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智擒鳌拜
康熙亲政铲除了鳌拜之患后,不到5年,三藩之乱又起。此时康熙亦只不过是21岁,大限在武曲星化科,事业宫是紫微相会破军在天罗地网宫,虽有一番风波,但却使康熙在史书上的名气更高。

康熙的事业宫是天机星,福德宫是太阴星,所以,他是一个颇为机智而有心计的人。康熙登基时,只有8岁,由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共同辅政。依顺治遗诏,四人本来无轻重之分,但鳌拜生性急躁,喜独断独行,辅政之后,意气风发,组织朋党弄权。
他们四人以索尼声望最高,但索尼早死,在康熙六年已经逝世;苏克萨哈又为鳌拜妄诬以罪,结果冤死;而遏必隆则依附鳌拜,结果鳌拜更飞扬跋启,结党擅权,舞弊营私,无恶不作。时康熙虽然已经亲政,但鳌拜完全不把他放在眼内,欺他年幼无知。到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当时已亲政两年了,眼看鳌拜专权擅杀,日益猖撅,心想若不早日除之,必有后患。而康熙智除鳌拜,就充分显现了他的机智和心计。据说康熙当时每日均选一些年轻有力的小内监,在宫内相角斗力为戏,鳌拜人内奏事,见此情景,只认为康熙年轻好玩而已,没有发现其中有计。
一日,时机成熟,刚好鳌拜又人内奏事,康熙便命各小内监合力擒之,然后下诏数其罪,到此时,鳌拜始知康熙之每日选小内监角力为戏,实在是早已布置好了圈套擒拿他的。当时鳌拜已遍植朋党,势力甚大,若康熙不是用这个方法捉他,下令外廷拿问的话,必然会激生事端或者节外生枝,但用这个方法捉他,则属神不知鬼不觉,甚至鳌拜自己也不知道皇上已在布置圈套捉他。当时的康熙才不过是16岁而已,能有这样深藏不露的计谋,可见他实在工于心计也。鳌拜被捕后,审问罪状达30条,遏必隆依附他,也获罪12条,本来均应革职处绞,但康熙念他们是顾命大臣,判鳌拜禁锢终身,遏必隆则削去大师之位而已。
康熙亲政铲除了鳌拜之患后,不到5年,三藩之乱又起。此时康熙亦只不过是21岁,大限在武曲星化科,事业宫是紫微相会破军在天罗地网宫,虽有一番风波,但却使康熙在史书上的名气更高。三藩之乱由康熙十三年起至康熙二十年止,历时8年之久始告平息。当时之三藩藩王为云南之平西王吴三桂、广东之平南王尚可喜、福建之靖南王耿继茂。后耿继茂病死,由其子耿精忠袭封,而尚可喜亦年老多病,一切事务多由其子尚之信处理。藩之中以昊三桂最强,曾击败流寇、平定川陕及人滇人缅擒杀永历帝。
吴三桂、尚可喜与耿继茂的父亲耿仲明等,都是明朝的降将,被认为是民族罪人者。而昊三桂最为人所不齿。当日李自成攻人北京时,吴三桂本为明朝之宁远总兵,在崇祯帝自杀后,李自成拘禁了昊三桂的父亲吴襄,要他作书向吴三桂招降,时昊三桂已有降意。后来探子来报说他的爱妾陈圆圆为李自成夺去,吴三桂立即盛怒,拔出腰间佩剑,砍去身后桌子一角,誓言与李自成不两立。后人认为他在危难之间,置君父于不顾,“冲冠一怒为红颜”,把心一横,即行引清兵人关,是为民族的第一罪人。
陈圆圆本来为南京名妓,为田妃之父所得,曾拟送给崇祯帝,但崇祯不纳,后来吴三桂在田家宴会上得见陈圆圆,神为之夺,便要田把陈圆圆送给他。此后吴三桂对陈圆圆便宠爱有加。据说后来吴三桂虽然重新得回陈圆圆,但陈圆圆以自已已为贼所污,无颜再侍奉三桂,结果在云南某庵出家为尼。到吴三桂自封为大元帅起兵反清时,陈圆圆尚在庵堂焚香祝祷大元帅一战功成。
吴三桂为爱妾被掳而降清,到反清时又恐出师无名,结果率诸将去渴永历陵,誓言反清复明,如此之出尔反尔,除了被人认为是汉奸外,更属无耻。而吴三桂虽然引清兵人关,但清廷一直对他投鼠忌器,后来昊三桂果然反叛.故功不与焉!
