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白室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赞叹说:这是衰亡之朝复兴之地,太平盛世久居之地。然而,被视为圣地的八白室,历史上却坎坷多舛,历经沧桑变迁。

成吉思汗去世后,留下了一座著名的衣冠家,这就是被蒙古人民视为圣地的八白室,也就是今天鄂尔多斯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园。关于八白室的兴建,有这么一个广泛流传的说法。据传,成吉思汗生前曾选定了两块墓地。一处在不儿罕合勒敦山(即肯特山)的萨里川。成吉思汗年轻时曾被仇敌追击,后来逃到不儿罕合勒敦山,在密密的森林里藏了几天儿夜最后才得以逃脱,这里山谷幽深,景色秀丽。北面是无边无际的茂密的西伯利亚泰加森林,一年之中有八个月泰加森林处在冰天雪地之中。南面,是向远方伸展的广裹而起伏不平的大草原,春暖时节,草原上繁花点缀,蝴蝶乱飞,生机盎然。成吉思汗曾表示他死后要葬在萨里川。但一次西征路过鄂尔多斯高原时,他又被那片宽广、肥沃而美丽的土地所深深陶醉,情不自禁地将马鞭丢下去,赞叹道,“这是衰亡之朝复兴之地,太平盛世久居之地,梅花幼鹿成长之所,白发老翁安息之乡。我看这个地方很美,死后就把我葬在这里吧。”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子孙们犯愁了,指定的两个地方,究竟选哪一个好呢?总不能两个地方都要吧?可成吉思汗说过的话,谁也不敢更改和违抗。最后,想出了个折中的办法。成吉思汗的遗体埋葬在萨里川,而在鄂尔多斯高原,则根据传说中的“衣冠家”埋葬了成吉思汗的衣冠、遗物,并建立了成吉思汗陵园。这就是八白室的来历。
这个传说明显是后人穿凿附会_.仁去的。因为八白室最初根本就不在鄂尔多斯高原,而是在相距遥远的阿尔泰山地区。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为了方便祭祀而特地兴建的。八白室也就是八座白色的毡帐(蒙古包)。成吉思汗去世后,子孙后代每年都要隆重祭祀。《蒙古源流》记载了八白室的兴建原因和地点:“因不能请出金身,遂造长陵共仰庇护。于彼处建白屋八间,在阿勒台山阴,哈岱山阳之谬特克地方建立陵寝,号为索多博克达大明青吉思汗,其名遂流传至今云。”阿勒台山即今天的阿尔泰山,哈岱山即肯特山,r}特克在蒙古语里是高原的意思。成吉思汗死后,被秘葬在起荤谷,不许任何人接近。子孙为了祭祀他,只好在葬地以外,另择善地,专门建立起了祭祀成吉思汗的陵寝。
八白室包括毡帐和森。孩在蒙古语里叫苏勒定。据说,成吉思汗南征北战时用它来指挥过千军万马。成吉思汗死后,其灵魂便附在那上面。因此,在蒙古人民的心目中,苏勒定是十分神圣的。原来有两个,广个叫哈日勒定,即黑瀚,一个叫察罕秃黑,即白森。今天,黑森仍保存在成吉思汗陵,白滋则另外保存在喀尔喀(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毡帐是八白室的主要部分。它实际上由两两相连的四座蒙古包组成的,蒙古包高一丈五尺,里面足可容下100多人。白色的毡帐外面蒙着金黄色的缎套,显得雍容华贵。这四座蒙古包分别供奉着灵枢。东边的蒙古包里,是成吉思汗的胞弟别力古台,西边的蒙古包里是成吉思汗的胞姊哈撒尔,后面的灵包,是成吉思汗的四儿子拖雷和他的夫人伊喜哈图。中间的蒙古包里,则是成吉思汗本人,还有他的三位夫人:字儿帖、忽兰和也遂。成吉思汗的灵枢是一个长三尺三寸、宽一尺五寸、高一尺四寸的银棺,银棺外面,镂刻着蔷薇花纹。银棺用金锁锁着,放在一个方形的石台上。棺的右侧放着一把二尺多长的战刀,左侧放着弓箭,这些东西都是成吉思汗生前使用过的,如今,也早己涤净了往昔沙场征尘,长与青灯香烛相随了。棺前还放着一张桌子,摆着银制的祭器。有人推测说,八白室原来应有八间,它奉祀的不仅仅是成吉思汗,还分别奉祀他的三位夫人、别力古台、哈撒尔以及拖雷和他的夫人伊喜哈图,从而组成了八间白色的祭室。这个推测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元朝的时候,另外还有一座小小的“八白室”,它是元朝建立前不久,元世祖忽必烈仿照蒙古高原上建立的八白室制度,在太庙里建立的。