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为父营建陵寝
努尔哈赤背着父母的骨殖回家,一路跋山涉水,来到一片依山傍水的平阳之地。

据传,当年努尔哈赤的父亲、祖父被明朝辽东总兵官李成梁的兵士所冤杀,明朝政府为了安抚努尔哈赤及满族人,便给了努尔哈赤三十道勒书、三十匹好马,并赐他为都督,并送还其父亲和祖父的尸骨。努尔哈赤受封后,背父祖之骨殖回家,一路跋山涉水,过险地,走峡谷,劣行至启运山下的时候,忽然狂风四起,乌云密布,大雨倾天而降。努尔哈赤又累又饿,万般无奈,于是把其父祖骨殖放大树的树权上,空身赶回家去。他想第二天再去取其父祖骨殖,以便择地埋葬。
第二天,天刚亮,努尔哈赤立刻起身到启运山前寻找那棵大树,当他看到那棵树时,竟然在一夜间变的又粗又高、枝叶茂密,而骨殖与那树权连为一体,任凭他使多大的力气就是取不下来。正在他为难的时候,忽然头顶飞过几支大雁,并直冲他叫。于是,努尔哈赤环顾四周,景色秀丽旖旎,隔河与烟囱山相望,这里正是一片依山傍水的平阳之地。他转念一想,何不把父祖葬于这里呢!这也许是天意,于是,他对天默拜二下,“天赐吉地,何以违命”,在此为其父祖建起陵墓。
尽管传说是荒诞无稽的,但是这迷信之说也实为难解。史载,努尔哈赤曾将其父祖之墓迁至辽阳,可到1654年,顺治帝又重新迁回。按占卜术、民俗学之说,也许满人得天意占龙咏,以成大清霸业。可是世人皆想占风水,得天利,终也难成大业,如此之理也实难道清楚。传说归传说,历史归历史。沈阳福陵的美丽和神秘,不能离开古都沈阳之兴起。沈阳历史上最显赫的时代当数清代。远在明时,东北牡丹江上游,在长白山茫茫林海之中,就兴起了一支小数民族,即后来称满族的建州女真,他们经多次周折,不断向南迁移,于1438年定居在风光秀丽的浑河支流—苏子河畔的烟囱山下。经过多少风风雨雨才逐渐发展壮大。1583年在努尔哈赤的率领下,起兵反明,势力越来越强盛。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建都,后改称兴京,定国号后金。1621年攻入沈阳中卫城与当时明朝在辽东的都指挥司所在地—辽阳,随即迁都辽阳。第二年又迁至辽阳城东八华夏的新筑都,称东京。又过三年,努尔哈赤仔细研究了沈阳地理位置,全面分析了当时内外形势,决定迁都沈阳。但当即遭到部下反对。他便以沈阳地理上的诸多优势为由说服.了诸王大臣,终于1625年将后金都城由辽阳迁至沈阳。从此,沈阳便一跃而为帝王之都了。为加强沈阳防御,努尔哈赤随即着手改建沈阳城。只可惜壮志未酬,就结束了他戎马控惚的一生。
皇太极继承汗位,顺父业,继续沈阳城的改建和整修。这一工程浩大,历时达七年之久。在明朝城墙的基础拓高加固,内皆用砖石砌成,原四洞城门改为八门,东、西、南、北各开两门、原城中十字大街改为连接八门的井字形大街。新的沈阳城已是标准的四角方形砖城,雄伟壮观,完全具备了京城的规模。1631年城池竣工,皇太极颇为高兴,遂将京城改名“盛京”。真可谓一代“桃花流水窟然去,别有天地月卜人间”之都城。都城建后之后,皇太极总觉得有些事情未办妥。因为此时己经盛行皇都与陵寝同在一处。“地上行宫美绝伦,陵寝地宫艳如画”。皇太极心想父亲遗业己大功告成,但千秋霸业何以表现?敬遵祖先何以尽孝心?于是皇太极着手为父亲努尔哈赤营建陵寝,为此才有当今之福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