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珍宝兰亭序
由于李世民的偏好,《兰亭序》这一绝世珍品我们只能看到摹品了。

唐太宗昭陵内藏有大量金银财宝,到底有多少,谁也无法知晓,但这并不是昭陵内陪葬物品的特色。在昭陵玄宫中陪葬物品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历代著名书法家钟}.r、王羲之等人亲笔书写的碑、帖,特别是书法精品《兰亭集序》儿千年来更是牵动众多人的心。关于李世民把《兰亭集序》变为自己殉葬品,中间还有一段插曲。贞观年间,国泰民安,太宗李世民在听政闲暇,集中精力刻苦练习书法,并从全国各.地收集王羲之的真迹。一时,朝野上下献宝者纷沓而至,宫廷之内收集了不计其数的王氏墨迹。
这日,风和日暖,李世民召集众大臣在大明宫蓬莱殿赐宴。酒酣耳热之时,李世民乘着酒兴,挥笔在屏风之上写就飞白书。笔力遒劲,意境空灵。时而如行云流水般洒脱飘逸,时而又如古树此枝般盘曲怪拙。引起群臣一片喝彩,纷纷向皇上讨教书法之道,李世民放下笔说道:“书学乃小道,然不能一墩而就,应长年坚持不懈。我临古人之书,绝不求其形似,只在骨力,乃得骨力而形自生··一”李世民说着说着,脸上自得之色消失殆尽,神情黯然道:“我李世民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可唯独求不来王右军的《兰亭集序》,不能不说是一件大憾事。”
群臣闻听此言,都暗记在心。御宴散后,便偷偷派出手下人到各地寻讨此书。《兰亭集序》是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四十多位风雅之士聚集在浙江会稽兰亭,饮酒吟诗,王羲之乘兴写下的书法与文章俱佳的尽善尽美的作品。《兰亭集序》记叙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和聚会时的欢乐心情,并抒发了作者对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共28行,324个字。王羲之后来又写过几次,但都没有这件好,于是更加珍视,把它视为传家之宝。到了唐朝,这件法帖已传到了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的手里。智永没有后人,只有一个最亲近的徒弟辨才。到各地寻找《兰亭集序》的人,觉得此书必在辩才手里,连忙将情况报告给李世民。皇上闻罢大喜,忙写下一道诏书,宣辨才和尚进宫。眉毛己花白的辨才手捧诏书,心里早己明白了七八分,只是皇命不可违,不得不随钦差进京。
辨才进京住在宫中,李世民每天派人探视,每次都赏赐金银珠宝,辨才已历七十多年,人间沧桑都经历过,他深知皇帝用意,心中想道:“八面来风我自卧当中。”便将皇_t赐物收好,不动声色,尽观其变。几天过后,太宗召见辨才,李世民亲自下座相迎,当时室内最显眼之处摆着李世民最得意的那扇屏风,是李世民故意派人放在那里的。.皇上又故意让辨才坐在屏风的对面。李世民多次面对屏风与辨才谈话,以引起辨才的注意,好把话题引起书法上来。但辨才老眼昏花,只盯着茶杯不动。李世民无奈,只得自己说道:“老禅师,你看这屏风上的字如何啊?”辨才抬起头,去看那屏风,定睛一看,禁不住脱口赞、道:“此书笔力遒劲,而又飘逸俊秀,深得王羲之书法真谛。可叹!可佩!”
李世民忙说:“老禅师过奖。我酷爱王羲之之书,千万百计将王右军的墨迹购至宫中,现己有数十件真迹存于宫中一,可联最仰慕的王右军的《兰亭集序》却杳如黄鹤,确为一生憾事。”
辨才道:“确为憾事,’o李世民见辨才表情呆滞,并不与之合作,只得说道:“世人都说此书流落江南,不知老禅师是否有所耳闻?”辨才道:“我年近八旬,眼花耳聋。年轻时,确实听说过此事,但没有记挂在心上。到如今,早己忘却了,更不知它流落何处。”李世民一皱眉头,世人都说《兰亭集序》“老禅师的师傅智永和尚为王羲之的七世孙,存留在他的手中,不知是真是假?”
