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福陵风水之谜
当皇太极到处寻找埋葬父王龙体之风水宅地时,一位青袍素衣的长者说:距沈阳城东二十里有一座东华山。依山傍水,山中有涌泉百眼,山前有临浑河,后靠太后山,中有兴隆岭。
1626年八月的一天,风和日丽,一支皇家船队浩浩荡荡由本溪顺太子河向沈阳方向行进。神秘的是这支皇家船队没有仪仗,也没有喧天的锣鼓声,欢快的音乐,只是默默向前驶去。每一个士兵或官员心事重重,似乎要发生什么重大的事情。当船队行至离沈阳城南四十里的媛鸡堡(今沈阳市于洪区埃金乡)时突然河中出现多重旋涡,水流浑浊,波浪擦船而过,于是船队被迫停下来。也在此时,船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清王朝的莫基者病故了,享年六十八岁。努尔哈赤一生南征北战,四十多年统一满族女真各部,而且也一统东北地区。为清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关于这满族英雄的死因,至今难以细说分明。
天命十一年(1626年)五月,努尔哈赤在攻占辽沈地区五年后又率领十三万大军进攻关内关外交通咽喉之地—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宁远守将袁崇焕临危不惧,率二万明军将士拼死抵抗。努尔哈赤自恃兵多将强,没有完全“知己知彼”,轻视明军实力,致使其军队攻城不克,惨败而归。在这次战斗中,努尔哈赤被红夷大炮击成重伤,随后死去。这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认为努尔哈赤死于毒疤。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损失惨重,对他这个“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沙场“老将”来说,打击实为沉重。使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挫伤。为此,努尔哈赤心情抑郁,常常独立在病榻上沉吟、发呆,想一想过去,又思一思前途,致使他愤意成疾,背生痈疽,往往“流脓淌水痛彻骨髓”。七月,努尔哈赤去清河温泉坐场洗浴疗养。八月初一日,努尔哈赤派二贝勒阿敏杀牛烧纸,到他父亲的神位前祈祷,祈求父亲的神灵保佑儿子的身体一早日康复,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疗养,病情非但不见好转,反而日见危重。一日,夜里努尔哈赤焦痛难忍,在半醒半睡之中,忽觉一白须老人和一幼儿童生穿窗而入,在他的身体上平摸一遍,而后悄然而去。努尔哈赤预感命该到此,于是吩咐剩船顺太子河返回沈阳,并遣人召大妃前来相迎。这就出现了前文提到的那一幕。
努尔哈赤死后,遗体在病故之地履鸡堡装硷入棺,然后由群臣轮班肩扛护送,至“夜初更”时分方才到达沈阳。灵枢运抵沈阳后,先将其移入沈阳城北端努尔哈赤生前所居住的汗宫中,随后诸王贝勒及臣民等举哀致悼。举哀之后便是丧期。在努尔哈赤死后第二天,大妃乌拉那拉氏伤心痛哭,以表尊夫之心,自尽而去。二庶妃伤心之下,不得己亦寻死而从殉。她们二人的尸体随同努尔哈赤之棺一样移入梓宫。皇太极为父举行国丧,长达一百三十九天,禁止大宴和娱乐。皇太极素服居丧,一直到释服。
努尔哈赤死后三年,东北局势比较平静,皇太极下召书为太祖择地兴建陵寝。于是方士神术之人和懂八卦风水的大臣,四处查勘,选“风水吉壤”之地,那么谁选中“川萦山拱、佳气郁葱”的福陵之地呢?这中间还有一段传说:努尔哈赤死后不久,其八子皇太极继位登基了。皇太极为使子孙后代永世称帝,便派出许多阴阳先生到各处寻找埋葬父王“龙体”的风水宝地。可是几个月过去了,仍没有找到。皇太极忧心忡忡,心想:“若天不助我,何以安众望、治天下?”没有办法,只好召集随父征战多年的诸大臣和叔侄、贝勒,到宫中来商量选墓之事。
各大臣择地形、地势,打仗在行,可看风水,选山川却不行。正是皇太极为难之时,只见一青袍素衣文官,走上前来,叩拜而言:“据臣所知,在都城之东有一块吉壤之地。”皇太极为此一震立刻让此大臣详细道来。此大臣曰:“距沈阳城东二十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叫东牟山。此山是长白山余脉的末端,山不高但平缓而雄伟,山不大方圆却有几十里。此山前临浑河,后靠大台山,中间还有一条兴隆岭。常言道:两山夹一冈,辈辈出皇上。它不但依山傍水,林木葱笼,山中还有涌泉百眼,泉水来自长白山天池,清澈甘美,上地滋润,实在是难得的风水宝地。先王的龙体要是埋在这里,就不愁天下不太平,四方不归顺了。”
