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清西陵之谜
雍正帝担心百年后不容于祖宗,于是违背祖制,另选陵址。

清东陵是顺治亲自跑马游山而选定的风水宝地,懂风水的人无不交口称赞,“悼为吉壤。”顺治入葬孝陵后,康熙也接着入葬景陵。应该说从此后遵行“子陋父葬,祖辈衍继”的“昭穆”之制葬下去就可,以了。但到了雍正皇帝时却打破了这个制度,没有和父亲康熙皇帝葬‘在一起,而是另辟了易州泰宁山下平峪为西陵。这要从“雍正继位”,也是清初三大疑案之一的“雍正夺嫡”说起。J康熙四七年后,诸皇子争夺储位的斗争愈演愈烈,因为“夺嫡”,皇长子允提被囚,皇二子允祯两立两废,皇八子亦被降爵,最后皇十四子成为最有希望的人。
雍正继位,传说很多。一种传说为篡改遗诏。据《清宫遗闻·清世宗袭位之异闻》记载:“圣祖(指康熙)弥留时手书遗诏曰:“联十四子即继承大统。”雍正千方百计弄到了遗嘱,私改“十”字为“第”字,这样雍正作为第四子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继位。而后,他一人进畅春园,不许他人进入。圣祖大怒,以枕击之。雍正跪而请罪,圣祖由于病入膏育,不久就被活活气死。这样,雍正继位。和这种说法略有不同的是说圣祖遗诏“传位十四子”,后来被雍正和隆科多将遗诏中的“十”字上面加一横,下面加一钩,变成了“传位于四子”。改完之后,雍正进入寝宫,在人参汤中施放毒药,毒死康熙,篡夺皇位。
还有一种十分离奇的说法是,圣祖遗诏传位给撒祯(皇十四子他题原名),雍正把“祯”字改为“镇”字,(雍正继位前称撤祺),而夺得皇位。
以上这些,仅仅算是传说,是没有根据的,清代皇帝的遗诏都是用满文书写,根本不可能出现汉字,谈何篡改,而且,康熙临死之时,在场的有八个人,]9L祯和隆尔多是不可能有机会篡改遗诏的。据《东华录》卷博二十四记载,康熙传帝位给l}l,镇是口述遗诏,“皇四子人品贵重、深有联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联登基,即皇帝位。”当时康熙在春园内一口痰上不来,憋昏过去,回光返照之时,连笔也拿不动了,六位皇子和隆科多在听了康熙的口述遗诏,而J}l.镇本人并不在场,况康熙传位给撤镇也不是临时的决定,应该说是酝酿已久了。首先,康熙想延用汉族的传嫡长子的传统,皇长子允慎非嫡生,而且陷害当时的太子允扔,所以被康熙幽禁。二子允扔是嫡生,康熙很喜欢他,一岁时就立为太子,但他长成后,结党营私,拉帮立派,甚至有谋害父皇的心思,被康熙两立两废。三子允社不是嫡生,从小养于大臣家,才具平常,康熙从未有过要传位给他的意思。l}fi}是第四子,又是嫡生,按正常情形,轮到他继位了。其次,康熙在l}l,镇很小的时候就很喜欢他,因此他的实际地位在当时高于其他皇子。康熙四十八年时,只有允提、允社和撤祺是亲生,而允提、允扯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康熙当时已经有意的培养和锻炼撒镇了。很多记载表明,康熙命诸皇子参与国家大事和宫中事务,其中撤镇参加地最多,交办他的事情也最重要。还有一个最重要原因使康熙传位给撒祺,就是康熙十分喜欢孙子弘历(即撒镇的儿子,后来的乾隆帝)。康熙六十年(1721年),也就是康熙临去的头一年春天,康熙见到弘历,非常喜欢这个孙子便命送到宫中养育。康熙还曾传见弘历的生母钮钻禄氏,连连称她是“有福之人”;说弘历比自己的福还大。这时,祖孙三代,翁媳之间,融融睦睦,谈笑风生,确有天伦之乐。撒祯已四十五六岁了,康熙看中了孙子,而立其父是有可能的。这也就是“父以子荣”。
雍正对帝位不是篡夺的,为何要违背祖制,不与其父葬一处呢?那是因为他当皇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干了杀兄轼弟,戮屠前臣的事。雍正的两个哥哥也不客气。允提被他夺去兵权后派到东陵守陵思过。允搪被他囚禁到青海西宁,后派人用三条铁链锁逮拿返京,死于途中。允扔、允社被囚禁了十几年,直到乾隆即位时才被放出。隆科多是康熙最为信任的重臣,康熙临死时,除了七个皇子之外,大臣只有他一人在场。他并不倾向雍正,但当康熙遗诏传位给雍正时,他还是照实宣发。雍正继位后,第五年,就以41款罪将其永远禁锢。对年羹尧他先是利用,后来也被罢官削职,直至令其自尽,连带其父兄也被罢官,其子和许多幕僚皆坐斩,亲属都充军到边塞给披甲人为奴。由于杀戮兄弟和大臣,迷信思想很重的雍正担心自己死后不容于祖宗,在阴曹地府会受到康熙等人的整治,于是被另觅陵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