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郭璞《葬书》考及白话解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社会人士对《葬书》的评论…………………
第一节 古人的评论……………………………………………
一、唐·吕才《五行禄命葬书论》摘要………………………
二、元泉·赵访《葬书问对》…………………………………
三、明·朝翰《风水问答序》…………………………………
四、明·张居正《葬地论》摘要………………………………
五、清·罗虞臣《辨惑论》摘要………………………………
六、清·纪昀《四库全书》提要………………………………
第二节 今人评论………………………………………………
一、《羊城晚报》…………………………………………………
二、潘谷西教授…………………………………………………
三、王青先生……………………………………………………
四、王玉德先生…………………………………………………
第三节 作者按…………………………………………………
第二章 诸种版本《葬书》的亮相……………………
第一节 三篇本(《四库全书》录本)……………………………
第二节 八篇本(蔡元定删改后的《葬书》)……………………
第三节 二十篇本(李本芳老师祖传本)………………………
第四节 长篇本(《地理直指原真》录本)………………………
第五节 长篇本(《地理正宗》、《古今图书集成》录本)……
第三章 对《葬书》原文的探讨…………………………
第一节 《蓝本》的选定………………………………………
第二节 探讨《葬书》取与舍的标准…………………………
第三节 《蓝本》与《三篇本》的比较…………………………
一、《三篇本》有,而《蓝本》没有的文句……………………
二、二者都有互异的文句………………………………………
三、文序…………………………………………………………
四、评定…………………………………………………………
第四节 《蓝本》与《八篇本》的比较………………………
一、篇目的异同…………………………………………………
二、删去十二篇的内容…………………………………………
三、二者似是而非的文句………………………………………
四、被删去的文句的评定………………………………………
第五节 《蓝本》与《长篇本》的比较………………………
一、全文的比较…………………………………………………
二、可靠性大的《葬书》原本…………………………………
第六节 可靠性《葬书》与《长篇本》的损益异同……………
第七节 可靠性《葬书》存在的缺陷…………………………
第八节 最可靠的郭璞《葬书》原著…………………………
第九节 晋·郭璞《葬书·原著》诸家释……………………
第十节 晋·郭璞《葬书·原著》白话文……………………
第六章 《葬书》是否郭璞撰写的?…………………
第一节 托名的风波……………………………………………
第二节 孰是孰非………………………………………………
一、《四库全书、〈葬书〉提要》是信口雌黄…………………
二、节外生枝……………………………………………………
第五章 《葬书》就是晋·郭璞撰的…………………
第一节 朔源求根………………………………………………
一、什么人才可能撰写?………………………………………
二、唐代撰写了《葬书》吗?……………………………………
三、隋代撰写了《葬书》吗?……………………………………
四、晋代是谁撰《葬书》的?……………………………………
第二节 水落石出………………………………………………
一、郭璞有撰写《葬书》的可能性………………………………
二、郭璞也有可能没有撰写《葬书》……………………………
三、结论…………………………………………………………
第六章 郭璞《葬书》的评价…………………………
第一节 古代科学方面…………………………………………
第二节 实践科学化……………………………………………
一、步砂量水的标准尺…………………………………………
二、操作规范化…………………………………………………
第三节 玄学部份………………………………………………
第四节 潜在科学部分或称“迷信”部份……………………
第七章 拾遗…………………………………………
第一节 《人天共宝》收录《葬书》…………………………
第二节 关于生气的概念及范畴………………………………
第三节 关于风水的概念………………………………………
第四节 关于“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
内容提要:
本书收集了全国(包括港澳台)各书坊及民间收藏的诸种版本的郭璞《葬书》,逐段逐句字的加以比较分析考证,澄清了历史文献中的是非,特别是清代《四库全书》对郭璞《葬书》的讹误。从各个方面证实了《葬书》确系郭璞所撰,纠正了历代文豪,尤其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高弟子蔡元定和元代的吴澄对郭璞《葬书》的误删误释,是部中国地理(风水)领域的古文化和古文化史考证的重要资料,对中国古文化认识的拨乱反正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书还附列了诸家注释,作者对考证的郭璞《葬书》原著在点评《四库全书释》的基础上作出了较为正确的新的白话解,重点的论述了其科学性,给倡导科学文明,破除玄学迷信风水术提供了科学理论根据,开辟了具体可行的途径。序 言
1998年春,我在赣州市进行旅游规划工作时,因要探求赣州市古代城市规划特点,得识李老定信先生。先生告我,他以40余年的全部精力,从事风水研究。最近已完成了《晋·郭璞〈葬书〉考》和《中国风水研究》二部专著,力图以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将风水学说中的科学部分和玄学迷信部分分析清楚。揭穿其中迷信部分的欺诈实质,将其科学部分还诸社会。使这一在中国流传已有2000多年的学术,在协调人与环境关系,使其认识功能、道德和美学意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半天的交谈中,李老先生洋洋洒洒、宏谈阔论,深受震动。当即表示,希望能早日拜读大作。
二个多月后,李老在电话中邀我为其大作《晋·郭璞〈葬书〉考》作序,虽没见著作全文,还无法对该著作做全面评价。但从前的交谈,我确信李老这一宏愿在该著作中一定能得到充分体现。
风水作为中国术数的一种,至少已有五千年历史。传说黄帝时的青乌(一作鸟)子就通堪舆之学,商朝第十代国王盘庚为迁都,依卜都殷(见《尚书·盘庚下》),武王克商欲迁九鼎于洛邑,于是“太保朝至于洛,卜宅(见《尚书·召诏》)。秦汉时期,出现了以相宅看风水为业的堪舆家,《史记·日者传》记汉武帝请诸术士择日事时,堪舆家已侧身术士之列。至东汉初班固《汉书·艺文志第十》,始见载堪舆术专著,有谓‘《堪舆金匮》十四卷’等等。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风水书,当属晋代郭璞(279~324)写的《葬经》。
郭璞是东晋(317~419)时期一位杰出学者,词赋居东晋之冠。所作《游仙诗》,通过对神仙境界的追求,表现了忧生避祸的心情。所作《尔雅注》、《尔雅音》、《尔雅图》、《尔雅图赞》等,集《尔雅》学之大成。今存《尔雅注》三卷,刊入《十三经注疏》中,又有《方亮注》,以晋代语词解释古语,可考见汉晋时代语言的流变。另有《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等。东晋初,为元帝(317~322)所重,任著作佐郎,又迁尚书郎。王敦欲谋反时,命其卜筮,由于说其必败而被杀,时年48岁。据史载,璞尝以郭公受青囊书。由是洞知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所占多奇验,著有《葬书》及《玉照定真经》等书。由是,使其成为术数名家,受后世风水先生的推崇。
风水是中国独树一帜的文化现象。集古代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民俗乃至生态观念于一体的综合性理论,应当说博大精深。