皇太极听后颇为高兴,马上点齐兵将去查找那一百个泉眼的位置,并以百天为限。山上灌木横生,大树盘根错节,小小的泉眼实在难找。军卒们在山上东寻西找,好不容易到了第九十九天找到九十九个泉眼,二一舟可是最后一个泉眼怎么也找不到。正是在军卒们心急如焚的时候,有一位老猎人从此经过,追赶一只受伤的兔子,一他跟着血迹一直到一块奇异的石头旁,那只白色的山兔正卧那儿紧张的浑身发抖。说来也巧就在兔子的下面有一泉眼。这下可帮了军卒们的大忙,此时已经是芽一百天的傍晚时分,于是一将士快马加鞭回城告知皇太极。天聪三年,皇太极把老汗王的遗骨安葬到这里,并征集人马大兴土木,修建“力松耸翠”、“大殿凌云”的福陵。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动人的传说,福陵的真正选址人是在《九朝东体录》中记载一起发生于康熙年间的冤案时,才透露出来。1665年也是康熙四年,江南徽州府新安卫官生杨光先上呈两篇“摘谬记”,反对钦天监正汤若望“新法”和选择荣安王葬期上的失误。康熙谕令议政王等审理此事。由杨、汤二人各执一理,致使此案颇为难办。最后断定:汤若望进贡朝廷之银两和其他所收税非常不相符。其中选择荣亲王葬期,不用八卦图,也不使正五行,反用洪范五行,这样墓地的山脉走向出殡的年月日期都犯红沙黑道之说。事情如此严重,于是判钦天监正汤若望等人皆凌迟处死。其余犯科之人俱斩、立决。汤若望为掌印之官,对此事应负主要责任,本应以判决之词处死,但念其专司天文地理,为朝廷效力多年,又衰老,故免于一死。“杜如预、杨宏量本当依拟处死,但念永陵、福陵、昭陵、孝陵风水皆伊等看定,曾经效力,亦著免死。”从这段记录中,可以得知杜如预、杨宏量等人是努尔哈赤“万年吉地”的选址人。今天看来,当初那些选址人还是了知八卦五行和环境心理学的。
经过一番周折,皇太极择天柱山而修“宝城”。天柱山俗名石咀山,也是上文提到的东牟山。此东牟山位于今吉林省敦化县城西南十二点五公里的城山子。那么东牟山之名又何以移于沈阳呢?原来,渤海国灭亡后辽国将渤海百姓由北向南迁移,原居东牟山附近的渤海人迁到了沈阳以东的地方后,由于思念家乡,于是把当地一无名山叫为“东牟山”。而原来敦化县境内的东牟山,渐渐被人们淡忘了。皇太极把福陵所在之山命名为天柱山。喻义深刻。天柱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顶天之柱。据说远古时期,,共工氏一天外出归来,听到街人闲言碎语,说其妻有不规之举,于是不分青红皂白,打骂其妻。事实上老实、贤惠的妻子并无不礼之处。共工氏委屈其妻“触动不周之山”,于是天柱断了,一切都完了。清代皇帝把福陵所在之山称为“天柱”,是希冀大清一统天下的创业者为擎天之柱,以此保固清代江山,万世不绝。
天柱山确为风水宝地,古有“龙冈”之称,今为“天柱排青’,。据《盛亲通志》记载;“福陵,近则浑河其前,辉山、兴隆岭峙其后,远则发源长白,俯临沧海,王气所钟也。”天聪三年,皇太极把其他之骨殖移出梓宫,迁至天柱山入葬。天聪八年也即1634年十月,又按以往帝王礼制在陵地增建寝殿,植松木、立石碑、石象、石虎、石马、石骆驼等,使陵寝初具规模。1636年,始定太祖陵为福陵,封陵山为天柱山。按清代定例,每逢皇帝登记即位之时,不记其年龄大小,均需由朝廷特派大臣一员,会同钦天监官员前往指定建陵的地点勘定“万年吉地”,随后动工修陵,名为“万年吉地”。等皇帝死后入葬才称之为“陵”。福陵的建筑一直到1651年才完工,后来又经过康熙、乾隆两朝的增修和改建,才最后形成今天这样一组规模宏大的总体面积达十九万四千八百平米方的别具一格的陵寝建筑体系。福陵所在之地风景美丽,景色宜人。这里地势雄伟、丘陵起伏,景色壮观,环境清幽,苍松翠柏参天葱郁。整个陵园静卧于“峰峦耸秀,松木葱茂,明月清风、排园阔送青”之间,陵寝巧妙地利用山势,修筑在山峦之巅,由前往后,地势渐高,青石台阶盘绕至顶,红墙绿瓦的殿堂镇立于石阶之上,使人有步步登高之感,从而构成了一处独具风格的帝王山陵。
4.福陵合八卦星辰之图,由下而上,步步登高,尽采帝王之气,以贯山河。
福陵布局优美合理,合八卦星辰之图,自下而上,步步登高,尽采帝王之气,以贯山河。风水宝地自有许多奇事迷津,拾阶而上皆可知。来到陵区,首先看到三品以下官员的下马碑。下马碑是皇太极建福陵时特意修此碑,原来是木制的,相传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清帝弘历东巡福陵时命令手下把木制碑改为石碑。碑上刻有汉、蒙、满、回、藏五种文字,它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昭示着当时清王朝的国家一统、同文之盛。
