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唐代最大的帝王陵之风水谜
定名昭陵的目的是以九嵕山为中心,把周围龙气收集起来,以弥补泾水割断龙脉之不足。

九峻山位于渭河平原以北,山势突兀,海拔1188米,左有五峰山,右有峻峨山,背有黄土高原,南临渭河,与太白、终南山诸峰遥相对应。四周可谓层峦起伏,沟壑纵横,更加衬托出此山的孤耸回绝,加以径水环绕其后,滑水映带在前,显得气势十分雄伟。九峻山造型也很奇特,从任何方面看,都有特点而且突出:从东南面看,似笔架形,从正南面看,似锥形;从西南与北面看,又像“覆斗”形。相传此山是大禹治水时所用的笔的支架。舜时,洪水泛滥,禹被舜任命为天下治水官,禹治水先从关中开始。当时,关中四周环山,山势相连,中间低洼,水势甚大。大禹率伯益、水平等众人来到华山上,但见太行,中条、晴山、华山四山相连,竟无缺处,水愈积愈多,大有淹没四山之势。禹十分着急,急忙召集众人商议治理雍州水势的办法。伯益建议,把水向西引,因为西方是偏僻之地。水平则反对,认为西方地势较高,水向西引难以办到,那使引向西方,费时较多,工程浩大,民众难以承受。狂章则认为水应向东引,一则东方地势低平,二则东方就近大海,引入海中,可以一劳永逸解决洪水问题。大翁坚决反对,理由是东边民众太多,且华山之东就是黄帝故国,一旦在东面凿开缺口,水顺势而下,势必影响民众生存。众臣争论不止,大禹一时无计可施。等到夜里,众人都去睡了,大禹还在火把下,对着地图思考,禹知道:天下之大,命在雍州;洪水之祸,亦在雍州;雍州水平,天下洪水自然治平,但雍州水势太大,地势太复杂,因而水祸也难以治平。终南山自雍、梁二州之间分支,一派东出,就是华山,东北与冀州中条山相连,再东去,接着王屋山、析城山、太行山了。华山再分一支,向东就是晴山。由蜻山北向,分出两支,都与中条山相连。从终南山分出另一派为东南走向,叫熊耳山。又分两支都是东北走向,都与王屋山相近。整个雍州地界山与山之间尽是湖泊,水势也大。大禹想: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把关中水引向西,或西北。但此两处地势太高,工程费时太大,引向南就进入巴蜀,而此时巴蜀早己是水满为患了。看来只有向东引入大海了。但向东疏导,路线又定在哪儿呢?大禹苦思冥想,还是找不出疏导的路线来,想着想着,不知不觉伏在石桌上睡着了。第二天,大禹醒来一看,不觉惊呆了,原来手中的笔落在地图上,正好落在华山与中条、晴山与王屋等山连接处。笔落之处,正是一条最佳疏导水患路线,禹即刻画了下来,命狂章通知各处,按地图所示开工。十几处工地同时劈山凿石,疏导洪水,因为山石坚硬,所用工具都是木、石之类,工程进展十分缓慢,此时,天降暴雨,关中洪水猛涨。早有桥国使臣报知大禹,说:洪水眼看就要淹没渭北的梁山、凤凰山、峻峨山了,禹十分着急,因为这些山的后面就是桥国,是黄帝陵所在,就忙命水平带了他的笔架到有桥国,因为这笔架是伏羲所赠,可大可小。大可用作山,小可当笔架使用。水平到了桥国,把笔架放在了凤凰山与梁山之间最低处,化作一座高山,以防洪水向北漫延。这就是正现在的九峻山的来历。
九峻山由于是大禹的笔架,并且位置不错,自然是一块风水宝地,但为什么唐以前一直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呢?这与唐以前人们的陵寝观念有关。唐以前,人们一直信奉挖土为安。认为阴阳两极,生为阳,人活在阳世,愈高愈好,死在阴间,进入泥土,愈深愈佳,深对应高,深到极点就达到了阳间,就能进入天堂。所以,唐以前墓穴,大多数是挖地而建起的,如秦始皇陵、汉武帝茂陵等。到了唐代,人们的观念,特别是帝王的观念有了变化。据载,太宗的皇后长孙皇后临终前曾对李世民说:为了节俭,要薄葬,可以利用山势挖玄宫而葬,不要另起坟,其实李世民在给长孙皇后所写的碑文中说过:“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峻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己奸盗息心,存没无累。”李世民的目的无非是利用山岳雄伟之势,以体现帝王的宏大气魄,并为防盗挖掘而己。由于信奉观念不同,唐以前帝王并未在九峻山上建筑帝王陵寝。当然,九峻山周围也并未发现唐代以前帝陵,其中原因也与汉武帝有关。据说汉武帝生前也看好了九峻山这块风水宝地,就想把茂陵址选在此处,但遭到东方朔的坚决反对。东方朔对武帝说:“选陵址要看三个因素,一是龙,即地脉之行止起伏,也就是看山脉,观察山脉走向,形势;二是砂,看主要山与周围山的朝迎关系;三是水,就是看水口、流向形态、与山形的关系等。从东南方向看九峻山是一笔架,中间山峰高,两边低,陛下要选陵址,必选在中间峰上,因为中峰乃皇帝峰。但三峰高低不均,主以前、以后君王势弱,难道陛下不希望自己的后代才华胜于自己,而使刘氏江山更加稳固吗?另外,九峻山水向也不佳,前有渭河自然美妙,但后有径水,割断九峻山龙脉,大的引起江山易手,小的注定国势不兴。”汉武帝也好阴阳、风水之说,听东方朔一说,也觉有理,就弃九峻山周围不用,另选坟址了。以后诸代帝王,王朝也都依东方朔的理论不在九峻山周围选墓址。
