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奇怪的哑巴院
在昭陵中,还一座庭院被称作“哑巴院”。何以如此称谓呢?这与昭陵的建筑结构有关。明朝的帝陵以献陵到康陵前后六陵,与昭陵一样,都是两进院落的格局。但前述六陵宝城内的封土都是从宝城内环形排齐水沟以内开始起家,墓家形状呈自然隆起之态,叫做“小家半填”。昭陵则不同,宝城内的封土填得特别满,几乎与宝城墙等高,正中筑有上小下大的柱形夯土墓家,封土的前部有弧形砖墙拦挡封土,并与方城两侧的宝城墙内壁相接,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月牙形院落,人们俗称为“哑巴院”。
为什么昭陵会采用这种“哑巴院”的形制呢?据说,神宗建陵时,工部上了一道奏章,说:“永陵宝城的黄土,经过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大部分都塌陷下去,陵家恐怕不能维持长久”。神宗下旨说:“皇祖宝城的黄土四十多年都尚有,说明当初这一工程浩大,希望你们动用民工、士兵,按时完成。”又说:“我曾前往看过陵寝,昭陵的宝城还不够高厚,需要再加一倍,不得有误。”这样一来,永、昭陵宝城的黄土同时加倍,大臣们恐怕被治罪,永、昭陵培筑的一样。从而形成了第一座“哑巴院”。
一朝皇帝一朝臣,去留难说国破乎,朝灭哉,可叹帝无葬身处。一生奢华死而寒,安于何处。人生梦,人世恋,可悲无心葺莹地。在明朝末年,草修坟地,入葬他墓,成为是十三陵中最为破旧的陵墓—德陵和思陵。德陵,位于永陵东约一里的檀子峪,破破烂烂,俭而又俭。它是朱由校的陵寝。朱由校为朱常洛之子.,称为明天启帝熹宗。熹宗昏庸无知,不问朝政,整天嬉戏游乐。他有两大怪僻,.其一是“性好营建”、“机巧”,即用刀子、斧、凿子亲自雕刻一些玩具、器皿,而且一干起来,废寝忘食,完全不顾及其他。太监魏忠贤抓住他这个弱点,便趁他雕刻、干木匠活的时候前来奏事,这时他便不耐烦地说:“我都知道了,你们自己干去吧。”然后,依旧干他营生。这样,魏忠贤便可随心所欲地处理朝政了。致使明朝后期宦官专权,朝政黑暗,走向灭亡。
明熹宗的第二个怪僻是离不开哺乳过他的奶奶客氏。他对客氏宠昵异常。称她为“客奶奶”,还曾管她叫过“巴巴”。他和客氏出入,甚至就寝都在一起。在他结婚之后,他还以皇后幼小,需要“奶奶”照顾为理由,把客氏继续留在宫中。有人说客氏生的妖艳,迷惑了熹宗,其实并非如此。客氏比熹宗大十几岁,而且受到排挤和嫉妒,可熹宗就是喜欢她,不但经常允许她回自己的家,并且亲自命客氏和魏忠贤结为“夫妻”。
熹宗愚蠢不知时事,但是后妃的确很精明,特别是张皇后聪明能干,察性严正,常在帝前提及客、魏过失,并多次当面申斥客氏,欲绳之以法。这遭到魏、客的仇视,于是他们勾结起来,迫害后宫的许多的后妃。并派人给怀孕的张皇后按摩,一次次重重的捻她的腰,使她疼痛难忍,并最终使她堕胎,熹宗绝嗣。在魏忠贤和客氏的教唆下,明熹宗天天沉溺于酒色之中,与宫妃们在床上嬉戏行房,终使己身体空乏。端午节,他在西苑划船玩耍,因风起舟覆,翻落水中,被救上来后,因惊吓和受寒,便卧床生病,连次饮用”仙方灵露坎”,竟浑身浮肿,卧床不起,一直到死,死后葬于德陵。
熹宗23岁死,年轻的张皇后日后是否已合葬于德陵,至今仍是一个历史之谜。相传十七年后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城,张皇后乘机逃离皇宫,不知所终。而当时清政府则宣称,张皇后自隘而死,并将其合葬入德陵。明朝自英宗朱祁镇废除人殉制后,除少数受宠妃葬在天寿山陵园内外,其他妃殡均葬于北京西郊金山,几人或几十个共一墓。在十三陵中,有一座规模最小,又最为简陋的陵墓,这就是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校之墓—思陵。它位于昭陵西南约六里的锦屏山。一代帝陵为什么远避祖先陵园,屈尊夺妃坟为伍呢?
