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毁誉不一的维新失败者
戊戌政变时,康有为的星盘,流年刚好遇到天机星双化忌守在奴仆宫,故此他不单是被人出卖(被袁世凯告密之事出卖),更因为自己的仓皇逃走,被人指为卖友,可说是天机星双化忌守奴仆宫所造成的痛苦。

康有为因为“百日维新”而声名大噪,而变法之事,被朝廷内之守旧派大肆攻击,他所著之书如《新学伪经考》更被人指为“惑世诬民,非圣非法,同于少正卯”,暗指其“心逆而险,行僻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即孔子所指少正卯之大恶五也。
对于康有为一生之行事,至今仍毁誉不一,高阳先生就有“康有为十疑诗注”,附录于《翁同和传》内,指康有为欺君、卖友、卖弟,且称之为“康有伪”,皆有多方面的考据。现在不妨再从另一角度来看看他,那就是根据他的“命造”来看。按康有为生于1858年3月加日,即咸丰八年二月初六子时,四柱八字为:戊午、乙卯、壬子、庚子。命理名家汪希文(按即汪精卫的侄儿)于20世纪40年代评他的命造全文如下:
康有为,原名祖佑,字长素,号更生,南海县人,岭南者孺朱九江(次琦)之高足,光绪乙未年进士,官工部主事,首倡变法维新之议。光绪戊戌之后,轰动一时,结果虽失败,但康氏一举而成大名,初组保皇党,入民国之后,改为进步党,在政坛上与国民党分庭抗礼,至今演变而为民社党,仍有其政治上之影响力。若康氏者,不可谓非伟大人物,其生平事迹,国人皆知,兹不多赞。孙中山先生在前清奔走革命时,屡次向人表示,愿与康氏合作,康氏首徒梁任公(梁启超)主张尤力,而康氏不同意,始终未与孙中山先生会晤。孙、康二氏均因国事逸游海外各大埠,中山先生善英语,早期剪发,衣西服,一切行动多欧化,康氏则不论行抵何处,仍衣长袍马褂,未尝着过西装,无改于东方儒者之风度。且两人性格,完全不同,中山先生乘性裕达,康氏则执拗,宜乎其难以合作也。
以上为汪希文先生对康有为之简介与性格之简评。汪希文先生接着评康有为的命造与气运全文如下:
立命寅宫,胎元丙子。壬水日元与乙木均乘旺地,是水木真伤官格,故能享盛名。岁干七杀,受制太过,故仕途屡不得志,无法掌握政权。四十一岁戊戌年,在未运内,伤宫入墓,几及于祸;幸而戌未刑开得免,先凶后吉。四十七岁以后,行庚申、辛酉大运,二十年皆是金运,以金克木,去伤宫而留杀,名显而获多金。民国六年丁已年,赞同张勋复辟,如昙花一现。民国十六年丁卯年(七十岁),其时序仪度帝已出北京,居于天津,尚有踢寿之典。翌年戊辰,在壬戍大运内,岁运相冲而寿终。享年七十一岁。据闻博仪度帝当时尚拟赐以谧号(如文贞公之类等,清朝视为易名之典)。俄而康氏有遗折递到,折内大骂慈禧太后为那拉后,溥仪之左右侍臣指责其大不敬,遂撤梢踢谧之仪云。
以上是纯以“子平”的理论来论康有为的命造,但若以紫微斗数来看,康有为的星盘是天机星化为忌星与巨门星同宫在卯宫立命,兼遇铃星,本来就难以吉论。但此造之夙慧,在于福德宫为天梁星守,而天梁星在巳宫为陷宫,所以能尽发挥其所长。但除天梁星外,尚有禄存星,故易遭非议。而康有为命造可嫌之处为天机星化忌守命,空劫二星与天同星守财帛。既有“机深祸更深”之虑,而财的虚耗亦大。最为苦心经营的事,却带来了滔天的灾险,观乎戊戌政变几致杀身之祸可知。在此难中本身虽然逃脱,但已祸及其弟康广仁被杀,且被人指为出卖胞弟。
再加上康广仁并不是一个可以做到“死时慷慨自如”的人物,在狱中痛哭,临刑又痛哭,给人一个“枉死”的印象。所以读史者就有不少责备康有为在逃走时,令康广仁迟一天走,以致康广仁被捕和被杀。戊戌政变时,康有为的星盘,流年刚好遇到天机星双化忌守在奴仆宫,故此他不单是被人出卖(被袁世凯告密之事出卖),更因为自已的仓皇逃走,被人指为卖友,可说是天机星双化忌守奴仆宫所造成的痛苦。而贪狼星双化禄守事业宫,却使他名气更大。自光绪被囚于南海赢台,康有为与梁启超逃亡,参与变政的人被捕的被捕、被杀的被杀之后,夺法维新可i#,县彻底失败了。
康有为一生都主张君主立宪,到孙中山先生认为必须推翻清朝,然后可以改革中国,并表示愿与康有为合作时,康有为仍然坚持己见。有关此事笔者曾与康有为的后人论及,据说康有为的观点是:不论任何国家,必须有一个全民信仰的政治领袖或宗教上的神,然后这个国家的人民才能团结。并说中国当时在宗教上是多神的,不若欧美国家之只信仰耶稣基督,所以中国人未能团结。因此,康有为就认为中国人既无宗教上的领袖,就应该有皇帝。
康有为持有这个观点,无非是希望国家能有一个万人崇拜的领袖,使中国人在这个领袖统治下团结一致,发挥出团结的力量。观乎今日世界中,不少国家不论其国策如何,是对是错,人民都能团结一致,甚至有些国家的人民疯狂拥护其领袖,这就符合了康有为的理论—要人民团结,必有一个全民信仰的领袖。戊戌政变失败后,康有为之脱险过程亦有些曲折之处。
慈禧太后于八月初五决定收权,康有为一早得到消息,由天津逃往上海时,本来是乘搭新济轮的,人亦已上船,但船未开行时,忽然有讲粤语的四人赶到船上,与康有为耳语良久,终于康有为匆匆上岸,改搭英商太古公司之重庆轮。据说当时四人之报讯是,清廷已知康有为将逃往上海,急电上海道,命令在康有为抵达时,立即捕之就地正法。康有为便匆忙改搭英商的船只,请英教士李提摩太向上海英领事求救,英领事闻讯后,再向伦敦方面请示,结果获复电许可,英领事乃于重庆轮将抵吴淞口时,乘小轮至其船,接康有为往英国兵舰,再把他送到香港,康有为方免于难。
英国这种保护政治犯的行为,本来是国际法允许的,但慈禧太后却因康有为之逃脱,更恨英国。再加上梁启超之逃脱,也是因为得到日本保护,她自然认为外国人都不是好东西。
这应是慈禧太后排外思想的起源,她在幽禁光绪后,本来计划把他毒死的,所以先谎称光绪有病。不料光绪有病的消息引起各国驻京公使的关注,皆介绍西医为其诊治,慈禧太后无法婉拒,结果为外国的西医发现光绪无病,慈禧怕阴谋揭穿,不敢邃下毒手。慈禧于光绪廿五年十一月,又出过另一套计划,立端王之子溥隽为大阿哥,准备废去光绪帝,命李鸿章试探外国公使的意思并希望他们人贺,不料外使均认为不应废立且表示不会人贺。结果慈禧太后虽然立了大阿哥,仍不敢废立。以上的种种原因,使得慈禧太后仇外之心理日强,排外之思想日烈。接着而来的义和团运动,下诏对外宣战,最后八国联军人京,使清朝的国柞再急剧缩短,都与慈禧太后浓烈的排外思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