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登基,孝庄太后婚嫁之谜
太阳在辰宫守命,爽朗而内则忧虑重重,尊荣,到五台山出家,天机星化忌守福德,表里不如一,外表紫微星与破军星同守田宅宫,终告敝展是命之巧合软?

顺治是清室人主中原的第一个皇帝。说到顺治,似乎应简单地说一下清朝建国的历史。
清朝在未人关之前,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已在关外战无不胜,统一女真诸部。在1616年,即明万历四十四年建元天命,初称后金,至1636年由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努尔哈赤死于1626年,享寿68岁,由他的第八子皇太极继位,是为清太宗。皇太极于1643年去世,享年52岁,第九子福临在叔父摄政睿亲王多尔衰辅佐下即了帝位,改元顺治,是为清世祖,当时只有6岁。
中国历代的开国君主,多有一段神化的传说,以表示自己是天命所授。努尔哈赤亦不例外,这个传说是这样的:
话说长白山之东有布库里山,其下有池,相传曾有三个仙女浴于池中,年纪最轻的一个仙女名叫佛库伦。当其浴于池中时,有神雀街朱果,放入她的衣服内。佛库伦后来吃了仙果,接着便有孕,不久产下一男,一出生便会说话,体貌奇异。男孩成人后,佛库伦对他说:“你性爱新觉罗,天生你出来是为平定乱国的。”语毕,佛序伦即升天而去。后来她留下的儿子果真平定了三姓之乱,大家奉他为贝勒,居长白山之东,号其部族为满洲,满洲的由来即此。
这当然是满人夸耀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为神的后裔的神话,自不足信。而顺治虽非开国之君,但却是满族人主中原的第一个皇帝,所以《清史稿》对他的诞生,也有一段十分神奇的描写。
《清史稿·世祖本纪》描述了顺治出生时的情形:母孝庄文皇后妊娘之时,红光绕身,盘旋如龙形,生顺治的前夕,皇后梦见神人袍子送入怀中,并说,这是统一天下之主也。醒来以后以此事告太宗,太宗喜甚曰,奇祥也,生子必建大业。里日,顺治诞生,宫中满是红光,香气经日不散。
这当然是因顺治人主中原,要人相信他是天命所授的又一个神话。顺治生于1638年3月巧日,即明思宗崇祯十一年,正月三十日戌时,已过惊蛰,故子平命理做二月生人算,他的八字就是:戊寅、乙卯、甲午、甲戌。
研究命理者评他的八字为:地支寅午戌合成火局,是为食神生财,年月分别为禄刃,身旺能任,且年上戊上引通木火之气,清纯可贵。六岁在丙运中,木火精英吐秀,登基为皇帝,至戊运廿五岁敝展尊荣。至于以紫微斗数来论,他是太阳在辰宫守命,天机星化忌守福德,表里不如一,外表爽朗而内则忧虑重重,紫微星与破军星同守田宅宫,终告敝展尊荣,到五台山出家,是命之巧合软?
顺治的一生,颇多传奇性的故事。据说,清代中叶时,满人最怕汉人问他们三件事,列为禁忌:一、先皇葬何坟?二、太后何时婚?三、皇姑嫁何人?而前两件事直接与顺治有关,第三件事则发生在康熙身上,但亦涉及顺治。下面文中会一一提及,现在先说一下顺治登基的经过。皇太极死时才52岁,并无遗命,当时皇太极之弟多尔衰,身拥重兵,拥有极大的势力,本拟自立为皇,但为皇太极手下之将领反对。据说有将领说:“吾等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同于天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从帝于地下。”
多尔衰本是足智多谋的人,见情势如此,诸将领誓要拥立皇太极之后裔,知道不可强行,且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亦知难而退,便乘势拥立顺治。因顺治当时只有6岁,和孝庄太后是孤儿寡母,操纵自然较为容易,而自己身为摄政王,大权仍然在握也。之后多尔衰人关,击走李自成,乘势进人北京,占据了明宫殿,便遣人迎接顺治到北京,顺治正式人主中原,成为有清以来人主中原的第一个皇帝。
多尔衰在拥立侄儿顺治为帝之后,兵权与实权均在握,虽号称摄政王,但因人关之功大,声望极高,据说当时皇宫内外,只知有多尔衰而不知有顺治。顺治当时亦年幼,而多尔衰出人宫禁,有时甚至宿于宫内,与嫂侄同处,有如一家人焉。时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仍在盛年,独居寡欢,多尔衰功高而拥有实权和兵权,本可自立为帝,却仍立顺治,于是太后对多尔夷渐生好感,继而叔嫂私通。
多尔衰与太后私通后,番思虑,终于给他想到一个亏他想到要正式迎娶太后而成为皇父。经过一“名正言顺”迎娶太后的办法。
