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朔选址茂陵,武帝以崂山相赠
汉武帝在事业上具有开拓性,在大兴土木尤其是修建陵墓上也是又代其他皇帝无法比拟的。武帝穷奢极欲,以前留下的宫室满足不了也的享用,他就一改汉初诸帝节俭之风,增广前代宫室,兴造无数宫贝楼台。在高帝视为壮丽过度的未央宫,增起高门、武台殿,窗户十观。上林苑中建犬台、葡萄等离宫七十所、十池,昆明、平乐等二。还有确氏、琢木、益延寿诸馆。又穿昆明池,周围四十里,池中有豫章台、灵波殿等建筑物。甘泉宫、建章宫更是壮观无比。营造日一,栋椽改用香木,梁柱改用文杏,用黄金和珍玉璧挡装饰铺户楹柱

茂陵,位于今陕西兴平县东北约九公里渭北高原上的南位乡茂陵村,东距西安市约四十公里,西汉时属槐里县茂乡,汉武帝在此建陵故称茂陵。西汉十陵,除文帝溺陵(西安市濡桥区毛西乡杨屹村)和宣帝杜陵(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三兆村南)在渭河以南外,其余八个皇帝的陵墓都分布在咸阳原上,构成“一”字长蛇阵,恰似一条北国长城。自西向东依次是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咸阳市秦都区大王乡大王村)、成帝延陵(咸阳市秦都区周陵乡严家窑村)、元帝渭陵(咸阳市秦都区同陵乡新庄村)、哀帝义陵(咸阳市秦都区南贺村东南)、惠、帝安陵(咸阳市秦都区韩家湾乡白庙村)、高帝长陵(咸阳市秦都区窑店乡三义村)、景帝阳陵(咸阳市秦都区肖家村乡张家湾村)。其中茂陵、平陵、安陵、长陵和阳陵在当时都徙民置邑,合称为五陵邑,后来诗词里的“五陵年少”即源于此,迁徙到陵墓周围定居名义上称为“奉山陵”。怕皇帝死后寂寞,来陪伴皇帝,实际上是一种加强集权、打击豪强的重大举措,汉初娄敬建议刘邦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十余万口于关中,说这样可以“强本弱末”,起到双重意义。一方面削弱地方潜在的分离势力,另一方面同时也加强了关中的实力,可以牵制天下“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后来诸帝都采取这个措施,迁徙二千石吏,富人及豪杰兼并之家于诸陵。汉武帝曾前后三次徙民于茂陵,前139年即建元二年开始动工修茂陵之初即徙民于此。元朔二年(前127年)迁郡国豪杰吏民及财产三百万以上者于茂陵。第三次是太始元年(前96年)又徙民于茂陵。为了动员吏民迁徙,汉武帝也是不惜血本。比如第一次迁徙之家赐钱二十万,田二顷。迁徙有财产标准,比如元朔二年的迁徙,游侠郭解也被列入名单。卫青向武帝反映郭解家贫,不够标准。汉武帝不以为然,他说:“郭解布衣,竟能使大将军替他求情,可见不穷。”于是郭解被徙到茂陵,东汉名将耿禽、马援的祖先,都是以二千石吏被迁往茂陵。茂陵邑人口据史载有六万多户,人口二十七万,以今日标准衡量,己具中等城市规模。茂陵巨富豪门云集,在政治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富人焦氏、贾氏囤积大量营建陵墓的炭苇等物品,以谋暴利,汉昭帝死后,大司农田延年为筹修陵经费,提出没收焦、贾物产以充公用,二人竟联合起来“出钱求延年罪”,尽管田延年拥立宣帝有功,辅政的霍光也为他开脱,田氏终于还是自杀,豪富们才罢休,一场风波得以平息。汉宣帝刘询的早年经历更具传奇色彩。刘询的祖父即汉武帝最初所立的太子刘据,后因巫蛊案被杀,刘询的儿子史皇孙也被处死,刘询流落民间,喜观游侠,斗鸡走马,经常来往诸陵之间,有时困了就睡在陵旁,身上常发出光芒。