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年龄最小在位时间最短的末代皇帝
一语成谶,大清国真的快完了
溥仪一生,当以大婚那一年算是最有体面,从此便走下坡。越一年,民国十三年,太岁是甲子,子午相冲,日元坐下之位逢冲,帝座便坐不稳,在卯运之末,子卯相刑,被倒戈将军冯玉祥逼宫出走,得日本人庇护,平安去天津,仍是卯运贵人之力。

溥仪即位时,年仅三岁,改元宣统,是为清室最后一个皇帝。其父载滓为摄政王。溥仪登基后,曾称慈禧太后为“圣祖母太皇太后”,光绪死后,翌日慈禧太后即去世。据官书所载她是死于下午一时至三时之间的,所谓“未刻”是也。起居注册记载她的死因如下:
本年秋以来,时有不适,政劳殷繁,无从静摄,眠食失宜,迁延日久,精力渐惫,扰未敢一日暇逸。本月二十一日,复遭大行皇帝之丧,悲从中来,不能自克,以致病势剧增,遂至弥留。
慈禧太后当国接近50年,而她死后不久,清室就覆亡了。宣统只做了3年皇帝即被推翻。慈禧太后既是维持清朝晚年残局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促使清朝更早走上灭亡之路的人物。她死后3年,陵土未干,国柞已移!清朝最后的一个皇帝宣统,生于1906年2月7日,即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日午时。
关于宣统的命造,徐乐吾与汪希文都曾有所评论,但两人所说的日时均不同,徐乐吾说宣统是生于正月十四日寅时,而汪希文则说他是生于正月十三日午时。两人所用之日元均为壬午,则应是十四日才对。至于时辰,则应该汪希文所说的午时正确。所以宣统的四柱八字应是:丙午、庚寅、壬午、壬寅。汪希文在命理学上颇有声名,他是注精卫的侄儿,民国初年曾在宦海浮沉,他对宣统命造,有颇为详细的评论,现节录如下:
民国六年丁巳年,溥仪年已12岁,在辛运内,正印生身,太岁值贵人,靠辫帅张勋之力复辟,仅如昙花一现。民国十一年壬戌年,在卯运内,是贵人运,太岁壬水帮扶,寅午戌会火局,水在上而火在下,名为水火既济,是年17岁大婚,小朝廷热闹一时。民国政府依照优待清室条件,仍以外国君主之礼相待,遣使致贺,各国驻北京公使亦趁热闹往贺。溥仪一生,当以大婚那一年算是最有体面,从此便走下坡。越一年,民国十三年,太岁是甲子,子午相冲,日元坐下之位逢冲,帝座便坐不稳,在卯运之末,子卯相刑,被倒戈将军冯玉祥逼宫出走,得日本人庇护,平安去天津,仍是卯运贵人之力。
在溥仪所著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也说自己是生于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日的,可见正月十四这个日子不会错,而汪希文评溥仪命造时,也是用正月十四日的日元,只是文字则印成了十三日,相信极可能是手抄之误。汪希文续评溥仪的命造下半部如下:由二十岁至廿五岁,行壬运,弱水得比肩扶助,在天津张园做窝公,尚能平安度过。民国二十年,“九一八”沈阳事变,博仪时年二十六岁,连年均值金水流年,又接行癸已大运,壬辰癸已纳音是长流水,是小水不是大水,只堪作傀儡供人利用而已。民国三十四年,太岁值乙酉转入甲午大运,水气涓滴全无,木火土忌神一齐基霉,‘竟被前苏联俘去,一再迁徒,流离失所。中共统治大陆,始由前苏联移交中共,前后一共十多年,生活不会好过,皇帝梦则成为过去T。
溥仪于1959年12月4日获得中共特赦,特赦令内容是:“罪犯爱新觉罗·溥仪,男性,54岁,满族,北京市人。该犯关押已经满十年,在关押期间,经过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经有确实改恶从善的表现,符合特赦令第一条的规定,予以释放。”溥仪在自传中描述自己听读特赦令的情况是:“不等听完,我已痛哭失声。祖国,我的祖国啊,你把我造就成了人!……”
油尽灯枯,气数已尽
溥仪是紫微、天府同在申宫守命,命宫似乎不弱,但事业宫(古称官禄宫)遇到廉贞星化为忌星,是为一生风浪之源,福德宫贪狼星守,杀、破、狼格而遇两煞星会照,当难有为一国之君的福泽。
溥仪登基时,年仅3岁。由于光绪皇帝没有儿女,所以在慈禧太后病情甚重时,突然决定拉溥仪人宫做皇帝。溥仪是道光皇帝的曾孙,道光皇帝的第七子醇亲王就是溥仪的祖父。醇亲王奕误的妻子就是慈禧太后的胞妹,所以在同治死后,因为没有儿女,慈禧太后就立了奕误的儿子载I’I}(即光绪)为帝。光绪被废后又没有儿女,慈禧太后便接了光绪的胞弟载洋所生的长子溥仪人宫为帝,是为宣统。以上就是溥仪的家世。他就是因为这些关系而成为清朝的第+个皇帝,也是最后的一个皇帝。
现在我们又试从紫微斗数看一下溥仪的星盘,溥仪是紫微、天府同在申宫守命,命宫似乎不弱,但事业宫(古称官禄宫)遇到廉贞星化为忌星,是为一生风浪之源,福德宫贪狼星守,杀、破、狼格而遇两煞星会照,当难有为一国之君的福泽。6岁上运,一上运马上遇到廉贞星化为忌星守事业宫,清朝亦于此时灭亡,何其吻合也。溥仪3岁的时候被接人宫,当时慈禧太后还料不到自己会那么快死去。而接一个稚龄的人来做皇帝,已是慈禧太后演过的拿手好戏。溥仪童年时是相当不听话和喜闹别扭者。他人宫仅3天,慈禧太后即告病逝。
慈禧太后去世后一个月,溥仪正式登基,但在登基大典中,就有大煞风景和一语成lei之事。溥仪由于年稚和没有耐性,在被抬到太和殿的宝座上时,大哭大闹起来,在文武百官三跪九叩的时候,他更哭得厉害,大声地哭喊说:“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他的父亲急得满头是汗,连忙哄着他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果然一语成l,清朝真的是“快完了”。由溥仪登基而至灭亡,仅3年时间而已!
