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清东陵
凤台岭上遍布长城,戚继光曾在此戍边,崇祯帝认定此处为“佳穴”,李自成以此为“天子寿宫”。

清东陵坐落在燕山南麓的马兰峪。层峦叠翠的昌端山主峰高高耸起,蜿蜒起伏的群山向两侧延伸,西边是挺秀雄奇的黄花山,南面有烟炖山、天台山两山对峙,巍峨险峻。中间形成了天然的关隘兴隆口。四周的山水在多雨时节汇集于此,水深流急的水面常常有鲤鱼跃出,因此又得名龙门口,喻鱼跃龙门之意。这里群山环抱,中间有一片近十五平方公里的沃野,确实是一块山清水秀、龙盘虎踞的风水宝地。那么何以选中此处呢?据说,燕山凤台岭上曾遍布长城,明朝驻蓟州的镇远将军戚继光曾在这里戍边。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巡视到此,为这里的山川所动。他认为昌平的祖陵己无“佳穴”,于是在凤台岭觅得了这块避风避水的宝地,十分满意,可是“天子寿宫”尚未来得及在此破土动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故这块“万年吉地”,被清王朝开国之主相中占用了。
2.顺治帝翻身下马,十分虔诚地祷告苍天。又将右手大拇指上的白玉扳指取下,扔下山坡,于是扳指停落的地方,便是今天孝陵之所在。
顺治帝登基才十五岁,一切大事都由叔父摄政王多尔哀和额娘孝庄文皇太后管理,当时们他曾派出许多人察看风水,挑选陵址,但都不令人满意。说也奇怪,一天,顺治皇帝由众多侍卫大臣和八旗健儿族佣着到马兰峪狩猎。他们纵马扬鞭,跃入凤台岭之巅。顺治皇帝登临送目,向南望,平川似毯,尽收眼底;朝北看,重峦如涌,万绿无际。日照阔野,紫露缥缈;风吹海树,碧影森叠;真是山川壮美,景物天成。顺治皇帝障前眺后,环左顾右,发出由衷的赞叹。他翻身下马,在凤台岭上选择了一块向阳之地,十分虔诚地向着苍天祷告,随后相中一块风水相宜的地势,将右手大拇指上佩戴的白玉扳指轻轻取下,小心翼翼地扔下山坡。静默片刻,他庄重在向身旁敛声屏气的群臣宣示:“此山王气葱郁,可为联寿宫。”须臾又说:“靴落处定为穴。”群臣遵旨,顺着那扳指滚跳下去的方向寻觅,终于在草丛中找到了,于是在扳指停落的地方打桩做记。马兰峪凤台山的清世祖孝陵就这样确定下来。清东陵的历史也就这样开始了。
后来,有个风水先生路过此处,惊讶地说:“即使命令我们踏遍四海,也难寻找这样一块万年吉地。”按风水先生的说法,叫做四出之山生八方之龙,如万马自天而下。东陵地方,龙脉来于太行,连接燕.山,势如巨波。山如五魁站班,指峰佛手。所依的昌端山,前有金星峰,似朱雀翔舞。后有分水岭,若玄武重头;左有贴鱼关,青龙蜿蜒;右有黄花山,白虎麒祥。左右两水,分流夹绕,天地邂逅,龙虎交牙,烟炖、天台二山对峙,形成天然关隘,称为龙门口,确实尽得风水之吉。
3.说不完,道不尽的孝陵风水。
雄伟的孝陵是清王朝入主中原,君临全国的第一个皇帝爱新觉。福临(顺治)的坟墓,地宫中葬有顺治帝、咚佳氏和董鄂氏。古代各帝王选陵时很讲风水,“风水”即相宅、相墓之法。“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让。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那“孝陵风水”如何呢?从气候、水文、地质、地貌等科学条件来说,也确实是“避风避水”之地。孝陵北依昌端山主峰,有了天然屏障,可避风;墓穴又在整个陵的最高处,可避水。同时在修建时又人为地强化了“风水”。全墓修了整齐的排水线,各种建筑物的地下,都密集地打下柏木桩。三重院落,从里到外逐级选落,既美观,又便于排水。明楼及宝城的排水设施,颇具匠心,最为别致。在明楼两侧,顺着马道,安置了许多长长的探出宝城的青白石水流子,叫做“水簸箕”。