与其他帝陵相同,福陵也有石刻群,它以诸种现实和想象出来的动物作为形象,并用此来象征吉祥和驱除鬼怪。以虎作为墓前石刻形象,据说在远古时代就己经有这一习俗。因为“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以虎守墓,防止妖食人肝。在福陵的石刻群中,石马的雕刻栩栩如生,特别为人所喜爱。据说这石马是仿当年努尔哈赤的战马雕刻而成的。石马之雕为何独领风骚,如此动人呢?这里面有一段扬善除恶的传说。当初在修建福陵的时候,总监工残忍、刻薄、他常常让民工披星戴月的干活,把老的、少的等无力干活的赶走,并不给他们吃饭。民工们辛辛苦苦的劳作,他却大肆挥霍钱财。为此,天柱山的土地神和山神实在看不下去,他们一起商量应惩罚一下总监工,让他来世永做牛马。果不其然,福陵建成后,太后文皇帝皇太极渴陵时,对工程特别满意,龙心大悦,决定嘉奖那位总监工。皇太极正在思索着:如何奖励这位总监工时,忽然觉得何物撞了他一下,于是侧身来看,这位总监工己经变成了一尊雄壮、伟武的石马。这一传说表达了劳动人民,对这一劳民伤财的建筑给他们带来灾难的痛恨。
福陵坐北朝南,地势由南向北渐次升高。其间有得以自然过渡,缘何仅有“一百单八蹬”呢?据说,北斗星座中三十六天是星与七十二地煞星并合之数。一百零八级砖阶一百零八是取意其意一是把一百零八个天是地煞踏在脚下,取太平之意。二是表示天地和宇宙,象征帝王为天上最大的星宿,一百零八个天是地煞星只能伏在脚下,借此显示皇权的威严。传说一百单八瞪是福陵总监工磕头的启发修成的。当年福陵修建之时曾遇到神仙显灵。寒冬腊月的一天,民工们仍然在修陵工地上劳作着,这时忽然一声巨响,上边的山石倒了下来,而后在山石下穿出一条碗口粗,十米左右的黑蛇,转眼间一片红光闪过,黑蛇不见了,那.上边的山石还完好如初。总监工看到这些吓得连忙跪在地上给诸神灵磕头,头磕到东陵设计的图样上,正好是一百零八个头,一百零八个头印是一印挨一印,像楼梯瞪。修皇,陵的师傅便从中悟出了门道,就在陵园中修成了这“一百单八蹬”,解决了修陵中遇到的坡斜路陡问题。
历代帝王为自己建墓修陵一方面以求保其江山,家族兴盛;另一方面,也为前世歌功颂德。登上“一百单八4”就可看到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楼。碑文由康熙皇帝亲自撰写,它详细地记述了努尔哈赤的生平功绩和创业的艰难情况。
5.吴大力有如神助,将几十人举不起的碑帽子,硬是给举了起来。
神功圣德碑的树立,始自福陵,至清道光时始停。这种神功圣德碑并不是任何一位帝王都可以自行树立的。凡后世帝王有失国之尺地寸土者,便不得树立此碑。清入关后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帝,因政绩有成,为彰显其功,就都立下了神功圣德碑,并且自康熙朝以后,还均立下双碑。到了道光皇帝时,由于朝廷昏庸,惧外媚内,在鸦片战争中丧权辱国,致使大片国土沦入外人之手,他自觉无颜为己立碑,托词自己治国无功,无法与列祖列宗相提并论,便下令自本朝起,不再树立神功圣德碑了。因有先帝圣谕,加之清王朝后来国势日衰,因此,自道光朝起,清朝后世诸帝也就不再为自己建树此碑了。
说到福陵石碑,在沈阳地区流传着吴大力独上碑帽的故事。相传在修东陵时,有一天石匠们正在立石碑,几十个人用绞绳竖起碑身,可赶上往碑身顶上上碑帽子时,任你怎么用劲就是抬不起来。正在大家愁眉不展、束手无策的时候,家住城北身高丈二、力大无比的锡伯族人吴大力从此处路过,见此情景,便挤出人群,试一试,一叫劲,将几十人举不起来的碑帽子,硬是给举了起来,还稳稳当当地把碑帽子给安到碑顶上。因为吴大力上碑帽子有功,朝廷便给他封了官,可他不爱干那当官的差事,最后还是回家凭力气挣钱吃饭去了。
6.后来,人们都说:一日鱼是个“鲁”字,是鲁班爷显圣修建的隆恩门楼。
以神功圣德碑为中心的这块台地,青松耸翠,千姿万态,浓绿欲滴;殿阁凌云,金碧辉煌,耀人眼目。转过碑楼,便是一座具有独特风格的城堡式建筑,它就是福陵的主体建筑—方城。方城气势雄伟,雄踞山上。壮观的隆恩门楼位于正中间,券相上有红边青地嵌铜婆金的汉、满、蒙三种文字的“隆恩门”字样。关于隆恩门楼,还有这样一段传说:天聪年间,皇太极下诏在盛京城东门外的天柱山给先皇修陵,让心灵手巧、擅长雕刻手艺的“那飞刀”做掌堂大师傅。一晃半年过去了,工程进展得很顺利。可轮到修方城上的隆恩门楼时,那飞刀可就犯愁了,因为皇上亲笔给隆恩门楼题的字是“太祖恩德神圣普天”八个大字。为了能使隆恩门楼把恩德普天显示出来,那飞刀画了很多图样,可就是没有一张能做到这一点的。一天夜里,他正在修改图样,忽然进来了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自称为“一日鱼老汉”,要他收留。那留老头住下了。一天,那飞刀为老头采药归来进门一看,只见他那张图样被老头涂抹的乱七八糟,一
