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大衰的大清王朝
在清末的历史中,中日甲午之战可说是影响极大的事件,使得清室元气大伤,威望尽失。而与日本所订立之((马关条约》,引致了列强瓜分中国之想。

历光绪一朝,接连发生了几项重大事件,都足以影响清朝的国运。其中包括:一、中法之战;二、中日甲午之战;三、戊戌政变;四、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中法之战起因是为了安南(即现在的越南)。安南与中国有长远的历史关系,虽自立为国,但几乎历代都向中国朝贡。
法国人于同治年间便有吞并安南的野心,积极地向安南侵略。当时中国适有太平天国起义,清朝无暇理会这事。后来法国更诱安南与之缔结友好条约,并承认安南为独立国。光绪元年,法国把这事通知中国,清廷复函反对,说明安南为中国属邦,不同意此事。但法国不理会清廷反对,对安南侵略日益积极,直至安南与法国发生战争,中国遂向法国抗议,法国亦置之不理,且对安南的军事行动日益加强。这时国内舆论皆主张出兵安南,清廷内则分主战和主和两派。最后朝廷终命彭玉麟赴广东督办海防,并下令滇粤兵进人安南边境,准备与法国一战。这时适法国内阁改组,不愿与中国正面冲突,透露和意。结果恭王奕诉派北洋大臣李鸿章与之谈判。
时李鸿章正全力建设海军,认为海军建设尚未完成,不能随便与外国开战。所以李鸿章本来就是清廷内的主和派,既担任与法国谈判,便与法国驻华大使宝海拟定了一项中法和平草约,同意安南受中法两国共同保护。不料后来法国又悔约,再加派军舰东来,攻下安南都城顺化。光绪十年,中法两国军队在安南血战,结果中国军队不敌。消息传至北京后,慈禧太后害怕法舰进攻中国沿海,结果再命李鸿章与法国谈判,议定条约包括法国保证不侵犯中国边境,但中国要承认法国与安南所订之一切条约等。由于此约等于承认安南为法国保护国,朝野哗然,不少人便指责李鸿章辱国失地。
李鸿章既与法国商定和约,安南战事本可结束,不知是当时的通讯设备落后还是什么原因,中国驻在安南的军队,既不知双方已经议和,也未获得撤兵的命令。结果就在谅山一地,法军前往接防守时,双方发生冲突,法兵死数十人。法国便借口说中国不依期撤兵,下令舰队驶向中国沿海,要求中国赔偿巨款。初时清廷派出曾国荃与法国交涉,答应赔款五十万两,但法国坚持要赔款二万万五千万法郎,结果和谈失败。于是双方断绝邦交,战事再起。法国首先封锁中国海上交通,接着攻占台湾基隆港与澎湖岛,炮轰福州船厂,并击沉保护船厂之兵舰十余艘。光绪十年七月,清廷愤于法国之横行且因备受舆论压力,于是正式下诏对法国宣战。初时,中国在海事上输与法国,而驻安南军队与法军作战也节节败退,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清廷便不得已又通过英国向法国寻求议和。而法国方面亦恐战事拖延,难于长期支持,亦有言和之意,双方便进行秘密谈判。
到光绪十一年春,双方秘密谈判接近完成,法国只要中国承认过去李鸿章与法国所签订之条约,不再提出新的要求。而就在这个时候,中国驻安南军队与法军作战突然转败为胜,接连克复谅山等多个地方,准备乘胜追击之时,却接到停战的命令。当时驻安南的中国军队大感失望,不明白清廷的意向。事实却是当时双方秘密谈判接近完成,清廷接到中国军队在安南的捷报,认为是议和的最好机会,便让英国大使出面调停,因此有停火之机会。于是清廷仍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法国大使在天津谈判,终于签订和约,大致与以前所拟之条约相同,中国承认法国与安南所订之一切条约,中法之战至此宣告结束。
光绪年间第二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就是中日之战,而中日之战却是源起于朝鲜。日本、朝鲜和中国的文化,原本都有很深的关系。日本在咸丰与同治年间备受英国与美国之威胁,要求通商。时日本人与中国人一样存有排外思想,对通商多不赞成,结果就有同治元年杀死英人事件,致英海军炮轰鹿儿岛。日本认为事件是奇耻大辱,但又深明西方武器之厉害,要强大就必须模仿。于是日本在1867年(同治六年)明治天皇即位之后,即进行“明治维新”,派出大批学生到欧美去留学,接受西方的文化与思想。到光绪初年,日本已有不少留学生学成归国,大量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改革学制,建设新式工业。在20年间,日本迅速地变为一个欧化的国家。不料日本工业振兴之后,侵略性亦加强,企图向外扩张,首先就是侵略琉球群岛,继而是朝鲜。在同治与光绪年间,朝鲜就一再发生内战,在光绪八年与光绪十年的两次重大内乱中,中国与日本都派军队到朝鲜去协助平乱,而中日两国冲突之始就起于朝鲜。当时日本屡次故意在朝鲜制造乱事,以图从中取得好处或借口增援军队来控制朝鲜,但又不敢仓促与中国开战,因为日本估料形势仍无必胜把握。所以中日两国于1885年(光绪十年)为朝鲜问题议定了条约三款:一、中日两国驻于朝鲜之军队各自撤退;二、朝鲜练兵两国皆不派出教官;三、如朝鲜有事,两国或一国如需派兵前往,须先行文知照。
此条约订立后,朝鲜无形中变为中日两国的属国。而第三条条款,就成为日后中日纠纷、甲午战争之源。此条约当时是由李鸿章与日本的全权大使伊藤博文议定的。因此,李鸿章实在难辞其咎。其被后人抨击为卖国,大有原因也!到光绪二十年,朝鲜又发生重大的内乱,朝鲜之东学党人在日本的支持下,杀戮官吏,抢夺军械,乱事蔓延日甚,朝鲜政府无法控制,便乞援于中国。在中国派兵去朝鲜时,依约知会日本,但日本以护侨为名,亦同样大量出兵去朝鲜。在中日大军抵达朝鲜后,东学党人四散,乱事自平。中国便向日本提出同时撤兵,不料日本却提议与中国共同改革朝鲜内政,但清廷以朝鲜为独立国,不宜干涉其内政,拒绝了日本的提议。