辨才道:“确有此事。往时侍奉先师,确实见他有一本什么《兰亭集序》,但自师傅圆寂后,历经丧乱,早已不知去向了。”李世民满脸失望,只得把辨才放回江南,后又折腾了三次,每次辨才总是说因离乱而不知去处。唐太宗一筹莫展,无计可施。后房玄龄推荐一人,梁元帝曾孙萧翼,此人有文武韬略。太宗连忙召见。关于皇上三次召辨才进宫而未得《兰亭》之事,萧翼早有耳闻。萧翼对太宗说:“皇上要得到《兰亭集序》,只可智取,不可强夺,臣请微服私访永欣寺,还需二王法帖两三幅。”
萧翼对太宗说:“皇上要得到《兰亭集序》,只可智取,不可强夺,臣请微服私访永欣寺,还需二王法帖两三幅。”李世民一听要动他的宝贝,心里不太情愿:“你如何前去,随你的便。只是二王的真迹是联偏爱的宝贝,就不能用别人的代替吧?’’萧翼心中暗笑皇上小气,便道:“用别人的法帖也可以,只是不敢保证一定能得到《兰亭》。”太宗无奈,只得说道:“二王的真迹是我多年来从各地收罗而来,卿要精心保存,万万不可遗失。”“请皇上放心,我不仅要给皇上钓来鱼,连鱼饵也一块儿带回来。”萧翼出宫后,着实打扮了一番,而后离京直奔越州永欣寺。永欣寺掩映在一片绿荫之中,山上清泉涂涂,清幽的钟声伴着鸟鸣更加显得静谧。此时,己是日暮时分,烧香求签的香客已渐渐稀少。萧翼装作一个闲散的书生,慢慢踱入寺内,边走边观看墙的壁画,这条房廊恰恰经过辨才和尚,的房院。萧翼停住脚,恭恭敬敬地扣了扣辨才和尚的屋门,辨才打开门.问道:
“何处来的施主?”萧翼赶紧上前,深施一礼:“弟子是北方人,久仰永欣寺大名,早有此心到此参拜佛祖,只因家境贫寒,不能成行。今日变卖蚕种作盘缠,得以到此上香。天热路远,求师傅赏一碗水。”两人寒暄完毕,萧翼喝干辨才递过来的水,却并不急着走,又向辨才请教起墙上的壁画的事。萧翼时而小心发问,时而认真倾听,时而随着辨才的话侃侃而谈。辨才惊讶于萧翼知识的渊博、见解的独到新颖,反应的敏捷,又见他年轻知礼,心中高兴,便把萧翼请入房中,二人围坐桌边,边品茶,边谈古论今,一直到天近二更。
此时,月光穿过疏竹密叶之间,洒落在清洁的桌子上,辨才让小和尚换上新茶,两人谈兴又浓,辨才请萧翼赋诗,萧翼自然百般推辞,定要辨才先做,方敢“献丑”。辨才推辞不过,欣然应允,沉思片刻,出口道:“初盏一水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落寞,岁月共徘徊。夜久阪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燃灰?”话音刚落,就听萧翼吟道:“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酒蚁倾还泛,心猿躁似凋。谁怜失群雁,长苦叶风飘!”两人在诗中描写了新近得一知己的欢聚场面,倾诉了知己知心的愉悦,以及人生落泊,浮生漂泊的痛苦。互相唱答,其乐融融,大有相见恨晚之憾才.分手。两诗境界相同,遣词近似,。二人一直谈到天光放亮,
三日后,萧翼配上美酒,来到永欣寺,二人开怀畅饮,饮后作诗,互相和答。如此四次后,二人遂成了生死之交,看门的小和尚把萧翼当成了辨才密友,对他特别礼貌热情,不当外人看待。半个月后,萧翼见时机成熟,便在一次酒酣之后,拿出先辈梁元帝书写的《职贡图》让辨才观看。只、见字体遒劲,清峻峭拔,辨才不觉大加赞赏,暖叹不已。于是两人又谈起翰墨之事来。萧翼说:“《职贡图》虽好,但比不过王右军书帖。弟子祖先曾传下二压的楷书书帖,弟子自幼就耽玩揣摩……”“二王真迹现在何处?”“存放在客栈里。”辨才眉头一皱:“二王真迹乃是人间翰墨之精华,无价之宝,万不可随意放置。”萧翼道:“多谢大师指教,弟子谨记了。”“萧施主,明日不知能否带来,让我看一看?”“当然可以。”