由于中国古人深信天、地、人三者之间存在一种深奥莫测的因果关系,为在选择阳宅和阴宅时找到一块顺天应人,得地脉之吉利的风水宝地而创建的一种理论体系,而深受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的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见长,在“天人合一”观念的指导下,对万事万物的序列联系和彼此的感应关系,以及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变化等,试图用他们的宇宙图式赋以象、数、理的解释。但由于其概念与范畴的粗疏模糊,缺少严密逻辑体系下的精确分析综合与实证,特别是只重视宏观总体上类比而缺乏更深层次的规律性探究。使古代风水理论从一开始,就附会了诸多牵强无稽、迷信、和宿命的成分,而且愈到后来愈烈。
尽管如此,风水理论的重要学术特点是运用传统哲学范畴,在宇宙人生序列关系的探索中,建立起一套具体的准则和方法,在对自然环境对人类作用的解释上,无论在总体还是在细节的各层次上,常具有合理性。中国古代建筑,上起京城、宫苑、坛庙,下至村镇、民宅、坟茔,都曾在风水观念下建造,科学史权威李约瑟称中国古代风水为准科学,中国古代的景观建筑学。他指出,风水理论“包含着一种美学成分”。美国城市规划权威开文林奇在其代表作《都市意象》一书中,称风水理论是一门“前途无量的学问”。
剥去风水理论迷信的外衣,它在当代科学和哲学发展相吻合的时代,体现了古代中国有机整体的自然观。在其玄妙理论的内涵中,风水调谐着一些当代人生活工作环境同自然的关系。而同时,又迷信地使人宽慰于生活与事业的未来。风水认识世界的自然哲学方法,在当代实验基础上重新发掘,必然对科学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迪。
发展未来科学是比研究风水更重要的任务,否则风水理论的再现只能是一次亡灵显象,不可能对人类未来起到积极作用。
为此,古代风水典籍是我们研究的基础,它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的正确与谬误,精华与糟粕,积极意义和消极因素,只有通过认真阅读原著,全面掌握,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加以分析,才能得出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任何随意抑扬、主观武断,都是错误的。
李定信先生正是循此思路,从留传至今最早的郭璞《葬书》考证开始,对各书坊及民间收藏的各种版本的郭璞《葬书》,逐段逐句逐字进行比较分析考证,纠正讹误,辩清源委。还《葬书》以本来面目。从事风水研究者,是否都应像李先生这样,下一点真功夫。以此为序。
李 宝 田
1998.5.20
于北京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按: 李宝田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任兼研究员)
前 言
我国有部古老的风水学经典,流传已有二千年了,这就是东晋郭璞所撰写的《葬书》,也有称之为《葬经》的。这部珍贵的《葬书》,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阐述风水的理论专著,是我国古文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曾对我国风水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至今仍流传甚广,影响深远。但遗憾的是,千百年来,我们众多的炎黄子孙,竟没有人或很少人对自己祖先所撰写的这部经典,加以科学的考证,作出全面的科学的解释。真意得不到正确的注释,黑白莫分,真伪莫辨,诚可叹,却不可忍也。
余穷毕生精力,研讨风水四十余年,所读的《葬书》不少于十种版本,深感《葬书》博大精深,蕴奥无穷,确实是一部闪耀着古代民族文化光芒的风水经典著作,面对世人对《葬书》的种种误解,作为一位负责任的风水术研究者和《葬书》的虔诚赞尝者,余深感责无旁贷,愿与其他同仁及众多炎黄子孙一道,为《葬书》正本清源尽点绵力。
为此,我偕学生共同撰写了《晋 郭璞〈葬书〉考》.籍以抛砖引玉,促进国人对《葬书》的共同研讨,进而展开对杨(筠松)、曾(文辿)风水学著作的考证工作,以期存精去糟,古为今用,化中国古代科学为现代科学,清除一切“惑世愚民”的邪术风水术,而使其切实成为有利国家建设的科学的现代中国风水学。
李定信
二00三年七月
内容提要
本书收集了全国(包括港澳台)各书坊及民间收藏的诸种版本的郭璞《葬书》,逐段逐句字的加以比较分析考证,澄清了历史文献中的是非,特别是清代《四库全书》对郭璞《葬书》的讹误。从各个方面证实了《葬书》确系郭璞所撰,纠正了历代文豪,尤其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高弟子蔡元定和元代的吴澄对郭璞《葬书》的误删误释,是部中国地理(风水)领域的古文化和古文化史考证的重要资料,对中国古文化认识的拨乱反正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书还附列了诸家注释,作者对考证的郭璞《葬书》原著作出了较为正确的白话解,重点的论述了其科学性,给倡导科学文明,破除玄学迷信风水术提供了科学理论根据,开辟了具体可行的途径。
第一章 社会人士对《葬书》的评论
第一节 古人的评论
一、唐吕才在《五行禄命葬书论》中说:“……葬书云:富贵官品,皆由安葬所致,年命延促,亦曰坟垅所招,然今按《孝经》云:“立身行道,则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易》曰“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是以日慎一日,则泽及无穷,苟德不建,则而人无据,此则非由安葬吉凶而论福祚延促。夫臧孙有后于鲁,不关葬得吉日,若教绝嗣于荆,不由迁厝失所。此则安葬吉凶,不可信也……。”
二、元赵坊《葬书问对》开头就说:“或问葬地之说,理有是乎?有之。然则其说孰胜?对曰:葬书至矣。《葬书》真郭氏之言乎,抑古有其传也?对曰:不可考。周官冢人掌公墓,墓大夫掌凡邦墓,皆辩其尊卑度数而葬。以其族,大司徒以本俗六安万民次。二曰族坟墓,则葬不择地,明矣。岂有无事而著其法者哉!《汉书 艺文志》叙形法家,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之吉凶,而宫宅地形与相人之书并列。葬地之法,其肈派于斯乎?予尝读张平字《冢赋》,见其自述上下冈垅之状,大略与今《葬书》寻龙捉脉之为者,岂东汉之末,其说已行于士大夫间。至景纯最好方伎,世见其葬母暨阳,卒远水患,符其所征,而遂以《葬书》传诸郭氏,然无所考矣。
问者曰:“《葬书》世所有,然自齐梁至唐,君子不道,至宋司马温公乃欲焚其书,禁绝其术,何也?对曰:其言有大悖于理者,书固可焚,术固当绝也,夫盛衰消长之变一定,而不可推移者,虽圣智巧力无能为。盖天之所命,而神功之不可测也。后世诸子百氏,为异端奇论者众矣。未有敢易此以为言者。而《葬书》独曰:神功可夺,天命可改。嘻!其欺天罔神,谤造化而诬生民也甚矣。世俗溺于其说,以为天道一定之分,犹有术以易之,则凡人事之是非黑白,物我得失之细。因可颠倒错乱,伏藏擒制于方寸隐发,以遂吾私而无难。而世道人心,遂有不可回者,岂非《葬书》之有以误之,与禁而绝之固善。
问者曰:夫其谬戾固以如此,而又以为葬地之理在焉,何也?对曰:术数之书,其言不纯,往往类此。夫创物之智,难以言传,固不可以为言者之失而蔽其善教也。
曰:敢问其言之善者何谓也?对曰:所谓乘生气者是也。班孟坚曰:形与气相首尾,此精微之独异,而数之自然,最为深形法之要。盖与《葬书》之言相表里。夫山川之起止合散,其神交气感,备万物之情,故地形之书与观宫宅人物者同出一原,而后世杨廖之徒,遂精其能,而极其变。然后坤灵生息之机得乘以葬,而后无失焉。盖非殊资异识,足以尽山川百物之情,逆来顺性,旁见侧出,皆得其自然之数者,不足以言此,则事虽鄙,而理亦微矣。故其书愈多,其法愈密,而此三言者,足以尽蔽其义,盖古先遗语之尚见于其书者也。
又问:星,天象也。术家以名山,岂《葬书》之旨耶?对曰:五行阴阳,天地之化育,在天成家,在地成形,声色貌象,各以其类,盖无物不然,无微不著。而况山阜有形之最大者哉?苟至理所存不必其说之,皆出于古也。
曰:直者,吾知其为木;锐者,吾知其为火;转动者,吾知其为水;而圆之为金;方之为土;何也?对曰:《易》象乾,为天,为金,为圆,因其从革,以观其在熔,则知之矣。四方形而土居其中,盖体坤而得地之象也。
问曰:然则或谓人间万事皆顺,惟金丹与地理逆者,何也?对曰:人有五脏,外应天地,流精布气以养形也。阳施阴受,以传代也。非逆不足以握神机,而成变化。天有五气,行乎地中,流润滋生,草木荣也。氤氲上腾,发光,景也。非逆不足以配灵爽,而贯幽明,知金丹之为逆者,则生气得所乘之机矣。夫岂一物对待之名哉!
