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无字碑
十三陵除长陵外,均立有“无字碑”。我们真应该在这无字碑上倒刻上“功德无量”四字。

按照封建时代的葬制,祖坟在中间,然后按左昭右穆顺序排列下去,子孙陵墓应该是一个比一个小些。明十三陵并不如此。由于追逐“风水”,没有按昭、穆顺序建陵,而且在规模上,后来居上是永陵。十三陵中,凡是皇帝生前亲自督理修建的陵,都宏大、考究,富丽堂皇,死后由子孙办理埋葬事宜的陵,相比之下就简单得多。献、景二陵最为俭朴,诗曰:“记得当年巡幸日,道傍驻荤问农夫。”献陵为仁宗朱高炽之陵墓,景陵为宣宗朱赡基之陵。朱高炽、朱瞻基父子都曾随朱棣征战,深知创业之艰难。在位期间,誓做“守成令主”,实行补偏救弊措施,励精图治,力求社会安定。一时吏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创史称“仁宣之治”的太平盛世。
明仁宗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很短,却是个较能体恤民情、处事宽和的帝王。他被册立为燕王(朱棣)世子不久,朱元璋命他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武士。其他三位世子很快检阅完毕,只有他回来最晚。太祖问他晚归的原因,他说:“早晨冷得很,士兵们还没有吃完饭,我让他们吃饱饭才检阅,所以回来晚了。”后来,朱元璋命几位世子分阅大臣奏章,奏章中的错字从不挑剔,朱元璋拿着奏章对朱高炽说:“孩子,你疏忽了,这几处毛病你没看出来;”他说:“孙儿没有疏忽,这不过是小毛病,不足以读天听”。朱元璋又问他:“尧下汤时水旱严重,老百姓靠什么生活?”他回答说:“靠圣明天一子的恤民之政”。太祖听了高兴地说:“孙儿有君人之识矣。”
朱高炽即位后,信用内阁,审时度势,转变国策,休兵养民,实行减轻赋税、休养民智的政策。仁宗在位没有修陵,临死前遗沼说:“我在位日浅,对百姓没有什么恩德,不忍过多劳役百姓,我的陵要从简修造。”仁宗死后,宣宗守定献陵规制,三个月后就将其父埋葬了。宣宗朱瞻基,智识杰出,是中国历史上一流的守成之君。据说,宣宗出生前夕,成祖梦见太祖朱元璋送给自己一个大圭,并说:“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宣宗落生后,成祖见他“英气溢面”,以为和梦中情形相符,对他十分钟爱。为了让他学会安邦治国的各种本领,成为一个励精图治的国君,永乐七年成祖到北平,特意带上宣宗,让他熟悉田家的衣食和农具。又作《务本训》给他,让他知道农业生产的
重要性的辛苦成祖北征时也带上他,让他学习行军布阵的方法,了解将士还命学士胡广在军中为他讲论经史,成祖常对仁宗夸奖宣宗,一说他将来准是个“太平天子”。
宣宗在位时,承仁宗遗风,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文治武功颇多建树,吏治民生亦有起色,政绩斐然。宣宗在位时虽然也修了景陵,但因献陵是他制定的规模,景陵的建造未敢过于超过献陵。宣德十年正月初三,宣宗染疾死于乾清宫,六月葬于景陵。献陵、景陵的修建体现了崇俭之风,故有诗曰;“献陵近在长陵右,十二陵中俭约首”,“景陵实淳朴,观之美德蕴。”与献、景陵相比,明代第九个皇帝世宗朱厚熄的永陵极尽奢侈豪华。朱厚熄十五岁即位,年号嘉靖,在位四十五年。他原是明代第八个皇帝武宗朱原照的堂弟,武宗死前因无子遗诏迎他即帝位。