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烛影斧声,千古之谜
永熙陵,宋太宗赵光义陵墓,在永昌陵西北七十余米处,因该陵接近溥沱村东北,所以当地人称“溥沱陵”。陵台底东西长六十二米。南北宽六十米,台高二十九米,周围存十余处土丘,为当时陵园建筑遗赴,墓前横有一拜台石。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十月十七日夜,赵匡义降生在浚仪宫舍,他是后唐中级禁军军官飞捷指挥使赵弘殷的第三个儿子。

十JL年前的一个冬天,赵弘殷路过杜家庄,在门外避雪,有庄丁见他状貌英伟,不同凡俗。于是请进庄内款待饮食。赵弘殷此时尚未发迹,他在杜家庄住了一段时间,庄主喜欢他为人殷勤,将他入赘为第四女婿。据说杜家庄前旧有一洼,名叫双龙潭。杜氏后来生了匡1}..匡义。据史书记载,杜氏在怀国义之前,有一天夜里梦见神人手捧一轮红日交付给她,于是感而有娠。及匡义生下之时,似有红光上腾如火,照耀四方,间巷之间有异香流溢。
当时正处于五代纷争、兵荒马乱的岁月,杜氏把匡l}L、匡义兄弟俩放在筐子里,用担子挑着,躲避战乱。相传当时颇有名声的道士陈传见了上担挑,自言自语地说道:“都说当今没有真命天子,现在却将天子节,,.
经过多年闯荡,赵匡J},在后周功业显赫,地位日高。比他小ti岁的匡义只是一个供奉官都知,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匡义出身于武将之家,父兄均为大将,所以他也从小学习弓马,并参加了一些战阵之事。据后来太宗自己回忆说,他16岁那年,曾跟随父亲赵弘殷南征,敌将往往被他射落于马下。匡义18岁的时候,跟随周世宗和赵匡l},攻打下瓦桥关和攘洲、莫州。不过,赵匡义正式踏上政治舞台,应从拥立其兄赵匡撤做皇帝时算起。
赵匡撤一当.上皇帝,即任命匡义为殿前都虞侯,领睦州防御使。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五月,太祖亲征泽、潞,讨伐李笃,即让匡义临时担任大内部都检,留守汁京。建隆二年七月,太祖任命匡义为开封尹,同平章事。这时匡义改名为先义,匡美也改名为光美,因为赵匡l}l,已经做了皇帝,不允许别人再用“匡l}l,”这两个字,即使是亲兄弟也不行。当然,后来光义做了皇帝后,光美也就再改为廷美了。北宋定都开封,与赵光义也有关系。太祖初即位,仍沿后周旧制,以开封为东京,以河南府为西京。勘定江南后,太祖西往河洛祭告天地,并且有意留都洛阳。群臣相率谏阻,太祖不从,当时身为开封府尹的赵光义亲自向太祖陈说都汁之利。太祖说:“汁梁地居四塞,无险可守,我想徙都关中,倚山带河,可以裁去冗兵,为长治久安的根本。”光义说:“为政在德,不在地势险要,何必定要迁都?”太祖于是不再坚持迁都之议,北宋九朝遂以汁梁为都城。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宋太祖碎然死去,赵光义顺利地继承了皇位。关于宋太祖之死,《宋史,太祖本纪》中只有“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这样一句简单的记载,而当时的野.史笔记对此记载则很多,但众说纷纭,分歧颇大。
据说,曾有异人告诉太祖,如果开宝九年十月二十二日夜里天气晴朗,则他的寿命可以延长一纪;倘若不然,则当赶快准备后事,当夜,太祖即在宫中太清湖畔观望天气,一时但见星斗满天,虚空碧净,心中正自高兴,却不防转眼间阴霆四起,雪雹骤降!于是赶紧宣召御弟赵光义入宫。并屏退左右侍从,两人酌酒对饮,那些退出去的宦官宫人远远看见烛光影下,光义帝起身避席,显得局促不安。等他们喝够了酒,己是三更时分。这时太祖引桂斧戳雪,点头对光义说了声“好做好做”便去就寝,很快就听得蔚声如雷。当夜光义也在宫中留宿。约摸五更时候,宫中寂静无声,而太祖.已经驾崩了。光义受遗诏,在太祖枢前即位,是为宋太宗。