他若是买谁家的面饼,那家的生意那天肯定好,很快卖光。刘询自己也奇怪。李商隐的诗说他是“世上苍龙种,人间武帝孙”,又说他“小来惟射猎,兴罢得乾坤”。刘询因为常在诸陵走动,熟悉民间疾苦,懂得豪富是如何欺压良贱的,因此他后来做了皇帝,很注意吏治,政治清明,史称“宣帝中兴”。茂陵的特殊地位,还吸引了当时不少文化名人如董仲舒、一司马迁、司马相如等到此。他们都在西汉王朝历史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西汉诸帝选择咸阳源作陵区,是有诸多考虑的。此地背靠北山,面临渭河,遥望终南,地势开阔,黄土深厚,在此修建地宫,倚势建陵,大有顶天立地之势,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这里还是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而当时匈奴不断南下威胁长安。因此,向这里迁徙人口,派驻军队,既为守陵,又可拱卫京师,备御胡骑。再加上咸阳源距长安城较近,交通便利,便于祭祀,封建帝王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也不甘寂寞,陵近都城,不正是这种心理的反映吗?封建社会很讲究风水,皇陵安置何处,是颇费心机的一件事。古人认为人的宅地和基地非常重要,其凶吉不仅关系到本人的命运,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导致一家人乃至子孙后代的命运。风水先生称住宅为“阳宅”,坟墓为“阴宅”。风水术以古代的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四时、八卦等思想作基础,其中阴阳二气说尤为重要。阴阳二气是宇宙间相反相成的两种气,它们在不停地消长变化。阳气多时阴气就少,阴气多时阳气就少,阴阳气彼此平衡为最佳状态,风水先生发挥了这种学说,认为我们普通人看来是死板呆滞的山脉、丘陵、平原、流水等,实际上暗中都奔流着持续产生、永不息灭的生命之流即阴阳二气,风水先生的任务就是找出生气聚结之处即风水宝地,一般寻葬地的顺序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古人称山势为龙,觅龙即找生气流动的山。穴地周围的山称砂,砂又有“卫砂”、“侍砂”、“迎砂”之别;水指“水抢”即穴前有水抢流,有水环抱穴地才不致使生气外流。汉代风水大师青乌先生有七不葬之说,即七种山脉不宜殡葬,它们是童山(秃山)、断山(崩陷坑堑)、石山(不宜生长)、过山(山势不止)、独山(无雌雄呼应)、逼山(地势逼仄)、侧山(山势斜而不正)。入山寻龙必须先排除这些山。当然风水术中讲究很多,远非此处可以究说。咸阳源地势平坦、背有高原、南望秦岭、河道纵横、风水是不错的。刘邦长陵,地处渭水、径水交汇处不远:“水口”极佳,可谓上上之选。据说当年张良请教过风水大师黄石公,黄大师北行至咸阳源,相中了此处。长陵的地势在相书称“大鹏单展翅”。利子不利妻,利北不利西,所以吕后虽然在刘邦身后显赫一时,但刘氏江山终未被吕氏取代。后代王刘恒从代北入继大位,也与此有关。刘恒即汉文帝,是西汉有名的贤君。
