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无头案之谜
以“子平命理”来说,雍正死于庚运,是为庚甲冲,财星破印的结果。若以紫微斗数来说,则为福德官见孤辰、寡宿兼会照到天机星化忌与太阳化忌。

终雍正一生,甚多传说,甚至他的死,也有说是被文字狱受害者文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所杀的。在《清朝野史大观》中,有一篇雍正外传,对雍正有如下的描述:
雍正为康熙的第四子,少年无赖,好饮酒击剑,不见悦于康照,出亡在外,所交声剑客力士,结兄弟十三人,其长者为某僧,技尤高妙,晓勇绝伦,能练剑为丸,藏脑海中,用时则自己吐出,矫如长虹,能杀人于百里之外,号称“万人故”。次者能练剑如莽,藏于指甲缝,用时挪于空中,当者披产。而雍正亦习其术。
这段文字,描写雍正有极高且诡异的武功,接下来是述说他之改诏夺位和一些不可思议的经历。话说雍正有一日到天坛去祭祀,甫抵天坛不久,突闻坛顶所张黄幕上有物挪动之声,时雍正左右之侍卫疑为刺客,纷纷上前掩护雍正。但见雍正右手微动,手中射出一线光芒,直射到坛顶上黄幕之处,黄幕迅即裂开。一狐狸之头血滓滓地从黄幕处跌下来。
雍正在表演了自己诡异的武功之后,顾左右的卫士说:“近来逆党想谋刺我,密布刺客,我故意施一下小手段,使逆党知我剑术之高妙。虽有刺客,能奈我何!”雍正虽这样说,但也网罗了天下间不少武林高手,然心中仍有一层疑虑,那就是有一名武功甚高之僧人,始终不接受雍正的收买,亡命山泽,而雍正一直认为他是心腹之患,每思杀之。但该僧人行踪飘忽,居无定所,无法把他抓获。
一日,有探子来报,说查得该僧人在某处,雍正立即派出三名高手,易服往探,更布置精兵围守各要隘。果然发现该名僧人所在,三名高手围上前,僧人见无法再逃,笑曰:“你们受雍正之命来捕我乎?你们主人现在气数尚旺,我不能与他争。不过你们要知道,雍正多行不义,屡以私恨杀人,现在我虽然死去,但你的主人雍正必然不能苟免,一月之后必有人来替我报仇者。”说完这番话之后,即自刻而死。
三名高手随即割下该名僧人的头颅,携回去向雍正复命,并把该名僧人的话复述一遍让雍正知道。雍正听罢,面色逮变,显得十分恐惧的样子,立即加强宫中守卫,寝食不宁达数日。过了一个多月后,雍正突然无故暴死于内寝,他的死成为宫廷内一大秘密,讳言为病死。但据说实际是为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所刺杀,而吕四娘就是拜上述僧人为师学得剑术绝技者。当日更把雍正头颅割去作为报复、故传说雍正下葬时尸首是无头的。
吕留良的文字狱案定识于雍正十年十二月,吕留良父子戮尸袅示,另一子斩决,家属发遣极边为奴。有人说吕四娘是漏网之鱼,学得武艺后潜人宫中,以飞剑取去雍正首级,亦有说她混人宫内,以宫女身份侍寝伺机行刺。
而吕留良之案发生后不久,就有谣言传人宫内,说吕留良之后人有漏网者。当时雍正对此事十分关注,曾讯问负责该案的浙督李卫说:“外传有吕氏孤儿之说,当密加访察根究,倘或吕留良子孙有隐匿以致漏网者,在卿干系非轻。”所以,昌四娘其人其事,亦被人认为并非空穴来风。虽然不少治清史者认为雍正被吕四娘所杀这段故事,为其爷爷吕留良因文字之祸被开棺戮尸而报仇,属于齐东野语。但这事清初流传甚盛,雍正尸首是否无头,到开掘雍正之墓时,应有答案。
相传雍正驾崩之日,午间尚在大内与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议事,直到下午申时(即现在的下午3点至5点),方命退班,差不多商议了4个小时。当晚,鄂尔泰在家,忽见宫监奔人,气喘喘地报称:“皇上暴病,请即进官。”鄂尔泰连忙起身,马不及鞍,疾趋人宫,但见御榻旁人数无多,只皇后已至,满面泪容。