三藩之乱的起因在于清廷早有撤藩的意思,因三藩之腐化与跋息日甚,而康熙亦洞悉此事。所以,康熙十二年,广东的尚可喜因怕为儿子尚之信的飞扬跋危所累,上疏请归老辽东之时,清室的议政大臣便认为是乘机撤藩的最佳机会。吴三桂与耿精忠知道这个消息后,大为不安,便也先后上疏请撤回安插,其实是在试探朝廷的意思。康熙当时年仅20岁,但已经是一位十分机智和工于心计的人,便召议政大臣来商议此事,当时参与议政者分为两派,有主张乘机撤藩者,亦有主张慎重考虑者。
但康熙的理论则认为吴三桂蓄意谋反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倒不如先发制人。而且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及耿精忠之弟皆在京师,他们可能会有所顾忌,因此不敢轻率从事。康熙之意已决后,便毅然下诏撤藩。吴三桂接旨后果然联络耿精忠、尚之信等造反,自称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到康熙十七年自立为皇帝,定国号为大周,建元昭武。昊三桂在康熙十三年时声势最大,前后扰攘8年,蔓延10省,但昊三桂之意在使清廷裂土罢兵,并无意急进,主因子孙皆在北京,恐子孙被诛,所以希望清廷能议和,裂土分治。
不料康熙决意不与昊三桂妥协,接着更赐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及其孙昊世霖自尽。昊三桂至此知道清廷不会妥协,便决心与清室一战到底,但吴三桂可能真是无帝皇的福分,在康熙十七年三月自立为帝后,在当年八月即告病逝,由其孙吴世瑶继位,改元洪化。吴三桂死后,清军士气大振,结果到康熙二十年,清兵每战皆捷,最后昊世播亦服毒自杀,三藩之乱遂告平息。
由康熙十三年至廿二年,((皇极经世》值卦为大过之垢上九艾“垢其角,吝,然咎”,角者,画角也,军中之吹器,烽烟四起,早已有象。虽吝,但终无咎,亦解能平定三藩之乱也。在清室遭受三藩之乱的打击时,北部的俄国便乘机侵略黑龙江一带,并占据了多处地方。到三藩之乱在康熙廿一年平定时,康熙认为俄人侵略之野心愈来愈大,若不加征讨,必为后患,结果两国纷争又持续多年,到康熙廿八年才签订《尼布禁条约》_
当时有人认为清廷战胜而放弃尼布楚,过于迁就俄人。但无论如何,尼布楚之约签订后,北面边境却维持了近200年的安定。康熙在位期间,三次亲征卑部,安定外蒙,使之成为清室之屏藩,巩固北防。后来西藏之乱,当时廷臣之中不少主张固守边界,暂缓出兵,但康熙力排众议,决意派兵远征,卒使西藏成为中国领土,而此外,有清一代以后的200年间,并无边睡之患,论者认为是康熙的功劳。康熙除了工于心计和有远见之外,同时亦有知人之明,不易被人蒙蔽。如当时之明珠之党、噶礼之党等,俱为朝臣之得势者树立党派来营私舞弊,但结果一一为康熙所铲除。
《清朝野史大观》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可看出康熙处事聪明,遇事镇定。话说康熙年间台湾蠢鑫欲动,福建省警报到来之日,康熙正与诸皇子在畅春园练习封箭。消息送达后康熙只说知道了便继续射箭,若无其事。不久再有消息来报说全台失陷,而康熙亦未动容,也只是说“知道了”。到诸皇子不耐,请康熙宣旨指授机宜,他仍不五答。升毕回宫,始召诸皇子谕之曰:“福建省距离京师数千里,台湾更隔重洋,平日用督抚提镇,原为地方有事而设,他们自会就近筹办,若降谕旨,未必能悉合海外情形,督抚不遵是违旨,遵旨则又误事,所以不若任其自行处理。”未几,全台收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