熹宗朱由校临死前,传诏来他的五弟,让他来继承帝位。思宗十八岁登极,面对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踌躇满志,想望治平,做一个“中兴”之主。在位期间,他不近女色,励精图治,勤勉治国,事必躬亲,不稍懈怠。最初几年,罢掉魏忠贤,让他前往凤阳遁守祖陵,接着又命锦衣卫逮魏回京,魏忠贤闻讯后,于阜城自缴而死。后又派人将客氏杀死。但思宗性格偏狭,刚惶自用,疑心甚重,刻薄寡恩,以致常举措失当。后来宠信宦官,贬斥文臣,冤杀大臣袁崇焕,无异于自毁长城。此时的明王朝,更是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摇摇欲坠。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到北京,太监曹化淳开彰义门投降。当天夜里,崇祯帝登万岁山四望,见大势己去,易服带佩刀,欲夺正阳门而出。守门军不明情况,以为皇宫内乱,遂返炮拒击,崇祯帝不能出城,返回皇宫,对皇后周氏说:“大事出矣,尔为天下母,宜死!”皇后也相对坳笑说:“妄事陛下十八年,卒不听一语,今日同死社翟,亦复何所恨。”皇后周氏遂自隘而死,思宗又召集文武百官讨论对策,大臣们低头不语,觉无良策,君臣相对泣下,一时禁内哭声大震。后来闯王军队攻占昌平。崇祯帝连喝数杯酒,下令西宫及鼓安皇后自尽,传太子及二王改装出走,又入寿宁宫,剑砍下长平公主左臂,并遗诏农民军别杀害百姓,此后,他带着一身的鲜血,跑出宫门,上了煤山,这是他最后一次来煤山了。从前,逢着重阳节,他都带着皇后、妃子、太监和宫女们来此登高。此时,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跟随他来到这里的只有一个秉笔太监王承恩,这还是他少年时代做信王的时候就侍候他的一个老奴才。他在煤山上徘徊了一阵,叹口气说:“我待臣下也不薄,今天到了这步田地、群臣为什么没有一个来跟我一道尽节,像艰难时程济那样的人呢!”沉默后又叹道:“想来他们是不知道吧,所以不能够很快赶到了。”他下山坡,把腰带解下来,吊死在老槐树上,王承恩就吊死在他的对面。祟祯帝吊死的老槐树并不高,树干向东倾斜。清代皇帝认为吊死崇祯的这棵古槐是棵“罪树”,用铁链锁起来,“伏罪”。后人为此写下:君王加罪无人问,古树无辜受锁枷。
思宗在位时曾为自己选择“红壤”,他因天寿山“佳空”早己难寻而选中了京东遵马兰峪,但未及动工就国破身亡。此地在原来被清王朝选作“东陵”。李自成进京后,悬银万两,令献出思宗。两天后发现思宗尸体。次日将思宗和周皇后的尸棺移出宫禁,停在东华门示众。后来,李自成为安抚民心,诱降明朝的官吏,命令顺天府官速开田妃墓安葬思宗及皇后。田妃是朱由检的宠妃,她姿色过人,精通琴棋书画,深得思宗欢心,曾在宫中建一别具风致的亭台,三人常登台赏月。后来田妃染病身亡,思宗悲痛欲绝,在天寿山选陵址隆重葬之。此时要将帝后合葬于田妃墓,于是州吏赵一桂到处募集钱款、民夫,启开田贵妃的墓,把田贵妃放在右边,周皇后放在左边,崇祯居中,草草埋葬。清军入关后,为了报复,对十三陵大肆破坏。但稳定中原后,为笼络汉人心,曾营建“思陵”,按“帝礼”、“皇制”来安葬崇祯。也把田妃的墓营建得像帝陵一样。
但与天寿山诸陵相比,思陵显得格外简陋逝,风雨剥蚀,今日思陵,己是一片荒芜苍凉的陵墓。破败、悲穷。时光飞稀疏苍松围着孤零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