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辛丑条约,清室元气伤尽
《辛丑条约》之后,外国可以驻兵于中国之首都和其他要津,等于彻底地摧毁了中国的国防。而赔款连利息九亿余两,更使中国陷入更贫穷的境地。中国在光绪一朝,经历中法战役之败,中日甲午战争之败,再经义和团运动之败,元气可说伤尽了。

光绪一朝的第四件大事就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之攻人北京。义和团起源于山东,初时称为大刀会、义和拳,是长期流行于山东、直隶(约今河北)等地的民间秘密结社。甲午战争后,各地反教会斗争接踵而起,义和拳遂成为反对外国侵略势力的重要组织,常骚扰教堂和殴辱传教士。而当时的山东巡抚毓贤不但不予制止,且以为“民气可用”而加以奖励。
后来传教士便向清廷请求保护,清廷改派袁世凯为山东巡抚,调毓贤回京。在袁世凯管治山东时,痛剿义和团,义和团在山东无法立足,便进人直隶。当时朝廷内分有两派人物,一派认为义和团英勇可用,可利用之以挫外夷,一派则认为不可纵容义和团开罪外国,以免招来更大的祸害。慈禧在一股仇外情绪之下,终于被毓贤、刚毅、端王等大臣说服,于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引导义和团人北京。义和团的拳民进人北京后,即在北京烧香设坛,聚集更多新加人之拳民,一度多至数万人,声势更盛。当时慈禧太后由于得到消息说各国拟请她把政权交还光绪,怒不可遏,便不顾一切下诏对各国宣战,时为光绪廿六年五月廿五日。
当慈禧太后下诏对各国宣战后,义和团即行进攻东交民巷各国使馆,但由五月底开始进攻,直至七月二+日接近两个月的时间,义和团在军队的配合下,竟无法攻破使馆区。在义和团开始攻打使馆区时,各国已联盟起来组织联军对付中国,八国联军包括法兵15000人,德兵22000人,英兵20000人,俄兵18000人,日兵22000人,美兵5600人,意兵2000人,奥兵四五百人,全数合约10万人之众,联军统帅则由德国将领瓦德西担任,六月十八日已攻占天津,至七月二十日再攻人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及皇后等人仓皇逃走。慈禧太后这次出走的路线是由北京经昌平,过居庸关到张家口,再转南至山西大同,越雁门关至太原,后来再往西安。
光绪在到达太原时,本拟留在太原,但慈禧太后怕他乘机返回北京议和,使她不得不归政,便迫使光绪与她一同去西安。慈禧太后与光绪这次逃走,可说十分狼狈,慈禧太后仅身穿蓝夏布衫,尚未梳头。光绪则穿黑纱长衫,铺盖行李一概未带。出京三日,均睡火坑,无被褥,亦无替换衣服,亦无饭吃,吃小米粥。慈禧出走时虽如此困苦,但一年后回京时,却行囊甚丰,她与李莲英的行李达3000车之多,可见贪污之巨。八国联军攻人北京后,苦的又是人民,联军竟获其将领准许公开劫掠三天,更令人发指者为除抢掠之外尚有奸淫。
当时北京妇女深恐被强奸而自杀者不可胜数,官吏中亦有很多因曾支持义和团而畏祸自杀,亦有全家自杀者。其中“要犯”侍郎徐承煤及尚书启秀则被日军捕获,牵至刑场处决。在八国联军攻人北京后,靠拜神烧香的义和团自非敌手,拳民纷纷弃红巾四散。结果,除了议和一途,别无他法。慈禧再派李鸿章与各国谈判。和议于光绪廿六年十一月初开始,初时俄国与德国颇有意瓜分中国,但日本以自己的国力尚未充实为由并不同意,加上英美亦不赞成,大家的利害并不一致,所以谈判一直拖延至光绪廿七年七月,然后由李鸿章与德、俄、英、美、法、日、意、比、奥、荷、西十一国签订了所谓“辛丑条约”,要点包括赔款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清偿,连利息共九亿八千二百余两。北京划定使馆区域,区内由使馆团管理,各国并得派兵驻守。毁大沽至北京间炮台,天津、北京、山海关间之交通要地允许各国驻兵。从此,外国可以驻兵于中国之首都和其他要津,等于彻底地摧毁了中国的国防。而赔款连利息九亿余两,更使中国陷人更贫穷的境地。而慈禧太后对此事的态度是,只要外国不追究她,不迫她归政,便几乎是什么都肯答应了。中国在光绪一朝,经历中法战役之败,中日甲午战争之败,再经义和团运动之败,元气可说伤尽了。