2.李靖惊呆了。九峻山三峰相连,中峰突兀,侧两峰低矮不平,恰似唐高祖、太宗以及后代国势。
李世民登基后,派军事家、阴阳家李靖为他选陵址。李靖一早就知道唐三代以后有武氏乱国,但一直未敢详告李世民。当李靖来到九峻山南麓时,顿时惊呆了,但见九峻山三峰相连,中峰突兀,其余两峰低矮不平,恰似唐高祖、太宗以及后代国势。历史上高祖时国势危微,太宗时唐大治,高宗时唐国势又有所衰弱。李靖知道这是自己在《推背图》中的预言在现实的再现,这是命中注定的,太宗墓址注定就是九峻山了,但李靖也知道,李世民是知道汉武帝的传说的,这如何察告,他想了几天几夜,终于想出了一条妙策。回到长安后,李靖便向太宗说:“陛下,你所要的陵址选好了”,李世民问:“在哪儿?”“在九峻山”“噢!”李世民大吃一惊:“难道李爱卿不知汉武之事吗?”李靖上前说:“臣早有所闻,但汉武不可与陛下相论,陛下功高汉武,再说,汉武选址是在山下选,而陛下今选址应在山上,一则因山而建气势雄伟,另外,风水之地,不美者可以补,补之法,应从穴上来补,汉武时选址没讲求穴址重要性,但依臣看来,陵址实质就是棺址,也就是穴址,穴也是风水要素之一。九峻山是风水宝地,当然也有不足,就是与周围山势有隔断,但比周围山势高出不少,可以一览众山小,为帝王者,居深宫、都城,临天下,自然不可能与平民相连,否则平民也有帝脉,九峻山帝气内聚,周围山不沾王气,难道不好,再说陛下陵在中峰,既可俯视周围众山,还可远眺长安,天下都在陛下荫护之中。”经李靖一番解说,太宗自然把陵址定在了九峻山上。在定陵名时,李靖又奏道:“君为天下,为阳,为日,陛下选址九峻山目的是荫护天下,使天下民众感受到陛下恩惠,依臣之言,就定名为昭陵吧,以显示阳气“帝气”,其实,李靖有自己的考虑,“昭”字拆开为“召”与“日”,“召”有召集、收集、聚集意思,日为太阳,为阳,代表帝王将相之气。“昭”涵义就是“收集帝王之气”,目的是以九峻山为中心,把周围龙脉,龙气收集起来,以弥补径水割断龙脉之不足。当然,这是下策之中的上策了,是迫不得己的。果然,太宗死后,高宗继位,高宗软弱昏庸,大权旁落,为武则天控制,高宗死后不久,武则天继皇位,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这大概应了九峻山与周围山脉被径水割断而伤龙脉之故,而昭陵之“昭”字自然又续上了李氏江山之龙咏,使李氏又统治中国近二百年。
昭陵的位置定好后开始营造。唐太宗下诏,令“务必俭约’,,“不劳费天下”,“足容一棺而已’,。但工程一开始就十分浩繁。太宗出旨召天下名建筑设计者营造昭陵,但一连十五日竟无人敢问津,太宗十分不悦,心想:自己为堂堂一国之主,竟然连建筑自己的陵墓的人都找不到,未免太令人恼火。后魏征推荐一人,就是负责营造长安城的工部侍郎阎立德,太宗一听十分高兴,说:“联怎么把阎爱卿给忘了!”急召阎立德进宫,商讨昭陵营造之事,阎立德根据太宗旨示,精心设计了昭陵图纸。
建成后的昭陵,方圆六十公里,气势雄伟壮观,是以往帝王陵园所无法比拟的。昭陵地宫(玄勘位于九峻山主峰南侧半山腰,其地为悬崖峭壁,峰北有一天然山梁。从涎道到地宫深约七十五丈,约二百三十米,前后安置五道门,象征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唐以土德治天下,故第一道门为金门,依次向里为水门、木门、火门和土门。从墓室到墓口的通道,上用三千块巨石砌成,每块重达两吨,石与石之间互相铆住。地宫布置犹如大明宫,中间是太宗陵寝,内部设置如紫哀殿,东西两厢依次是:东面,承欢殿、长安殿、拾翠殿、大福殿、三清殿、承香殿等;西面为太和殿、清思殿、洛堂殿、绞绮殿、珠镜殿、宣徽殿等。在紫哀殿后挖有一个大池,象征大明宫里的太液池。各殿排设石桌、石椅、石人。在建造初,内装夜明珠做成的灯。室内照如白昼一般。在太液池四周装有珊瑚树、翡翠山、黄金桥和白玉船,在太液池中还散有白银鱼。各个殿室内有黄金刻的蜜橘,白玉割成的苹果,翡翠做成的桃子、梨,以及用珍珠做成的葡萄等。整个地宫可谓富丽堂皇,真是阴间人世,阴界天堂。建成后,太宗拖着病体到玄宫中看了看,甚是满意,对阎立德说:“肤百年后,又可为帝王了!”
