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宗之死,丧也离奇
宋代皇帝均在风雨飘摇中度过,吉壤巩县陵堪定也未成大一统之世,真宗死之突然,丧葬也离奇。

孝义陵区位于宋陵最北部,与今巩县城南紧邻,宋代称此地为“孝义保”,是东西咽喉要道。这里东面是石子河(洛河支流),西部和北部有洛水围绕,南面为高冈,地势险峻。永昭、永厚二陵坐落此区。永昭陵,宋仁宗赵祯陵墓。现墓家底东西宽五十五米,南北长五十米,陵台高二十二米。宋仁宗是宋真宗..的第六子,为李哀妃所生,刘皇后养育,因兄长皆夭折而被立为太子。乾兴元年(公元io22年)即帝位,时年仅13岁。由刘皇太后处理军国事,辅太子听政。皇太后辅佐幼帝处理军国大事,宋朝开国以来是头一次。
仁宗即位以后,必须办好的一件事情,就是真宗的丧葬大典。首先要为山陵(即莹地)选择一个风水最好的地址,其次要选一个最吉利的安葬日期。这是封建社会最为严肃、隆重的大事,一点儿不能草率、含糊。有关部门反复勘测,在今河南巩县选定了山陵地址,择定七月安葬。营选山陵的大事,由山陵使丁谓负责。这时他己晋升为宰相。很多宦官都被派到巩县操办山陵,雷允恭却被留在京城。他请求太后派他营造山陵,太后不答应。雷允恭哭着说:“臣侍奉先帝,不比别人差,却只我不能到山陵效力,莫非我有什么罪过嘛!”太后答道:“我担心你轻举妄动,做出不利于他的事情。”雷允恭求不已,太后无奈,便派他为山陵都监,协助丁谓办事。雷允恭到巩县山陵工地后,负责天象的大臣邢中和对他说:“现定山陵地址再往上百步,实在是很好地穴,如真宗葬在那里,对后世子孙大有好处。可惜地下很可能有石头和水。”雷允恭答道:“先帝只有一个儿子,如果山陵能使后世多子多孙,就往上前百步,有何不可?”邢中和说:“选定山陵,事关重大,迁移新址,又要上报,一定费许多日子,恐怕赶不上七月的葬期。”雷允恭告诉邢中和:“你只管改移新地穴,太后那里,由我去请示。”
雷允恭安排迁移新址以后,当天动身前往东京,察报刘太后。太后听后说:“如此重大的事情,怎能轻易改变?”雷允恭的道理还是那一句:“先帝的山陵改移新地穴后对子孙有好处,怎么不可以呢?”太后不高兴地说:“你去同山陵使商议一下看可以不可以。”山陵使丁谓是通过雷允恭专揽大权的,当然不敢得罪他,急忙表示赞成。雷允恭报告到太后山陵使也同意改迁新地,太后这才照准。雷允恭命监工夏守恩率领数万工匠在新址开挖山陵。起先挖出来的是土和石头,随后就挖到了水。怎么也不能把真宗的棺木放在水坑里呀,工匠们议论纷纷。夏守恩怕工程出问题,吃罪不起,命工匠停工,请示朝廷。山陵使丁谓和雷允恭串通一丫气,拖着不处理。这时内使毛昌达从山陵回来,把真实情况奏报太后。太后责问丁谓,丁谓无法隐瞒,才派使臣前去查看。使臣回来上奏太后,建议仍用旧址。刘太后拿不定主意,再派副宰相王曾亲自去复查。
王曾回朝后,想单独向太后奏报,趁机把丁谓搞垮,可又怕丁谓怀疑自己,事不机密,反被丁谓所害。他欺骗丁谓说:“我没有儿子,想过继兄弟的儿子为后代,明天朝会完了,要留下来向太后请示。”丁谓表示同意,这样王曾才有了单独奏报太后的机会。他对太后说:“臣遵旨前往山陵检查,新址的确不能用。丁谓包藏祸心,要使雷允恭把先帝遗体移入绝地,实在狠毒。”刘太后听后大吃一惊,十分震怒。太后身边的人,不少和丁谓勾结,丁谓很快就知道王曾留下来是弹勃自己。他赶快前来为自己辩护,絮絮叨叨地说个没完。内侍忽然卷起帘子说:“宰相同谁说话?太后早已起驾了!”原来太后盛怒之下,不愿听丁谓再说下去,而丁谓隔着帘子,又是低头讲话,并不知道太后己经退朝。又过了一会儿,太后下旨立即捕拿丁谓、雷允恭,从严治罪。
第二天,太后召宰相进宫,对他们说:“丁谓官居宰相,竟然同宦官勾结。”太后一边说,一边让宰相们观看丁谓托雷允恭在后苑为自己打造的金酒器,以及雷允恭托丁谓举荐他的书信。接着太后又说:“过去丁谓通过雷允恭奏事,总是说已同卿等商议过了,所以我一概照准。现在才知道根本没有同各位商议。营选先帝山陵,他竟敢擅自迁移,几乎误了大事。”大臣们听了太后的话,都说:“先帝去世以后,政事都是丁谓和雷允恭议定,又说是奉太后旨意,臣等无法区分虚实。幸而太后圣明,洞察其情,这真是宗社之福!”
太后听后,怒气更盛,打算诛杀丁谓。’一位大臣说:“丁谓的确有罪,然而皇上即位不久,先帝还没有安葬,突然诛杀大臣,恐怕朝野震动。再说丁谓并不是有逆谋,只是对山陵大事有失奏报。”这样,太后的怒气才消了一些。一位同丁谓交情深的大臣说:“丁谓是先帝托孤之臣,虽然有罪,请按照律令议功减罪。”王曾大声说:“丁谓得罪宗庙,对国家不忠,难道还能议功?’’太后最后决定只杀雷允恭和邢中和,对于丁谓,罢除宰相官职,降为没有实权的太子少保,仍按旧址将真宗梓宫入葬。
刘太后垂帘听政,掌握大权,有的大臣想讨太皇的欢心,就同她说起唐朝女皇帝武则天,暗中鼓动太后步武后的后尘。太后精明敏捷,政治上很有一套,不免心动。一天,她问鲁宗道说:“唐朝的武后是怎么样的君主呀?”鲁宗道知道这是试探自己,就十分严肃地回答:“她是唐朝的大罪人,几乎把唐朝葬送了!’’看到鲁宗道态度这么鲜明,太后没有再说什么。有一个小臣名叫方仲弓,请求太后为刘氏七代祖宗立庙。按照当时的制度,只有皇帝才能立七庙。立刘氏七庙,显然也是劝太后为称帝作准备。太后请辅臣们对这件事表示态度,辅臣们明知不该这么做,可又敢得罪太后,所以谁也不说话。这时只见鲁宗道说:“如果立刘氏七庙,那么把嗣君放在什么地位呢?’’问题提得这么尖锐,使刘太后为之一震。她仔细考虑,废掉嗣君,事情太大了,这才打消了学武则天的念头。
明道二年三月,太后一命归天。死前遗诏:“尊杨太妃为皇太后,与皇帝同议军国大事。”大臣蔡齐对宰相们说:“皇上己到成年,熟悉情况,应该亲自执掌朝政!’’宰相们以为蔡齐的意见很对,只尊太妃为皇太后,删去“同议军国事”这几个字。从此以后,宋仁宗才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