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陵墓漏水之谜
道光皇帝梦见穆皇后在汪洋大海中向他呼救,第二天他到陵墓中观察,果然有许多浸水之处,于是这座修建了七年的陵寝就全部拆掉了。
嘉庆十八年九月,林清义军攻入紫禁城,宫内一片慌张混乱之时,皇次子绵宁倒还镇静,亲持鸟枪,击毙两个义军,稳住了阵脚,等待大批清军赶到,打败了义军。他因这次建立的功勋,被封为和智亲王。这时他还不知道,早在14年前,嘉庆帝就亲自写了建储密诏,定他为皇太子。密诏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那时绵宁才17岁。绵宁也就是以后的道光皇帝。
道光元年(1821年)九月道光帝便下旨为自己选择陵址。按乾隆帝下的“兆葬之制”,他的陵地该定在东陵。经多人挑选,最后把陵地选在东陵绕斗峪(后改变宝华峪)。当年十月十八日破土动工,历时七年,至道光七年(1827年)九月二十二日竣工,同时将先逝的孝穆皇后梓宫奉安到地宫里面。道光帝亲临宝华峪祭奠,见陵寝规制完备,质量坚固,对参与修陵的人大加奖赏。第二年,有天夜晚,道光皇帝梦见穆皇后在一处汪洋大海中向他呼救,醒来甚觉不快,担心皇后尸身可能遭受不幸,次日就到自己陵墓去观察。当他从地宫走出来后,发现靴底潮湿,仔细察看,果然发现了很多浸水之处,但见“金券北面石墙全行湿淋,地面间断积水,细验日前积水痕迹,竟愈宝床而上。孝穆皇后梓宫霉湿之痕,久有二寸,计存水有一尺六七寸之多……”道光帝大怒,谕内阁:“该监督等于地平以下工程办理不善,丧尽天良,保无偷减情弊,必须严加根究。”
经过了长达一年的审讯追查,追究出三个原因,一是地宫点穴位置失当,扩边有石母滴水,虽然“用工拦挡,令水旁流”,但“日久墙内衡湿”。二是原议两旁安设龙须沟出水。“因(尚书)英和告以下不用安置,是以停止”。这等于是欺君阁上。三是英和在建陵时保奏牛坤监工,并说“有伊在坡,英和即不必经常亲自督工”。而牛坤声称自己“不管工程”,双方互相推卸,致使地宫工程质量受到影响,造成浸水。
原因查明后,道光帝龙须震怒,对所有有责任的人,先后两次给予重处,降职消爵,赴苦役干工役,充军革职罚傣罚银的都有。英和拟斩,因他曾任户部尚书,无脏私,被发往黑龙江当苦差。道光帝虽然惩办丁修陵不力的官员,但对宝华峪地宫浸水事并未采取补救措施,而是把这座数十万工匠,数百万役修了七年的陵寝全部拆掉废除,另在易州西陵龙泉峪选定了陵址。所拆木料大部运到西陵,余下了很大一部分用到后来咸丰皇帝的定陵。
7.道光帝为了掩饰自己的“割地”之罪责,在陵墓里不再兴建圣德神功碑。
慕陵的隆恩殿和东、西配殿与其他清代帝陵迥然不同。这三殿全部用木结构而且全是金丝楠木不施彩画,在原木色_L以蜡涂烫,天花不是各帝陵通用的彩绘,而是雕的杰作。原来道光帝认为宝华峪地宫浸水系群龙钻穴,龙口喷水所致,故而命匠工匠役在新建的陵寝殿内用楠木雕龙,嵌刻于天花雀替、门窗隔扇之上,为的是不使群龙去地宫吐水而聚至殿内吐香。定进殿内就能见整个天花板上,都是用香楠木以高浮雕的手法,刻成向下俯视的龙头,有的地方采用凸出平面半尺多高的透雕手法,但见龙头济济,张口鼓肋、栩栩如生,如之楠木特有的清馨气味,形成万龙聚会、龙口喷香的壮丽景观。在各梁柱擦仿上,又以高浮雕加线浮雕的手法,刻出各式姿态的犹如翻腾于波清大海内的群龙妖矫之身。粗略统计,隆恩殿内有大小龙头2000多个。
慕陵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不设圣德神功碑楼,不立圣德神功碑。据传说,清皇室里有条有成文的规定,凡帝王有丢失国家尺寸之地者,不得立圣德神功碑。但道光帝为了掩饰自己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乞和、割地赔款的劣绩,在为自己建筑陵寝的诏书中,不提失土之事,却以自谦的口气说自己治理国的成就,无法与列祖列宗的功德相提并论,同时还下了一道手谕,要求自本朝起,不再兴建圣德神功碑碑亭,我清朝列祖列宗的功德,当然应该尊宗,向后世昭然。到了我这代,不敢按这个规矩行事了,不敢跟列祖列宗比政绩功德。我实在也没什么可称道之处,如强立圣德神功碑,还能惹起后人的评价讽刺。如果嗣皇帝要为我撰作碑文,用来追思与我,不要以圣德功的字样,不要为我加这样的尊称。
这样,慕陵择德神功碑楼就裁撤了。即位的咸丰帝追慕祭奠的碑文无处写,便想了个办法,让神道碑亭的石碑起功德碑与微溢碑的两种作用。碑阳镌刻道光皇帝的微号溢号。碑阴刻写咸丰皇帝撰写的碑文,这篇碑文确实未写道光帝有什么“圣德神功”,但介绍了慕陵名称的由来、道光皇帝的遗谕等,而且披露了他和皇六子奕新日后的矛盾根源。按清朝的惯例,帝后陵寝的名称都是由嗣皇帝来选定,匾额和碑铭也由嗣皇帝书写。但慕陵的名称都是道光皇帝自己生前选定的,并有意提醒皇子。皇子奕新即位后,遵照乃父之意而命名。
道光十一年二月,道光帝拜渴西陵,阅视了为自己重修陵寝的万年古地,赐名龙泉峪。道光十五年,道光帝又去西陵拜渴泰陵和昌陵,并再次阅视行将竣工的龙泉峪陵寝。看到万年吉地工程坚固整齐,晋监工大臣穆璋阿为太子太保,赏用紫缓,并将孝穆、孝恒二皇后的梓宫奉移至龙泉峪大殿,以待陵寝竣工后奉安地宫。道光帝挥泪祭洒,感慨良多,立于大殿月台之上提笔写出:“奉朱笔,敬瞻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迁。呜呼!其慕与慕也。”书罢唤过年仅4岁的皇四子奕-J和皇六子奕新来到御座旁,教他们读朱谕,而后藏于殿内的东暖阁。
道光帝于道光三十年因病去世,奕扮即位后,重读遗旨,见“其慕与慕也”一句,回想当年的情形,心领神会,体会到父亲当年望东北方向的泰、昌二陵,仰慕列宗的功德,要将“慕”字传给自己,默定龙泉峪万年吉地工程应为“慕陵”。故此,咸丰帝当年就诏谕内阁“龙泉峪”陵名应敬称“慕陵”,并亲笔写下了宣宗遗旨和“慕陵”二字,刻在石碑坊上。慕陵之名就这样写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