昭陵地面建筑以玄宫为中心,四周建有垣墙围绕,墙内隅建有角楼,正中各开一门,南曰朱崔,北是玄武,东叫青龙,西名白虎。陵园内主要建筑是献殿和寝宫,献殿位于朱崔门内,正对山陵,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献殿建得十分高大雄伟,殿东侧有翔弯阁,西侧的栖凤阁,两阁都有飞廊与大殿相通。殿前有波浪状的“龙尾道”,大殿东西长约6a米,南北宽约io米,大殿屋顶两头各有鸥尾一只,高1.5米,长1米,厚0.65米,重150公斤,据说这两只鸦尾是肃宗时所建的。郭子仪、李光弼收复长安后,玄宗返回长安,一日玄宗到九峻山拜太宗坟时,忽见献殿屋顶各有一只鸦鹰在鸣叫,玄宗再看看四周坟墓,诸陵都被安禄山兵破坏,唯有太宗陵寝安恙无损,不禁叹曰:“太宗陵寝安好无恙,可谓天神相助!”就命人仿鸥尾在献殿屋顶角各补建一只石鸥尾。后来献殿东侧的鸥尾被朱温派兵挖下,用做自己墓中的石门了。
在陵墓北面建有玄武门,内有祭坛,另有十四蕃君长石像,他们是突厥领利可汗右卫大将军阿史那什钵}1、突厥乙弥泥孰候利1可汗右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咄咄1、突厥右武卫大将军阿史那杜尔、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吐蕃赞普弄赞、新罗乐浪郡王金贞德、吐谷浑河源郡王乌地也拨勒可汗幕容诺易钵、龟兹王河黎失布毕、于闻王伏阖信、焉曹王龙突骑支、高昌王左武卫将军智盛、林邑王范头黎、帝那伏帝国王阿累那顺。这些造型生动的石雕是唐高宗命石匠雕刻而成的,象征贞观年间诸宾王归顺唐朝向唐太宗朝圣的情形,借以颂扬唐太宗统一海内的功德。唐太宗生前,平定突厥,和亲吐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深得各族人民的拥护。太宗死时,突厥阿史那杜尔契芬何力请求殉葬,高宗派人“谕以旨不许,蛮夷君长为先帝所擒服者领利可汗等十四人,皆琢石为像于北司马门。”吐蕃弄赞“致书并献金镶珠宝十五种,请置太宗陵前,高宗嘉之,乃刊石像其列昭陵元阀下。”昭陵十四尊少数民族首领石雕像,是唐太宗时期良好民族关系的写照,石雕像高八尺,座高三尺,栩栩如生,极为壮观。这些精美的石雕像,清乾隆以后大多被毁,今仅存突厥右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焉誊王龙突骑支、吐蕃赞普弄赞的石像座。
祭坛呈梯形,东西长53.5米,南北86.5米,坛顶建有寝殿,东西庆房、阀楼及门阔等建筑物,面积达四千五百多平米,可见祭坛之大了。据史载,昭陵的祭祀活动可分为三类,一是日祭、月祭、诞辰、忌日及四时八节等祭祀,这是守陵人进行的正常祭奠仪式。二是皇帝渴陵拜祖,俗称皇帝上坟,高宗与玄宗都亲自祭祀过昭陵。高宗时祭祀昭陵仪式十分隆重,从长安金光门开始一直到昭陵南门朱雀门、沿路黄土铺地,路两侧十里之内所有百姓各须头戴重孝,否则诛灭三族。路两旁有皇家御林军每隔10米列队护卫。高宗选了吉日,率文武百,乘轿骑马到昭陵南门外,后步行到献殿,祭拜之后,围九峻山中真令一周,后在祭坛祭告天地,出玄武门顺山路折返,共历时五日,官峰可谓场面宏大、壮观、肃穆,皇家威严在此时的显示也可谓浩大,人可畏。三是昭陵献俘。这种祭祀活动是诸唐陵所没有的,其目的是宣扬唐太宗的文治武功。
3.太宗拖着病体到玄宫中一看,“朕百年后,又可为帝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