又问曰:今闽巫方位之说亦得《葬书》之旨乎?对曰:论五行衰旺生克,此足阴阳家事,非所以求形法。《葬书》言方,在势与形之次,而近世临川吴公刊定其书,置是语于杂篇之首,盖尝与人言方位时日无关地理,可谓得其本矣。譬诸方伎家起死回生,必精于色脉之度数,长生久视不出乎内外之法象,盖形气之冶,神机合变,不系于方,其本于此。
问者曰:然则欲知葬地之理者,将即形法而求之,备乎?抑或合阴阳家而论之也?对曰:是固当辨,譬之人事,形法其言相也。阴阳,其推命也。有不相待者矣。然言相者,因百物之异形,而各及其情状,以察造化之微而知吉凶,必不以相人者相六畜也。推命者以年月日时论祸福吉凶,犹或失之者,由其为术之本,不足以大化也。移之以推六畜辄大谬者,六畜之生不同于人也。夫方位之说,本非所以求地理,况乎随意所择,不得形法之真。而概以其说加之,则亦何异以虚中,子平之术而推六畜,以论牛马者而论人耶?
又问曰:然则其说自何而起始?术家多谈之者又何耶?对曰:不知其所自起也。赣人相传以为闽士有求葬法于江西者,不遇其人,遂泛观诸郡名迹,以镜测之,各识其方,以相参合,而传会其说如此。盖瞽者扣盘扪烛以求日之比,而后出之书益加巧密,故遂行于闽中,理或然也。夫势与形,理显而事难,以管窥豹者,每见一般按图索骥者,多失于骊黄牝牡,苟非其人,神定识超,未必能造其微也。方位者,理晦而事易,画师喜模鬼神,惮作狗马,况羁旅求合之巫,岂肯改其所难,以艰其衣食之途哉?此可为智者道尔。
问者又曰:理既如此,则《葬书》所谓反气纳骨以荫所生者,固在其术中矣。何乃于夺神功改天命之说而斥绝之若是耶?对曰:本骸得气,遗体受荫者,气机自然之应也,然吉地不易求,而求全吉者尤未易,葬师尝鲜遇,而遇真术者尤为鲜。是其术之明晦用舍,地之是非得失,且悬于天而不可必。今其言曰,君子以是夺神功改天命,何其不思之耶?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岂《葬书》之谓君子者乎?
又曰:然则今之名卿大家,其先世葬地多验,如执卷取物,其至盛时,竭力以求,辄无所得,或反倍谬取祸,岂亦分定者不可推移耶?对曰:不但如是而已,夫冢之将兴,必先世多潜德阴善厚施,而不食其报。若是者,虽不择而葬,其吉土之遇与子孙之昌,固已潜符默契,盖天畀之也。后世见其先之兴盛,而不知其所自来,于是妙贪功取,牢笼刻削,以为不知何人之计,则其急于择地者,亦植私窥利之一端尔,其设心如是,则获罪于天,而自促其数者多矣。择而无得,与得而倍谬,岂非人理之显著者哉?
问曰:然则大儒朱子亦有取焉,何也?对曰:大贤君子之事,不可以常人类论。古者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地风,水泉,蝼蚁之为患至深,善腐速巧之藏,如委弃于壑,盖时有定制,民无得而遗焉,皆昔人知之而无可奈何者。
伊川程子谓死者安则生人安,乃自后世择地而言,此自然之应尔。朱子之葬必择地,亦曰为所得,为以自尽。夫必诚必信之道,而不失程子之意云尔。然而君子之泽,未尝有加于报施之常,则其托斯事于季通氏者,又岂有所歆羡期必也哉?固非可与常人类论也。
问者又曰:死葬者,生人之必有。而大儒君子所为乃后世之标准也。故世之论葬地者,必以朱子为口实,则是仁人孝子之葬其亲,地不可无择也明矣。今物理之难明者,既如彼,而得失之悬于天者,又如此则所谓为其得,为以尽其必诚必信之道者,将何自而可耶?对曰:死葬以礼祭之以礼,敛手足形还之葬与葬以天下一也。故丧具称家之有无,夫吉地之难得,岂特丧具之费而已哉。先王致礼致严于庙以尽人鬼之情,而藏魄于幽,以顺反原之变,其处此固有道矣。积善有余庆,积不善有余殃,秦不及期,周过其历,祈天永命归于有德,而心术之坏,气数随之,此必然之理也。圣贤岂欺我哉。学士大夫秉礼以葬亲,本仁以厚德,明理以择术,得失之际,观乎时义,而无所容心,则庶乎不悖于性命之常,而无憾于慎终之教矣。岂非先哲之志而君子之道哉。
以问曰:然则《孝经》所谓卜其宅兆而安厝之者,果为何事?而前辈为中原土厚水深,地不可择,江南水土浅薄,不择之患不可胜道,则将奈何:对曰:圣人之心,吉凶与民同患也,而不以独智先群物,故建元龟泰筮,以为生民立命,而窀穸之事,亦得用矣。岂以偏方地气之不齐,而强人以所难知者哉,且江南之林林总总,生生化化者,无有穷时,而地之可葬者,有时而尽也。又安得人传景纯之说而家有杨廖之师哉!夫道不足以公天下,法不足以关后世,而垂训者,未之闻也。虽然有一如此,《葬书》所谓势来形止,地之全气者,诚未易言。若夫童、断、过、独、空缺、旷折、砾砂、水泉,凶宅之速灭亡者,固有可避之道也,大山长谷回溪复岭之中,岂无高平深厚之地可规,以为族葬者。虽鬼福之应无及于人,而盛衰之常,深以尽其天分。譬如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其视,委之庸医,听其贪永戾妄者,冥暗颠覆于一杯之坏,而不自知者,则大有迳庭矣。昔人谓误解本草为生人之祸,今葬术岂轻于本草,然药饵得失,见于目前,而葬地吉凶,每存生后,故未有能稽终知弊者也。事有关于送关终之大节,儒先君子有所不废,而流俗因仍未能极其表里,精粗之蕴与夫得失之由,故作《葬书问对》。
三、明 故翰《风水问答序》说:“……而汉魏以来,言以理者,往往溺于形法之未,则既失矣。至真为书,若《宅经》、《葬经》之属,又多秘而亡逸不传,则失之愈远矣。朱君力辩之,以为人之生也,合宗族以居,为宫室以外,审曲面势得则吉,不得则凶,其理较然。及其死也,祖宗之神,一参于天,举而葬者,枯骨耳。积岁之久,并已朽矣,安知祸福于人……”。
四、明 张居正《葬地论》说:……上古人死,则举而委之于壑,后乃归而掩之。当其和壑之代,人亦有贵有贱,有荣有枯,有贫有富,有寿有夭,彼无葬地也,是以孰为之乎?旃裘之国,亲死则弃之于野,经月不视,俟虎狼野兽食尽,以为送终西方之俗,尽从火化,彼诸国人,亦有贵贱,生死,贫富之别,又孰主之乎?今吴越之间,有水葬者,鱼鳖之腹,人之邱陇也。彼其子孙亦有通显贵盛,累世富厚者,是又孰为之乎?