汉武帝的迷信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其中多半是欺骗他人,宣扬君权神授,少半也是自己也相信。前者与他早年经历有关。汉武帝小时名叫刘浇。生母王夫人是扶风郡槐里人,平民王仲之女,王仲妻减儿,是汉初燕王减茶之女,生一男两女,长女妹即刘鼠生母,次女拘(后也做了汉景帝姬)。王仲死后,减儿就携了儿女,改嫁长陵田氏,生男盼、胜。妹最初嫁给金王孙,生一女名俗。后来有个算卦的对减儿说,她的两个女儿将来都会大富大贵,金王孙老百姓一个,有什么指望!于是减儿硬是把妹从金王孙那儿夺回来,送到当时的刘启宫中,太子即位,就是景帝,王姑先受封美人,不久升为夫人,极受宠爱。景帝薄皇后无子,皇储只能从庶出诸子中选立,景帝共十四子,刘鼠排行第九,按理是没有什么希望登上太子之位的。但武帝外祖母减儿既处心积虑,宿有预谋,王夫人本人也极富心计,二人内外勾结,并联络景帝姐姐馆陶长公主,终于使刘良登上太子之位。当时长安有一占梦大师姚翁,王夫人买通他。在怀黄时,王夫人告诉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说,曾梦见太阳投入她的怀中,太子请姚翁解梦,姚翁说此富贵之兆,将来必贵不可言。还有一次刘启坐在崇芳阁,梦见外边跑进来一只赤最,他又找来姚翁,问是怎么回事,姚翁说高祖为赤帝。林见赤鼠,此阁必主命世之人,可找妃殡中名与良谐音者居此,将来必兴刘氏。刘氏想了半天,突然悟到王夫人名话,不正应了此梦吗?于是他马上命王夫人移居,改崇芳阁为琦兰殿,武帝生下来就以良为名。减儿在外也大肆活动。先是长陵有一女子,生下儿子不久,儿子死掉,那女子伤心至极,不久也一命归西。周围的人都很同情,减儿买通那女子的嫂子宛若,让她在家里专门腾出一间房子祭祀、起初故作神秘,大家只见减儿整天出入宛若家,后来渐渐传出风声,那死去的女子显灵,有求必应,不信你看减儿常去,果然二女相继入宫侍奉太子,而且大女儿己替太子产下一男,听说极受宠爱。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到宛若家去的人一下子多得不得了,都说去拜神君,极为灵验,刘启
也听到风声,更加相信刘鼠天命彼归。后来终于立他为太子,同时为了杜绝老臣说他迷信,替刘截改为彻,意思说他“圣彻过人”。是理想的继承人。其实他暗地里是很信天命的。武帝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自然中毒很深,加上他聪明过人,更懂得利用迷信抬高自己。等到他继位的第二年(建元二年,前提起这位东方先生,可真是大有来头。此人精通天文历算、阴阳堪舆、诸子百家之学,他是黄石公的唯一嫡传弟子。黄石公当年授张良兵书,张良后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黄石公当年只是见张良根骨极佳,一时忍不住想助他一臂之力,事后却颇为后悔,想我修道人,怎地如此好管闲事?后来便飘然而去,漫游齐鲁,发现当时只有三岁的东方先生,只见这小孩眉秀而长,眼露红光,鼻耸天庭,耳生黑痣,口如中唇,法令深明(祖面述把鼻翼旁边两条下伸到嘴唇的纹路叫“法令”。法令深明乃寿症),根骨之佳为平生所仅见,便好说歹说劝动东方先生的父母,答应让他带走小孩。这里需交代一下,为什么说东方先生是黄石公唯一嫡传弟子?因为张良没有正式拜师,且所学只有一技,像这种弟子,黄石公还有。如专精相面术的河内温县人许负,还是个女徒弟,也很有名。她曾给汉文帝的母亲薄姬看过相,说她会生下一个天子。还给周亚夫看过相,亚夫当时是河内太守,她看过相后说:“您三年后会被封侯,再八年后位极人臣,但九年后会饿死。”周亚夫哈哈笑道:“真是岂有此理,我父亲的侯爵史长已承袭了,即使史死,也该由他的
