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均卿为朱棣选下了十三陵
明代帝王陵墓—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北10公里处的天寿山麓。整个陵区宽广、开阔,东、西、北三面群峰环绕,气势雄壮,一气而成屏障;中央一马平川,广裹肥沃,恰似庭院;温榆河从中缓缓流过,蜿蜒曲折,清辙见底;一源之南,东蟒山,西虎山椅角而立,成为天然守陵之物。在平原之上,有明十三位皇帝之陵,即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莫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思宗思陵。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在南京死去。在此前一年,朱棣开始修建北京,做迁都的准备,所以,他没有为徐氏在南京建陵,而是派出许多风水先生去北京寻找“吉壤”,以便修建皇家陵园。
据史书记载,真正为成祖卜选陵地的是礼部尚书赵羽和“江西派”的几位著名风水大师,其中主要的是廖均卿,他是江西赣州府共国县人,出身于风水世家。他的先祖廖三传得传于唐代著名风水大师杨笃松和卜则巍。明成祖朱棣经过细心挑选,最后看中了廖均卿卜选的今天的十三陵陵区。这里群山环绕,如拱似屏,中央平坦宽阔,水土丰厚。陵地选好后,成祖即亲赴阅视,看后果然十分满意。选中十三陵做陵区,不光因为它占龙脉,风景地势好,从军事上来看,这里易守难攻,一旦驻军把守,既可以守陵寝,又便于保卫京师。
十三陵每座陵各依一座山。据说,长陵所在地方原叫黄土山,朱棣嫌它不雅。恰巧朱棣与群臣来陵区的那天是他的生日,群臣向他祝寿,便改山名为天寿山。永乐十一年(1413年)长陵建成,徐皇后棺撑迁葬陵中。徐皇后是开国功臣徐达的长女,初封王妃,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带后攻打大宁,王妃徐氏亲率女兵,披甲登城据守北京,后被册封为皇后。她是十三陵中第一个被埋葬的人。她能先于皇帝入葬皇陵,这在明朝是一种特殊恩典和荣誉。十三陵中的第二座陵是仁宗的献陵,祭祀大殿与内红门之间有一个小山包,因建陵时不敢动龙脉而留下。小山形似儿案,皇家称它御案山,当地百姓却叫它“遮羞山”。传说墓主仁宗皇帝生前曾误入其父亲妃子的寝宫,朝野以为失礼。仁宗为保持天子尊严,对天起誓,矢口否认,说如有此事,就让龙把自己吃掉。不料到金奎殿上真有一龙飞腾而下,一口将仁宗吞下,大臣们急忙救驾,却只抱下一只靴子。嗣皇帝宣宗只好将父亲的靴子葬入陵中。为了遮掩此事,特意把真正的陵体安排在这座小山之后。其实,陵园的这座小山与遮羞并无关系。那么,选择中隔小山这种布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上文曾提及过,这与陵园的风水有关。古代的风水理论认为,“天有象,地有形,上下相须而成一体。”帝王是人间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天子”。一所以,帝王陵寝的风水应合于天帝所居的紫微垣星局。这种垣局是封建王朝“镇定家国”最理想的帝王陵地布局,也是卜选风吉壤的最高标准。基于这个原因,明陵在陵地的卜选和陵园的营建上,对风水之说十分迷信,也十分讲究。在他们看来,决定风水格局是否完善包括龙、穴、砂、水等各种因素。
龙,是指陵园后面的山脉,因陵向以南为尊,故陵后的山脉又称“玄武’,。此外,还有来龙、来山、后龙、主山等称谓。要求山峦要一重接一重壮”,如,有起祖、太祖、少祖之分。太祖山要“来势高大、“龙楼凤阁”。少祖山在太祖山前,为近穴之山,以落势雄“肥圆端正”为吉。
穴在少祖山前,陵寝金井位置所在。要求穴道正,左右和前方要有砂、水回护,并具备土色光润,草木茂盛的特点。
砂,指包括后龙余脉在内的所有与风水格局有关的山脉。砂在形体上比龙小,故风水木书谓“无砂则龙失庄,无龙则砂无主。”砂分四类。一为龙砂,一为虎砂,是穴左右的山脉,风水中又称“左辅”、“右弼’,、“青龙”、“白虎”。其山脉源起,“有自身(指主山)发出两臂者,有本身独出,而两旁之山生来抱我者,有一边就身发出,一边从他山生来相护者。”自身发出而左右对称者又称“蝉翼”,或“大八字’,。山脉有形态要“青龙蜿蜒”、“白虎驯俯”。一为朝案山,因在穴前,又称“朱雀”或“客山”,其远者称“朝”,近者称“案”,是陵寝正对之山。陵寝方位的设计须遵循“单峰取其中,双峰取其坳”的说法。山峦的形态要求端庄活动,有“翔舞”之态。一为水口山。所谓水口,是指兆域内诸水汇流的“总出处”。其为山“必祖龙开障、展作罗城,罗城余气去作关阑,重重关锁,缠护周密,或起捍门相对峙,或列族旗,或出禽耀,或为狮象蹲踞回互于水上,或隔水山来缠裹,大转大折,不见水去方佳。”
水,即兆域内水流。风水理论认为,山为龙的“骨肉”,水为龙的“气血”,水有界止龙气滔滔流逝的作用。所以“水小夹左右,大小横其前”就成了吉壤中穴对水的基本要求。而水流的形态,又要弯环屈曲,抱合来龙,“每一折储而后泄”。左右小水在龙砂虎砂之内,又称“小八字”或“虾径水”。穴前大水,又称“朱雀水”。在紫微垣角中,又有“御沟”之称。
献陵宝城前的这座小山,从陵园左侧延伸而来,是献陵的龙砂。因其屈曲环抱陵前,所以,又是献陵的近案。风水中,“龙喜出身长远,砂喜左右回旋”,“龙虎环抱,近案当前”,当记内明堂格局。所以,修建献陵时只在明堂范围之内修建了宝城、明楼和一进院落。经过这样经营设计,不仅维护了“龙砂不可损伤”的风水信条,而且使陵园山重水复、殿台参差,形成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的美。聚宝山下的宪宗茂陵,是第五座陵,当地的老百姓把聚宝山称之为“鹰嘴山”,这是什么原因呢?相传明宪宗为政时,溺于女色,受宠不衰者为万贵妃。万贵妃,山东诸城人,其父万贵,初为该县椽吏,后犯法滴霸州。万氏千岁入宫,为宣宗孙皇后宫女,后侍宪宗于芝宫。宪宗朱见深被立为太子,淫荡无度。莫宗得知后,专门派年纪稍大的宫女侍奉,万氏和诸五儿一同被派去。万氏长宪宗m岁,“貌雄声巨,类男子”,为人机警奸诈,宪宗对她特别宠爱,两人终日形影不离。成化二年(1466年)正月,万妃生皇长子,晋封为贵妃,从此宠冠后宫,更加飞扬跋雇。成化二十三年春,万贵妃死了,根据明代葬制不得将其葬在茂陵,但宪宗又不忍心让她远离自己,于是破格在天寿山陵区内赐葬,人称“万娘坟”。万贵妃活着的时候特别喜欢鹰,宪宗为讨其欢心,常向全国各地摊派征鹰,故人们将茂陵后的聚宝山改称为“鹰嘴山”,予以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