世宗即位后,按照封建常规,应该过继给他的伯父朱裕撞做儿子,但他不肯这样做,要把自己的父亲称为皇考(皇帝之父的吉称),要把父亲的牌位放0入太庙,遗体埋进十三陵内,由此引起了宫廷内部的一场激烈争记,这在明史上称为“大礼仪”。当时二百多名文武大臣,跪在宫门外表示反对朱厚熄的做法。朱厚熄下令抓了其中的一百九十余人,并当场打死十七人,才解决了这场“皇考之争”,使这支皇家支系变成正系。同时,朱厚熄开始在十三陵内为其父建造显陵。后来朱厚熄的母亲蒋氏死去,便打算乘机将其父的灵枢移入十三陵合葬。他亲自跑回湖北准备搬迁父坟,因见父亲老坟风水尚好,才打消搬迁的念头。否则,今天的十三陵就会变成十四陵。显陵后来改为昭陵,葬入朱厚熄的儿子明穆宗
朱厚熄一生信奉道教,想修身成佛,很少过问朝政,又非常好色,多次派人到民间选美女入宫。有一次,朱厚熄为炼制“长生不老丹药”,听信道士言,要用少女做药饵,所以当时曾选了上百名民女入宫,供炼药用。其中有一名女子叫杨金花,她觉得自己逃不过一死,不如拼了性命。于是发生了有名的“宫脾之变”。当时,嘉靖皇帝朱厚熄比较宠爱曹妃,经常在曹妃宫中歇宿,宫女杨金花联系16人,一天夜里,趁嘉靖帝在曹妃宫中睡熟时,用带子勒住了他的脖子,可惜,还未等嘉靖帝完全窒息死去,其中有一个宫女害怕了,赶往皇后宫中告知方皇后,方皇后匆忙跑到曹妃宫中,救下了嘉靖皇帝。
方皇后并不是嘉靖帝的元配,他的元配是陈皇后。陈皇后性格嫉妒,脾气暴躁,有一天,嘉靖帝和陈皇后在后宫同座,张妃、方妃前来献茶,嘉靖皇帝盯着两个妃子目不转睛。陈皇后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儿,终于怒从心起,霍然立起,把茶杯摔破,拂袖而去。嘉靖皇帝对她的举动大发雷霆,陈皇后受了惊吓,腹中胎儿坠落,她也因此丧命。此后,方妃因“救驾”有功,晋升为皇后。嘉靖皇帝的另一个皇后是杜皇后,她是因为儿子被立为太子,才取得皇后身份的,她的儿子就是后来的隆庆皇帝。三后奉一主,荒淫无度。
朱厚熄生前就为自己修建陵墓,并亲自到陵区选择了永陵陵址。永陵修建期间,他十一次前往工地查看施工情况。永陵的规模,超过了除长陵之后的前七陵,它的地面建筑形制与长陵相同,只是隆恩门、隆恩殿的间数比长陵各少二间,但是,永陵建筑“壮丽精致,长陵不及”。永陵隆恩殿现己不存,只有残基上留下一块雕着龙凤的基石。原亦为楠木殿。在这里有“乾隆盗木”的传说。据说,乾隆皇帝修葺十三陵,另有企图。修缮的目的是因为他看中了隆恩殿的楠木大柱。因为那样的奇材大木,到了清代己经很难找到了。于是乾隆帝下旨命人拆毁永陵大殿,将该殿的楠木用于圆明园的修建。永陵现仅存陵门、明楼。明楼可称十三陵中明楼之冠。
自永陵以后,各陵碑亭都立有无字碑,常令后人迷惑不解,有人以为这是效仿武则天唐乾陵而立“无字碑”,以使后人对“功德是我量”的皇帝做出评价。也有人推测可能当时立了七碑,难于立即撰写碑文。永陵碑虽己作成,但又不便单立,故未付刻,由此沿为制度。因此十三陵中除长陵外,皆立“无字碑”。永陵的地下玄宫“仿九重法宫为之”,“九重法宫”,是功德无量的古帝王居所,明代则泛指皇帝的内廷建筑。玄宫更有“焚修斋酿rr法坛的色彩,这是迷信道教的世宗所不可或缺的。
当年永陵基本建成时,朱厚熄又来陵地查看,他登上永陵背靠的十ll道岭(后改名为阳翠岭)查看一遍后问:“我的陵就这样修完了?”监工大臣慌乱之中赶紧回答:“外面还有一道围墙没修呢。”所以永陵比长陵还多一道外围墙,形成重门重墙的特点。纵观永陵可谓:既以修斋飞黄老,那更恋世侈陵园。白兔仙桃夸上端,较于汉武倍为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