塌糊涂,而老头却还在床上奸睡呢。那飞刀心里正生气的时候,总监工打门外进来,手提宝剑让老头跟他走,见老头不动,便举起宝剑向老头劈去,那飞刀手疾眼快,忙上前用胳膊一挡,“咔嚓”一声,那飞刀的右手被砍掉,正好落在那张图纸上,等到总监工要劈第二剑的时候,那老头嗜地站起身,喝令总监工住手,并现出一个身材高大、童颜鹤发、二目有神的老头来。老头拿起被砍掉的手往那条胳膊上一粘就完好如初了。老头又拿起那张图对那飞刀说:“看你有一颗菩萨心肠,现在已经把图给你改好了。”“这张图上可以看出,由于飞刀断手的血滴在图样上三滴,因而此门楼应为三滴水式,聚日、月、星三光,喻昼夜光明。旁边加了一道瀑布,叫天桥挂瀑。天桥挂瀑内藏一百零八座星位,正合太祖恩德圣普天。”说完后,老头转身就离去。以后,那飞刀就照着老神仙给改的图样施工,建起了现在看到的这座隆恩门楼。后来,人们都说:“一日鱼”是个鲁字,是鲁班爷显圣修建了隆恩门楼。
福陵方城的建筑形制有其独特之处。最为奇怪的是,方城内的马道县由外向里倾斜,这从建筑学的角度看,似乎是不太科学的,因为这样只能使院墙的雨水往院里流。但如按迷信的说法,却很容易解释,因为水即财也。皇帝死后,不愿财水外流,所以这样来建筑。再者建方城也是为了保卫陵寝,那时攻城多用弓箭先射杀守城士兵,而外高里低的建筑形式,可使守城兵士即使直立也处在流矢的死角之内。如此看来,福陵马道外高里低的建筑样式,也是有其一定科学道理的。在方城内与隆恩门遥望相对的地方有一座正殿,叫做隆恩殿。隆恩殿是福陵祭祀时使用的享殿,取名为隆恩是表示祖宗恩德深厚之意。方城之后与方城相连的建筑是“宝城”,方城与圆形的宝城之间平面呈“凹”字形,因其形似月牙,故此又称月牙城,正对宝城的石洞门也叫月亮门。月牙城据说是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之意,皇帝死了也是一缺,故叫“凹”字象形月缺。宝城的正中央就是宝顶、(坟头),宝顶之下便是埋置死者灵枢的地宫。地宫的建筑与死者生前的居所相似,豪华绚丽,是帝王人间宫殿的缩影。如今,当人们在福陵方城四周慢游的时候,就可以看到陵前的浑河水宛如一条白练轻轻起舞,陵后天柱山恰似一条卧龙雄踞俯伏,陵区的古松像一顶顶华盖遮天蔽日。
7.叶赫那拉氏与满清有着永远也解下开的缘分。
前文曾提到在福陵的地宫中,除努尔哈赤之后,还有为努尔哈赤殉葬的、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话说当年女真族分为许多部落,相互之间结盟、斗争是非常普遍。明末,在建州、海西女真内部和彼此激烈的斗争中,海西女真叶赫部的奠酋长杨吉奢为保存自己的势力,欲寻求政治.上的同盟者,正在这时他看中了为统一女真各部实行远交近攻策略而来到叶赫部的努尔哈赤。
当努尔哈赤到叶赫部时,杨吉磐便向他表示愿意将容貌出众的小女儿长大后,许配给他做妻子。努尔哈赤为了结好于叶赫,就顺水推舟地答应了,并且还送过来聘礼,定下了这门亲事。万丙十六年(1588年)九月,杨吉署死后由其子纳林布禄陪送妹子于建州。努尔哈赤率众王臣亲迎,大宴成婚。这时努尔哈赤已三十岁,而这位叶赫那拉氏才年仅十四岁。叶赫那位氏美丽端庄、聪明贤惠。她“面如满月,丰姿妍丽”,说话委婉柔和,听到夸奖的话不喜形于色,听到逆耳之言也不改脸上的笑容,人称“蒙古姐姐”。她还从不阿诀奉承,也不听信谗言,言谈举止总是恰如其分。对闺门以外之事,也从不干预,只是一心一意地精心侍奉丈夫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对这位“尽善尽美”、庄重聪慧的妻子也是十分疼爱,而对原来的儿位妻子有些漠然待之。
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叶赫那拉氏怀孕分娩,生下了儿子皇太极,这给家庭增加了更多的欢乐,夫妻之间更是甜蜜了许多。正当叶赫那拉氏把全部心血放在放在丈夫和尚未成年的儿子身上的时候,万历三十一年秋,她突患重病,身不能起。在此时,她非常想见母亲一面,努尔哈赤立即派人连夜赶往叶赫部请其母,以了却爱妻一桩最后的心愿。可是当使臣到叶赫部说明来意后,纳林布禄却极力阻止其母去探望妹妹,只是命家人应付了事。原来这期间努尔哈克同叶赫的关系早己不比联姻之初了。早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叶赫就参加了九部联军攻打努尔哈赤的战事,昔日政治上的同盟者己逐渐变成了仇敌。尽管如此,此举还是引起了努尔哈赤的无比愤怒,他宣称两家己成敌国,并将率兵占领叶赫地方,杀害其部众。就在这年九月,叶赫那拉氏怀着她的那桩未了的心愿告别了人世,年仅二十九岁。
