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鄂妃:独享专宠所为何
废后不久,顺治的夫妻宫接着进入太阳相守,情况便与武曲、七杀相守大异其趣了。太阳守夫妻官,有爱得炽烈之说,而顺治在废后之后不久,夫妻宫便是太阳相守。这时顺治在后宫佳丽中,最爱贵妃董鄂氏。

顺治的夫妻宫,天盘是天同星与天梁星守,是颇为感性的,很多时候会离婚及再娶相貌美丽之女子。大限顺行,夫妻宫移至武曲星与七杀星相守时,夫妻关系极为恶劣,可至离异,到大限再推移至太阳守夫妻宫时,又爱得十分炽烈,这完全吻合顺治的夫妻情况。顺治6岁登基,到顺治八年亲政时,他才不过是14岁。就在他还是14岁的小童时,已经册立了皇后,也就是说他14岁即已结婚了。
至于顺治的第一位皇后是何许人,历史上有不同的记载。一说顺治的第一位皇后是多尔衰之女,多尔衰乃顺治的叔父,那么说来就是堂兄妹通婚。另一说顺治的第一位皇后是科尔沁部亲王吴克善之女。
但不管她是多尔衰之女还是吴克善之女,这桩亲事都是多尔衷为他订的。这段婚姻顺治一直都不满意,据说顺治在稍有知识之后,耻多尔衰之所为,在清算多尔衰之后,更迁怒到由多尔衰代他选择的配偶。结果,这段婚姻维持了不足三年,到顺治十年八月廿五日,即谕礼部:“今后乃睿王(按即多尔衰)于联幼冲时因亲定婚,未经选择,自册立之始,即与联意志不协,宫闹参商,已历三载,事上御下,淑善难期,不足仰承宗庙之重,谨奏闻皇太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当时虽有大臣谏阻,但顺治仍一意孤行,终于废了他的第一位皇后。
从这段诏文可以看到:第一,顺治的第一位皇后的确是由多尔衰为他选择的;第二,由始至终意见都不合,所谓“册立之始,即意志不协”也;第三,“宫闹参商,已历三载”其实在是隐说皇后滴人冷宫已有三年,也就是说由结合之日起即已把她打人冷宫。这时顺治的星盘刚好是武曲星与七杀星同守夫妻宫,废后一事,与星象符合也!现在再回头研究一下顺治是否是堂兄妹通婚?他的第一位皇后是否真的是多尔衰之女?
在清初时,朝鲜与清廷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不少人都去翻看《朝鲜实录》,作为考证清朝的史实资料。当日顺治废后的诏文,((清实录))所i己的与《朝鲜实录》所记的,第一句就有出人,但全文其他句子则完全相同:《清实录》所记的诏文第一句是“今后乃睿王于联幼冲时因亲定婚”。而《朝鲜实录》所记的诏文第一句是“今后乃墨勒根王之女”,清楚说明是多尔衰之女。按:墨勒根王即多尔衰,这是他征伐察哈尔之役有功而由皇太极给他的赐号,清宫文书中亦有称多尔衰为墨勒根王者。
至于同是一个诏文,为什么《清实录》所记的与《朝鲜实录》所记的不同呢?一般人都相信《清实录》所记的第一句是经过更改的,因为《朝鲜实录》绝无理由去杜撰一句“今后乃墨勒根王之女”。而且,《朝鲜实录》一直被人认为是研究清史的一本可靠的书。那么,《清实录》又为什么要把第一句改为“今后乃睿王于联幼冲时因亲定婚”呢?