但接着,在光绪廿九年,中国东三省又有战乱,东三省的人民又经历一次极大的苦难,但这次并非中国与外国开战,这才叫无辜。那是因为日本与俄国争夺中国东三省的权益而发生战争,日本与俄国作战,战场竟在中国的东三省。此次日本战胜,俄国战败,而中国虽然保持中立,但损失较战败之俄国尤甚。日俄两国于光绪二十一年所订之条约的要点是: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政治、军事、经济上之利益,俄国退出东三省并将旅顺、大连之租借权及长春至旅顺的铁路,经中国允许转让与日本,俄国割库页岛北纬50度以南与日本。
此役使朝鲜于无形中为日本所灭亡,日本之军国主义便因此次战胜而高涨,而中国就更加一撅不振。清朝经历多次对外战败之后,民间革命的思想愈来愈浓厚,清朝终于就快走向灭亡了!清室在灭亡之前,也窥察到如果再不实行政制的改革,民愤会愈来愈大,不满的气氛会愈来愈浓。所以光绪三十一年,就曾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而考察完毕回来也主张君主立宪。只是慈禧太后并无诚意,虽曾颁布过一些预备立宪的诏书,也只属一些虚招,想拖延时间而已,并非真的想实行君主立宪。就在清室在耍这些手段时,光绪与慈禧太后先后死去。
慈禧是因年迈多病去世,固无人怀疑其死因。但光绪当时在盛年,还未足40岁,速尔暴毙,于是便有人传说光绪是被慈禧太后毒死的,而袁世凯亦参与其事。据光绪皇帝近侍悍毓鼎所写的《崇陵传信录》,文中指出慈禧太后腹泻病重,光绪皇帝面有喜色,慈禧太后大怒曰:“我不能先你而死!”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廿一日,光绪皇帝即告驾崩,到十月廿二日,在颐和园刚度过74岁生日的慈禧太后亦告逝世。据传说慈禧太后患上痢疾,自知不久于人世,但她不甘心死在光绪皇帝之前,所以下了毒手。这些传说连宣统皇帝溥仪也听过,据说光绪皇帝死前一天还好好的,但服了一剂袁世凯送来的药物后,就告身亡。按照清室常例,皇帝有病,大臣每天所开的药方,都要分抄给内务府大臣每人一份,如果病重,还要抄给军机大臣一份。
一位内务府大臣的后人告诉宣统皇帝,光绪当时只是感冒,但不久就传出其病重的消息,而更奇怪的是不足两个时辰就去世了。而内幕消息说因袁世凯曾在戊戌政变时出卖过光绪皇帝,所以也怕慈禧一旦去世,光绪掌权,则自己性命必定不保,所以与慈禧太后合谋把光绪毒死。慈禧太后与袁世凯合谋毒死光绪皇帝的传说,不少读史之人都认为是可信的。因为慈禧太后若先光绪帝而死,慈禧太后的党羽必为光绪所铲除,慈禧后事将不保,而这确又是慈禧太后应有的顾忌!
据说在光绪皇帝死后,慈禧太后立即宣召袁世凯等人,商讨以醇亲王载洋的长子溥仪人承大统,并由载津为摄政王。袁世凯对此事大表赞成。袁世凯此举本意是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讨好载津。不料载洋监国后,未能忘记袁世凯与光绪之宿怨,再加上受人怂恿,故上任仅40天,即令袁世凯开缺回籍。据说当年曾有少年亲贵主张杀袁,另一说光绪皇帝临终曾向载伴托付过心事,并且留下“杀袁世凯”四字朱谕,只是当时袁世凯位居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北洋六镇皆其旧部,军机大臣奕与陆军部侍郎荫昌与袁世凯感情甚好,载洋深恐杀袁世凯牵连太大,万一北洋六镇反叛便难应付,故未有实行。
若当时载洋不理一切,执行光绪之朱谕,把袁世凯杀了,则清末民初之历史将完全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