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烧毁的定陵
一场冲天大火,把定陵与定陵村烧得一干二净。穷苦百姓全部脱陵,富贵人家无一生还。

定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神宗朱诩钧及二位皇后合葬陵寝。神宗皇帝是明代享国最久的帝王,也是典型的荒淫怠惰之君,在他未亲政之前,上有李太后严加教诲,下有首辅张居正当权,经十年改革,边境安宁,库府充盈。在他亲政后,即加害首辅及其恩师,终日淫居后宫,与妃殡饮酒作乐,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朝廷之事不想过问。此时他就开始为自己筹建陵墓,为选陵而引出大峪山风水之争。
当初,神宗朱诩钧来到内阁,对大学士张四维等说:“我将于二月到天寿山祭祀帝陵,顺便选择吉地,诸爱卿可同行。”大学士张四维为迎合神宗说:“预建山陵,乃古圣帝明王的明智之举。”又说:“选陵可谓大事,天寿山吉地很多,不知何处最好,需要率诸多地理风水之人,仔细察看,最后定下来”。于是,神宗带了许多占卜师、风水先生借祭陵之机亲自察看,故有所选吉壤为永陵东边的潭峪岭、昭陵北边的祥子岭、东井南边的勒草洼三地。
神宗对此之地不太满意,后来又派一些风水先生入天寿山选陵,得两处吉地:一为形龙山,其主峰高耸,叠嶂层峦,圆而秀的峦头,动如蛇游的山脉……“形如出水莲花,案似龙楼,凤阁,内外明堂开亮,左右辅弼森严;且龙虎重重包裹,水中曲曲关阑,诸山皆拱,众水来朝,诚为至尊至贵之地。”另一处为大峪山“主势尊严,重重起伏,水星行龙,金星结穴,左右四辅,拱顾周旋,六秀朝宗,明堂端正,砂水有情。”此二处“尽善尽美,毫无可议”。
神宗于九月九日,借秋祭之机,亲赴陵域审视形龙山,大峪山两个地方。当他登上形龙山时,忽然风沙四起,黑云滚滚。于是他急忙在众护卫下下山,转而到大峪山顿觉风和日丽,融融之气。这样就造定了大峪山。陵寝破土动工,不料在开挖玄宫时,棺床的位置遇到了大如屏风的巨石。因为古代的风水理论中有“石山上穴”、“气田土行”之说,所以,挖出水、石均非吉兆。
神宗闻之满腹狐疑,心有余悸,但想来前JL日入陵闻之事,又下诏说:“我祖宗山陵既卜于天寿山,圣子神秋,千秋万岁,皆当归葬此山,安得许多吉壤?联志定矣?”还是定下大峪山,并把反对此山建陵之人贬斥或杀死。建陵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神宗前后六次前往视察。定陵地宫建成后,朱诩钧带着一大群后妃和文武大臣查看。他越看越高兴,一时兴起,便在地宫里摆高设酒筵,大吃大喝起来这就是“生扩宴酒”。定陵的地面建筑后来经过多次大火后,仅存残迹,就连定陵地宫东南面的定陵村,也被烧得一干二净,只剩下村口的半截柱子,定陵村如今成为一片荒林。在当地百姓中,还流传着这么一个火烧定陵的传说:
一天,定陵村北的石碑忽然放光。上面出现了一个月亮样的东西,每到夜里,便把定陵村周围照得如同白昼。不久,村里出现了一个衣衫破烂的叫花子,穷哥儿们见了他,总给他吃的,财主老爷不仅什么也不给,还常骂他。几天以后,这个老人又来了,穿着一身干净点的衣服,在村里的大街上摆了个小摊儿,上面不伦不类地放着筷子、红枣、梨子及儿个大火烧。更奇怪的是,他只是守摊而不卖,还一个劲地喊:“筷—枣—梨—大火烧”。起初人们只当他是个疯老头,没往心里去。三天之后,老头再没露面,而村北石碑上的“月亮”却更亮了。大伙这才猛然悟出,这恐怕是让咱们“快早离(筷、枣、梨),说话就要大火烧了”吧。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三天之内,村里除了几户恋财的大户外,大部分都投亲靠友去了。
第四天五更时分,一场冲天大火,把定陵和定陵村烧得一干二净,穷苦百姓几乎全部脱险,而地主老财连他们的家产,统统葬身火海。后来,这一带的百姓说,那个老花子是鲁班爷。说来也是,有谜之处总有传说,是真是假难分辨。永陵红瓦也隐含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传说。明代皇帝对修建自己的陵墓十分关心,许多人生前亲自监督工程,对建筑规模、式样、用料、颜色的具体要求非常严格。同时,还处处要求显得吉利,表现皇家瑞气和皇帝洪福齐天。其实,这只是他们的一相情愿。当我们参观十三陵时,会发现所有建筑物的瓦都是黄色的,只有永陵的建筑瓦是红色的。对此,在当地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天,朱厚熄来工地巡视,忽然发现窑工烧出的琉璃发红而不发黄,于是大发脾气。因为黄色代表皇家的瑞气,瓦烧红了,皇家瑞气就烧没了。他下令杀死几批窑工,并限令,如果下窑瓦烧出后还是红色,不但要杀尽所有窑工,还要诛灭九族。新上任的窑头是个小伙子,领命后回到家中不吃不喝真发愁。忽听门外吵吵嚷嚷,出去一问,原来是皇帝又派人募集长生不老药。他父母商量出一个计谋,对儿子作了如此这般的交代。到了发窑的那天,一批批琉璃瓦还是血红血红的,青年窑头被捉拿后一直喊冤。皇帝问他冤从何来,小伙子说:“当今皇上洪福齐天,连烧出的瓦都是红的,我们怎么烧,也无法将瓦烧黄,皇上要是因此就把我们杀了,岂不冤枉?”皇帝听后心想,“洪福齐天”的“洪”字,正与颜色的“红”同音,这不正是吉兆吗?于是心花怒放地问:“还有呢?”小伙子机警地答道:“当今朝廷的年号叫“嘉靖”,与“家尽”同音,我们烧出的瓦老是红的,正是吉兆,冲了不祥之意。”皇帝听后满心欢喜,立即放了所有窑工。从此,永陵的瓦就皆为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