皇帝葬于山,藏衣冠耳。尧葬济阴,坎而不墓,禹葬会稽,不改其列。殷汤无葬处,王季葬楚山之尾,栾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而文王不以为戚。魏惠王将葬,雪深及牛目,反棺而旋,改期而葬,彼皆身为帝王。而葬礼如此,然其子孙为帝王诸候,历世享国者千有余年,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至若匹夫编户之氓,贫穷约,或掩骼荒邱,寄骸野垒,而子孙崛起暴贵者,又不可胜数也,足尊何术哉?
上古死不葬,中世葬而不墓,近古墓而不择地,不拘时日。今之言相地卜兆者,皆叔季希觑之私,谬妄无稽之论也。且青乌之书,始于郭璞,彼固精于其术者,葬其亲也,宜得吉壤善地,而身为王敦所杀,所裔无闻。若曰:“灾祸之来,有必不可逃者,则人之博求吉地,俗地避殃致祥者,又胡为者哉?近世言堪舆者,宗江右曾杨二姓。今江右之区,贵门世族,踵相接之,以自屁其后人乎?又何工于为人谋,而拙于自为谋乎?若曰“地可遇而不可求”,则人亦惟遇而已,何以求为?夫人固有未得吉地而显贵,已得吉地而衰替者,祸福之应然乎否耶?至如江南巨室,停丧待地,有子不葬父,孙不葬其祖者,累累浅土,或被盗发,或因山头兴讼,竭赀求胜,至于灭门逮死而后已者。将来之福,尚属杳茫,见前之祸,辄已蒙。吁嗟愚哉!可悲也已。
或曰:“膏沃之壤,华实必茂,则之区,根糜托。物理如此,何得言无地脉乎?此殆不然也。夫地之美者,以其能生万物也,然其树枯木朽株于其间,亦未有能生者矣。今言地之善者,能使枯骨复华,僵尸再起乎?
若谓:“风藏气聚,则体魄安妥,或阅千百年不化,不则有风吹倒转,虫蚁啮食之变,使死者体魄不安,祸及子孙”。此大惑也。夫人死,枯木朽株耳。虽不化,奚益?战死之人,脂膏草墅,肉饱鸟鸢。而其子孙亦有富贵显赫者,安在其能贻子孙之祸乎?且体魄无知,亦无安与不安。
或谓:“古者建都立邑,皆必据形势,相水泉。故曰:我卜涧水东,水西,惟洛食。今民间作一室,犹必求向背之利,纳阴阳之和,何独阴宅可无择乎”?此又不然也。夫建邑筑室,为生人计耳。故必据形势,相水泉,择向背,纳休和。而后生为蒙利。体魄无知,何所爱憎乎?又何关于生人之休戚乎?
或谓:“术家之说,往往多验。苟无真实,安知能逆睹于将来乎”?此又不然也。夫相地之法。如射覆然,未有的然知其之所存者也。有地于此,使三人视之,一曰吉,一曰凶,一曰先凶而后吉,或先吉而后凶。而贵贱、荣枯、贫富、寿夭者,生人之必有也。他日出于吉,则言吉者验。出于凶,则言凶者验。而世皆传其验者,不传其不验者。故谬悠荒唐之说,不闻于人,而臆度幸中之谈,独存于世。且术实者流,每挟奇以诳俗,饰浅以惊愚。而流俗之见,未有不惑于祸福之说者。故其术难穷,恶在其为多验乎?
五、清·罗虞臣《辩惑论》说:“或问:风水之说何如曰:邪术惑世以愚民也。今缙绅之士尚崇,何而不变何也?其贪鄙固于求利之为尔。博士吕才曰:葬者,藏也,欲使人不见也,然复土事毕,长为感慕之所,窀穸礼终,永作魂神之宅。朝市迁变,岂得先测于将来,泉石交侵,不可知于地下。是以谋及龟筮,庶无后难,斯乃备于慎终之礼,无吉凶之义,暨于近代以来,筮者贪其货贿,擅兴利害,遂今葬书之术,百有余家,各说吉凶,拘而多忌,……”。
六、清·纪昀《四库全书、葬书提要》“案《葬书》一卷,旧本题晋郭璞撰,璞有《尔雅注》已著录,葬地之说莫知其所自来,周官家人墓大夫之职称,皆以族葬,是三代以上葬不择地之明证。《汉书 艺文志》形法家以宫宅地形与相人相物之书并列,则其数自汉始明,然尚未专言葬法也。后汉书《袁安传》载安父没,访求葬地,道逢三书生,指一处当世为上公,安从之。故累世贵盛。是其术盛传于东汉以后。其特以是擅名者,则璞为最著。考璞《本传》载,璞从河东郭公受青囊九卷,遂洞天文、五行、卜筮之术,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为火所焚,不言其尝著《葬书》。唐末有《葬书地脉经》一卷,《葬书五阴》一卷,又不言为璞所作。惟《宋志》载有璞《葬书》一卷,是其书至宋始出。其后方技之家竞相粉饰,遂有二十篇之多,蔡元定病其芜杂,为删去十二篇,存其八篇,吴澄又病蔡氏未尽蕴奥,择其至纯者为内篇,精杂纯驳相半者为外篇,当去而姑存者为杂篇。新喻刘则章亲授之,吴氏为之注释。今此本所分内篇、外篇、杂篇。盖犹吴氏之旧本,至注之出于刘氏与否,则不可考矣《宋志》本名《葬书》,后来术家尊其说者,改名《葬经》毛晋汲古阁刻本,亦承其伪,殊为失考,今仍题旧名,以从其朔”。
第二节 今人的评论
一、一九八八年十月五日《羊城晚报》新闻一则,标题是“中国古代风水术,圆满破译千古谜,有专家将其列入建筑设计理论研究”,本报讯:据中新社消息,长期被视为封建迷信糟粕的中国古代风水术,如今被天津大学建筑系教授王其亨引入建筑设计理论研究。
经过多年深入系统的研究,王其亨认为,风水术其内核是中国古代建筑之精华。长期以来国内国外建筑史学界的专家常常为这样一个问题困惑,即中国古代建筑在空间环境的整体处理上,在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及大规模建筑组群布局等方面,有着较强的科学性。王其亨查阅了有关史献,并对大量古建筑进行实地考查,印证,发现这个千古谜从风水学中得到圆满答案。
他的研究成果表明,风水术实际上是集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它与营造学、造园学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
二、潘谷西说:“其实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潘是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
三、王青在《中国古代风水术》一文说:“风水二字,是最早于托名郭璞所作的《葬经》,……,就研究对象和范围来说,风水是处理居处环境进行选择和安排……,从性质上说,具有三方面内容,一,属于劳动人民长期建筑经验的总结。二,属于伪科学部份。三,属于原始巫术手段……”。
四、王玉德在《神秘的风水》一书中说:“风水是从古代至今的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环境与人的学问,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
在《古代风水术注评》中说:“我们认为,风水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一种有关阳宅与阴宅的理论与实践的系统,一种具有神秘色彩、朴素思想、浓厚迷信成份、少许合理因素的经验积淀”。又说:“风水的基本内容是(1)气、龙脉、明堂……,风水把气分为生气、死气、阴气、阳气、土气、地气、乘气、聚气、纳气、气脉、气母等……,(2)阳宅……阴宅理论有许多迷信的色彩,什么宅气、克方、泥尖煞、大游年等说法都没有事实作为根据,也是不科学的。(3)阴宅……完全是一派胡言,……历史上每一朝的皇帝都选择最佳地点埋葬,但是有多少皇帝早夭?多少断子绝孙?又有哪个朝代不被取代?……它利用人们的心理愿望愚弄人们”。
本书作者按:看来,对于风水这一概念的东西,在文化界、科技界真可谓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但总体说来,认为它是一项值得研究和考证的古文化、古建筑理论,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持这种观点的人在论理上占上风,人数上也占多数。
第三节 作者按
一、古人吕才、胡翰、张居正,都赞同阳宅风水否定阴
宅风水。
吕才说:“臧孙有后于鲁,不关葬得吉日,若教绝嗣于荆,不由迁厝失所,此则安葬吉凶,不可信也”。
胡翰说:“举而葬者,枯骨耳,积岁之久,并已朽矣,安知祸福于人?”