鄂尔泰揭开御帐,不看犹可,一看之下,不觉哎哟一声,大表惊讶。不久庄亲王与果亲王都赶到,近瞻御容,都吓了一跳。随后鄂尔泰与总管太监,到乾清宫取下秘匣,当即开读,传位于皇四子弘历(即乾隆)。这个传说,没有指明雍正死时是被割去头颅的,只是说大臣鄂尔泰、庄亲王、果亲王等见到雍正遗容时,都大吃一惊。所以,更多人相信吕四女良的故事。
雍正死后,葬在西陵区的泰陵。他葬在这个地方,也有一段传说。顺治入关之后,本来已在河北遵化县西北}o里的昌瑞山找到了风浏地,在那里建立皇陵,是为东陵,顺治与康熙都是葬在那里。本来,照i?雍正也应该顺理成章地葬在那里才对。
但据说雍正不随顺治与康熙一同葬在东陵区,是因为他是篡改康熙的遗诏而得到帝位的,死后无面目见康熙,所以才选择距离东陵500里的易州太平峪作为皇陵,是为西陵,希望躲得远远的,不致在九泉之下和康熙见面难堪。这当然只是传说,并无任何根据。但雍正之葬在西陵,过程也是十分曲折的。在顺治选择了昌瑞山营建东陵,作为清代皇室的陵墓区以后,康熙与他的后妃也都葬在那里,是清室“子随父葬”制度的开始。
但雍正之不遵循这个制度,除了前文的传说他怕在地府见到康熙之外,其实另有原因。雍正七年,雍正已命大臣找寻兴建自己皇陵的吉地,当时受命勘察的人,看过了整个东陵,都没有满意的地方。后来认为偏北的“九凤朝阳山”勉强可用,那里离顺治与康熙的陵寝也不远。但另一些精于堪舆之学的大臣,再三研究之后,认为该处规模虽大,但形势未全,且穴中土质不佳,故认为不适合建皇陵。
后来怡亲王允祥、大臣高其悼及精于风水之学的户部侍郎洪文澜,在易州境内永宁山太平峪,发现了一块上好的吉地,极力向雍正推荐。该处的形势是“峻岭崇冈,远拱于外,灵岩翠怕,环卫其间,南北溪水,辅卫有情”。当时发现该地的大臣对雍正说,那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和会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而雍正后来也亲自去看过,同意那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为上吉之壤”,决定在那里兴建自己的陵寝。
但雍正为了怕人说他破坏“子随父葬”的制度,示意大臣考证一番,说明历代帝皇并不是完全遵照“子随父葬”的。在封建皇朝时代,在“联即国家”的观念下,皇帝认为自己的家运,就相等于国运,所以,要选择好风水的陵寝,一点疏忽不得。时大臣已窥知雍正的意思,知道雍正已立意选择西陵建陵寝,便说雍正纵不葬在东陵,于古制亦无不合,并举例说明过去帝王不少是另建陵寝,所以不一定要“子随父葬”。并且强调说那块风水地为“地脉之呈瑞,关乎天运之发祥,历数千百里蟠结之福区,开亿万斯年之厚泽”。
自此,清室的皇陵便有了东陵和西陵两个陵墓区。以“子平命理”来说,雍正死于庚运,是为庚甲冲,财星破印的结果。若以紫微斗数来说,则为福德宫见孤辰、寡宿兼会照到天机星化忌与太阳化忌。
在雍正统治的13年间,在政绩方面,大多予以好评,论者认为康熙过于宽仁,因此留下不少弊端,贪黩玩法之吏不少。而雍正45岁登基,对吏治腐化之情形甚为清楚,因此,即位后即着重整饬吏治,更由于他的侦骑密布,各省府县大小臣子,怕惹祸上身,无不提高警惕,因而贪污事件甚少。但对个人行事方面,论者则认为他刻薄寡恩,如对兄弟之迫害、大狱之屡兴等。
然亦有人认为那是为了巩固帝位,不得不如此,并说雍正个性并非如此心狠手辣。雍正一生好佛,亦著有佛学的书籍。慈悲为怀与心狠手辣确实十分矛盾,但清初之酷刑“腰斩”,却是自雍正开始废除的。
雍正年间,俞鸿图督学闽中,因其妾与仆人串通,在试场中出术传递文字,考试结果便有不公平之现象出现,而且愈来愈荒唐,但俞鸿图本人北京算命大师却未觉察,终于为人弹劾。雍正突遣派侍讲学士邹升恒替代其位,并下令将俞鸿图腰斩,由邹升恒监斩。
邹与俞本有儿女姻亲的关系,但鉴于天威,不敢泄漏。俞鸿图仓促间受刑,赴市方知。
在过去,刽子手在行刑前多向犯人之家属索贿,予以贿赂者则可使犯人速死,如果不予贿赂的话,则下刀之处有异,犯人会死得很迟很痛苦。
