到这宏伟的场面也不能不大受震撼,心族摇动,似乎感到万马攒蹄,车轮滚滚,千军竞发,脚步踏踏。此情此景,很自然使人联想到秦与六国战争的壮阔场面:强大的秦王军队,军容整齐,所向披靡,··…正如李白诗中所描写的:
那么,这么多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世界上年代最早、个体最大的陶俑,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据说,这个问题开始对现代研究人员都是一个难题。因为秦俑发现后,有专门从事雕塑和烧窑的人,想仿造一个陶俑,但多次试验都失败了,最后历时几个月,才终于烧成了一个,可陶马却始终没有烧成。后来,文物修复工作者,在修复陶俑、陶马的过程中,经过认真观察和研究,才逐步搞清了其制作方法。这种方法概括来说是塑、模结合,分件制作、套合整装,入窑烧制。也就是说,在制造过程中,把泥塑和用模具制作结合起来,主要是泥塑。
陶俑的四肢、雅平等,先用和好的骊山沉泥,像做其他陶器一样,用泥条盘结,塑成大样。头则是用泥塑成葫芦瓢状,两个瓢粘在一起,便成了头型。大样塑好后,再用刮、削、堆、挖、刻、贴、画等方法,进一步作精细加工,最终成形。陶俑的各分件雕塑成后,先晾干,然后把头套在身上,把马尾装在马民上,放进窑里烧制,其温度据测定为摄氏九百多度到一千二百多度。烧制秦俑的窑池,目前还没有发现,因而上述推测是否正确,也很难说。总之秦始皇陵中的陶俑陶马是怎么制成的还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