孝陵的建构奇妙,而且有许多传说和不解之谜。高大雄伟的木结构手法构成的石牌坊,单檐黄瓦连结两侧风水墙的大红门,远远可见颇有奇伟。有趣的是在重檐飞翘,甚为壮观的神功圣德碑楼上,有一:座巨大的龙幅碑屹立在9}71Rl’J}(音必戏)之上。据说,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不成龙,都转形为其他巨灵神兽,各有所好,各有特长。巅l}为龙王第三子,体形似龟,力大无穷,又喜阅文,所以历代有字石牌底座常常雕面品质形状。
在神功圣德碑楼外,四角相距近三十多米处,各竖一根洁白.晶莹的盘龙石柱,日华表,又称擎天柱。华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古老时代,它的最初功用类似现在的“意见箱”。相传尧时曾设鼓于庭,使民击鼓以进谏,谓之“谏鼓”。后来这种设备和形式沿传下来,统治者表听取臣民之意见,特在朝堂外悬鼓,称为“登闻鼓”。后来在道路街口设一横木,专供人们讲谏书写意见用,称之为“华表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华表木”逐渐成为统治者宫廷外的装饰物。孝陵的华表,自上而下盘绕着一条升腾的五爪巨龙,穿云戏珠,栩栩如生。龙首处,穿插一块镂雕的如意云板。华表上为何饰有云板呢?原来设置成对的华表有时可以连成一座大门,宋代流行的“乌头门”,门颊两侧的两根柱子远远高过门顶,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由两根表柱连成的大门。如此,柱顶上部由桔棒形华表沿袭下来的斜插之杆,便在“乌头门”上被美化成一对用云朵捧戴的日月板。以后由“乌头门”中角游离出来的华表,则去掉了日月板上的日,月,只剩下贯柱而出的云板了。
在四个华表顶端都蹲坐着一个石兽,人们称之为“望天吼”。两兽向南,两兽向北。传说面向北朝着皇宫里的一对兽,叫“望君出”。意在奉劝帝王不要久居深宫,应该到皇宫外去体察民情。面向南朝着皇宫外的一对兽,叫“盼君归”。意在期望帝王外出时莫贪恋湖光山色,要及时回朝,治理政务。孝陵神功圣德碑楼向北,沿神路绕过林荫茂密,果树累累的天然影壁山,在神路两侧,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十八对石人石兽,统称石像生,也叫“翁仲,,。
为什么石像生叫“翁仲”呢?秦始皇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派手下一员武将把守临挑。这员武将名叫阮翁仲,身高丈二尺,武艺超群,屡建战功,曾打败匈奴,声威大震。他死后,秦始皇念其功勋卓著,特令工匠铸其铜像,立于咸阳司马门外。后来,凡陵墓前立的铜像、石像,均称“翁仲”。孝陵十ll对“翁仲”由狮子、狡貌、骆驼、大象、麒麟、马、武将、文臣等ll组组成。在陵区内,有许多桥梁,最为奇妙的是孝陵“五音桥”。也即七孔桥,它是陵区众多桥梁中的佼佼者,桥孔最多,桥身最长,如玉虹垂落,雄伟壮观。这是一座神奇别致的桥,特殊之处在桥栏板,乍一看与其他桥上洁白的玉栏没啥两样,可用于手轻轻一敲,则可发生金钟银铃一般清脆悦耳的音响,使人大为惊异。这是因为栏板石料中含有百分之五十的方解石,含有铁质,所以才会有叮当作响的妙音,如钟如罄。建筑时根据角块栏板含铁量多少,按中国古代音律由宫、商、角、微、羽五音组成,所以孝陵七孔石拱桥也称为“五音桥”。
4.孝陵的精致建构,如同顺治帝生前的哀婉恋情。
孝陵建构如此之妙,如同其主顺治帝,一生情情爱爱、曲曲折折的恋情。顺治帝福临是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这是个有福而又福薄的人。他6岁继皇帝位,24岁便死去了,后世人称他为“少年天子”。他短短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恋”与“死”长期以来是个谜。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突然病逝,帝位由谁来继承,‘满洲贵族内部为此展开一场争夺主位的激烈的斗争。一方以睿亲王多尔衰为首,另一方以肃亲王豪格为首,双方所掌握力量差不多,而且各不相让,互相残杀,血溅宫掖。
