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一家,出了两代皇帝
为听政掌权,慈禧太后决定立自己胞妹与咸丰胞弟醇亲王奕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所生的儿子载淞继位,改元光绪。

同治是清朝最短命的一个皇帝,死时才19岁,没有儿子。在传位问题上,按照清室祖制,应该传与子侄辈。同治帝是“载”字辈,他的子侄是“溥”字辈,照道理就应该找一个“溥”字辈的子侄来继位。但慈禧太后认为若以“溥”字辈的人来继位,自己岂不变成太皇太后,那就不能垂帘听政掌握大权了。慈禧太后权位之欲既大,私心亦重
结果,慈禧太后决定立自己胞妹与咸丰胞弟醇亲王奕,.(道光皇帝的第七子)所生的儿子载淞继位,改元光绪。所以光绪可说是慈禧太后的侄儿也是姨甥,继承帝位时才4岁。当日择立的诏文说:“皇帝龙驭上宾,未有储贰,不得已以醇亲王奕误之子载循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嗣,特谕。”入承统为嗣皇帝,侯嗣皇生有皇子,
皇帝之死,官书称为龙驭上宾,而皇帝初丧称为大行皇帝。这诏书的意思是说光绪可在其所生的儿子中,择一来承继同治以奉其祀,而自己则承成咸丰之统,只立皇子为皇,以为己嗣。不料此诏书却使得一些朝臣怀疑慈禧太后不为同治帝立后,结果发生了一番争执,要慈禧太后颁立铁券说明将来光绪有子,要承继同治为嗣。对此事甚至有吏部主事吴可读出到尸谏,最后慈禧太后终于下诏宣布:“奏请颁定大统,实与本朝家法不合,皇帝将来诞生皇子,自能慎选元良,继承同治帝。”一番争执,不外都是光绪将来有子,要过继给同治为子,为同治立后。不料光绪直至去世也没有子女,结果立了溥仪(即宣统),这是后话。而当日朝廷内为了如果光绪有子就要如何如何而争执,也等如白费了!清室自同治后,不但国势弱,连子息也弱,亦奇也。
据野史所载,同治在病重之时,本来是立有遗诏由恭王奕诉的儿子载:}g.,j继承大统者,但为慈禧太后撕毁,改立光绪。在同治病况危殆时,曾召军机大臣侍郎李鸿藻到寝宫相见。李鸿藻到来的时候,皇后正在同治身旁侍候,见李鸿藻人,正欲避开,同治止之日:“师傅乃先帝老臣,你乃门生媳妇,我方有要言,何必引避耶。”同治帝手执李鸿藻之手曰:“联疾不起矣。”鸿藻失声哭,后亦哭。同治要他们不要哭,并说明是商量要事的时候。随后同治与李鸿藻说准备立贝勒载澎继承大统,且口授遗诏,令李鸿藻于榻侧书之,凡千余言。书成之后,同治阅览一遍,对李鸿藻说:“甚为妥善,师傅且休息,明日或可再见也。”不料李鸿藻出去后,心中极为恐惧由此被祸,立即赶去见慈禧太后,从袖中取出草诏交给慈禧阅览。慈禧看后怒不可遏,立即撕毁,随掷于地,喝令李鸿藻退出。慈禧太后对此事极为不满,认为同治立嗣也不与她商量,实在过分。便即命令尽断同治帝之医药饮膳,不久,同治帝驾崩消息即告外传矣。
又一说同治帝在弥留之时,曾书一遗诏交与皇后,适为慈禧到来探病看见,抢过来阅读后,知道同治帝欲以贝勒载澎继承大统,立加撕毁,并力批皇后面颊,把同治帝书写遗诏之事完全迁怒于皇后身上。从上述两说,可见慈禧之专横,结果她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便不理一切地选择自己胞妹与醇亲王奕误所生的儿子为帝,是为光绪。光绪登基时,年仅4岁,仍是一名无知的小童。而慈禧太后此举,是完全为了一已之利益,择立一个年仅4岁的小皇帝,自己便可以为所欲为。光绪既为慈禧太后所择立,照理应极获慈禧太后之爱护才对。但日后发展到两人势成水火,慈禧对光绪极度刻薄,实在始料不及也。。所以,便决定不立“溥”字辈,而立与同治同辈的“载”字辈,同时还要立年幼的,以便自己可以顺利地控制着权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