接着日本便不理一切,掳去朝鲜国王,继又矫诏宣布请日本驱逐中国驻在朝鲜之军队。局势至此,中日之战已无可避免。当时对外战争中,海军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而中国的北洋海军自光绪十四年以后,未添置过新舰与新炮。中国海军的扩建费,被慈禧太后拿去修建颐和园,使得北洋大臣李鸿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甚至想添置必需的炮弹也无经费,而最畸形的情况是,中国原有的战舰上只有小口径的炮有炮弹,大口径的炮则无炮弹可用,被迫搁置。到战事迫在眉睫之时,急忙去购买炮弹,以当时的运输情形来说,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运到的。于是中日之战,特别是海战上的失败,就与此有莫大关系焉。
中日之战首先在朝鲜战场掀起,但丰岛海战、平壤之战与黄海之役,中国军队均告战败。日本得势不饶人,分兵渡过鸭绿江进攻中国辽东及由海道进攻旅顺、大连,不旋踵便占领了大连,再而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部覆没,11艘投降。清廷至此已知战胜无望,便请英美法俄等国公使调停。最后签订了《马关条约》,要点是中国赔日本军费二万万两,承认朝鲜独立,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群岛与日本,日本可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自由从事各种制造工业,课税照日货输人办理,享受一切最惠国待遇。中国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与日本,台湾方面就发生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在割让台湾的消息传到台湾后,台湾人极不愿意接受日本之统治,初时台湾的绅商齐集会议,决定先请求清廷不要履行条约,但清廷不理。台湾与福建一直以来都关系密切,所以福建京官甚至建议捐银给日本赎回台湾,但清廷一样不予理会。台湾民众见清廷不理,又不愿被日本统治,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便决定组织起来,与日本对抗到底。最后选定唐景裕为总统,丘逢甲为副总统兼义军大将军,随即布置军事设施。到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六,日本派兵到台湾接收,在台北澳底登陆,遭遇台湾义军的迎击,接着日军攻人基隆,但仍未敢立即进人台北城。不料数天后,当时唐景裕所率参加抗日的淮勇发生兵变,唐景裕认为大势已去,竟立即离开台北返回福建,台北遂为日军所占。在唐景裕走后,台湾民众公推刘永福为第二任总统,淮勇虽兵变但台湾的义军斗志更为高昂,在新竹一带与日军发生大小20余战,双方死亡皆多,其后新竹失陷,丘逢甲率领义军在苗栗、彰化等地又发生过多次恶战,而以彰化八卦山一役最为惨烈,义军统领李士炳、吴汤兴等皆战死,日军指挥官能久亲王亦阵亡,积尸如山,血流成河。
后来台军经此役后,弹药不继,又无外援,便有人提议进人山中与山胞合作,继续抗日。但多数人认为此举必被消灭,不如退回大陆再图后计。丘逢甲等人遂挥泪离台,不久整个台湾便为日本所得。丘逢甲离台时,写下了6首诗,最为人传诵的一首为:“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鹤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悲愤凄枪之情,尽托诗中。中日甲午之战使得清室元气大伤,威望尽失。而与日本所订立之《马关条约》,引致了列强瓜分中国之想。
首先是俄国认为中国把辽东半岛割让与日本,使得日本势力横亘在前,对俄国极为不利,因而约同法国与德国向日本交涉,日本终因畏惧各国的势力而把辽东半岛退还给中国,但要中国增加赔款3000万两。俄国提出上述的干涉,表面似乎是在帮助中国,而实际却是不愿日本势力横亘在前而阻碍俄国向南扩张。但当时清室并没有想到这点,反而认为俄国是中国的朋友,所以联俄来制日。结果于光绪廿二年派李鸿章到莫斯科,签订近似联防的密约。在这密约中,中国准许俄国在黑龙江、吉林等地建造铁路至海参威,而俄国就利用这点,成为日后侵略中国东北的跳板。
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以要求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给中国有功为由,纷向中国索酬,英国本来没有参加此次事件,但同样以均势为理由要挟中国。于是俄国租借了旅顺、大连25年,德国租借胶州湾99年,法国租借广州湾99年,英国则逼迫清廷将九龙半岛、香港附近大小四十几个岛屿、大鹏湾等租借与英国99年。
此时中国局势,已陷人极度危险中,列强在中国争取利益之心日渐剧烈,极可能因所得不均而互相残杀,而美国就觑准了这点,及时向列强提出中国门户开放政策,要点包括:各国在华所得利益互不干涉;各国所得通商口岸,对任何国家人口商品,皆遵中国海关所订税率征收等。各国皆认为此政策并未妨碍自身利益,更可减少因利益纠纷而产生的冲突,便都乐于遵守,于是中国门户开放便成为列强的共同对华政策,而中国亦暂时得到平安。中日甲午之战,可说对中国影响最大。此次战败之后,举国上下都感到难堪。因为以日本区区一个岛国,居然可以击败自命天朝的中国。而中国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又在此役中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