对于爱妻的死,努尔哈赤悲痛欲绝。为了表示对爱妻的尊敬和怀念,努尔哈赤为叶赫那拉氏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杀了四个奴碑为她殉葬,宰牛马各一百致祭,还一个多月不喝酒,不吃荤,停灵于院内三载。三年之后,才将叶赫那拉氏埋葬在赫图阿拉附近的尼雅满山冈。此后,又于天命九年(1624年)将叶赫那拉氏的棺木迁葬于东京(辽阳)杨鲁山之东。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又将其迁于沈阳牛牟山山上,与父亲请太祖努尔哈赤合葬福陵,这对恩爱夫妻真正做到“生而同袅,死而同穴”了。崇德元年(1636年)大清建国,以叶赫那拉氏为太宗生母,溢曰“孝慈武皇后’,,与太祖并位奉祀。叶赫那拉氏死后,努尔哈赤对叶赫纳林布禄不让母女相会之事怀恨在心,在叶赫那拉氏病故的第二年正月,就率兵攻打叶赫,兵锋所指,连克叶赫国璋城及阿奇兰城,收掠二城七寨人畜二千有余,以慰藉叶赫那拉氏在天之灵。据说,经过这次战斗之后,叶赫国中余下的人便立志日后寻找机会报仇。说来也奇巧,清王室与那拉氏之族似乎结了不解之缘,努尔哈赤创业时,得到叶赫那位氏的帮助和安慰;到后来清王朝衰亡、消亡,为政者是西太后那拉氏。
在福陵的西北方有一座陵墓,墓前原来建有祭殿等建筑,现在这些建筑早已毁坏了。这个荒芜的陵墓中埋葬的人就是“以身殉葬”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大妃乌拉那拉氏。
8.努尔哈赤病危之际说:“留之,恐后为乱阶。吾终,必令殉之。”
提起乌拉那拉氏便会使人不由得想起发生在后宫之中的一幕逼宫杀母的悲剧……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下午,清太祖努尔哈赤刚刚离开人世,尸骨未寒,诸王贝勒便传太祖遗命,要大妃乌拉那拉氏殉葬,其中尤以皇太极逼迫为紧。那拉氏正值盛年,不愿意死,便极力抵制。诸王贝勒进一步以先帝遗命相迫。其实皇太极及诸王都害怕那拉氏以先帝之名专权术,行朝政。在诸王的逼迫之下,那拉氏自知难免一死,于是她穿上礼衣,佩戴好珠宝,浓妆艳抹后来到诸王面前哭泣着说:“我从十二岁起开始侍奉先帝,丰衣足食,至今己有二十六年。现我不忍离开先帝,准备与先帝同行。只是我的两个孩子多尔衰、多铎年纪还小,在我死后,还要请诸王善待他们。”诸王对此满口答应。于是,那拉氏便于太祖死后的第二天早晨,木然就座于宫中正位,接受诸王及众福晋的大礼参拜后,含愤投环自隘而死,年仅三十七岁。与她同时自决者还有太祖的两庶妃德同泽和阿济根。那拉氏死后,人们便将她的遗体与太祖一同装硷,临近中午时分,抬出宫外,连同二庶妃一起送到沈阳城内西北角火化安葬。后来福陵建成后,又将其遗体葬到福陵
。殉葬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便习惯于把死者生前随身使用的或喜爱器物同死者埋葬在一起,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作为纪念性的,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另一方面是由灵魂观念引起的,想让死者到另一个世界去仍旧过着人世间的生活。满族在入主中原以前及入主中原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在皇帝及亲王贝勒等贵族中也广泛流行过人殉制。清入关以后,人殉制度遭到汉人官吏的普遍反对,逐渐被废除。大妃乌拉那拉氏为太祖殉葬,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少见的。当初诸王贝勒强迫乌拉那拉氏殉葬,并非只是为遵“先帝遗训”,而其中主要原因是为了争夺汗位继嗣之权,因为大妃有三个皇子。大妃乌拉那拉氏名阿巴亥,为乌拉国贝勒满泰之女,其女颇有心计,心胸狭窄,嫉妒心很强,而且野心勃勃,每当努尔哈赤有所贻误之事,她极为机智,但由于太祖明智之举,使她也无更大作为。在努尔哈赤病危之际曾说:“留之,恐后为乱阶。”并遗言:“吾终,必令殉之。”
努尔哈赤共有十六个儿子,其中以继嗣汗位的孝慈高皇后所生的第八子皇太极、元妃咚佳氏所生的第二子代善和大妃乌拉那拉氏所生的第十四子多尔衰最有实力。因努尔哈赤的偏爱,当时多尔衰及其弟多铎己领有正白、镶白二旗,也即当今大将军的官衔,并统有几十万大军,又有生母乌拉那拉氏做后盾,势力强大,成为汗位竞争中的最为有力者。这对皇太极等人来说是莫大的威胁,因此他们便千方百计寻找机会来削弱多尔衰的力量。事实上在皇太极离世后,多尔衰曾独揽朝政大权。努尔哈赤的死为皇太极提供了一个机会,借机打击多尔衰。故借父王“遗命”和满洲皇室的宫妃殉葬制迫令乌拉那拉氏殉死,乌拉那位氏的死直接影响到汗位属谁的问题。“宫妃殉葬”为皇太极夺取汗位铺平了道路,而大妃也就成为皇子夺权斗争的牺牲品。真可谓“欲忠贞先帝、弃子而奔葬;一朝皇帝一朝臣,那知子女何如?’’清顺治元年,没能承继汗位的多尔衰将生母乌拉那拉氏衬葬于福陵。