张居正说:“且青乌之书,始于郭璞。彼固精于其术者,葬其亲也。宜得吉壤善地,而身为王敦所杀”。
二、赵访《葬书问对》对《葬书》较有全面的认识,反对的是“奇种功,改天命”。认为“命由天定”,来自行善积德。对《葬书》的看法说:“曰:敢问其言之善者,何谓也,对曰:所谓乘生气者是也。
对术数的看法说:“问者曰:夫其谬戾固以如此,而又以为葬地之理在焉,何也?对曰:术数之书,其言不纯,往往类此。夫创物之智,难以言传,固不可以为言者之失,而蔽其善教也”。
三、人们对《葬书》的看法,是由于客观社会存在的反映。至清代,中国风水的复杂性与紊乱性,已到登峰造极,故罗虞臣说:“邪术,惑也,以愚民也”。
四、纪昀主要怀疑《葬书》至宋代始出,非郭璞所撰。
五、今人对风水的认识更加模糊,教授们肯定其科学部份,也是不够全面的认识《葬书》。
第二章 诸种版本《葬书》的亮相
千百年来对晋,郭璞《葬书》一直是个“谜”。无论是古人或今人,有赞扬的,有谴责的。赞扬的说不出十分的道理,谴责的也摆不出充分的事实,都是捕风捉影。奇怪的是《前言》已经说过的,清乾隆年间全国拨萃的大文豪,《四库全书》的总编撰官纪晓岚,也弄不清楚《葬书》是什么东西?说是托名郭璞所撰,却找不出原撰人。说是宋代产物,又毫不加以考究其因,仅以《宋志》没有书目为据,说蔡元定删去十二篇存其八篇。又不知道删者何?而存者何?吴澄以纯与杂删定的三篇。更不知何为纯?何为杂?连“葬,乘生气”的生气二字也解说不一,古人和今人对《葬书》的褒贬,迄今是非不明,没有得出结论。作为我们是炎黄子孙的一员,有责任把祖先辛勤首创的古文化或古技术弄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入虎穴,怎得虎子。署名晋,郭璞撰的《葬书》,也有称之为《葬经》的,版本很多。我最先看见的是李本芳老师的祖传本。
李本芳(1888-1980)字晓元,江西省赣州市佛岭背人,生于赣县大田乡,是清代李三素的真传弟子。记得是1944年,赣州城刚沦陷后,我从黄埔军校三分校任教回赣,就任赣县抗日游击教导大队长,驻峰山黎树下,负责牛轭岽至峰山一线防务。李本芳老师被迫逃难,途经峰山、留宿在队,把祖传本《葬书》赠给我。当晚情报组长彭瑞龙从沦陷赣州城回来报告说:日军一个班当日来峰山脚下抢劫,扬言上峰山‘剿匪’。第二天,李本芳老师便匆忙离峰山往大埠(县政府临时驻地)去了。这就是我首次得到的郭璞《葬书》。
自1951年起,我开始研究中国地理术,数十年来,我所阅读的《葬书》,不计其数,收录的《葬书》计有:1、《四库全书》录本;2、《古今图书集成》录本;3、《图书集成新编》录本;4《地理大全辑要》录本;5、《古代风水术注评》录本;6、《地理正宗》录本;7、《地理大全》录本;8、《地理直指原真》录本;9、《李本芳祖传本》等九种版本。其中1-6是三篇本,7是八篇本,8是长篇本,9是二十篇本。
要解开晋郭撰《葬书》之谜,搞个清楚,明白,就要把诸种版本的《葬书》摆开来,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就不难达到这一目的。不入虎穴,是不得虎子的。
今将诸种版本《葬书》亮相于兹:
第一节 三篇本(《四库全书》录本)
内 篇
葬者,乘生气也。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钟灵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及气入骨。骨,以荫所生之法也。丘垅之骨,冈阜之支,气支所随。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经曰:外气横形,内气止生,盖言此也。何以言之?气之盛,虽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经曰:土形气形,物因以生。夫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葬者,原其起,乘其止。
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
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侯也,若揽而有也。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
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回复终始。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乘气所来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是以君子夺神功,改天命,乘其朗福不旋日。经曰:葬山之法,若呼吸中,言应速也。
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形来而断山不可葬也;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而消已福。
上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斋,若橐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鸾,或腾或盘,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天光发新,朝海拱辰。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四势朝明,五害不亲。十一不具,是谓其次。
外 篇
夫重冈叠阜,群垅众支,当择其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
夫支欲伏于地中,垅欲峙于地上。支垅之止,平夷如掌。故支葬其巅,垅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垅如足。形势不经。气脱如逐。夫人之葬,盖亦难矣。支垅之辨,眩目惑心,祸福之差,侯虏有间。
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葬八风,内秘五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冲和,五土四备。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巧夺造化。
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形如负扆,有垅中峙,法葬其止。经曰:势止形昂,前涧后冈,龙首之藏,鼻颡吉昌,角目灭亡。耳致侯王,唇死兵伤。宛而中蓄,谓之龙腹,其脐深曲,必后世福,伤其胸肋,朝穴暮哭。
夫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千尺之势,宛委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散于地中。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葬也。
夫噫气能散生气,龙虎所以卫区穴。叠叠中阜,左空右缺,前旷后折,生气散于飘风。经曰:腾漏之穴,败椁之葬也。
夫土欲细而坚,涧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夫干如聚粟,湿如割肉,水泉砂砾,皆为凶宅。
夫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形势反此,法当破死,故虎蹲谓之衔尸,龙踞谓之嫉主,玄武不垂者拒尸,朱雀不舞者腾去。
夫以支为虎者,来止迹乎冈阜,要如肘臂,谓之环抱。以水为朱雀者,衰旺系乎形应。忌乎湍激,谓之悲泣。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以返不绝。法每一折,潴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若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经曰;山来水回,贵寿丰财,山囚水流,虏王灭侯。
杂 篇
占山之法,以势为难而形次之,方又次之。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势如巨浪,重岭叠嶂,千乘之葬。势如降龙,水绕云从,爵禄三公。势如重屋,茂草乔木,开府建国。势如惊蛇,屈曲徐斜,灭国亡家。势如戈矛,兵死刑囚。势如流水,生人皆鬼。
形如负扆,有垅中峙,法葬其止,王候崛起。形如燕巢,法葬其凹,胙土分茅。形如侧垒,后冈远来,前应曲回,九棘三槐。形如覆釜,其巅可富。形如植冠,永昌且欢。形如投算,百事昏乱。形如乱衣,妒女淫妻。形如灰囊,灾舍焚仓。形如复舟,女病男囚。形如横几,子绝孙死。形如卧剑,诛夷逼僭。形如仰刀,凶祸伏逃。
牛卧马驰,鸾舞凤飞。螣蛇委蛇,鼋鼍龟鳖,以水别之。牛富风贵。螣蛇凶危。形类百动,葬皆非宜,四应前按,法同忌之。
夫势与形顺者,吉。势与形逆者,凶。势吉形凶,百福希一。势凶形吉,祸不旋日。经曰:地有四势,气从八方。寅申巳亥,四势也。震离坎兑乾坤艮巽,八方也。是故四势之山生八方之龙,四势行龙,八方施生,一得其宅,吉庆荣贵。
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远迩。
夫葬乾者,势欲起伏而长,形欲阔厚而方。葬坤者,势欲连辰而不倾,形欲广厚而长平。葬艮者,势欲委蛇而顺,形欲高峙而峻。葬巽者,势欲峻而秀,形欲锐而雄。葬震者,势欲缓而起,形欲耸而峨。葬离者,势欲驰而穷,形欲起而崇。葬兑者,势欲天来而坡垂,形欲方广而平夷。葬坎者,势欲曲折而长,形欲秀直而昂。
盖穴有三吉,葬有六凶。天光下临,地德上载,藏神合朔,神迎鬼避,一吉也。阴阳冲合,五土四备二吉也。目之巧,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阴阳差错为一凶。岁时之乖为二凶。力小图大为三凶。凭恃福力为四凶。僭上逼下为五凶。变应怪见为六凶。经曰:穴吉葬凶,与弃尸同。
