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包拯墓
一代忠臣“包青天”也占有巩县风水,陪葬帝陵之侧,尽忠尽节,千古流芳。
在巩县七帝八陵之间,还有包拯、寇准、蔡齐、高怀德、曹彬等功臣武将的陪葬墓数座,其中以包拯墓最为引人注目。包拯墓在永定陵西北一公里的后泉沟村北岭上,墓区南北长六十五米,东西宽二十米。墓家坐北朝南,原来高二米,直径八米,1982年当地人民又封土护家,将墓丘增高为四点五米,直径扩大为十一米。据钻探证明,家下墓室为“甲”字形,拱顶呈下方_匕圆尖顶,墓道长二十六米,甫道长二米,宽六米。墓家之后原有一个清澈的水池,当地人们称之为“砚台池”。传说这个池为包拯写字所用,可惜在1966年被人们填平。墓家前面立有清朝康熙年间所立的一块石碑,上额写着“大清碑记”四个字,碑正中楷书“宋垂相者肃包公墓”。另存六棱望柱一座及石虎石羊三件。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字希仁,北宋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在宋仁宗朝中进士,后因清廉明断摧升至天章阁侍制、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御史中垂等职。民间称他为包公、“包龙图”,死后溢号“孝肃”,故史书中对包拯有“包孝肃”之称。包拯一生为官清廉,生性刚直,自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在任期间他“举刺不避乎权势,犯颜不畏乎逆鳞”,疾恶如仇,执法如山,贵戚宦官无不畏惧其铁面无私,明察秋毫,当时京城就流传着“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的俗谚,可见时人对包拯称誉之高。包拯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戏剧的题材,包公本人也因之而成了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传奇人物。
包拯死后,当地人们在开封府署边修建包公祠悼念。到明朝末年,包公祠被黄水冲毁,这里成了一汪清水,即今天开封城西南角的“包府坑”,今人又在坑旁修建了新的“包公祠”,以作纪念。在开封博物馆今天还保存着“开封府尹题名碑”,可见后世人们对这位清官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而今,只有那青草凄凄的荒丘和凝神肃立的座座石雕,无声地诉说着中华民族的那一段峥嵘岁月,在历史的现实和现实的历史之间,超越时空,向后人展示着千古梦想和失落,令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