在这种情况下,颇有政治头脑,手腕灵活的皇太极之妃博尔济吉特氏暗通款曲,使多尔衰出人意料地宣布退出竞争,表示拥立庄妃所生的福临为帝,从而使两黄旗将士“必立先皇子”的意愿得到满足,作为长子的豪格也无可奈何,因为那时清还没有确立长子制。福临被立为帝,多尔衰和济尔哈朗充任辅政王,实权掌握在多尔衰手里,后为摄政王,成为不戴皇冠的皇帝。多尔衰只活了39岁便死去,14岁的福临得以亲政、实施有力的政策统一全国,巩固清政权。福临是个情种,他的爱情生涯十分感人,他的死也脱不下一个“情”字。
在顺治帝的孝陵地宫中,柑葬着两位皇后。第一位,孝康章皇后,终佳氏,为都统咚图赖之女。她初入宫时被封为妃,后生皇三子玄烨,当时才十五岁。顺治帝死后皇三子玄烨接皇位为康熙,康熙尊生母为慈和皇太后。皇太后病重期间,康熙皇帝以九岁之龄,日夜守候在母亲身边,亲尝汤药,夜晚衣不解带,目不交睫。皇太后死时,康熙帝哀号放声,插胸顿足,哭得死去活来,几天水米不进。后把其母葬于孝陵。第二位是董鄂氏。在顺治与董鄂氏相爱之前还有一个小插曲。据说,当时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的爱恋。当这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的天子竟亲手打了他一个极怪异的耳捆子。这位军人于是愤郁而死,或许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夫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有人说,此女为董鄂氏,其实不然。
董鄂氏原是皇太极弟十一子、顺治异母弟硕襄亲王之妻,在亲王突然去世后,于顺治十三年入宫,当时她才十八岁。顺治对她极为宠爱,可谓“三千宠爱在一身”。称她“颖慧过人”,“性孝敬”“知大礼”,“有母仪之度”,因而“上着之特厚,宠冠后宫”。入宫当年八月即立为立贤妃,十二月升为皇贵妃,此后,皇帝还数次欲将其立为皇后。顺治十四年,董鄂妃生一子,皇帝珍爱至极,想将来传皇位于他,不料这位皇子仅活了三个月便夭折了。两年之后,董鄂妃也忧郁而亡。顺治是一位多愁善感的皇帝,爱子宠妃相继而亡,令他痛不欲生,终日郁郁寡欢,精神颓丧,万念俱灰,一心想遁入空门,以求解脱。顺治真的出家当和尚了吗?事实并非如此。作为帝王,顺帝怎也不会出家当和尚,但他为了许愿,只好让他最宠信的太监吴良辅做替身,去J匕京悯忠寺削发为僧,才算得到一点安慰。但福临屏弱的身体己再经不起任何打击,后来他染上天花,死于养心殿,离董鄂妃去世还不到半年。玉扳指,孔眼朝里埋在土中。第二天上演了一场“乾隆巧点金井穴”的喜剧。
5.顺治帝一生为情所困,为爱而死。正是这份痴情,才留下许多传说。
相传洪承畴南下时,抱得江南四大名妓之一的董小宛献于顺治皇帝。顺治皇帝惊其美貌,宠爱无比,但孝庄太后和皇后合谋将董小宛溢死,顺治皇帝痛不欲生,辍朝日,后来干脆不当皇上,出家五台山当了和尚。这只是一些文人墨客,有感于董鄂妃与顺治帝之间的缠绵情意,巧施移花接木之术,编选出一段风流故事。提起董小宛,历史上确有其人。她生于明夭启四年,姓董名白字青莲。顺治帝出生时,董小宛年十五岁,己是秦淮名妓了。她十九年那年,嫁给了江南才子冒襄。冒襄字辟疆,号巢民,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顺治二年董小宛二十三岁时,清军攻占南京。南明小朝廷灭亡之后,明朝众多文臣武将纷纷投降归顺清朝。襄为躲避豫宗王所率之清军,带着爱妾董小宛隐居乡间,立志不仕,屡次拒绝清官吏的荐举,董小宛随夫辗转于离乱之间达九年,饥寒风雨,于顺治八年因劳顿过度而死,年仅二十八岁,冒襄把她葬在影扬庵。
顺治二年豫亲王多铎班师回京时,董小宛没有北_一L,此后也‘直没离开冒襄,她根本就没进过皇宫。再从年龄上看,此时顺治帝只是一个七八岁的孩童,怎么会对二十三岁的董小宛如此多情,非纳之为妃不可呢?