9.努尔哈赤有多少后妃,就有多少动人的传说。
在福陵,除努尔哈赤的继妃富察氏改葬陵外以外,先后共有七位后
妃入葬此地。那么,努尔哈赤共有多少后妃,富察氏到底是怎样一个
人,她又何以要改葬福陵之外呢?这里说来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清初,皇宫的后妃制度并不健全,而多沿袭前朝旧典。努尔哈赤
共有后妃十六人,这十六个妻子,都受封加上了各种名号。清初,后
宫不蓄汉族女子。
富察氏是努尔哈赤的第二个妻子,名衰氏,莽塞杜诸古女。她在最初嫁人时生有一子名为昂阿位,在嫁于努尔哈赤后,生有二子一女,儿子是莽古尔泰和德格类,女儿是莽古济格格。她在嫁与努尔哈赤后,与努尔哈赤一起度过了一些同甘共苦的艰难岁月。明万历二十二年(1593年)秋天,叶赫等九部联军来攻,一天夜里,努尔哈赤把军队布置好后,就躺下睡着了。富察氏见此情形便大声问他:“你是不是心里乱了,或害怕了?九部联军前来进攻,大敌当前,怎么只知道睡觉呢?”努尔哈赤坦然地告诉她:“如果我害怕,还能睡得着觉吧?叶赫部起兵的时候,因为不知道他们什么时间来,所以那时自己还常想这件事,现在他们己经出兵了,自己心里就踏实了,怎么还能害怕呢?”说完,又睡下了。第二天,果然打败了九部联军。就是这样一个曾与努尔哈赤长期共患难创业建国的妻子,在后来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中,被加以勾引大贝勒代善、窃藏财制等罪名于天命五年(1620年)为努尔哈赤所休离,遣回娘家。其子莽古尔泰觉得母亲的失宠会影响自己的前程,而自己不被父亲所喜爱,是因为母亲的获罪,于是为讨得父亲的欢心,便企图逆伦轼母加害自己生身母亲。当富察氏被遣回娘家的时候,莽古尔泰曾派自己的一名随从,护送其母,实际上暗地吩咐这名随从,在路途上加害其母。富察氏的车缓缓前行,这名随从心想:平日里夫人宽厚、热心,待人不薄,自己加害于她,真难以下手。于是他与富察氏说明情况后,自己自杀身亡。富察氏听后颇为痛心,但总算保住性命。后来,富察氏病死,由于其“罪名”并未洗去,遂将她的遗体移葬于辽阳京东陵,溢为继妃。
顺治元年(1644年)二月,摄政·王多尔衰以富察氏的子女原大勒莽’占尔泰及德格类被削除宗籍为由,、莽古济格格兄妹于天聪九年将她的遗骨改葬于福陵之外,(1635年)“谋反”以示株连,以侧妃博尔济吉特氏衬葬。现在,当人们来到富察氏墓前的时候,一定会对她生前蒙冤,死后遭株连的经历慨叹不己。
葬在福陵西北的是寿康太妃博尔济古特氏,为蒙古科尔沁贝勒明安之女。明安原与努尔哈赤作战,互为敌手,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部联军攻打努尔哈赤的建州部时,明安曾率部充当先锋,被努尔哈赤打败后,狼狈逃窜。后来,他看到努尔哈赤的势力日益强大,遂前来归附。为了进一步密切同建州部的关系。1612年四月,明安采取联姻的方式,将其女博尔济古特氏嫁与努尔哈赤。后努尔哈赤立其为妃。在努尔哈赤死时,她因无子女得以免殉幸存。她历经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是努尔哈赤诸妃中寿命最长的,因此极受尊崇。顺治十七年,清世祖以其年长,行前未有名号,封其为“仁寿宫妃”。后清圣祖康熙帝又尊封她为“皇曾祖寿康太妃”。1665后十二月去世,康熙在福陵之右为她建起园寝。在福陵内,由于继妃富察氏被迁于陵外,安布福晋与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同属一人,故葬有后妃共七人。清代每座帝陵附近一般都附有皇后和妃殡的园寝,这是其一个特点。
10.“龙蟠翠嶂郁岧晓,路夹苍松白玉桥;十二卸林严侍卫,风嘶铁马白云霄”这是昭陵独有的魅力。
在东北的清初三陵,永陵、福陵、昭陵,福陵由皇太极选址建于山水佳胜的天柱山下,浑河岸边,而皇太极死后其陵寝为什么却建在沈阳城北的一片平地之上呢?传说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亲率八旗兵偷袭明军把守的宁远城时,中了当时明朝的宁远守将袁祟焕设下的埋伏,结果是偷鸡未成反蚀一把米,清军被打得丢盔卸甲,落花流水。皇太极见势不妙,连忙落荒而逃,仓皇间马失前蹄,被甩出很远,跌碰得头破血流。而这时明军正在后面紧追不舍,眼看就要追到近前了,皇太极真是又急又怕,心想今日难躲此难,故也索性闭上眼睛等死。恰在这时,天空黑压压的飞来一群乌鸦,将他的身子围的严严实实。追赶而来的明军远远瞧见皇太极躺在地上,四周乌鸦盘旋,“哇哇”之声响冲云霄,便怀疑他己经死了,也就没再追赶,皇太极因此得以死里逃生。自此以后,皇太极就把乌鸦看成为神物,并严令八旗官兵禁止擅自射杀。