儿子来继承,怎会轮到我?冉说一个人富贵尤二,义怎会饿此?’尸汗负指着周亚夫的嘴说:“横纹入口,相书称作‘饿死法’,没救的。”后来果然一一应验。东方先生从师数年,尽得所传,黄石公死后,他守孝三年便隐居唠山,不闻世事,一心钻研各种数术,尤醉心于养生、炼丹采药,逍遥自在,快七十岁的人看上去才四十多,体健无比。东方先生有一徒弟是魏郡元城人,人称建公,颇从师学风水之术,他常对人说元城有天子气,东方先生被他请到元城来考察地形,东方先生一看,也不禁大吃一惊,只见此地平原沸沸苍苍,氛烟缭绕,漳河等几条河流交汇于此,果然霸道!不禁对徒弟的眼光感到自豪,忽然他一皱眉头,指着东北方向问道:“徒儿,那是何处?怎地地脉不连,似有断沟?”建公一惊,顺着师父手指方向一看,也不禁一愣:“那是五鹿墟,乃是一条断沟。”说到这里,他忽有所感:他听师父讲过,这种地形名叫“砂崩”,阴为阳雄,是相书上讲的最可惜的一种地形。只听师父犹自沉吟,“此地名元城,也好也不好,元为物始,固然不错,元数为一,却是夭象。可惜!可惜!”连连摇头,大家知道,西汉最后一个皇帝孺子婴被王莽取代,王莽即元城人,王莽姑姑王政君,是汉元帝皇后,王氏贵盛皆由政君,正合“阴为阳雄”之说。这些都是后话。
却说武帝要选基建陵,他早听说许负之师精于风水,便派人打听下落,结果别说师父,许负也早成尘土,幸好办事之人伶俐,打听到许负有一师弟东方先生,极为高明,现居唠山,武帝一听大喜,便派人带厚礼去请东方先生。东方先生先是推辞一番,后来也就答应了下来,于是就与使者一同向长安进发。原来东方先生藏有私心,他希望皇帝能将唠山赐给自己,因此要走这一趟。到了长安,拜见了武帝,两人谈论天人之际、幽冥之事、帝王兴衰,东方先生发现武帝天分极高,武帝也感觉这位先生非凡流之辈,极为敬重,便传旨让先生住在宫内,择日出行勘察选地。东方先生到咸阳源上连去了几次,回来后感到事情有点棘手,渭北己有长陵、安陵、阳陵、长安东部渭水之南有溺陵。按理在渭北选一处地也就行了,一来此地风水确实极佳,再者己有建陵的先例,凡事都有例可循,但东方先生知武帝为人,凡事喜欢别具一格,自我作主,万一选的皇帝不高兴,那还了得?亏得他带来的弟子建公工夫没有白费,在长安城跑了几天,居然打听了不少消息。东方先生灵机一动,不由得有了主意。
第二天他独自出门,直奔槐里,到了地方,他便信步一处处边走边看。但见地上平旷,绵延不尽,南望秦岭,北依群山,气象开阔,气脉极佳。他点了点头,心里有数,便回宫向武帝正式报告将陵基选在槐里茂乡,理由是槐里为武帝外祖母及生母故乡,所气所集,风水很好。且其地与渭北诸陵连成一体,则西、北龙脉相连。可被原来只从北方厌胜匈奴之纲且草盛曰茂,其下有“土”,武帝名彻,中间也有“土”字,中央戊己土,代表皇帝居中以震四方。武帝听罢极为满意,便赏唠山供东方先生修道,决定正式在茂乡动工起陵。其实东方先生也是有苦难言。他如果拒绝皇帝不来长安,很可能会被杀头,而到了长安,可供选择之地也不出关中,不能离长安太远。也只好将就着选,其实天下之大,佳风水岂止一处?风水再佳,又岂有万世江山?本来师父曾说东方有天子气,但他一字也不敢提。不过选茂陵确实也费了不少心思。其不利西方的作用很明显,后来董卓乱汉,终于被杀,没什么气候,也与此有关。
4.轮台罪己诏,洗不脱武帝的奢华。茂陵中的“高祖斩蛇剑”,“金缕玉衣”,“卧褥香炉”……终有见天日的一天。
茂陵从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139年动工,营建时间长达五十三年,到武帝死时,陵上树木己可以合抱了,由此可以想见其工程之浩大。茂陵在汉代帝陵中最为宏大,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汉诸陵皆高十二丈,方一百二十步,惟茂陵高十四丈,方一百四十步。”经过实测,茂陵现高四十六点五米,顶部东西长三十九点五米,南北宽三十五点五米。底部边长二百四十米,呈覆斗形,与记载基本相符。
