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妃,最后一个葬入西陵
人们大多数知道珍妃,对隆裕皇后和瑾妃知道的不多,即使有所耳闻,印象也不好。实际上,她们的命运也很不幸。隆裕太后姓叶赫那拉氏,名字叫静芬,是慈禧的亲侄女,被慈禧指嫁给光绪帝,光绪帝因此对她产生反感,从不和她亲近。她虽然和光绪举行了大婚,实则如同守活寡一般。在帝后党争中,由于慈禧太后专横跋l},她根本不能表示自己的主张。从心里说,她不愿自己丈夫一败涂地,被杀或被废,但她又不能不听从婆婆的旨意,这使她处于两难之境。直到光绪帝过世,她白顶着皇后帽子,青春在宫中虚度了。

光绪皇帝死后,慈禧临终前指定了3岁的溥仪为皇帝,闭幕式下旨说:“遇有重大事件,有必须请皇太后鼓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隆裕太后才识平平,却想效法慈禧垂帘,以一人治天下,然而她用权乏术,无威无德。她宠爱太监张兰德(小德张),如同慈禧对李莲英一样,但实际上,张兰德对她是愚弄摆布,根本不像李莲英效忠慈禧。如在慈禧、光绪逝去,国服丧仪期间,她听了张兰德的话,违反祖制,在皇宫东半部大兴土木,要盖“水晶宫”,使她在王大臣们中失去人心,最终因国库空虚未能建成。她对摄政王权力过大不甘心,也想象当年慈禧对恭亲王那样,逐步削弱载滓的权利,载洋任命毓朗,徐世昌为军机大臣,隆裕则要把二人撤掉,以为如此便能打击摄政王,但当载洋问她理由时,她又说不出,只是蛮横不讲理非要撤,载洋准备翻脸,她却又不敢翻脸,只得悄然收回成命,自认晦气。当然她也办过大事,主要有两件,一是在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她下旨起用了被罢黝的袁世凯。二是当她见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也不能保住皇朝了,便听了张兰德的进言,迫令载洋辞职,签发了皇帝让位的诏书,实行共和。这样,使清皇朝和平地下台,未酿成重大流血事件,而且,由此还争取了八条优待权利。皇帝和她的奠号都未废掉,仍居宫禁,她每天还可“教养皇帝,整伤宫闺,
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年,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逝,死时只有46岁。她受到了袁世凯、黎元洪、阎揭山、赵秉均等北洋政府要人的高度赞赏,直至被誉为“女中尧舜”。1913年4月3日,她的灵枢用梓宫一起葬入崇陵地宫。珍妃和瑾妃是亲姊妹,姓他那拉氏,隶正红旗。其父长叙曾任工部侍郎、礼部侍郎。长叙长女是瑾妃、次女是珍妃。光绪十四年,长叙的两个女儿年龄正在13和15,她俩同时入宫应选,结果都被选上·了。然而,这对长叙家来说并不是喜事,因为慈禧太后的阴狠早己闻名朝野,而宫内法规森严,两女被选时都是“殡”,极可能遭受冷遇。所以,当珍、瑾二妃上轿前,其母强抑泪水,打了两个女儿一人一个嘴巴,说道:“只当我没生你们这两个女儿!”说罢转身回室,一整天足不出户,水米未进。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时,珍妃全力支持光绪帝,变法失败后,珍妃被当众责打,光绪帝宫内和珍妃宫中同情支持变法的太监“气毙”30多人。气毙就是用七层棉纸沾水后,一层一层地将受刑人的七窍封闭,使人憋死。
珍妃被囚达两年之外,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挟持光绪逃奔西安,临行前慈禧亲自带领瑾妃和总管太监李莲英、二总管太监崔玉贵等将珍妃从冷宫里拉出来,令其跳井,在场之人,多有不忍之色。于是慈禧命李莲英指挥,崔玉贵执行,欲将珍妃推入院内八角井里。光绪帝心如刀绞,跪下求情,慈禧不许。珍妃喝令太监不许靠近,径自去到井边,纵身跳入井内而亡,年仅二十四岁。也有人说是崔玉贵推入井中的。
i9oi年u月,慈禧率人从西安返回,便给珍妃恢复名誉,从册妃升为贵妃,并下旨从井中将珍妃的遗体打捞出来。据说在慈禧出逃期间,屡作噩梦,梦见珍妃浑身水湿,遍体血迹目毗欲裂地前来索命。慈禧甚怕,决定封渗妃为神。慈禧又做了一个梦,梦见珍妃从天上飘下来说道:“你不必封我为神,我已成神了。”珍妃就盛硷后,先草草埋在北京西直门外的田村。1915年3月,棺掉移至西梁各庄的行宫暂安,同年11月,以贵妃葬仪,埋葬在祟陵旁的崇妃园寝。逊帝溥仪册溢她为,烙顺
瑾妃入宫后,境遇较妹妹好得多。可能由于她在家时是长女,能委曲求全,遇事有气能憋在心里,却敢怒不敢言。这样,还能令慈禧和皇后容忍。瑾妃在两逃返京后,曾在珍妃井前烧过三天香,祭祀妹妹在天之灵,慈禧死后,瑾妃又为珍妃设灵堂祭祀。清帝退位后,瑾妃以太贵妃的身份,住在紫禁城永和宫。1924年10月zo日因病去世,终年52岁。瑾妃棺停出殡是按民间政制办的,先停十化寺,后来移葬崇妃园寝,是最后一个葬入西陵的清朝皇室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