里面供奉着成吉思汗等祖宗的神主。《元史·世祖纪》记载:至元三年(1266)冬十月丁丑,“太庙成,承相安童、伯颜言:‘祖宗世数,尊法溢庙号增祀世世,各庙神主,配享功臣、法服、祭器等事,皆宜从事。’命平章政事赵璧等集群臣议,定为八室。”在太庙里立的八室,也是八座毡帐,与“八白室”形制完全一样。太庙八室的兴建不是偶然的,它与元初的政治斗争密切相关。自从八白室建立之日起,大汗即位要在八白室前举行,重大的事典要在八白室前商讨,地位十分崇高。蒙哥汗既死,忽必烈和其弟阿里不哥都凯靓汗位,蒙古内部又开始了一轮逐鹿之争。很大一部分蒙古王公因反对忽必烈汉化之举,转而拥护阿里不哥。他们的势力主要在漠北草原,被视为圣地的八白室也处在他们控制之下。忽必烈最终战胜了阿里不哥,但其根据地却在中原汉地,对漠北鞭长莫及。要名正言顺取得蒙古大汗的正统地位,八白室绝不可少。忽必烈却苦于无力约束远处漠北一隅的八白室。鉴于此,忽必烈干脆自己另建八白室,于是,在忽必烈登上汗位后不久,一个完全仿照蒙古高原上的八白室在太庙出现了。它便于帝后宗室就近祭祀。此后,太庙八白室在元朝长期奉祀着,与蒙古高原上的八白室一直并存。
在蒙古高原上奉祀的八白室,自建立以后整个元代,一直存在那里。由鄂尔多斯人守护,世世代代祭祀。鄂尔多是蒙古大汗宫帐“斡耳朵”的又一译音,鄂尔多斯在蒙古语里,意为守护宫帐的人。成吉思汗生前有四大斡耳朵,均由具有特殊地位和身份的人专门守护。成吉思汗去世后,这些人便世代相传守护着成吉思汗的陵寝,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集团,被称为鄂尔多斯部。元朝灭亡后,残存的故元势力退回漠北草原,四分五裂。在动荡的环境下,八白室开始和鄂尔多斯部一道,离开了故地,不断地四处迁徙。
八白室是怎么从偏远的蒙古高原进入了河套地区呢?这得从明初的边防说起。明朝初年,故元势力仍相当大,整个北方仍在其影响之下,对明王朝构成了严重危胁。因此,明太祖曾多次用兵,企图消灭蒙古残余势力。双方争夺最激烈的是河套地区,该地控制在扩廓帖木儿(亦即王保保)手中。为了争夺河套地区的控制权,明太祖派常胜将军徐达以及汤和、李文忠等人,率十几万精锐明军,一举击溃了王保保。明军乘胜追击,挺进漠北。双方在元上都和林附近展开激战。然而,该役却以明军的惨败而告终。号称常胜将军的徐达,损兵折将五万余人。此役后,明太祖被迫改变了积极进取的方略,而以防御为主,专务谨慎地经营边防,在漠南蒙古等地建立了二十多处卫所,以遏制蒙古势力。
明成祖以后的各帝,大多庸碌无为,缺乏雄才大略。明代北疆防务日渐弛废,特别是河套地区,水草肥美,是理想的牧地,更是经常受到蒙古各部的侵扰。明朝在该地区的军事力量无法抵御蒙古各部的强大骑兵。因此,防线在蒙古各部的进逼下,不断退缩。《明史》卷四十一的《地理志》记载河套地区的情况时说,“东胜卫,洪武四年正月州废置卫,二十五年分置东胜左、右、中、前、后五卫,属行都司。二十六年罢中、前、后三卫,永乐元年二月徙左卫于北直卢龙县,右卫于北直遵化县,直隶后军都督府。三月置东胜州中、前、后三千户所于怀仁等处守御,而卫城遂虚,正统三年九月复置,后仍废,……”从这一段记载不难看出,明朝和蒙古曾在河套地区进行了反复激烈的争夺,结果是明朝步步退让。明宪宗的时候,蒙古部的阿罗出率部占据了河套地区,此后不久,字来、毛里孩、玛古克济苏小王子等蒙古各部纷纷涌入河套。蒙古的满都鲁甚至率部进入河套称汗,对明朝北部边沿不断发动战争,形成了明朝的重大边患。明政府对此无力还击,只好开始修筑长城进行防御。长城的修筑,实际上把河套地区拱手让给了蒙古部落。
十四世纪后半期,活跃在蒙古草原的蒙古各部重新整聚在一个杰七的部落领袖之下,他就是著名的达延汗。达延汗在蒙古历史上的地立,仅次于成吉思汗和忽必烈。蒙古人在追溯其先祖时,引以自豪的气物有宜个,第一个太祖铁木真,第二是世祖忽必烈,第三就是这位薄赫有名的达延汗。达延汗雄心勃勃,渴望恢复祖先的霸业和光荣,也积极地推行重新统一蒙古各部的事业。首先,他击杀了永谓布部莱乌不驯的领主亦思马因太师,排除了他的挟制,随后又打败了永谢布邓另一位领主亦不刺太师。接着,他击败了瓦刺部,合并了土默特,录后,讨灭了兀良哈,合并了蒙古右翼各部。经过连年征战,一个统一蒙古的雏形终于出现了。达延汗于是重新把蒙古各部划分为六个万劲。左翼三个万户,分别是察哈尔、兀良哈、喀尔喀,右翼三个万户于别是鄂尔多斯,永谢布,土默特。达延汗的势力达到了鼎盛时期。