茂陵墓家外围,为一巨大陵园,是用夯土筑起的城垣,至今仍依稀可辨。陵园呈正方形,边长四百三十米,墙基宽五点八米、高度可能在五米以上,陵园四面中央各辟一门。各门距陵墓封土约百米左右,「l外置有双网,每对门网间距十二到十六米。每个阀址面宽三十八米,进深九米,残高三米。当时园内外布满建筑物。其中包括有祭祀的便殿,寝殿,以及宫女,守陵人员居住的房屋,陵园内设完整的机构,包括陵令、属官、寝庙令、园长、门吏等并有五千余人在此担任浇树、一‘.洒扫等杂务。

整个茂陵的工程是极其巨大的。汉武帝每年拿出全国财政的三分之一用于建陵,仅挖掘的土方量就达上千万立方米,再加上木工、石工、砖瓦工、修理工、金银细工、油漆工、彩绘工等,所用人力、物力、财力是无法估计的。所用石头皆出自秦岭,为了烧砖瓦,在秦岭肢下建瓦窑上百处,日夜赶烧。从秦岭往茂陵长途搬运巨石,全靠人工一步一步地拉,其艰难困苦之状,难以想象。在秦岭肢下,经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有大量的铁脚镣、铁锤及石料半制成品。这些铁脚镣,很可能就是当年修建陵墓的刑徒们戴的。还发现有坟场,其杂乱的尸骨和腐化层有半尺厚,不知有多少修陵者葬身在此。
高祖斩蛇剑也是陪葬物中的极品,剑上有七彩珠、九华玉作为装饰,剑在鞘室中,犹光照午外,与出鞘无异,武帝用五彩琉璃作剑匣、安放于内,后人往往认为斩蛇剑系历代诸帝相传之物,而且汉初不久己失传。《晋书·张华传》说斩蛇剑厚物被焚毁于武库火灾之中,后人推测历代相传的乃是另铸的一柄七尺长剑,但事实并非如此。有一件事可以做证,当时做剑匣的巧匠曾自己请人照样铸了一把斩蛇剑,昭帝时拿出来献给皇上,见于《西京杂记》。汉文帝时养有九匹骏马:浮云、赤电、绝群、逸镖、紫燕骤、绿蟾媳、龙子、麟驹、绝尘,号为“九逸”。武帝命人用玉做九逸,颜色皆如马色,玛瑙石为勒,白光琉璃为鞍。鞍在暗室中,光照十余丈,耀如白昼,号为“玉九逸”。每匹马皆雕工精细,神态各异,或奋蹄欲驰,或昂首嘶鸣,或轻松摆尾,或遥望远方。
卧褥香炉,又称被中香炉,出于长安名工丁缓之手,内有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一直保持平衡,可放进被褥,因此得名。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窑藏中发掘出卧褥香炉实物多件,形状为圆形,球内装有大小二环,大环的轴装在球壳上,小环则套在大环内,二环的轴相互垂直,内放香料的小器物又用轴装在内环上,并使其轴与内外二环的轴均保持垂直,由于这三根轴相互垂直,不论香炉的外壳如何滚动,置放香料的器皿在重力作用下始终都保持水平状态,其机械原理与今日陀螺仪中的万向支架完全相同。两千年前的古人能达到这样的水平,真令人叹为观止。