第二节 八篇本(蔡元定删改的《葬书》)
一、气感篇
葬者,乘生气也。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经曰:气感而应,
鬼福及人。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木芽于室,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何以言之,气之盛虽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故藏于涸燥者宜浅,藏于坦夷者宜深。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夫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
丘垅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经曰:土形气行,物因以生。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法也。
二、因势篇
夫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葬者,原其起乘其止。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千尺为势,百尺为形。气来形止是为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候也,若揽而有也。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工,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
三、平支篇
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而钟。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经曰:地有吉气,随土而起,支有止气,随水而比。势顺形动,回复始终,法葬其中,永吉无法。
四、山势篇
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乘其所来,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祸福不旋日。是以君子夺神功
改天命。经曰:葬山法,若呼谷中,言应速也。
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形来,而断山不可葬也。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而消已福。
占山之法,以势为难,而形次之,方又次之。上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斋,若橐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鸾,或腾或盘,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天光发新,朝海拱辰,四海端明,五害不亲,十一不具是谓其次。
五、四势篇
夫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顺俯,形势反此,法当破死。故虎蹲谓衔尸,龙踞谓之嫉主,玄武不垂头者拒尸,朱雀不翔舞者腾去。
夫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迹乎冈阜,要如肘臂,谓之环抱。以水为朱雀者,衰旺系乎形应。忌乎湍激,谓之悲泣。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以返不绝。法每一折,潴而后泄,扬扬悠悠,顾我若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经曰:山来水回,贵寿丰财,山囚水流,虏王灭候。
六、贵穴篇
夫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千尺之势,宛委
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散于地中。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夫噫气为能散生气,龙虎所以卫区穴。叠叠中阜,左空右缺,前旷后折,生气散于飘风。经曰:腾漏之穴,败椁之藏也。夫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夫干如聚粟,湿如割肉,水泉砂砾,皆为凶宅。
盖穴有三吉,葬有六凶,天光下临,地德上载,藏神合朔,神迎鬼避,一吉也。阴阳冲和,五土四备,二吉也。阴阳差错为一凶,岁时之乖为二凶,力小图大为三凶,凭恃福力为四凶,僭上逼下为五凶,变应怪见为六凶。经曰:穴吉葬凶,与弃尸同。
七、形势篇
经曰:势止形昂,前涧后冈,龙首之藏,鼻颡吉昌,角目灭亡,耳致候王,唇死兵伤,宛而中蓄,谓之龙腹,其脐深曲,必后世福,伤其胸肋,朝穴暮哭。夫人之葬盖亦难矣,支垅之辨,眩目惑心。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遐迩。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风,内秘五行。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功夺造化。夫鸾舞凤飞,螣蛇委蛇,鼋鼍鳖龟,以水别之。牛富凤贵,螣蛇凶危,形类百动,葬皆非宜,四应前按,法同忌之。
八、取类篇
夫重冈叠阜,群垅众支,当择其特,大则特小,小是特大,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夫支欲伏于地中,垅欲峙于地上,支垅之止平夷如掌。故支葬其巅,垅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垅如脚。形势不经,气脱如逐。形如仰刀,凶祸伏逃。形如卧剑,诛夷逼僭。形如横几,子灭孙死。形如覆舟,女病男囚。形如灰囊,灾舍焚仓。形如投算,百事昏乱。形如乱衣,妒女淫妻,形如负扆,有垅中峙,法葬其止。王候崛起,形如燕窠,法葬其凹,胙土分茅。形如侧垒,后冈远来,前应回曲,九棘三槐。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势如巨浪,重岭叠嶂,千乘之葬。势如降龙,水绕云从,爵禄三公。势如重屋,茂草乔木,开府建国。势如惊蛇,屈曲歌斜,灭国亡家。势如戈矛,兵死刑囚。势如流水,生人皆鬼。夫势与形顺者吉,势与形逆者凶。势凶形吉,百福希一,势吉形凶,祸不旋日。
第三节 二十篇本《李本芳老师祖传本》
一、生气篇
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二、气感篇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阴。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纲骨,以阴所生之道也。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三、风水篇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四、方法篇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气之盛而流行,而其馀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五、生物篇
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故藏于涸燥者,宜深。故于坦夷者,宜浅。经曰:土行气行,物因以生。
地势以原脉,山势以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候也。若揽而有也。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工,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
六、乘气篇
为土地也,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而终。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回复始终,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七、垅支篇
夫重冈叠阜,群垅众支,当择其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夫垅欲峙于地上,支欲伏于地中,支垅之止,平夷如掌。故经曰:支葬其巅,垅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垅如脚。形势不经,气脱如逐。
夫人之葬也,盖亦难矣,支垅之辨,眩目惑心,祸福之差,候处有间。
八、造化篇
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故葬者原其所始,乘其所止。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浅以乘之,深以取之,辟以通之,阖以固之。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风,内秘五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冲和,五土四备。是以君子夺神功改天命,目力之功,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功夺造化。
