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动摇了大清命脉
光绪帝想要收回大权以改革朝政,慈禧太后便欲擒故纵,以待光绪改革失败后再收拾他。光绪信以为真,所谓“百日维新”即由此而起。

在甲午之役后,国人便有了改革的思想,而维新运动及戊戌政变便由此而来。当时光绪帝虽然已经亲政多年,但只是一个傀儡皇帝,大权仍在慈禧太后的手里,二品官以上之任用与革职都要向慈禧请命,而光绪帝一直都很想把大权收回来,以便可以改革朝政。有一日,光绪对慈禧所信任的庆亲王奕助说:“若太后仍不愿给我以事权,我宁愿让出此位,决不甘做亡国之君。”
后来奕动把这番话告知慈禧太后,慈禧大怒,立即冲动地想用最严厉的办法来对付光绪。奕助从旁劝止,并对慈禧太后献计说,如果一下子严厉地对付光绪,.极易引起不利的流言,倒不如实行欲擒先纵的办法,先放手让光绪去折腾,待他折腾得不成样子再出来收拾他,那么就可以减少许多流言。慈禧太后听后,想了一会儿,也觉得是个好办法,便授计奕动如何如何。过了几天,奕动就去对光绪说,慈禧太后无意禁止他行使大权,他可以组织各人去改革朝政。光绪这人也十分天真,真的相信慈禧太后放手让他去改革朝政,而所谓“百日维新”即由此而起。当时主张变法维新的就有康有为与其弟子梁启超等人,而康有为亦曾多次上书皇帝。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在光绪十九年中乡试举人,光绪二十一年到北京会试中进士,授工部主事。
康有为初时的几次上书只有第三次为光绪看到,但光绪这时并无权力,其他的均被当时的朝廷命官阻止而未能上达。到第五次上书时,因侍读学士徐致靖、御史杨深秀、侍读杨锐等协助,通过兵部掌印给事中高燮曾的力荐,顺利地到达光绪手中,康有为因此而获得光绪的召见。当光绪召见康有为,准备实行维新变法之时,朝廷内不少亲王、大臣等对此事极力反对。加以慈禧本意亦非真的让光绪去变法维新,只是一种欲擒故纵的计谋,所以光绪根本无法实行变法维新。光绪在召见康有为之后,亦分别召见过谭嗣同、梁启超、严复、杨锐、刘光第、林旭等人,分别赐予四品至六品的官衔,参与新政。
在戊戌百日维新期间,光绪所发出的诏书,也多由上述数人拟定,包括对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措施。但光绪所下的诏书,都为当朝大臣等人反对和攻击。所以在百日维新期间的几十道诏书,朝廷命官都置若阁闻,而这些诏书便有如废纸空文。另一方面慈禧在光绪要召见康有为时,已经开始部署一切,准备迫光绪让位。她先任自己的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军队;袁世凯新建之陆军、董福祥之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均受直隶总督之控制。同时,慈禧太后更暗示朝中守旧派对新政进行诸多攻击和低毁,致后来有人上书慈禧,请示杀康有为、梁启超以谢天下,更有人到颐和园跪请慈禧重新听政。有了这一切借口,慈禧认为废去光绪帝位的时机已至,便与荣禄合谋,要光绪奉太后之命去天津阅兵,到时便乘机以武力迫光绪让位。
不知这消息如何走漏让光绪知道,他虽然不清楚慈禧的全盘计划,但却明白自已的处境十分危险。到这时光绪才发现自己根本欠缺军人的支持,所以就想到拉拢有力量的军人作为后盾,以对付荣禄。光绪首先想到袁世凯,便派人去向袁世凯试探,不料袁世凯明为答应,肚子里却另有一套诡计,最后使光绪与维新派的人士全部栽在他手里。在光绪发现形势日益险恶之时,暗令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相救,于是谭嗣同深夜暗访袁世凯,告以慈禧与荣禄将有废黔光绪之举,希望袁世凯以兵力保护光绪及清君侧。
袁世凯这个人实在十分不可靠,而光绪与维新派等人在这方面可说有眼无珠,所托非人。结果,袁世凯不但没有以军力相救,反而在谭嗣同离去后,马上跑到颐和园向慈禧太后告密。慈禧太后知道光绪想拉拢军人来对付自己后,怒不可遏,随即于八月初六日把光绪囚于南海赢台,向外讹称皇帝有病,需要静养,并下诏恢复垂帘听政。接着便是大举搜捕维新分子,康有为与梁启超便成为慈禧捕杀的对象。在光绪被囚前一日,已有消息透露情况十分危急。时为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五日,康有为获得消息即在天未明时携仆出京,他当时获得的消息是:太后是否复出训政,已至决定性时刻,倘太后复出,他的性命必定不保。康有为有一胞弟康广仁,也是维新派人物,而康有为逃走时,未有携同胞弟,且令他迟日才走,以致康广仁后来被杀,康有为招致了非议。高阳先生所著的《翁同和传》就指康有为卖友卖弟,在情况危急之时,明知自己既有杀身之祸,亦必株连其弟及同党谭嗣同等人,而竟忍,L}一走了之。而梁启超则闻变避入日本使馆。
不久,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张荫桓、杨锐、林旭等都先后被捕,徐致靖、刘光第等则自行投狱。结果在八月十三日,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六人被斩首,史称之为“戊戌政变六君子”。其他尚有多人被捕下狱、革职、遣戍新疆等,同时清廷下令通缉康有为及梁启超归案,逮捕家属,查抄家产,新政至此全部被推翻。由光绪下诏推行新政至众人被捕杀,维持仅103日,故史称为“百日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