汉武帝的生日是七月初七。汉代宫中习俗是这一天皇上与妃缤侍臣临百子池观看表演于闻乐,舞罢用五色线把大家联起来,相与连臂,踏地为节,共歌清曲,极欢而罢。武帝不甘死后寂寞,照样用黄金做成宫中戏乐模型,安放陵内,其有角抵、鱼龙漫衍、幻术等名目。皆雇请西域名家制作,鱼龙漫衍史载“言作大兽名为‘蔓延’之戏。令负神山于背,致熊虎猿狭狄之属,皆相搏持于山上。”幻术种类繁多,计有“夏育扛鼎”、“巨象行乳’,、“神龟汁舞”、“背负灵岳”、“桂树白雪”、“画地成川”等。“桂树白雪”略似今舞台下雪、下雨。《西京赋》说“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初若飘飘,后遂霏霏。”墓内因无人操纵,不可能有由小渐大的情况,只能做成固定状态,白雪用极精细的玉石颗粒做成,系以无色丝线,唯见玉粒,不见穿丝,与飘雪无异,画地成川则极似始皇陵墓中所做百川、五岳和九州地理形势。灌注水银,如同江河大海环绕,机械转动,川流不息。“巨象行乳”据说是“伪作大白象,从东来,当观前,行且乳。”有人认为“行且乳”是说产子。汉代角抵有广义狭义之别。广义的角抵是杂伎总称,狭义的角抵指相扑、摔跤、角力。武帝墓中的角抵之戏指狭义而言。所谓“壮士裸袒相搏而角胜负。”这种造型要反映出角力者用力的方向、巧劲、肌肉的扩张,还有面部表情,技术要求本来己相当高,但武帝还不满意要求再加__仁助威呐喊之场面,有擂鼓者,有吹乐器者,有的捏紧拳头,有的面部兴奋紧张,还有的幸灾乐祸之相尽现于面,极为传神。
汉武帝生前非常敬鬼神之事。企图长生不老,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爱妃王夫人死,思念不已,齐方士少翁进见武帝,说能把她的魂灵摄来。他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让武帝在别帐隔炜遥坐,蒙陇中,武帝果然见娇好女子宛若王夫人,于是封少翁为文成将军,作甘泉宫,让文成将军在宫中台室画天地、泰一、诸鬼神、置祭具,召天神,可祭了一年多,仍不见天神的影子。文成是个典型的骗子,为了继续蒙骗武帝,他预先自写帛书让牛吞入腹中,然后告诉武帝说这牛腹中有奇书,武帝杀牛取书,发现是文成的笔迹,感觉受了愚弄,便杀了他,可一意求仙的武帝并没有从这次受骗中清醒,诛文成后,反而懊悔了,又担心别的方士不敢再来,就说文成误食马肝而死。宋代杨亿咏汉武名诗有“力通青海求龙种,死讳文成食马肝”之语,后句所言即指此事。后来有人又向武帝推荐方士架大,说栗大与文成同师,武帝大喜,栗大胆子更大,什么话也敢说,自称常往来海中见三山神仙,说他老师有不死之药,武帝十分相信,任命栗大为五利将军、天土将军、地土将军、大通将军、天道将军,封乐通侯,食邑二千户,赏赐丰厚,又把卫长公主嫁他。还亲临其第,恩宠震动天下,燕齐的方士羡慕得不得了,无不捉腕自称有秘方能招致神仙。后来架大不敢入海,骗局败露,被腰斩,推荐他的人也被株连弃市,但这并未使武帝有所醒悟。方士公孙卿受命仍去河南侯神,报告武帝在维氏城(今河南堰师东南)上发现仙人足迹。元鼎六年(前m年)春,武帝亲赴猴氏城察看。他不大相信地问公孙卿:“你不会像文成、栗大那样骗联吧?”公孙卿比前两人来得高明,回答得很圆滑:“仙人无求于人主,是人主欲求于仙人,求仙如无耐心,则仙人不来,假以岁月,才会有结果。”武帝很相信。元封元年(前110年)春,武帝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万数的齐人争相上疏献神怪、奇方事。武帝求仙的劲头越发充足,增派船只,入海寻仙,公孙卿持节先行,到名山候神,在东莱夜逢数丈长的巨人。走近时,人己不见,只留下很大的脚印。武帝信为神仙,留宿海上等候。.第二年的春天,维氏城又发现大脚印,再派遣几千方士求神采药,不久又巡幸东莱郡,临大海,武帝还想亲自浮海寻觅神山,因为大风晦冥,海水沸涌,不得已而还。汉武帝的祭祀、封禅活动中求仙的动机也是极为明显。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半行幸举行郊祀典礼。