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帝八陵
朝运不济,半统神州几十年,可“七帝八陵”也尽显帝王之气势和华贵。

北宋八陵皆坐北朝南,每个陵园由帝陵、后陵、下宫三大建筑组成。帝陵为陵园重心所在,其主体为雄伟阔大的宫城。宫城为正方形,每边长200余米,占地百亩之多。宫城城墙高十米,称“神墙”。四边神墙正中各开一门,称“神门”,门外各有一对石狮守卫。南神门为宫墙正门,ll门约十米是一雄伟高大的献殿,是供皇帝、王室、陵使举行隆重献祭典礼之地。献殿之后是位于宫城中心的陵台(即皇帝墓家),由黄土掺朱砂加夯筑成。台为两层,皆为正方形,底层边长均逾五十米,顶部边长十五米左右。整个陵台遍枯松柏,满目青翠,显得肃穆森严。
陵台之下即是地宫,为安放皇帝棺撑的地下宫殿,亦称皇堂或玄宫。地宫距地面浅者十余米,深者数十米,规模宏大。据史书记载,每挖掘地宫需数以万计的工匠、士兵和各种运输车五百余辆。整修地宫由十四层青砖砌成,坚固无比。墓室顶部为下方上尖的“锥形顶”,绘有日月星辰的天象图,下绘高楼曲榭,两宫画阁,金光灿烂。北宋八陵的地宫至今未正式发掘。
从陵台出南神门,沿神道两侧排列有整齐对仗的精湛石雕,由北往南有:宫人与内侍石雕各一对。宫人雕像眉目细长,双肩消瘦,束发替项,拱手而立,女性特征惟妙惟肖。内侍雕像体态微胖,神情拘谨,手执球仗和拂尘。四门石狮各一对。其中尤以神宗永裕陵南门石狮雕像最为精美。帝陵神门前置石狮,是因袭唐代,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和帝陵的神圣不可侵犯。宋陵的石狮与唐陵相比,虽不如其高大精湛,但也不乏其雄健生动的艺术风格。北宋诸陵石狮现存共六十三件。
武士雕像一对。武士身躯高大,形象勇猛,虽经一千多年的风雨剥蚀,但雕像甲胃的纹饰仍然细腻传神。文武朝臣雕像各两对。文臣执纷,武臣拉剑,恭立神道两帝,象征着宫廷百官朝仪。宋太祖赵匡l}L是以兵权夺得皇位,为了防止部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采取抑制武将、推崇文臣的办法。宋代官制序班,文臣在前,武臣在后,在陵寝制度上也体现了这种政治上的特点。藩使雕像三对。藩使为参加北宋皇帝葬礼的我国少数民族政权的代表,均着民族服饰,双手捧献宝物,有犀角、象牙、花盘、宝瓶和书函玉印等。
石虎石羊各两对。石虎造型威武雄健,四肢前立后蹲,张嘴咆哮,长尾盘曲,炫耀威风不可一世;而石羊面目清秀,体态修长,静卧于旁,展示了石羊恬静、乖巧的性格。仗马与控马官石雕两对。仗马为仪仗之用。北宋诸陵现存仗马石雕共七十六件。仗马造型一般较粗壮,身上鞍饰齐备,两侧各立两个控马官,或执马鞭,或作侍奉状,有的还得袍角折入腰带之内,显得干净利落。
角端石雕一对。角端造型奇特,其貌可畏,为狮身、独角、长尾、四爪,前唇特长,或卷或伸,在宋代统治者看来,此物虽其貌不扬,但却是辅国安邦的祥瑞之物,因此也被排列在神道两侧。.北宋诸陵现存角端共十四件,刻有胸翼或火焰纹,均象征着奋飞驰进。在艺术风格上,早期表现为朴实有力,后期显得臃肿失度。瑞禽石刻一对。瑞禽造型独具一格,为一块方形石碑上的浮雕,造型为马首龙身鸟足雀尾,背有双翼,欲然而出。瑞禽下衬山石,刻有小洞,一小曾露出半个身子,·回首窥视,慑于瑞禽的威猛,随时准备缩回洞中。整修浮雕,刀法精细,生动别致,情趣盎然。北宋诸陵现存瑞禽石刻共十四件。
石象与驯象人石雕一对。石象体态宏大稳健,而且易于驯化,可能出于以求江山稳固的用意,才被搬到了神道的两侧。巩县北宋诸陵石象和驯象人石雕现存共十四种。石象身披锦绣,背置莲花座,下垂莲花灯,面带髻勒,长鼻委地,.体态宏伟,生动传神。如永泰陵石象长鼻弯曲拄地,鼻端反卷着一个甜瓜。驯象小童未脱稚气,侧立于旁,注目凝视,神情活泼逼真。永宝陵石象较其他诸陵大,象座四周刻有牡丹缠枝花纹,是宋陵独特的作品。望柱一对。望柱是意求吉祥的柱型石雕。巩县北宋诸陵现存望柱十五件。永昌陵望柱柱身呈八棱形,上顶收潭为合辫莲花结。每棱纹饰构图各成一章,有云龙周旋绕柱、卷草花卉缠树和松栽宝瓶等图案,线条流畅,繁而不褥,刀法极其精巧。