说孝陵,话顺治,还要描述的是孝陵神路东侧的孝东陵,这是清东陵内兴建的第一座皇后陵,典雅大方,共葬有一后十二妃。说来其中还有一个顺治废后的故事。相传顺治帝的第一位皇后是他的表妹博尔济吉特氏,孝庄文皇后的亲侄女。这位皇后容止佳丽,聪颖巧慧,但又非常嫉妒,猜疑成性,所以顺治皇帝不喜欢她,也不接近她,自己别居他室。顺治帝性喜简朴,偏偏皇后又十分奢侈,所服饰无不以珠玉缀绣,所用餐具如有一件不是金器,便大发脾气,摔摔打打,弄得顺治帝很恼火,帝后之间感情很不融洽。到顺治十年,顺治帝决定废后,说:“无能,故当废’,。群有言难说,有一大臣上书:“皇后在位三年,并没听说有失礼仪,也无无能之说,若废之,何以服皇后之心?另外,如此之举,让母后多么伤心。”顺治帝阅后,交予群臣讨论,众不臣请求顺治收回成命,顺治不从,又囿于群臣力谏,不便强行,自此,郁闷成疾。皇太后见皇帝面容憔悴,甚为担忧同情,皇后侄女固然近,皇帝儿子更重要,于是下令群臣再议。后来,皇帝终于达到废后之目的。
在孝东陵葬一妃为J洛妃,名为石氏,为汉族人。顺治帝为使满汉宫民和睦相处,于是选中美丽端庄的石氏进宫,居住在永寿宫,并穿汉服,封为格妃。康熙时,她死去,被葬于孝东陵。由此可知,“满汉不通婚”是不完全正确的。
6.一道白光穿窗而入,若龙状,旋一周而消失。佟佳氏就在这一夜便怀上了康熙大帝。
康熙大帝戎马一生,死后归葬景陵,占马兰之风水,立清帝王之气。壮哉!美哉!是康熙,是景陵。一生伟业,西后囿于一片庭殿楼阁。康熙大帝出生时,父幼母小,后顺治帝病危时,把他叫到身边,亲自为他定了汉字的名字“玄烨”,并决定他为继承人。玄烨不是嫡出,又不是长子,其母咚佳氏在他嗣位后才因“母以子贵”而由妃子晋封为皇太后,为什么顺治在八位皇子中,会选中他当继承人呢?据说,咚佳氏在生康熙时才十五岁,故并不知妇女之事,只是平日里和顺治帝一起嬉玩,有过几次床上之事。她当时也只是想着玩,并不知男女靖和生孩子之说。一日夜里,顺治帝喝酒而醉,摇摇晃晃走到咚佳氏的室里。咚佳氏见顺治醉烂如泥,自然为他沏茶,解衣擦身,不知不觉见顺治那东西似莲花突出。而修佳氏第一次感到作女人的羞愧和渴望。此时,月朗星稀,蛙鸣声隐约传来。咚佳氏浑身发热,又高兴又紧张,顺治帝酒性过去也逐渐醒来,见自己如此之状,仰卧子咚氏床上,也觉有失皇帝之身份。可看到咚氏羞红的脸,美丽的曲线,故也不管身份之事,如狼似虎般扑过来,两人滚在一起,行云雨之事。确在此时,一道白光穿窗而入,若龙状,旋一周而消失。说来也巧,咚佳氏就在这一夜怀了龙种。怀胎十二月生下康熙,相传在生康熙时,是风雨大作,有红火球出现在终佳氏宫里。、故顺治帝觉得此子实有仙人之体,贵人之相,欲立为太子。
康熙在幼年时曾出天花,随保姆居住在紫禁城外西华门北街的一座府邸,后来这座府邸改为福佑寺,成了喇嘛庙。凡出过天花的人,都要留下满脸麻子,康熙帝当然也不例外。一外国使者在书中曾这样写道:“康熙帝年约五十岁,中等身材,仪表令人肃然起敬,有一对黑色的大眼睛,鼻子隆起,略歪,垂着黑色囊须……脸上有麻点。”据说,生过天花之人,有免疫力,寿命长,江山可固也。所以顺治帝最终立玄烨为太子。