在决定前,公孙卿鼓动说:“今年得宝鼎,宝鼎出而与神通。汉朝得宝鼎,共帝也得宝鼎,汉兴与黄帝时相当。以前封禅的七十二王,唯有黄帝得上泰山。汉帝也应当上泰山封,然后可以成仙登天,黄帝采首山铜在荆山下铸好鼎,就有垂着胡须的龙下来迎他上天,黄帝骑上龙,连群臣和宫女七十多人也跟着白日飞升。”武帝听后,羡慕极了,感叹道:“唉!我要能同黄帝一样,丢掉妻子也毫不顾惜。”拜公孙卿为郎,专命他去太室山候神,讨论封禅泰山时,方士们都说:“封禅者,古不死之名,黄帝以上的君王,封禅都能招致怪物,与神仙交通。”武帝后来果然举行了盛大的封禅仪式。元封元年(前110年)三月武帝绕经北方边睡,到达泰山,因为武帝听说封禅先要“振兵释旅”然后才能进行封禅,故有北巡之举。史载武帝勒兵骑十八万亲临历上郡、西河、五源、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族旗千余里,威震匈奴。武帝派使者给单于带话说:“南越王的人头己挂在汉朝宫城北阀了。单于觉得还能打,皇上在这边等着呢,若是觉得不行,赶快南来称臣,何必藏头缩尾远避漠北寒苦之地呢!”武帝这次也算顺便替高祖、文景皇帝出了一口恶气。到泰山时令嫌早,草木绿叶尚未生出,武帝就继续东行到东莱,四月返回泰山,举行封禅仪式。结果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他仍不死心,不但在泰液池内造了三座假神山,过过神仙瘾,还在陵墓内修神山,上面种上各种模拟的奇花异草,神物怪兽,积石为山,注水银于其内,动物有用玉做成的白鹦鹉、紫鸳鸯、耗牛、青兑等。植物有樱桃、批把、海棠、杨梅、李树、橙、橘等树木。其中最数玉珊瑚光彩夺目。高达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二条,乃仿当年南越王赵佗所献烽火树制作而成。望之似欲燃烧,光照十余丈外。
武帝陪葬品中,还有许多当年高祖入关所收秦咸阳宫宝物,著名者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下面有一蟠璃,以口衔灯,点燃灯后,蟠璃鳞甲皆动,一闪一闪仿佛天上的星辰。又有铜人十二,坐皆高三尺,列在一筵上,每人手里都执有乐器,琴筑笙竿,各不相同,筵下有二铜管,,内设机关,其一管空,一管内有绳,使一人吹空管,一人纽绳,则众乐齐作与真乐无异。墓中不能有活人操作,只好以陶俑代替,其实是静止状态。还有一宝镜,方形,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洞明,人照在镜里,影子是倒的,以手扣心而照,则五脏六腑历历可见,人有疾病,掩心而照,则知疾病所在,如果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用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即处死。后人皆以为当年刘邦封库以待项羽全部落入刘邦手中项羽将宝物带向东方。其实项羽战败后,宝物又历代相传。直到武帝,选其中尤为珍贵者入土陪葬。后人往往以为当时即不知下落,其实是不对的。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茂陵东南部发现了较多的建筑物遗址,大多属于礼制建筑。其中白鹤观,史有记载,其周围五里,用于“驰逐走马”。汉元帝时曾遭火灾,白鹤为仙禽,是长寿的象征。陵寝之地的建筑取其名,可能与此有关。