从这段文字看,太祖突然而逝是天地已定,厄运难逃。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另有一传说是:花蕊夫人费氏在太祖宫中得宠。一次,太祖卧病不起,半夜时太宗叫他,一直没有听到回答。太宗以为太祖病中昏睡即乘机挑逗费氏。太祖醒来发现,气得以玉斧祈地,一下惊动了皇后和太子,太宗仓皇逃回王宫,这时太祖己经气息奄奄,当夜便去世了。故事倒有几分“吕布戏貂掸”的味道。史载,当时夜里四更时,太祖刚刚去世,孝章皇后立即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太祖次子德芳进宫,意欲让德芳继位。继隆知道太祖向有传位给皇弟赵光义的意思,便不召德芳,出宫后直奔开封府召光义。在晋王府门外碰到医官贾德玄。贾说初夜时分老听得叫门声,喊“晋王召”,因怕晋王有病,便到府外守候。于是,两人一起叩门入见光义,说明来意。光义大吃一惊,一时犹豫不决,说要与家人商量,到内室去了许久。继隆等急了,催促道:“事情拖得太久,怕皇位被别人得去了!”光义终于打定主意,三人一起离府,踏雪入宫,继隆想先进去通报,留光义他们在殿外稍候。德玄却说:“应当直接进去,不必等什么了!”三人便一同进殿。皇后见应召的是晋王光义,一时惊呆了,对光义说:“我们母子的性命全靠官家了。”光义哭着说:“一起保享富贵,不要担心。”
宋太祖赵匡JCL“驾崩”的真实情况和前因后果到底如何,仍然还是一个疑案。也许历史的巨大阴影已将真相彻底埋没,这至今谁也无法弄个水落石出了。
宋太宗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先南后北”统一方略,先向南方的吴越国和福建的泉州、漳州的陈洪进政权施加压力,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陈洪进和吴越王钱椒前后纳表献上,归顺宋朝,宋太宗不用一兵一卒最终统一南方。南方的统一使宋朝得到一百五十七个州、四百七十五个县以及二百三十万户百姓,国力因此大增。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率军亲征太原,讨平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除了辽和边疆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外,中原和江南地区重新得到统一。接着,宋太宗乘胜进攻契丹,想收回后晋石敬塘割给契丹的幽云十六州。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一战,宋军大败。契丹军追至琢州(今河北琢县),宋太宗狼狈不堪,乘驴车逃脱。
宋太宗这次出征,先胜后败,回到京城后,很不痛快,因此,对平灭北汉之战中有功的将士,也没有颁发奖赏。赵德昭以为这样不妥。一天,他叩见太宗,指出对契丹之战失败,不可连对北汉作战有功将士的奖赏也免了。太宗听后,勃然大怒,训斥德昭道:“待你当了皇帝之后,再赏他们也不算晚!”宋太宗发这么大的脾气是另有原因的。在同契丹作战失败的时候,一天夜里,军中大乱,太宗不见了。当时赵德昭也在军中。有人说,两军交战之际,不可片刻没有皇帝,不如立德昭为帝,以安定军心。.虽然这事没有成为事实,太宗知道以后还是非常生气,他感到有太祖的儿子在,对自己的皇帝宝座是个威胁,因此才对赵德昭说了上面的话。这话的分量太重了!那不是公然揭示侄子有推倒自己的野心吗?赵德昭当然受不了,回去以后就自杀了。
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宋太祖的另一个儿子赵德芳病死。宋太祖的儿子都去世了,能威胁太宗皇位的,只剩弟弟廷美一人了。第二年,有人告发廷美想谋害太宗,因而太宗免了他的开封尹,让他去作西京(洛阳)留守。接着,又以另外的罪名把赵廷美弄到房州(治所在今湖北省房县)安置。雍熙元年(公元9H4年)赵廷美病死在房州。这样,宋太宗觉得可以安安稳稳地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了,谁知又出了新的麻烦。宋太宗有九个儿子,最有可能继承帝位的是长子德崇。德崇不仅占着老大的位置,而且从小聪明机警,相貌也像太宗,深得太宗钟爱。他十三岁那年,跟随太宗到近郊打猎。突然,一个兔子窜出来,跑到太宗面前。太宗大喊:“德祟,快射!’’德祟弯弓搭箭,“嘎”的一声,兔子应声中箭,倒在地上。当时契丹使者也在打猎队伍中,看到这个小孩子如此机警,弓箭娴熟,大为惊奇。德崇先被封为卫王,又进封楚王,并改名元佐。赵廷美被送到房州安置,这本来是太宗为了把帝位传给元佐而采取的步骤。可以,元佐不仅不领情,反而觉得太过分了。他极力营救这位叔叔,几次请求太宗予以宽赦,遭到太宗的呵斥。乃至赵廷美含宪死去,元佐精神受到刺激,得了发狂病。身边的人稍有过失,他不是抄起棍子打,就是拿起刀剑刺。经过太医百般医治,元佐的病好了一些。太宗非常高兴,于是大赦天下,想以此为元佐消灾解病。