望柱南为乳台一对,乳台再南约一百五十米为鹊台一对。乳台和鹊台均为方形夯土筑物,高七米,象征着子孙发、繁衍万世、吉祥如意。宫城西北处是皇后皇妃之陵。按照宋代制度,后妃皆单独起陵于帝陵之旁,其建制同帝陵一样,也有神墙陵台,石刻乳门,只是.规模逊于帝陵。后陵面积约ao亩,陵台底边长十八米,神墙高约七尺,周围二百余步,神道长四十五步,石刻造像三十四件。据1985年发掘宋太宗李后陵证明,后陵地宫为单室砖墓,由墓道、雨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青石墓门的门额和门扉上线刻飞天、祥云及高达三点六米的武士像,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墓室顶部亦为上尖下方的弯窿顶,绘有星象图,下面所绘楼阁殿宇坐于彩云飞霞之间,若隐若现。北宋后妃政治地位的提高,在陵寝制度上表现为皇后单独起陵。巩县宋陵共有二十一个后陵,只是规模逊于帝陵。文献所谓“帝陵百亩,后陵四十”的说法与实地勘察相同。
下宫在后陵之北,为供奉亡帝灵魂日常饮食起居的处所,因之又称“寝宫”。下宫四周有墙,大门一座朝南,门前石狮成对。入门正中,排列三重殿宇。前为正殿,是临时停放皇帝灵枢之地,殿中置有龙循(轻便的枢车,俗称小杠),龙媚之后为御座。中间一殿称影殿,正中置皇帝御容(遗像),两边东西庆殿置皇帝睡像,象征亡帝阴间休息之处。最后一殿为斋殿,殿中置佛像,为超度亡帝灵魂之所。斋殿两边有两座院落,是守陵宫人居住的地方,东院称烷灌院,为陵使官员糜舍及厨房所在;西院为副陵使及士兵廖舍。每当皇帝朝渴先帝诸陵,先在上宫行祭祀大典,之后再由百官陪同趋步下宫,谨拜先帝御容。
整个帝陵、后陵和下宫在宋代称“兆域”。兆域内郁郁葱葱,又称“柏城”。与汉唐山陵单植柏树不同,北宋陵园除植柏树外,还种有大景松树,神道两侧,古柏繁阴,兆域四周,茂松荟蔚。苍松翠柏之间,白壁丹楹,石像造立。静谧之中,显现出一代天子的赫赫威严;肃穆之间,透露出皇家统御四海的肃杀之气。各陵均设有专门种植物和管理松柏的“柏子户”,少者数十户,多者可达上百户,并专设陵使、园令及守陵军队,多时可达万余人,他们禁止百姓采樵放牧,护卫着帝王灵魂的宁静。整个宋陵之内还建有诸多寺院和行宫。如在永定陵东南为真宗建立“罗汉寺”,现为罗汉寺村;在永昭陵和永厚陵西北,为仁宗和英宗合建“昭孝寺”,遗址在今康店村寺沟;为神宗和哲宗合建的“宁神寺”则在二陵之北的八陵村。帝王们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还想立地成佛,在冥冥之中找到一席永宁之地。
宋陵距京都开封数百里,为便于皇帝祭祀,陵区之内设孝义宫、永安宫和会圣宫三个行宫。北宋皇帝每祭陵,首先要在行宫致斋沐浴,入夜五漏三刻,始素服乘马前往帝陵朝渴。如今这三个行宫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会圣宫的巨碑,透露出当年行宫的龙章风姿。工程浩大、排场奢华的巩县帝后陵,建筑在千百万劳动人民的累累白骨之上。根据宋代葬制,皇帝死后七个月,神主必须送入太庙供奉。在此之前,陵园营建、入葬仪式必须全部完成。由于时间短促,仓促劳费不计其数。北宋诸陵所用的石料,均取于数十公里之外的粟子山(又称百呸山)。巩县八陵,从永定陵以后,均有粟子山采石碑记。正如王安石诗云:同轨群芳至,永违天日表,帐殿流苏卷,宫中垂晓韧,困山七月催。空前肺肝摧。铃歌建露哀。西去不更回。
北宋灭亡以后,巩县诸陵,均遭到破坏。南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金人所立傀儡皇帝刘豫徙都汁京,其子刘麟借乡兵十万分驻洛阳、开封两京,烧钉抢掠,无所不为,将两京墓家挖掘殆尽,其珠宝玉器散于民间者不计其数。有一次,刘豫从士兵手中得到一水晶宝碗,认定此物绝非民间所有,经再三盘问得知出于哲宗永泰陵,于是任命刘从善为“河南淘沙官”。所谓“淘沙”,就是皇陵的盗掘队。此后北宋皇陵被挖掘殆尽,甚至连“民间家墓也无有免者”。哲宗永泰陵掘开后,随葬珍宝玉品被囊括一空,亡帝尸骨露于野外。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南宋太常少卿方庭项出使金国,展渴先帝陵寝,见哲宗尸骨仍暴于荒野,忙解衣包裹,仓促草埋,生前至高无上的万乘之尊,死后竟落得如此下场。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七月,岳飞打到朱仙镇,曾遣使修治巩县宋陵。南宋初年,陵园建筑还多有残存。金亡以后,元朝统治者又控制了北宋陵区,将陵区地面建筑全部毁坏,只剩下高高的丘家和座座石雕。有诗云:回首东都老泪垂南朝还有伤心处水晶遗注忍重窥。九庙春风尽一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