白鹤观现存夯土台基址东西五十三米,南北四十一米,高五米,出土有玉圭、玉璧等物。茂陵东南三百五十米处的“压石家”遗址,可能是白鹤观一座重要的高台建筑,其底部东西八十三米,南北七十米,高十二米,台上和附近也有巨大石块。汉代砖瓦和红烧土等,在茂陵东南一公里的瓦碴沟一带,出土了较多的建筑材料,画像砖,纹饰有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的“四神”图案;半透明的深蓝色琉璃壁;面饰谷纹;青玉铺首,高三十四点二厘米,宽三十五点六厘米,厚十四点七厘米。面饰浮雕,如此巨型的青玉铺首,一般建筑物无法使用,应是大门上的装饰物;文字瓦当,面径十九点三厘米,四周书“与民世世,天地相方”,中央为“永安中正”。另外,在茂陵西北一百四十米,陵园北墙外,也有一座高台建筑遗址,东西五十三米,南北四十一米,高五米,现在还无法确知为何建筑物遗址。
汉武帝一生做了无数大事,也劳费了大量民力、物力,晚年痛下“轮台诏”,表示悔过,自己承认再如此下去是“袭亡秦之迹”。王夫之评“武帝淫祠无度而终不亡”,即赖此晚年悔误,朱熹分析说“武帝虽有病疼,然天资高,足以有为……末年天下虚耗,其去亡秦无凡。然他自追悔,亦其天资高也。”因而袁枚《随园诗话》即载有一诗咏汉武道:“亲承文景升平业,开辟唐虞未有天。到底英雄能挽悔,轮台一诏是神仙。”确实,作为封建皇帝,尤其是像汉武帝这样自大而统治长久的君主,能主动承认错误是需要勇气的,但将其归之于“天性”“天资”则似嫌表面化,简单比。武帝的明智,源于他所受的教育和长期的统治实践经验。但无论如何,他在修建陵墓方面所表现出的浪费无度,却不是一纸诏书可以挽回的了,何况他根本没提到此事。在他看来,帝王就应有帝王气象,大修陵墓也就是理所当然之事了。节俭如汉文帝,《晋书.索琳传》犹载盗发霸陵,“多获珍宝“,其他就可想而知了。加以汉武帝之迷信,更是变本加厉,或许要问,以汉武帝天分之高,怎么会迷信到如此地步呢?原因很多,一是纵欲,二是自大。而两者共同的先决条件是他做了皇帝,凡人莫不有欲,唯实行则有难易之别,天下事唯克欲为难。自大是一种权力膨胀心理的体现,史载汉武帝读司马相如之赋,“飘飘然有凌云之志”,说的大概即是此种心理,时间一长,就会相信自己硫实与众不同,天命有归,因而做出诸多可笑的举动来,历史上这样的例子难道还少吗?汉武帝只不过是其中较为突出的罢了。据《汉旧仪》记载,武帝坟内“设四通羡门,容大车六马,皆藏之内方,外阶车石,外方立,先闭剑户,户设夜龙,莫邪剑、伏弩、设仗火。”其中陪葬的金银珠宝等明器数量是惊人的。皇帝嘴含珠玉,缠以缓增十二重,以玉为糯,如恺甲状,再用金丝连缀起来,腰以下以玉为札,长一尺,广二寸半,为押,一直到脚,都用金丝缝合。这就是今天所称的“金缕玉衣”。普通帝王陪葬必不可少的明器计有:臂、黍、翟、麦、粱、稻、麻、寂、小豆,古代认为皇帝主社翟陪葬品中五谷是不能少的。巍、酿、屑、姬、醛、酒、瓦橙、彤、彤弓、厄、牟、豆、篷、方酒壶、梁匝、杖、几、盖、锤、傅、磐、壤、箫、笙、茂、祝、敌、瑟、琴、竿、筑、坎侯、千、戈、竿、甲、胃、较、.车、灵、瓦灶、瓦釜、瓦颤、瓦鼎、瓦案、瓦大杯、瓦小杯、瓦饭架、瓦酒蹲、鲍勺等。大多数是关于礼乐方面的,每样东西用几个,·摆放在什么地方,都.是很有讲究的,不能出错。汉武帝一律选用金银或玉石来做,极其奢华,武帝玉衣_上缕有蛟、龙、莺、凤、龟、麟等各种图像,世称“蛟龙玉厘”、手工极为精美。更奇的是金丝中杂以西域所贡吉光羽,故玉衣入水不湿,入火不焦。吉光据说是一种神兽,形状似马,世所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