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九月,一天傍晚,元佐看见好几位亲王,带着随从,前呼后拥,从他府门前经过。他随便问道:“你们到哪里去了?”只听人回答说:“今天是重阳节,圣上召我们到御花园赐宴,宴后比赛射箭,玩得好不快活,现在是要回府去。”原来,由于元佐有病f}iJ好,太宗为了使他安静休养,没有召他进宫欢度重阳节。元佐却不体谅太宗的好意,十分生气地说:“他们都应召同皇上一起欢宴射箭,独有我不能参加,这明明是嫌弃我了,难道我不会自家饮酒取乐吗?”他立即命人摆上酒菜,狂吹猛饮,自得其乐。不知不觉喝得大醉,竟然放起火来。一时之间,烈焰冲天。众人赶快扑救,哪里救得下来?只见好端端的一座楚王府,被烧得一塌糊涂,万幸元佐被救了出来。
太宗知道后,十分震怒。他派人对元佐说:“你身为亲王,己经是至富至贵,为什么要干这种混账事情?国家有法律,我不敢拘私舞弊咱们的父子之情,到此断绝。”到了这步田地,元佐再也无话可说。他二弟陈王元佑和宰相大臣,号陶痛哭,请求太宗宽恕元佐。太宗一边流泪,一边对大臣们说:“每天联读书,看到前代帝王子孙不遵教诲,行为不轨,未常不扼腕愤恨,没有料到我家里竟出了这样的事。”他下诏把元佐废为庶人,迁到均州(今湖北均县)安置。
好歹问题太宗即位以后,一直没有立太子。大臣们担心万一太宗突然有个,因为没有合法继承人而发生变乱,认为这是国家面临的一个大了。一天,大臣冯振上疏太宗,提出早立太子,以定国本。无奈太宗对大臣们的苦心却不理解,似乎一说立太子,就意味着自己的宝座不长了。因此,他看到冯振的奏疏,大为恼火,训斥冯振多管闲事,下诏把他贬到岭南。从此以后,朝廷内外再也没有人敢提立太子的事了。至道三年(公元997年)立月,木宗患病,精神委顿,无力上朝,只能在便殿处理政事。内侍王继隆因为在太宗即位时立有大功,受到信任,很有权势。他看太子赵恒颇为英明,一旦登基,自己权势难保,就偷偷和参知政事李昌龄等,谋划立已经被废的楚王元佐。内侍有机会接触皇后李氏,他就在李皇后面前说太子的坏话,以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一天,宰相吕端到宫中看望太宗,见太子不在太宗身边,心中产生了怀疑。吕端心想,圣上病危,太子必须不离左右,以防不测。他写了“大渐”两字,让亲信送给太子。“大渐”就是皇上病危的.意思,他用这两个字提醒、催促太子,疾速入宫侍奉太宗。
至道三年三月,太宗驾崩,终年五十九岁。太宗一死,王继隆给李皇后出主意,让她召宰相吕端入宫,想借助吕端,实现他们的预谋。其实,吕端早己怀疑王继隆了。当王继隆去见吕端,传达皇后召见的旨意时,吕端对王继隆说:“请你到书阁里看个东西。”等王继隆一进去,吕端立即把门从外面锁了起来,然后自己火速进宫。李皇后等吕端进来后,说道:“皇上驾崩,应该立长子为嗣,这样顺理成章,你看应该怎么办?”皇后本来是启发吕端同意立元佐,但是吕端却说:“先帝立太子,正是为的今天。天下都知道寿王是太子,怎么能够再变动呢!”吕端义正辞严,皇后无言以对,只好让太子寿王赵,随即位。
当群臣在殿下朝拜新皇帝时,吕端抬头一看,新皇帝在帘子后面,看不清面目。会不会有变故呢?他大着胆子上殿,请侍臣卷起帘子,看清楚的确是太子,这才下殿引导群臣叩头!齐呼“万岁”。这个新皇帝就是宋真宗。太宗赵光义先后有三个皇后,即尹皇后、符皇后、李皇后。尹氏、符氏在太宗即位前就故去了,太宗即位后便追封他们为皇后,溢号分别为淑德、露德,只有李皇后是太宗在位时册封的。李皇后是潞州上党人,十九岁入宫,六年后被立为皇后。她天性恭谨庄肃,抚育太宗诸子,对待宫殡女御很仁厚。真宗即位以后她被尊为太后,死后谧赠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