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陪葬墓很多,到底有多少,历来史书记载不一。

昭陵是唐代最大的墓葬群,也是我国历代帝王陵中最大的墓群。早在营建昭陵之初,李世民就立下“功臣密戚”、“德业佐时”者的陪葬制度。他说“汉代使将相陪陵,又给以东园秘器,笃终之义,思意深厚。古人之志,岂异我哉!’’可见他要以汉朝功臣陪葬制度来安排唐朝功蔬密戚的葬仪。后又准许陪葬者子孙从父祖而葬,于是在当时形成了以陪葬为荣的风气。也正因如此,才形成了范围极为广阔,气势异常壮观的陵园陪葬。想当年,昭陵陪葬墓家前碑石林立,石人、石马遍布山野,“柏城”内苍松翠柏,杨槐参天。晚唐诗人刘泡“原分山势入宫塞,地匝松荫出晚寒”的诗句,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这种意境。
昭陵陪葬墓很多座,多则二百零三座到底有多少,历来史书记载不一,少则七十四一般认为,共一百六十七座;墓主姓名可考者五十七座二十一座,其中唐室诸王墓八座,亲王子孙树葬墓十座,唐室公主墓,验马合葬墓十八座,四座葬墓,少数民族首领墓十一座,子树墓一座其余为将军殡妃墓八座,宰相墓十垂郎三品以上官吏的陪。此外,在陵山周围散布着许多宫人小型墓葬。
昭陵陪葬墓按地位与等级排列,不仅墓家高度有别,埋葬的形式也不完全相同。陪葬墓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依山为墓,二座,墓而不坟,五座,地位最高;第二等级,覆斗形墓,三座,地位次之;第三等级,山峰形家,四座,高度不一;第四等级,圆锥形墓,最为普通,共一百零八座,高度七至八米。这种排列完全是按照当时唐廷文武百官排列秩序而定的。昭陵代表唐太宗,九峻山代表太宗龙椅,以神道为中心,文东武西,分列两侧,依山为墓的两座代表左右垂相,墓而不坟五座代表礼、户、吏、兵、工五部尚书等,以下墓按主人生前官职排列,主人生前官职不同,其陪葬墓位置,规格也不同。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陪葬等级制度,反映在皇亲国戚上就是离昭陵玄宫的远近,当然其形制也有不同。玄宫附近的山上,是长孙皇后嫡出的长乐安主、新城公主、阳城公主及太宗几位妃子的墓家,其形制也极特殊,均按皇后礼节对待,墓前设双峰,或墓为覆斗形,墓的前后各有四个土阀,并设有石人、石羊、石虎等大型石刻。而在山下的庶出王子、公主墓,其形制就十分简单,两者差别明显,反映出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不容潜越。
唐太宗为表彰在开国与政权建设中作出贡献的功臣,对其陪葬也给以特别“优礼”。如谏臣魏征病故后,太宗令其葬在九峻山西南的凤凰山上,依山凿石为墓,墓前有土网一对,气势颇为壮观,李世民亲自为他题写墓碑。唐初军事家李靖战功卓著,特别是平定吐谷浑的叛乱以及反击突厥的侵扰,更是战功绩显赫。其才能一向为李世民器重,其墓建在陵山之南的台阶地上,家象征阴山、积石山,中间为圆锥形,两侧作长方形,东断西连,远视有如山峦起伏气势雄伟;李勋原名徐悉功,早年参加瓦岗起义,后来归降唐王朝,在阴山协助李靖剿灭东突厥,立有大功、得到高显爵。他的墓家象征阴山、铁山、乌德肩山,系三个高约二十米的锥形土堆,作倒“品”字形。墓前列置有石人、石羊、石虎等石刻,还有唐高宗李治撰书的碑文,碑高5.65米,碑头雕六螃盘结,璃首下垂,碑下是高1.2米的巨型龟座,所有这些都体现出李勋墓的特殊。公元684年,武则天称帝,李勋孙徐敬业起兵反武氏,李勋墓家受牵连遭破坏,直到中宗李显复辟,李勋墓才重新修复。
另外,一些少数民族将领也陪葬在昭陵,而且别具特色。阿史那社尔,原是东突厥处罗可汗的次子,东突厥被唐灭后,阿史那社尔归降唐朝,据说此人长得年轻英武,智勇双全,曾打败过李靖,太宗十分爱惜其才华,竟将自己的妹妹衡阳公主许配其为妻。龟兹谋反,太宗派阿史那社尔统兵十万,出征龟兹。唐军经过三次大的战役,征灭了龟兹,活捉了国王河黎布失毕。太宗置安西都护府,封阿史那社尔为右卫大将军,领“安西四镇”,后病死于龟兹,其尸骨运回长安,陪葬昭陵,其墓家象山,象征他当年征战过的葱岭。其他少数民族陪葬墓有:西突厥右武卫大将军平州都督窦国公史大奈、突厥右武卫大将军北宁州都督怀德郡王阿史那苏尼夫、突厥右晓卫大将军薛国公阿史那忠、突厥右领军验马都尉安国公执朱思力、突厥尚食内供奉朔方郡公执失善光、突厥右武卫大将军怀化郡王李思摩、安息胡石威卫将军安元寿等。
12.二个舞姿更是优美,喜得太宗笑曰:“汝二人真乃赵飞燕、赵合德也!”