达延汗的下一步,便是要借助“八白室”,完成“加冕”典礼。八白室在元朝灭亡后,地位显得更为突出,几乎一切重要的仪典,都要在ll白室前举行。重要的国家民族大事,也要在八白室前祈求保佑。老奸巨猾的托欢太师打算自立为汗时,还要装模作样骑着黄马绕陵寝三周,口中念念有词,以祈求庇护。这些都表明八白室具有崇高的地位。达延汗要确立自己汗位的正统性,就必须将八白室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此时,掌握八白室的是鄂尔多斯部的满都责阿固勒呼。达延.汗先是任命自己的大儿子乌鲁斯博罗特为济农,统领右翼三万户,即鄂尔多斯,永谢布和土默特三部。济农(}schin-ong)原是由汉语亲王(Tsinwong)讹转的爵名,蒙古专门拿来称呼统帅一方的副王,授予可汗诸弟或次子以下各子。鄂尔多斯部的满都贵不甘受达延汗的控制,便和永谢布部的首领伊巴哩台吉勾结起来,趁乌鲁斯博罗特到成吉思汗陵前叩谢被立为济农的恩典之际。将其杀害在“八白室”内。达延汗闻讯后,立即兴兵讨伐。鄂尔多斯部向西窜逃,在青海被达延汗追上。满都责在柴达木盆地被抓获,最后残酷地处死。达延汗击溃鄂尔多斯部后,便仿照先例,在八白室前举行了隆重的典礼,接受各部首领的朝贺,即位称汗,完成了加冕典礼。
达延汗此后还采取了一项重要的措施,派他的三儿子巴尔斯博罗特驻节鄂尔多斯部,负责统领右翼三万户,从此牢牢控制住了八白室。巴尔斯博罗特被尊为进驻河套地区鄂尔多斯部封建主的始祖。明天顺年间,鄂尔多斯部再度迁徙进驻到今伊克昭盟地方。八白室也随着迁往这里,由鄂尔多斯部济农负责守护和祭祀,安放在济农的牙帐附近。此时的济农,即巴尔斯博罗特的儿子充必里克墨尔根,号称车臣可汗,共有九个儿子,是清代初年分设伊克昭盟六旗的祖先。到了明朝万历年间,西藏三世达赖喇嘛来内蒙传教,路过鄂尔多斯部济农的牙帐所在地,要求在那里建立黄教的喇嘛庙。此时,蒙古各部上上下下都笃信喇嘛教,遂答应兴建寺庙。这座由鄂尔多斯济农主持兴建的庙宇,最初名叫乌罕巴拉奇苏木,久而久之,人们把它讹称为王爱召。成吉思汗陵寝八白室明代就一直安放在这座庙宇的附近,享受着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
明朝灭亡后,蒙古的部落社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清初统治者历经康雍乾三世才基本平定了蒙古的叛乱。为了加强对蒙古各部的控制,他们仿照满洲八旗的制度,在蒙古各部推行盟旗制度。旗成为蒙古社会基本的行政和军事单位,由若干旗组成一个盟。旗设札萨克,以管理旗务。鄂尔多斯部分为六个旗,组成伊克昭盟。全盟札萨克每年会盟一次,地点就在八白室旁边的王爱召。伊克在蒙语里是大的意思,昭意指庙,合起来就是某一处大庙。王爱召是鄂尔多斯部兴建的第一座喇嘛庙,规模也比后来修的庙大,更兼之八白室地其附近,会盟地点当然非他莫属。不过,在额磷臣担任伊克昭盟盟长期间,他嫌八白室离自己的受封牧地太远,便把八白室再度从王爱召迁移到他的牧地内,叫伊金霍洛,这在蒙语里是帝王陵墓的意思。以后,八白室就长期安置在伊金霍洛旗内。
但是,八白室似乎仍没结束它多蚌的迁转流徙命运。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对成陵心怀巨测,企图挟制它用来为其吞并内蒙的阴谋服务。蒙古人民为了成陵安全,以当时的伊克昭盟盟长沙克都尔扎布为代表,于1939年6月向国民政府提出了迁移成吉思汗陵的要求。国民政府接受了请求,派出移陵委员与蒙古族的代表,共同将成吉思汗陵寝从伊金霍洛旗移到甘肃榆中县的兴隆山,后来又迁到了惶中县的塔尔寺。此后,一直供奉在那儿。直到1954年才回到了故地伊金霍洛旗。经过修缮后,饱经沧桑的成陵又呈现出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