一天,皇太极独自一人在庭院中闲走,忽然一阵行云流水般的琴声夹杂着“呱、呱、呱”的乌鸦叫声从宫墙之内隐隐传来。皇太极又惊又喜,循着琴声走去,只见年轻貌美的哀妃正端坐在一棵松树下弹琴。松树顶上,栖息着一只大乌鸦,像是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皇太极认为这是乌鸦神物的有意撮合,是吉祥之兆,于是当夜宿在哀妃宫中。皇太极到了晚年,为修筑自己死后的陵寝曾派人四外探寻风水宝地。人到是派出去不少,地方也看了许多,可就是没有一处中意的,为此他心中好生烦闷。
一天黄昏,皇太极带领众贝勒到盛京(沈阳)北效行围打猎,正在走着,只见一只野兔狂奔而过,便连忙拉弓驱马,奋力追赶。可那野兔左蹦右跳转眼间就窜入草丛不见了踪影。皇太极正在纳闷自己的宝马怎么连一只兔子也追不上的时候,一片喧噪之声传了过来,他寻声定眼一看,只见一片荒林之中坐落着一个大土丘,土丘上落着一大群乌鸦。皇太极见此情景赶忙收箭卸弓,心想我生前曾受此神物庇护。死后也当如此,于是掉转马头,率众人打马而去。十几年之后,人们便在那座乌鸦落过的大土丘上为皇太极建起昭陵。
这个神鸦选陵的传说只能是迷信说法:但古代封建帝王利用堪舆之木选陵址确为实情。从地质学上来讲,昭陵与福陵相同,恰恰坐落在沈阳沙土和黄土分布带的分界线上,陵前是沙土,陵后是黄土。若说这是一种偶然的巧合,难免解释的通。努尔哈赤的陵址是在其死后三年选定的,皇太极的陵址是何时勘定的,这确是一个谜。但昭陵与福陵相同的是,皆在帝王死后才建的,二者在结构上基本相同。而昭陵独特之处在于“龙蟠翠嶂郁岩晓,路夹苍松白玉桥。十二御林严侍卫,风嘶铁马的云霄”。
在昭陵奇怪的、最神秘的是石雕马和马骆驼。昭陵石马为汉白玉雕成,全身洁白,腿短,体壮,具有蒙古马的特点。大小和真马一般,昂首屹立、威武雄壮。据说这两匹马是模仿皇太极生前所乘“略阵破敌”的心爱之物“大白”和“小白”两坐骑雕成的。当年皇太极南征北战时,有两匹心爱的白色战马。这两匹马一胖一瘦,胖的起名叫大白,瘦的起名叫小白。皇太极体丰而胖,别的马都禁不住他骑,只有这两匹马才堪当此任。小白行军赶路可日行千里,大白可日行五百里;大白长于在战场上杀敌被阵,小白善于行军赶路。一年的夏天,努尔哈赤率八旗军攻打明军的时候在大凌河受阻,形势十分危急,皇太极得知此事后亲率六师连夜赶往。从盛京到大凌河有五六百里地,道路也不好走,可是他骑小白马一夜之间便赶到了战场,把明军打了个措手不极,败退而回。小白在这次行动中立了大功。
一天夜里,皇太极正坐在大帐中聚精会神地办公,突然明朝驻大凌河城守将副总兵祖大弼率人前来偷袭后金大营。祖大弼}I}悍晓勇,有“万人敌”之称,只见他手执大刀抢先闯入大帐,接连砍倒两名侍卫,而这时皇太极并未发觉。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忽听得两匹白马的嘶叫,抬头一看,“不好”,急忙拔剑与祖太弼战在一起,后来八贝勒阿济格带人赶到,皇太极才化险为夷。这次白马的叫声又立一大功。在打下了大凌河城后,皇太极就率兵去征松山、杏山‘一天,皇太极打仗打得人困马乏,就在杏山北边的一座山下宿营休息,夜里当他睡得正甜的时候,突然听到白马一阵大声的嘶叫,他忙睁眼一看,只见松山城的明军总兵曹亦蛟率人偷袭而来,己经杀进了大营,冲入帐中,就在这将被明军擒获之时,手下众将己快速赶到,打退明军,保住性命,这一次又是白马保护了主人。
在大凌河和杏山战役后,皇太极轮换骑着这两匹白马,指挥大军,不仅打败了十三万明军,还生擒了明朝的蓟辽总督洪承畴。这两匹马跟随皇太极出生入死,驰骋疆场,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皇太极也倍加爱惜。后来,在皇太极死后,他的子孙为了让这两匹白马永远陪伴皇太极就令工匠按照它们的样子雕成两匹石马立于皇太极墓前。除了石马之外,栩栩如生的石骆驼也有一些美丽的传说。当年皇太极在统一漠南蒙古,征服察哈尔林丹汗部的时候,在沙漠里有时连跑好多天,也找不到一眼清泉,军士们干渴难耐,就靠酬驼身上的水囊储存的水来解渴。沙漠里的风也特别大,骆驼能先知i风沙的到来,还能抗得住风沙的袭击,为人们挡沙避风。