康熙帝八岁继位。由四位摄位大臣辅政,因其父母早亡,生活上一直由祖母孝庄文皇后和母后孝惠章皇后照顾,所以他们之间感情极为深厚。康熙帝十四亲政后,在宫廷政治斗争中就初露锋芒。当时,辅政四大臣中,索尼年老多病,不甚管事;遏必隆为人圆滑,为回避鳌拜的嚣张气焰,又不发表不同意见;苏克萨哈遇事常与鳌拜冲突,终于被鳌拜罗织其罪状二十四款,胁迫康熙帝将其绞死。鳌拜纠集大学士、尚书、侍郎等重要官员把持朝政,位尊权重,党羽成群,他们反对满族学习汉族的生活习惯和文物制度,反对朝廷任用汉臣,反对改革满族落后的旧制度,结党营私,肆无忌惮,甚至图谋杀害康熙帝。康熙帝表面不露声色,暗中经过周密策划,以下棋为名,召索尼第二子索额图进宫定计,乘鳌拜入朝,由其平日训练的一批少年侍卫,出其不意地将鳌拜逮捕,交付朝臣审判定罪,然后将其党羽一一诛杀。十六岁的康熙帝亲自掌握政权。
康熙帝掌权后,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另外,康熙领兵南下平藩,北上击败沙俄的进攻,满汉融合的政策,统一全国。真可是戎马一生树伟业,“马上皇帝”名不虚传。康熙一生酷爱读书,知识渊博,每天由翰林院派讲官‘旧讲”,每年举两次“经筵”,内阁大学士和各部院官员都前来参加,听讲官讲解四书与经书,数十年从不间断。他确定以程朱理学作为自己的统治哲学,用以维护封建纲常,笼络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清廷服务。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文治武功颇有建树。然而,在处理子嗣方面,使他劳心伤神,忧愤而死。当初,康熙二十多岁时决定建立皇储,可是思前想后,前四子死于沙场,长子允提,只是一庶妃所生,不足以立,唯有允扔为正宫皇后所生,欲立之可年龄太小。不得以又只能如此。
允扔被立为太子后,允提自然不服。一日,允提请几位道士,利用巫术,编一草人,贴上黄字条,写上允扔的名字。几位道士天天念咒,企图害死允扔。允扔确在这几天,整到身体不舒,康熙为他讲学,见他如此之状,吃药行医不见效。于是,暗地查看,发现允提在搞阴谋诡计,故宣布他为“乱臣贼子’,。但允扔自认为太子,胡作非为,整日和宫女淫乐,不操正业,所用之物与康熙帝相同。并公开说:“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他急切想当皇帝,故想谋害康熙,后被康熙知道,下令废其太子储位。后来皇子位争夺皇储,矛盾越来越大,斗争也更激烈。康熙帝为此伤透了心,心情抑郁,病死于畅春园,谁为太子仍是个谜。可是康熙帝最后把帝位传给l}l,}}(雍正帝)。雍正帝为尽孝心,尊称康熙为“圣祖”,亲定景陵,立神功圣德双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