多尔衰大权集于一身,欲谋娶太后,便与开国功臣之一的范文程计议。范文程为沈阳人,于努尔哈赤时代即已投效清室,努尔哈赤与皇太极都十分器重他。后来吴三桂向清乞师,赞成多尔衰进兵的是他,人京后建议为崇祯发丧以收拾人心及免去明朝之苛捐杂税者也是他,清朝的开国制度,不少是由他所定的。
两人经过密议后,先由范文程倡言于朝日:“摄政王多尔衷功高望重,而谦抑自持,皇上虽欲报答之,但如何去报答呢?虽然,摄政王多尔衰是皇上的叔父,但今日之事,犹似父传其子也,王既以子视皇上,则皇上亦当以父视摄政王,可乎?”众曰:“可。”范文程便继续说:“摄政王既新丧偶,而皇太后又寡居无偶,皇上既视摄政王如父亲,今不可使父母异居,应请摄政王与皇太后同宫。”众又议曰:“可。”
于是皇太后下嫁摄政王,群臣上贺表,当时又有恩诏誊黄,宣示天下曰:“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股贵为天子,以天下养!乃独能养口体,而不能养志,使圣母以丧偶之故,日在愁烦抑郁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摄政王现方鳃居,其身分容貌,皆为中国第一人。太后颇愿纤尊下嫁,联仰体慈怀,敬遵谨行,一应典礼,着所司预办。”以嫂嫁叔,不以为嫌,已不合礼法,更由皇帝宣示天下,把母亲嫁出,中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也。
顺治三年之后,群臣上奏,皆称摄政王多尔衰为皇父,摄政王与皇上字并列,当时顺治的谕旨亦称多尔衰为皇父摄政王。张煌言《苍水诗集·满洲宫词》:“上寿称为合香搏,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即咏此事。对于太后下嫁多尔衷成为叔嫂通婚之事,及接下来将会谈到的顺治兄妹通婚,及顺治的最后出家,都为近代研究历史者所否定,认为传世的资料文献等都不能证明有此等事。
当然历史学家的考据,真实程度会较高,所搜集的资料也较多、较广,但世人还是喜欢读野史,就因为野史更具趣味性和戏剧性。而有关太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衰之事,野史确实是记载得十分详细的。前文所提到的恩诏,向天下宣示太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衰者,据说到乾隆年间时,大臣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纂官之一)曾见该诏文,对乾隆帝曰:“以为此何事也,乃可传示来兹,以彰其丑乎?”遂请乾隆削之,以后便少有人知道这事。
编《四库全书》时,乾隆曾焚去不少认为是悖逆的书籍,如果发现有这类资料,当然亦会焚去,只是漏网之鱼总是会有的。据说一直到乾隆去世后百年,宣统年间内阁清理旧犊,赣县陈仲赛得顺治时期的殿试策,颂圣处亦有“皇父摄政王”与“皇上”并列抬写。多尔衰死于顺治七年十二月,丧仪悉从帝制,更被尊为成宗义皇帝。但到顺治八年二月,即为顺治所清算,撤去庙享,当时顺治已经亲政,但仍不过是14岁的小童而已。
太后在多尔衰死后,出居睿亲王府,直至康熙廿六年去世。太后死后,并没有与皇太极合葬在一起,因为太后已经改嫁给了多尔衷,而多尔衷死后又被清算夺爵,撤去庙享,更无理由与多尔衰合葬,结果太后就被独葬在昭西陵。这本来是极为合理的,但据说后来清室因为知道叔嫂通婚是丑事,除了想尽方法去掩饰及抹去此事留下的证据外,更怕太后独葬昭西陵而启人疑窦,因此便特别为太后独葬在昭西陵而定下一套规例,作为解释太后为什么不与皇太极合葬,以消除民间猜疑。这个规例是这样的,而且以后亦一直奉行下去,就是凡是皇后死时,皇帝已死去多年的,例不合葬,理由是地宫已闭,不宜再开启云云,而且还有一个不成为理由的理由为“卑不动尊”。
太后死于康熙廿六年,但到雍正三年才下葬,从死亡到下葬相距时间达38年之久。据传当时就因为决定应如何安葬太后及应该葬在什么地方而花了不少时间。清室人关后,历代的皇帝都是分别葬在东陵和西陵,东陵位于河北遵化县西北70里的昌瑞山,西陵则位于河北易州西边30里的永宁山,前者由顺治选定,后者则由雍正选定。
而太后所葬的昭西陵虽有一个“西”字,却不是在西陵,而是在东陵的最下方,与顺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同治的惠陵和各后妃的陵墓都距离甚远,好像是孤孤单单地独处一隅。于是又有民间传说,太后之所以特别葬在一隅,是因为太后曾经改嫁,与后辈在地下相见也会觉得尴尬,所以特别安葬她在一处距离其他陵墓较远的地方。民间的传说,每每煞有介事或者添枝加叶,这一切,当然是正史不记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