昭陵墓葬壁画,布局严谨,色彩绚丽,内容以表现达官贵人奢侈生活的人物画为主,有出行图、歌舞游戏图、侍女陪臣图等。太宗玄宫四壁都绘有图画。在玄宫中央盛棺室的东西壁绘有中国历史上的二十名文臣图。分别是:东壁有商朝比干、周朝周公、姜尚、齐国管仲、吴国伍员、秦国商鞍、秦朝李斯、汉朝萧何、张良、贾谊。西壁上刻的是霍光、魏相、邓禹、曹魏的郭嘉、蜀汉的诸葛亮、前秦王猛、东晋谢石、唐朝的魏征、李靖、房玄龄等。线条细致,着色均匀。最能代表昭陵绘画艺术的是西南壁上绘的“双人舞”壁画,画面舞女长裙紧袖,翩翩起舞,衣带四环拂扬,缭绕取势,俏姿旋腾豪放,绰约柔美。据说画上两位美女是太宗生前宠爱的韦贵妃和燕妃。此二人是隋场帝宫女,当年李世民攻入长安后,将其纳为己有,‘二人长得芙蓉颜面,豆范年华,髻鸦高拥,鬓凤低垂,眉黛春浓,眼中含情,柔媚似水,百转娇喉,真是风不醉人人自醉。二人舞姿更是优美,喜得李世民笑曰:“汝二人真乃赵飞燕、赵合德也。”二人不幸先后染病而死,太宗让人在玄宫壁上绘上二人图。当时绘画大师阎立本奉诏绘画,他先后画了近百幅画稿送太宗审阅,李世民都不满意。一天,阎立本到东都探视监造洛阳宫殿的兄长阎立德,途径一座村庄时,忽见前面围了一群人,阎立本忙下马上前一看,见人群中一美少妇正在舞剑,那姿势一如凌空飞燕,又如雄鹰展翅,一会儿身如柔风细雨,一会儿恰似高山流水,阎立本当即拿出纸笔画了起来。等回长安后,交与太宗赏阅,李世民一看,十分高兴,当即命工匠照此绘刻。如此刻画两人,当然略有不同,这便是今天令人叹为观止的美女“双人舞”图。
13.书法艺术宝库。
昭陵不仅气势雄伟,建筑艺术风格高雅,而且是唐代书法艺术的结晶。昭陵原有墓碑八十多通,最早的是唐贞观中期的,最多的是唐高宗年代的。现出土发现的墓碑都集中陈列在昭陵博物馆内,共有两个大展室。
在第一展室内,陈列了二十多通。这些碑石形体高大,镌刻精致,多是唐初著名书法家书官的名人墓前碑。例如欧阳询楷书的温彦博碑,字体法度严整,用笔爽朗而劲峭;褚遂良楷书的房玄龄碑,风格秀逸婉柔,笔法瘦劲刚挺;王知敬楷书的李靖碑和尉迟敬德碑,笔力隽秀劲健,法度端整严谨;还有像赵模书写的高士廉碑,殷仲容隶书的马周碑,高正臣楷书的杜君绰碑等,在书法艺术上都体现出瘦硬、挺秀、恭谨的风格特点。据说有一次唐太宗召集天下书法几大家,如欧阳询、冯公素、环素、赵模、殷仲容、褚遂良等设宴谈论书法墨宝,酒席间,太宗命每人分别用篆体、魏体、行书、隶书、楷书书写字帖一幅,然后评论哪种字体谁最优,一时间争论不休,互竞高低,竟相持不下。冯公素建议每人写一张字帖张贴于城门上,让百姓评论。唐太宗欣然同意。一时间,书法墨宝成为长安文人骚客话题,各大城门每天水泄不通,各种评论像雪片一样飞进太极宫,太宗每天参阅到深夜,一连两个月,仍断不出谁家优长,一时朝政荒芜。魏征进谏曰:“陛下,历来书法家各有所长,众人评论自然根据自己所好来评断优劣,所好不同,自然论断不一,个人所好本来没有高低之别,论断也就不会有好坏。现朝政已近两个月没理,吐谷浑又欲反叛,还望陛下三思。”太宗本是英明之主,一听当时脸色羞愧,叫道:“罢!罢!罢!让后人评断吧!”于是命以上各家各刻石碑立于昭陵前,以使后来人评断各家所长优劣。这就是今天昭陵前唐初书法名家撰写墓碑的来历。
在第二展室内,主要陈列着昭陵新发现的十四通碑,例如周护碑,许敬宗撰,王行满正书;吴黑阔碑,李孟常碑,李安期撰,李玄植书;燕妃碑,高正臣书,万宝哲刻;豆卢仁业碑,这些碑书法方面,字体工整,用笔拔挺有力,正如杜甫所言“书贵瘦硬方通神。”在展室外院落中央,是唐高宗李治为李勋墓撰文并写的墓前碑,字体洒脱秀逸,颇具王羲之之风。站在昭陵前,置身于昭陵艺术宝库中,我们不仅会慨叹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举世无比。面对那莽莽群山,丛丛叠嶂,我们更会感到人生苦短,任何伟人的辉煌都是一瞬间,而唯有艺术、历史的业绩才是长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