九、万乘篇
土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斋。若橐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鸾,或腾或盘,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
天光发新,朝海拱辰,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四势端明,五害不亲,十一不具,是谓其次。
十、五不葬篇
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势来而断山不可葬也;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童断石过独,生新凶,消已福。
十一、论势篇
葬山之法,势为难,而形次之,方又次之。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势如巨浪,重岭叠嶂,千乘之葬。势如降龙,水绕云从,爵禄三公。势如重屋,茂草乔木,开府建国。势如惊蛇,屈曲徐斜,灭国亡家。势如戈矛,兵死刑囚。势如流水,生人皆鬼。势如负扆,有垅中峙,法葬其止。
十二、论形篇
王候应起,形如燕巢,法葬其凹,胙土分茅。形如侧垒,后冈远来,前应曲回,九棘三槐。形如覆釜,其巅可富。形如植冠,永昌且欢。形如投算,百事皆乱。形如乱衣,妒女淫妻。形如灰囊,灾舍焚仓。形如覆舟,女病男囚。形如横几,子灭孙死。形如卧剑,诛夷逼僭。形如仰刃,凶祸伏逃。牛卧马驰,鸾舞凤飞,螣蛇委蛇鼋鼍鳖龟,以水别之。牛富凤贵,螣蛇凶危,形如百动,葬者非宜,四应前按,法同忌之。
十三、势与形篇
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与形顺者吉,势与形逆者凶。势凶形吉,百福希一。势吉形凶,祸不旋日。千尺之势,宛委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散于地中。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
十四、败椁篇
盖噫气为能散生气,龙虎所以卫区穴。叠叠中阜,左空右缺,前旷后折,生气散于飘风。经曰:腾漏之穴,败椁之藏也。
十五、吉藏篇
经曰: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前亲后倚,为吉藏也。
十六、四势篇
经曰:地有四势,气从八方。故砂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蜓,白虎顺俯。形势反此,法当破死。故虎蹲谓之衔尸,龙踞谓之嫉主,玄武不垂者拒尸,朱雀不舞者腾去。
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遐迩。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迹乎罔阜,要如肘臂,谓之环抱。
十七、朱雀篇
以水为朱雀者,衰旺系乎形应,忌乎湍激。谓之悲泣。
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法每一折,储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
十八、土质篇
经曰:山来不回,贵寿丰财。山囚水流,虏王灭侯。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干如穴粟,湿如割肉,水泉砂砾,皆为凶宅。
十九、三吉六凶篇
经曰:穴有三吉,葬有六凶。藏神合朔,神迎鬼避,一吉也。阴阳冲和,五土四备,二吉也。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
阴阳差错为一凶;岁时之乖为二凶;力小图大为三凶;凭持福力为四凶;僭上逼下为五凶;变应怪见为六凶。经曰:穴吉葬凶,与弃尸同。
二十、总论篇
经曰:势止形昂,前涧后冈,龙首之频,鼻颡吉昌。角自灭亡,耳致候王。唇死其伤。宛而中蓄,谓之龙腹,其脐深凹,必后世昌。伤其胸肋,朝穴其哭,是以祸不旋日,经曰:葬山之法,若乎谷中,官应速也。
第四节 长篇本《地理直指原真录本》
葬者,乘生气也。夫阳阴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圣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气之盛虽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故藏于涸燥者宜浅,藏于坦夷者宜深。经曰:土行气行,物因以生。
地势原脉,山势以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候也,若揽而有也。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工,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
为上地也,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回复终始。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夫重冈叠阜,群垅众支,当择其特。大则持小,小则持大。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
夫支欲伏于地中,垅欲峙于地上。支垅支止,平夷如掌。故经曰:支葬其巅,垅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垅如足。形势不经,气脱如逐。夫人之葬,盖亦难矣。支垅之辨,眩目惑心,祸福之差,候虏有间。形如覆舟,女病男囚。形如横几,子灭孙死。形如卧剑,诛夷逼僭。形如仰刃,凶祸伏逃。牛卧马驰,鸾舞凤飞,腾蛇委蛇鼋鼍鳖龟,以水别之。牛富凤贵,螣蛇凶危,形如百动,葬者非宜,四应前按,法同忌之。
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与形顺者吉,势与形逆者凶。势凶形吉,百福希一。势吉形凶,祸不旋日。千尺之势,宛委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散于地中。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
盖噫气为能散生气,龙虎所以卫区穴。叠叠中阜,左空右缺,前旷后折,生气散于飘风。经曰:腾漏之穴,败椁之藏也。
经曰: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前亲后倚,为吉藏也。
经曰:地有四势,气从八方,故砂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蜓,白虎顺俯。形势反此,法当破死。故虎蹲谓之衔尸,龙踞谓之嫉主,玄武不垂者拒尸,朱雀不舞者腾去。
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遐迩。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迹乎冈阜,安如肘臂,谓之环抱。
以水为朱雀者,衰旺系乎形应,忌乎湍激。谓之悲泣。
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以返不绝。法每一折,储而后流,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
经曰:山来水回,贵寿丰财。山囚水流,虏王灭侯。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乾如穴栗,湿如割肉,水泉砂砾,皆为凶宅。
经曰:穴有三吉,葬有六凶。藏神合朔,神迎鬼避,一吉也;阴阳冲和,五土四备,二吉也;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阴阳差错为一凶;岁时之乘为二凶;力小图大为三凶;凭持福力为四凶;僭上逼下为五凶;变应怪见为六凶。经曰:穴吉葬凶,与弃尸同。
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故葬者原其所始,乘其所止,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浅以乘之,深以取之,辟以通之,阖以固之。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风,内藏五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冲和,五土四备,是以君子夺神功改天命。经曰:目力之功,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功夺造化。
土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斋。若橐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鸾,或腾或盘,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
天光发新,朝海拱辰,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四势端明,五害不亲,十一不具,是谓其次。