一次,皇太极率大军在黄沙中追击逃敌,正行间,骆驼突然停下脚步卧地不动了,还伸长了脖子,不住地叫唤,兵士们好生奇怪就去报告了皇太极,皇太极也觉得有些费解,看样子不会是累的。这时候多亏了随皇太极出征的汉族大臣范文程的提醒,皇太极意识到骆驼卧地不起是预示是什么祸事的到来,于是他连忙命令兵士们赶紧就地卧倒,躲到骆驼的侧面。果然不一会儿,只见天空中乌云密布,四面风沙骤起,铺天盖地的黄沙滚滚而来,像是要把皇太极的兵马吞没似的。由于人们事先有了准备,所以也就没有受到什么损失。由于骆驼的嗅觉特别灵敏,许多水源它在很远能嗅到。正是在骆驼的帮助下八旗兵士们才‘在沙漠里找到了一处处水源。
为了纪念骆驼的功劳,在皇太极死后,人们雕刻石骆驼放其墓葬前。与福陵相比,昭陵的宝顶地宫颇为神秘。在宝顶的石柱门前,可以看到在两根石柱的顶上,各雕着一个坐南面北的石兽,它们形状似狗,圆头突目,向着陵寝张牙舞爪狰狞可怖。奇怪的是这两只石兽都用铁链子锁着,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皇太极和皇后陵寝的地宫门就在这石柱门下,石柱上面的两个石兽是护卫陵寝的,人们称之为护陵兽。据说在雕选石兽时,石匠的手受伤流血溅到了石兽身上,天长日久,日精月华,护陵兽也就有了灵气。它们时常到陵墓的周围游玩,到陵前的风水河去饮水,然后又回到了石柱门上。它们在外出时常常是见到人就咬,害得陵北的村民百姓胆战心惊。有一天,护陵的官兵正在陵内巡视,当他们走到风水桥的时候,猛然看到有两头怪兽正在风水河饮水,联想到以前有关怪兽咬人的传说,r就赶紧跑去察报护陵官。护陵官听说后就带着人前来捉拿,先是派了九个人__L去,可还没等动手怪兽便突然朝人群扑了过来,人们见势不好,撒腿就跑。护陵官因年老体衰,逃跑不及,就被怪兽咬死在风水桥上。乡人们唯恐它再伤害人,就把此事上报给了皇帝。嘉庆皇帝听就此事也吓了一跳,心想从哪儿来的怪兽呢?如果真让这两个怪兽把祖先陵墓破坏了,那可了不得。于是降旨一定要捉到怪兽。
从此昭陵就增多了护陵的官兵,其中三十多人是专门寻拾怪兽的,这些人执刀拿抢,每天在陵内寻找个不停。一天,他们走到风水桥的时候,只见怪兽正在桥东的风水河北岸饮水,就忙跑上前捉拿。怪兽见有一群人冲它们奔来,就吓得一溜烟地向石牌坊跑去,穿过影壁墙,直往陵内跑。人们随后紧迫,可追到隆恩殿的时候怪兽就不见了踪影,围着隆恩殿再找,也还是找不到。正在关键的.时候,有个护陵兵在隆恩殿后面指着石柱门上面告诉大家在那儿呢。大家顺着护陵兵的手指一看,果然发现了怪兽,于是跑上前把石柱门团团围住,并马上差人去将些事奏报给皇上。嘉庆皇帝得知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心想石兽怎么成了精。原来在河边咬人的怪兽就是它们变的呀,我倒要看一看它是真还是假。于是下令马上把那石兽用铁链子锁住,看它还能不能够跑。打那以后,就可以看到被铁链锁着的那两只兽了。
稀奇、怪诞的传说并不足以了解这些宝顶地宫。据记载,在清代陵寝的地宫中,皆用“金井水法”,即棺撑下面有水井一眼,水流长年不息,名为“金井”,借此表示龙归沧海之意。另外地宫还置有万年灯,长明不熄,并布有弩弓药箭之类暗器,以防盗墓之用。
11.动了皇陵一根草,官司吃不了;动了皇陵一棵树,脑袋保不住。
一占之陵寝,今之陵园;前为庄严肃穆、空旷而伤心;后来是熙熙攘攘、美景留人间。提起陵寝,不管是谜和传说,总也难离开祭祀之举,禁卫守陵之行动。清代祭陵以其规模大小不等、时间先后可分为四种,即大祭、小祭、旁祭和特祭。大祭在百年的清明、中元、冬至及岁暮举行;小祭在每日阴历初一、十五及“万寿节”举行;旁祭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及他们的皇后的忌时举行;特祭在遇有国家大典时临时举行。每种祭都由清政府不同部门负责,大祭颇隆重。当初皇太极祭福陵时,先派使臣以旧礼点燃福陵的香、灯、挂上纸做的“钱”、“斧”,宰杀牛羊,摆设桌子,供奉上酒肴。在祭前,各使臣先进入宫寝入中立东侧,皇太极立于西侧,诵读祭文,上贡品,行礼。
除了祭祀之外,清代皇陵皆有士兵保护,并有主要负责的部门,如内务府、礼部、工部等。福陵是清朝开国皇帝的陵寝,颇为重视。据说,清代满族统治者认为长白山南麓分为两干,其中一干自西而北至龙岗山而后又分为二支,北支至盛京为天柱山和隆业山,西支为启运山,这“一干二支”将满族的发祥地长白山与清王朝的“龙脉”连接在一起。为保护满族“龙兴之地”,清王朝世代相结,清政府护陵防盗自然显得很重要,当初禁止汉人出入此地,不许老百姓在周围耕田种植。民间曾流传这样两句话:“动了皇陵一棵草,官司吃不了;动了皇陵一棵树,脑袋保不住。”当今福陵川萦山拱,形势雄伟,万松参天,幽静肃穆,红墙黄瓦融汇于水色山光之中,景物层次分明。总体建筑结构严谨,雕刻精细,是一组完美的古代建筑群落。1963年福陵被批准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