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大师高其倬为雍正选陵
精通风水的两江总督高其倬在泰宁山天平塔发现了“万年吉地”。
雍正上台的第四年,命张廷玉寻找为自己建造陵地的“吉壤”。初勘测于孝陵,景陵之旁,均无相宜之地。后来九凤朝阳山选中一块宝,此处离孝陵、景陵不远,雍正比较满意,但精通堪舆的大臣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只好作地它罢
深知雍正心意的怡亲王允祥和精通风水的两江总督高其淖便不拘守东陵一带,改而向西,在易州境内的泰宁山天平峪发现了“万年吉地”,于是奏章竭力向雍正推荐。雍正认为“山脉水法,条理详明、询为上吉之壤。”可是,这样选择陵址显然违背了子随父葬的制度,雍正不便表示马上同意,因为他要有一个孝子的形象,于是,他让大学士九卿开会讨论,不久,讨论结果呈给了雍正:“今泰宁山天平峪万年吉地,虽于孝陵、景陵相去百里,易州乃遵化州地界与京师密迩,同居散辅,并列神州,其地实未为遥远。”大臣们还进一步说:“地脉之呈祥,关乎天运之发祥,历数千百里蟠结之福区,开亿万斯年之厚泽。”这样,把陵地选择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终于使雍正说出:“联心始安”也就是说为了好风水完全可以不顾及父子关系,这个“羞”被遮住了。后乾隆帝为不使两处陵寝冷落,降旨:“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西陵界内分建。”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形成东、西两大陵区,以其地理位置称易县为西陵。
第一座陵墓就是泰陵。雍正八年(1730),泰陵破土动工,经过八年的紧张施工,泰陵终于建成了。泰陵的最南端是水焰牌楼,它盗立于两丘相峙之间的平坦地带,牌楼面阔三间,四柱三门顶,每顶有石雕水焰,象征着逢凶化吉,皇族兴旺。
水焰牌楼向北越过一座小山是一路五孔石拱桥,接着是砖石铺漫的神道。沿神道往北依次有石牌坊三座。这三座石牌坊一座面南,两座东西,与北面的大红门相对应,形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这种入陵的结构形式,在历代帝陵中是唯一的。三座石牌坊中,中间的这一块没有任何雕纹,光滑滑的一块平板,引人注目,可能是和“无字牌”的作用相同,说这里的帝王的“功绩”是无法用文字来评价的。龙凤门是三门六柱三楼四壁的形式。四壁中心正面各嵌玻璃盘龙一条,背面各嵌琉璃鸳鸯荷花,象征帝后共穴,永远和好。
井亭顶部要露天,井盖凿有空心,为的是让阳光透入井中,因水不得阳光是“纯阴之水”,传说食用纯阴之水容易得病。陵寝中隆恩殿是最重要的建筑。殿长居中陈设两个鼎式铜香炉,两侧有铜鹤,铜鹿各一对,寓意为“万古长春”。殿南正前有三路丹陛,中间一路嵌有龙凤垂带石(御路),底为浮雕青山福,龙凤戏珠,表示帝后寿比山高,福比海大,龙飞凤舞,永远合欢。泰陵的方城明楼宝顶和明陵的孝陵、景陵一样,在月台上筑方城,方城有南北向的拱券式门洞和帽钉城门,门内是月牙形小院,名曰“月牙城”。门洞迎面为琉璃照壁,壁下便是地宫入口前的月牙影壁,即券脸。
这里是进地宫的秘密所在,为了保密,兴建时专门从外地运来很多哑巴,白天休息,夜间施工,等工程结束后再把这些哑巴送到边疆后处死。因为月牙城是哑巴们修成的,所以此处又叫“哑巴院气方城两边是高大的城墙,绕墓一周,叫宝城。宝城前部马琉璃影壁相接,场上有马道绕行一周,宽约5尺。马道两边是城墙谍垛,内圈用琉璃瓦盖顶,将中间的巨大土丘圈起,这就是雍正的坟墓,即宝顶,宝顶下边深处就是雍正的地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