溥仪登基后,改元宣统,由其父亲载洋为摄政王。此时,由于经过多次对外战争的战败,清廷的威望已尽失。更由于多次赔出巨款,不单是国库空虚,而且借下不少外债。清室的气数,至此已接近油尽灯枯之时。而由孙中山先生领导、决心推翻清室之革命团体“兴中会”和后来的“同盟会”,于光绪十八年开始筹组以来,已经有了多次的革命行动。加上孙中山先生到海外各地向华侨宣扬革命思想,这时候海内和海外的国人,都深知清室之腐败,若不实行革命,推翻清朝,实无法改革中国。所以,溥仪即位后,其父摄政王载洋也知清室已处于危险边缘,但他觉得汉人中不少是希望实行君主立宪者,如果清廷同意的话,说不定可以缓和革命的气氛,使清室能苟延残喘下去,大权虽然减去,但总胜于让出皇位。溥仪这时候只是一位3岁小童,自然不可能有什么主意,名为宣统皇帝,实权却是在其父载滓手上。
如果载洋真的一心一意去实行立宪,清室说不定仍可苟存一段时期。只是载洋对权位的欲望仍然很大。所以,他希望假意立宪以缓和革命的气氛,而大权却仍在自己的手里。在宣统元年二月,下谕宣示决行立宪,先后成立咨议局、资政院等,表面上努力于筹备宪政,但骨子里又设法把握军权,另编禁卫军,自行统帅,又以胞弟载询为海军大臣、载涛为训练大臣,实行三兄弟协同把握军政大权。至于召开国会,则在各省成立的咨议局和资政院一再请求之下,载洋就是一再拖延,在宣统二年时下诏定于宣统五年召开国会。但由于多省不满这样的延搁,在一再请愿和质问下,结果载洋无法,终于宣统三年三月颁布新内阁官制和宣布新内阁人选,以奕动为内阁总理大臣。
摄政王载洋所宣布之新内阁人选,大部分为清室之皇族。至此,国人深知清室之推行君主立宪,不过是愚民的把戏而已,并无诚意!由是民愤更大。终于,全国大革命在武昌爆发了。宣统三年是革命热情最高涨的一年,而革命成功亦在此年。当年先有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党人黄兴等在广州起义,此役虽然头败,但革命党之壮烈牺牲,使得清廷对革命党更为恐惧,革命声威,震荡全国,是役革命党死者七十二人,后来葬于番禺城北之黄花岗,号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接着同年八月十九日,就有武昌起义之举。仅三日而取得武汉三镇,消息传到各省,民众莫不欢欣鼓舞,而潜伏在各省之革命党人,亦纷起活动。到九月,湖南、江西、江苏、安徽、陕西、山西、浙江、福建、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川、新疆、甘肃等省先后宣布独立,而海军各舰队亦归附民军。清廷至此,知大势已去,乃派遣袁世凯议和,孙中山先生由各省代表联合会推举为临时大总统,组织临时政府。隆裕太后与清帝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即宣统三年十二月二+五日下诏退位,接受所议定之对清室的优待条件。
诏书长近四百字,大约的意思是:“大势所趋,海内厌乱望治之心甚切,清帝为求海内安宁,不忍固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外观大势,内审舆情,将统治权公之全国,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隆裕太后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郑治之告成,岂不靓驮?”此项诏书颁布后,清代268年的气数至此终结。由1644年顺治人关,至1912年宣统退位,前后经历十个皇帝,是为少数民族统治中国时间最长的一个皇朝。历代兴亡,莫不有数,帝王将相今何在!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