据说这是由于清朝人主中原一个时期之后,接受了汉人的文化,为了毁灭顺治兄妹通婚的证据,便把当日顺治废后诏文的第一句“今后乃墨勒根王之女”改为“今后乃睿王于肤幼冲时因亲定婚”,使以后读史的人无法一下子就知道顺治的第一位皇后原来就是顺治的堂妹,把此事巧妙地掩饰过去了。
以上的论断虽然出于臆测,但并非全无可能,最低限度有《朝鲜实录》的记载作为参考。虽然不能说《朝鲜实录》的记录肯定是百分之百的正确,但确实找不到《朝鲜实录》要更改诏文第一句的理由。顺治的夫妻宫接着进人太阳相守,情况便与武曲、七杀相守大异其趣了。太阳守夫妻宫,有爱得炽烈之说,而顺治在废后不久,夫妻宫便是太阳相守。
这时顺治在后宫佳丽中,最爱贵妃董鄂氏。据说顺治在得到董妃之前,已经丧过甚,时妃缤已有十余人。到顺治十三年,顺治当时只有19岁,为了淫乐,已需借助喇嘛所配之药物。到他得到董妃之后,爱之弥深,为了得到性的欢乐,与喇嘛的关系更为密切。董妃长得十分艳丽,只是红颜命短,到顺治十七年八月即告病逝,由她人宫起至去世仅有四年的时间。
董妃去世时,顺治十分哀愉,曾为之辍朝五日,那就是说五日之内未有视事,郁郁寡欢,随后不久置谕礼部云:“奉圣母皇太后豁旨,皇贵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闻,宫闹式化,倏尔莞逝,予心深为痛悼,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联仰承兹谕,特用追封,加之溢号,溢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其应行典礼,尔部详察速议具奏。”这是说要追封董妃为皇后。
顺治在废第一位皇后时,曾用“淑善难期”之句,现在追封董妃,即称之为“淑德彰闻”,对两人之感情,可说是天渊之别也。当时不少人对顺治追封董妃之举甚表惊讶,盖董妃只为一贵妃而已,竟能得宠如此之深,死后更被追封为皇后。结果有人传出:
董妃其实为江南名妓董小完,后来为冒辟疆所得。明末被掳入宫,踢性董郑氏及册立为贵纪。据说冒碎疆知道董小宛被掳入宫后,深恐惹祸,遂托言董小宛已死,且著有《影梅庵忆语》以纪念董小宛,是深怕有人知道董妃原来就是他的爱妾,风声稍一泄露,即可能死无葬身之地。本来这事是可以给他瞒过去的,但吴梅村有两首题董小宛的诗却泄露了秘密,其一为:“江城细雨碧桃村,寒食东风杜宇魂,欲吊薛涛怜梦断,墓门深更阻侯门。”
由吴梅村之题董小宛诗,诗中有“墓门深更阻侯门”之句,不少人便认定董小宛其实是未死的,是被掳了人宫而已,因为如果董小宛真的如冒辟疆所说是死了,那么侯门做何解,岂有说人家爱妾之墓深阻侯门之理。而吴梅村题董小宛的另一首诗:“珍珠十解买琵琶,金谷堂深夜绛纱,掌上珊瑚怜不得,却教移作上阳花。”就被人认为其意思更为明显,暗示董小宛是人宫去了。顺治与董小宛这段清初深宫中的爱情故事,随着后来小说家的渲染及编成戏剧,已经是家喻户晓了,
但另有一说则是:董郑纪并非董小完,她其实是顺治的弟媳,顺治的胞弟襄亲王娶大臣郑硕之女董氏为纪,但却为顺治看中了,竞然暗中往还,此事后来为襄亲王知道,责备董氏,董氏向顺治哭诉,而顺治竟借故掌徊襄亲王,襄亲王因而抑愤而死,死时为顺治十三年七月。襄亲王死后不到一个月,顺治即立黄氏为贵纪,从此后宫专宠。
此段夺取弟媳的畸形爱情,只有四年的光景,董妃于顺治十七年去世,死后被追溢为孝献皇后。对于董妃的身世,有以上两种不同的说法,而后者则经过研究清史者考证认为较为可靠。但不管董妃是顺治的弟媳还是名妓董小宛,顺治爱之弥深却是真的。而此段爱情故事缠绵徘恻之处,在于董妃去世之后,顺治追忆与董妃之情,竟至不思饮食,抑郁不乐数月,最后竟然看破红尘,敝展尊荣,放弃帝位,遁人五台山削发为僧。此时为顺治十八年正月,时顺治只有25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