第二天,萧翼带了二王法帖来到永欣寺。辨才净手后,展开仔细地研看了好儿遍,说道:”这只是二王真迹,但并不是最好的,我有一件,很不寻常。”“何帖?’’+}C兰亭集序》。”萧翼压住心头狂喜,装作不屑一顾样子,说:“数经离乱,真迹岂能存留?只不过是摹写人的罢了。”辨才急忙辨白道:“确为真迹。我这么一大把年纪,岂有骗你之理?《兰序》是我亲身从师傅那里接过来的。智永临终时,亲手将传家之宝交付于我。为了不辱使命,这些年我精心保存,对人一律宣称战乱迷失,下落不明,你我乃生死之交,尽可明日来看。”萧翼回到客栈,想到朝思暮想的《兰亭集序》有望唾手可得,兴奋得一夜难合眼。好不容易熬到天明,忙起来整衣洗漱,忍住喜悦,慢慢往永欣寺而来。到了寺里,辨才和尚并不提《兰亭》之事,萧翼心里焦急,但又不便催促,只得忍着。其实辨才并不曾忘记,只不过观看一下四周是否有其他人,见屋外确没人,便从屋梁上小心地拿下一只落满灰尘的箱子,打开箱盖,解开包在外面的一层层绢,露出一卷保存得十分精细的法帖。萧翼知道这就是当今天子朝思暮盼的行书精品—《兰亭集序》。为了进一步证实一下,萧翼狡黯地说:“老禅师请原谅,照弟子看来,此书贴确是摹写的伪作。”
辨才为了证实《兰序》确为真品,便将萧翼带来的二王的真迹与之比较,备述《兰序》的高妙之处。萧翼不住地点着头。过了一会儿,萧翼对辨才说;“老禅师,你我都有二王真迹,互为对方真品钦佩,何不互相临摹呢?”辨才深认为有理。于是二人共同临摹《兰亭集序》和萧翼所带来的二王真迹,互相探讨,切磋心得体会。
由于萧翼常来常往,把门的和尚早已和他熟悉了。只要萧翼扣门,并不察报辨才,便打开寺门让他进来。此时的辨才年高体弱,一般的法事都推掉了,儿乎整天守着《兰亭集序》,萧翼一直不便下手。这天,县里有个大户家叫严迁的斋戒祭祖,辨才和尚与严家交情很厚,便应邀前去做法事。萧翼见机会来到,便像往常一样来到永欣寺,对守门的小和尚谎称将自己的帛书掉在辨才和尚床上,要进去取。守门的见是萧翼,便放了进去。萧翼把放在梁.上的《兰亭集序》及从皇上那儿借来的二王真帖收拾好,出了永欣寺,返回京城,这样,唐太宗李世民终于得到了《兰亭集序》。
李世民得到《兰亭集序》后,整日临慕,爱不释手,又命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公素、诸葛真等四人分别临摹数本,赏赐给太子、诸王及近臣。在四人所临摹的几本中,以冯公素最像,原来冯公素把《兰亭集序》放在窗上,用薄纸盖上,借着日光,一点一点摹下,因此,现在流行的《兰亭集序》众摹本中,冯公素的最接近王羲之风格。再说,辨才自得知《兰亭集序》被盗走后,便一病不起,整日昏昏沉沉,常常从梦中惊起,口中喃喃,不知所云。一日,辨才让小和尚拿出了两只铁盒,里面盛有神龟和铁如意,这是辨才平生珍爱的另两件瑰宝,辨才躺在床上,心灰意冷地说:“一宝已失,另二宝又有何爱?”便用尽最后力气掷出了窗外,而后气绝。萧翼得知辨才死讯后,泪流满面,对着永欣寺方向倒地长久跪拜着。
贞观二十三年,在玉华宫含风殿里,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临死之前,聪明一世的李世民躺在龙床之上,干了一件糊涂事,他拉着太子李治的手,气息微弱的说:“我想从你那儿求得一物,你是个至孝的孩子,一定不会违背我的心愿吧?”
高宗流着泪,嘎咽道:“父王有何吩咐,儿臣一定照办。”李世民说:“我只要《兰亭集序》,你一定要把它和我同葬。”高宗遵照父亲遗嘱将《兰亭》装进棺材,和唐太宗李世民一起埋入昭陵,可怜这件稀世国宝,只能随一个人的尸骨长眠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