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盗最多的帝王陵墓
汉武帝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皇陵竞在两千年后变成“盗贼之家”。

封建帝王在生前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死后还千方百计地想在地下尽情享受。有的杀人殉葬,有的不许宫人再嫁,还有很多妄求不死之药,长生之术,在历史上演出了一幕幕丑剧。为了保护陵墓,又制定严刑酷法来防止有人破坏。据《三辅旧事》记载,汉代陵园都归九卿中的太常管理,“有人盗柏者弃市。”《汉书.张汤传》记载有人盗孝文陵园中的钱,论律应当处死,著名的例子是有关张释之和汉文帝之间的一次争论。汉文帝有次出行,经过中渭桥,有人从桥下跑过,惊动车驾,于是侍卫就把那个人抓起来,廷尉张释之审问。张释之经过盘问,然后上报文帝说:“那个人是过路的,听说皇帝车驾要经过,赶紧躲到桥下边,过了很长时间,以为皇帝已经走过桥了,就走出来,一看还在,吓得快跑。”张释之认为根据律令,此人应处罚金四两的刑罚。文帝大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幸好马的性子好,要是换匹烈马,那联还能不受伤?廷尉竟只罚金了事,真是可恶!”张释之据理力争说:“法律是皇帝与老百姓共同遵守的准则,现在根据法律要处以罚金,而陛下却任意加重刑罚,那老百姓还怎样相信法律呢?再说,当时如果陛下命令杀掉那人,也就算了。既然交给廷尉,廷尉是负责全国审狱的长官,如果廷尉用法不公平,那下面审案都学这样,老百姓还怎么过日子?”汉文帝听罢,这才消了气。汉文帝可谓贤君,尚且意气用事如此。在张释之苦口婆心劝慰之下才依法办事。而下面这件事则张释之虽执法办事,但判决仍为残酷,可见汉代对陵墓保护之用心。有人偷了高祖刘邦庙里的供御玉环,给抓住了,汉文帝非常震怒,让廷尉处理,张释之据法判盗守庙之物者当弃市。文帝暴跳如雷:“此人大逆无道,敢偷先帝之物!我交给廷尉办理,是想让廷尉灭其人九族,而廷尉判奏如此,我还怎么有脸去见先帝?”张释之免冠叩头说:“论法是应该这么判刑,如果盗玉环即诛九族,假如有愚民胆大包天在长陵(刘邦陵)上盗一杯土,那又该如何处置呢?”文帝这才无话可说。从字里行间即可看出对盗发皇陵之人处罚的厉害。唐律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道、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的排列顺序中,“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阀”的“谋大逆”位居第二,仅次于“谋反”、据史载,“十恶”之名,萌芽于汉代,以后到隋正式有“十恶”之名,历代相承,但是法令虽严,到了动乱之时,改朝换代之际,那些条文也只是一纸空文,谁又去理会呢?古代陵墓被盗的不知有多少。历史仿佛很滑稽,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不断地修墓,似乎就是为了让后人不断地去发掘寻宝。你修我挖,你藏我取,就像小孩玩“找东西”的游戏,真可谓让人发笑,笑罢之后又觉悲哀。
封建时代的文人墨客,他们抒发的只能是兴亡感慨,人生无常的哀叹,稍为积极者也只能是希望遇上明主而猎取功名,即使像李贺那样说出“世上英雄本无主”的豪语来的人,他的“无主”,也不能与我们今天每个人做国家主人相比,其“英雄梦”也只不过是爬在众人头__上的生命历程的实现而己,其实是更贪婪罢了。只有在新中国,才能给历史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将茂陵建成博物馆,供大家参观。了解祖国文化,增加历史知识,陶冶情操,真正做到了“物适其用”“物尽其用。”汉武帝如果活到现在,恐怕他唯一能满意的,便是他当年铺张浪费,大起陵墓,“无心插柳柳成荫”,无意中赠给后人一个“历史博物馆”。那些石刻、画像、建筑,也作为艺术品而被人们称道,只可惜当年雕刻建造它们的工匠,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他们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就像我们今天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一样,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着祖国的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奇迹。
“往事越千年”,今天,当无数的港澳同胞,海外归侨重返大陆,去黄陵祭祖,到咸阳源上凭吊汉陵,寻根追梦,几多感慨!回头再看神州大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关中平原上的经济建设热潮,又是多么振奋!中国历史上的内乱太多了,耗民财力的昏君贪官太多了。即使像汉武帝那样“雄才大略”的君主,也难免此恶。仟良多人主张评价历史人物要看功过孰大孰小,我们认为不需秤出各自斤两,非要比较,我们只是要求做到说清什么是他的功劳,什么是他的过错,人们心里自然就有数了。)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全国人民才能一心一意从事经济建设,为了每个人的利益,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共同奋斗,这才是让侨胞倍感鼓舞的。他们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又怎不感到欣慰呢?
10.盗墓在“十恶”中位居第二,但帝王不断修墓,似乎就是为了让后人们不断去发掘寻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