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宝藏之谜
秦始皇兵马俑虽然深埋在地下,但不是用土填实,而是中空的。后来发掘时泥土填积只是因岁月久远而坍塌形成的。秦俑三坑虽各自独立,但坑的面积都比较大。以一号坑为例,跨度达七十多米,长二百多米,面积为一万二千多平方米,相当于二十多亩地大。里边放置着六百多件陶俑,近二百件陶马,另有数十辆战车。整个空间,相当于十几个可以容纳千人的剧院那么大,可谓是规模宏大的地下建筑。
在秦汉以前,最常见的是高台建筑,它们是先于地表高地上夯筑成高高的土台,然后再在土台上建造高大华丽的楼阁,地下建筑,仅竖穴埋葬的坟墓,规模很小,远没有地上建筑雄伟壮观。始皇陵的修建,可以说开创地下大规模建筑的先河。但是,就古代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来说,不要说像一号坑那样广长的大型建筑,就是二、三号坑那种较小规模的难度也很大。那么秦代工匠们是用什么样的高招,克服了这种困难,建起了这么大的地下建筑呢?
随着兵马俑坑的发掘,这一谜团已被解开。原来,秦代的建筑者们,是用土墙分割的办法,将大坑分成小坑,再在上面架起大型木料,最后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具体的做法是,先按要求,挖好一个长方形的大坑。即以一号坑来说,这个长方形大坑即大到一万多米,坑底夯筑一层四十多厘米厚的地秤,然后按照兵马俑的布阵要求,在地秤上筑起十道土隔墙,把大坑分为十一个过洞。筑好隔墙后,用砖漫地面。紧贴隔墙的两侧,砖面上置四方长条木做地袱木,地袱木上每隔一米五左右竖有立柱,立柱上面架梁,梁上再用粗三十厘米左右的木材,一根根地挨着平铺过去,这叫做棚木。棚木之上,是一层芦席,芦席之上,填盖着泥土,就这样,一个巨大的地下中空建筑就建成了。
在秦陵兵马俑坑的发掘过程中,人们意外地发现,当时所用芦席的编织方法,竟跟现在关中地区民间所用席子的编织方法一模一样,花纹呈人字形。据此,有人叹赏地说,秦代的编织技术已有如此高的水平,很不简单。然而,当我们把问题反过来考虑,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秦代关中的编织技术己那么先进了,为什么历两千余年后仍停滞不前,直到现在还被历史凝固在这里,用着数千年前的古老技术?也许在这里,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历史进行三思!兵马俑坑筑好了,剩下的另一个谜团就是这么多个庞大的陶俑、陶马、陶车,是怎么安放进坑中去的?是先安放进去再封的顶,还是先封了顶再往里运送安置的?据研究,兵马俑的安放是在地面铺砖以后进行的。为了往坑里运送陶俑方便,当时在坑的四面各开五个门道,陶俑是用小车从门道里推到里边去的。在安放的时候,则按事先的设计,一个个定位摆放。
推陶俑用的车子比较小,其宽度要比俑坑中的战车窄五六十厘米。之所以知此情况,是因为门道的地面上清晰地留下了两条轮宽四厘米,轮距九十厘米的车辙。等陶俑全部运进安置好后,才于柱上架设棚木,然后铺席盖土,并把门道用木头堵上。由此可见,秦代工匠建造规模巨大的地下坑道建筑是匠心独具、技艺高超的。
秦皇陵的地宫千百年来,人们做了种种设想和描绘,并以此产生出许许多多的谜团和传说。其实,很有可能是和兵马俑坑采取了同样的建构方式,即就是用土墙分隔成若干个单元,分别放置灵枢和陪葬品等。最后以小单元的梁柱,汇聚成大的顶棚,封席盖土,以成巨丘。当然,这仅是一种推测,如此说成立,那么地表上山一样的土丘重量,下面要以怎样的梁柱承接,恐怕还不可想象。不过,我们宁愿它就是这样建造的,因为如果照此法建造,则由于地宫内被土墙隔成许多单元,历史上一次次的盗墓,会由于墙壁阻隔而盗不尽,也或者说盗走不多,·果如此,那么我们今后打开秦陵地宫就可以大开眼界,大得其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