俞鸿图当日就是由于未有贿赂刽子手,所以,被斩为两段时,未有即死,倒地乱滚,一时间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竟以手自染其血在地上连写7个“惨”字,其状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此事发生后,监斩官把实情向雍正上奏,雍正听后亦为之恻然,遂下令从此废除腰斩之刑。由此看来,雍正还是有恻隐之心的。
雍正在位只有13年,但这13年却实在是多姿多彩的,而论者对他毁誉不一之外,有关他的各种传说,正史与野史也有很大的分别。
如野史说他武功厉害,什么血滴子一类,绘声绘色,近代也有人将此改编成电影。
但近代历史学家的考证,认为雍正是不会武功的,什么炼剑成丸、藏剑于甲,都是捏造的,至于传说他为吕四娘所杀,更属于天方夜谭。
又如野史说他喜欢参欢喜禅,十分好色,夜无虚夕,以致形销骨立,一度吐血,要御医悉心医治,皇后钮祜禄氏赶开所有妃擴,让他静养等。且看《清宫秘史》小说中这样的一段记载:
雍正皇帝见对头的兄弟和功臣都已灭尽,便认为可以高枕无忧,终日与把嫉们行淫取乐。他最宠爱的是瓜尔佳氏和贵贵妃,有时和她们二人到雍和宫去参欢喜禅。
由于雍正凭借春药的力量来加强自己的精力,所以,不消几个月,就因虚耗过甚而病倒了……
所谓官书多妄,野史多诬,而所谓秘闻者,当然更多为捕风捉影之作。雍正可能因为喜欢研究佛学和著有佛学的书籍,常与僧衲往来,不料却被野史小说歪曲为喜欢参欢喜禅,这应令他始料不及也。
事实上,雍正对佛学是造诣颇深的,撰有《破尘居上语录》《御选语录》《经海一滴》《宗镜大纲》《拣魔辨异录》等佛学著作。
世人论事,喜加上自己意见。纵使雍正是真正地潜心学佛,别无他图,亦有人认为其中涉及政治的原因,说佛道于下层社会中拥有广大的信徒,可资利用。
而且,官书对雍正之死,记载极简,亦未有说他患的是什么病。有传说他是服春药过量而死,亦有说他是服了道士所炼的丹药中毒而死。
服食丹药致死之说,因雍正在宫内蓄养了一些僧道异能之士,而他本人亦好佛道之学,更因他死后只隔一天,嗣主乾隆忽然下一道谕旨,驱逐炼丹道士。新君刚继位,百务待理之际,突有此举,实耐人寻味。
从雍正的朱批谕旨来看,雍正步人50岁后,健康情况就已十分恶劣。雍正八年间,他曾特谕河东总督田文镜、浙江总督李卫、云南总督鄂尔泰及多位驻外的大臣,留心访查民间是否有道行高超的道士,以便送入宫中替他治病。
该道谕旨的内文是:“可留心访问,有内外科好医生,与深达养性命之人或道士,或讲道之儒士、俗家。倘遇缘访得时,必委曲开导,令其乐从方好,不可迫之以势。厚赠以安其家,一面奏闻,一面着人优待送至京城,朕有用处,竭力代朕访求之,不必预存疑难之怀,便荐送非人,朕亦不怪也,朕自有试用之道……”
从这道谕旨,可知雍正访仙求丹之心甚切,更说明“便荐送非人,朕亦不怪”以安大臣之心。
果然这道谕旨下了不久,浙江总督李卫即推荐了一名道士贾文儒进宫,是白云观的道士,属全真派。
但贾文儒进宫后的遭遇却是十分离奇的,初而获雍正的激赏,但不够三个月却被斩首。罪名是施行妖妄之术。
据说这位贾道士初人宫之时,每次对着雍正口诵经咒和按摩,雍正便立时觉得浑身舒畅,见效神速。
但后来雍正觉得贾道士确有使他“安则安,不安则不安”的威力时,便硬说贾道士并非真正地替他治病,目的是在操纵他的健康而已!便说他是妖邪之人,胸怀叵测,蛊毒魇魅,交三法司会同大学士定拟具奏。
结果群臣议定说贾道士应照大逆律,凌迟处死,亲属则处斩或没收为奴。此时雍正为表宽仁,仅将贾道士处斩。
近代历史学家考证,贾道士之死,是宫廷内两派道士斗争的结果。当时道家虽有多个宗派,但以全真派与正一派最盛,前者讲究静心修养,不讲究丹药,后者则有炼丹之举。而雍正信了后者,就把贾道士劝他“清心寡欲”视为妖妄,终于把贾道士处死,而自己则中丹毒而死,亦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