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势来而断山不可葬也;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消已福。
葬山之法,势为难,而形次之,方又次之。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势如巨浪,重岭叠嶂,千乘之葬。势如降龙,水绕云从,爵禄三公。势如重屋,茂草乔木,开府建国。势如惊蛇,屈曲徐斜,灭国亡家。势如戈矛,兵死刑囚。势如流水,生人皆鬼。
形如负扆,有陇中峙,法葬其止。王侯屈起,形如燕巢,法葬其凹,胙土分茅。形如侧垒,后冈远来,前应曲回,九棘三槐。形如覆釜,其巅可富。形如植冠,永昌且欢。形如投算,百事皆乱。形如乱衣,妒女淫妻。形如灰囊,灾舍焚仓。
经曰:势止形昂,前涧后冈,龙首之频,鼻颡吉昌。角目灭亡,耳致侯王,唇死其伤。宛而中蓄,谓之龙腹,其脐深凹,必后世昌。伤其胸肋,朝穴暮哭,是以祸不旋日。经曰:葬山之法,若乎谷中,官应速也。
第五节 长篇本《地理正宗》录本
(《古今图书集成》录本同)
郭璞古本葬经
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丘垅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何以言之?气之盛,虽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故藏于涸燥者宜浅,藏于坦夷者宜深。
此言以中明堂为浅深之准则。山龙之明堂常深,平地之明堂常浅。涸燥指山龙言,坦夷指平地言。
经曰:土形气行,物因以生。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侯也,若揽而有也。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回复终始。法葬其中,永吉无凶。夫重冈叠阜,群垅众支,当择其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夫支欲伏于地中,垅欲峙于地上。支垅支止,平夷如掌。故经曰:支葬其巅,垅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垅如足。形势不经,气脱如逐。夫人之葬,盖亦难矣。支垅之辨,眩目惑心。
垅言其老也,支言其嫩也。老忽变嫩,嫩忽变老,所以眩目惑心也。
祸福之差,侯虏有间。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故葬者原其所始,乘其所止。审其所废,择其所相。
辅也,即缠护夹从也。龙怕孤单,故须夹辅。
避其所害,浅以乘之,深以取之,开以通之,阖以固之。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风,内秘五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冲和,五土四备,是以君子夺神功改天命。经曰:目力之功,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功夺造化。土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
伏连自天,水波马驰,言势来若奔龙,若其来也。形止若尸,冗若其止也。
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斋。若橐之鼓,言气之吸也。
若器之贮,言气聚而不散也。
若龙若鸾,或腾或盘,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天光发新,明堂开也。
朝海拱辰,言臂水虽万派,同归于海。星虽偏天,必拱北辰。例众水皆为穴用,诸山皆拱此龙。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四势端明,五害不亲,十一不具,是谓其次。
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势来而断山不可葬也;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消已福。
葬山之法,势为难,而形次之,方又次之。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势如巨浪,重岭叠嶂,千乘之葬。势如降龙,水绕云从,爵禄三公。势如重屋,茂草乔木,开府建国。势如惊蛇,屈曲徐斜,灭国亡家。势如长矛,兵死刑囚。势如流水,生人皆鬼。形如负扆,有垅中峙,法葬其止。王侯应起,形如燕巢,法葬其凹,胙土分茅。形如侧垒,后冈远来,前应曲回,九棘三槐。形如覆釜,其巅可富。形如植冠,永昌且欢。形如投算,存事昏乱。形如乱衣,妒女淫妻。形如灰囊,灾舍焚仓。形如覆舟,女病男囚。形如横几,子灭孙死。形如卧剑,诛夷逼僭。形如仰刃,凶祸伏逃。牛卧马驰,鸾舞凤飞,螣蛇委蛇,鼋鼍鳖鱼,以水别之。牛富凤贵,螣蛇凶危,形如百动,葬者非宜,四应前按,法同忌之。
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与形顺者吉,势与形逆者凶。势凶形吉,百福希一。势吉形凶,祸不旋日。千尺之势,宛委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散于地中。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盖噫气为能散生气,龙虎所以卫区穴。叠叠中阜,左空右缺,前旷后折,生气散于飘风。经曰:腾漏之穴,败椁之藏也。经曰: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前亲后倚,为吉藏也。
后倚其园,分也。前亲其尖,合也。言后要有分,前要有合也。
经曰:地有四势,气从八方。故砂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蜓,白虎顺俯。形势反此,法当破死。故虎蹲谓之衔尸,龙踞谓之嫉主,玄武不垂者拒尸,朱雀不舞者腾去。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遐迩。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迹乎罔阜,安如肘臂,谓之环抱。以水为朱雀者,衰旺系乎形应,忌乎湍激,谓之悲泣。朱雀源于生气,源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以返不绝。法每一折,储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经曰:山来水回,贵寿丰财。山囚水流,虏王灭侯。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乾如穴栗,湿如割肉,水泉砂砾,皆为凶宅。
经曰:穴有三吉,葬有六凶。藏神六朔,神迎鬼避,一吉也;阴阳冲和,五土四备,二吉也;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阴阳差错为一凶;岁时之乖为二凶;力小图大为三凶;凭持福力为四凶;僭上逼下为五凶;变应怪见为六凶。经曰:穴吉葬凶,与弃尸同。经曰:势止形昂,前涧后冈,龙首之频,鼻颡吉昌。角目灭亡,耳致侯王。唇死其伤。宛而中蓄,谓之龙腹,其脐深凹,必后世昌。伤其胸肋,朝穴其哭,是以祸不旋日。经曰:葬山之法,若乎谷中,言应速也。
第三章 对《葬书》原文的探讨
第一节 蓝本的选定
探讨晋,郭璞撰《葬书》的原著文,如何着手呢?首先应该在诸种版本的《葬书》中选出蓝本来。
所谓蓝本即底本,就是首次用来探讨诸版本《葬书》与郭璞原著《葬书》较为接近或可靠的《葬书》版本。《四库全书》说:“《葬书》经方士增饰有二十篇之多,经蔡元定删去十二篇存其八篇,复经吴澄整删为三篇”。据此,吴澄删的《三篇》版和蔡元定删去十二存其八的《八篇》版都不可以作为蓝本。因此,蓝本只能在李本芳《祖传本》版,即《二十篇》本和《地理原真》录本的长篇本,二者来选其一。
《祖传本》全文共计一千六百一十九字,《地理直指真原》录本,全文共计一千六百一十七字,少于《祖传本》“藏也”二字,二者的文序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有些文句的个别字及其字义不同而已。这种差异,从郭璞的博学多才,从《葬书》的主旨“乘生气”,不难理解应选定李本芳老师的《祖传》版本为此次探讨郭璞原著《葬书》的蓝本了。
除此,即除《祖传本》和《直指原真》版本之外,是否还有其它的《葬书》版本可作探讨郭璞原著的蓝本呢?
可以肯定是没有的,《四库全书》收录的《三篇本》是钦定的,是清代较开明的乾隆皇帝在全国范围内由拔萃的大文豪纪昀等所编撰收录的,应该是“标准”本,或“改善”本。可是《三篇本》和《八篇本》都是杂乱无章。经详细审阅诸种版本的内容,无论是钦定的《三篇本》,还是蔡元定的《八篇本》,抑或李本芳祖传的《二十篇本》以及《地理直指原真》收录的《长篇本》,它们的核心内容都是蓝本的一千六百余字,都有这一千六百余字所组成的文句调前、折后、分篇、并篇罢了。因而郭璞原著《葬书》决不可能逃出这一千六百余字的范围。
第二节 探讨郭璞《葬书》取与舍的标准
众所周知,撰写文章是有主题的。探讨郭璞《葬书》原著,首先就要掌握《葬书》的主题。诸种版本《葬书》,开章都是说:“葬者,乘生气也”。因此,凡属符合葬乘生气文意的文句,就应当保留起来,考虑其取舍问题,凡属不符合葬乘生气文意的文句,就可以大胆的删掉。这就是探讨《葬书》原著最主要的取舍标准。不仅探讨《葬书》原著是这样,我们做老师的批阅学生的文章,或者是评论其它某篇文章的好坏,都是这样做。
其次是文章的风格问题,每篇文章的风格表现了作者的文化程度和作者的个性。这也和人的指纹一样,某人有某人的指纹,一千,一万或无数的人有无数人的指纹,决不会有相同的。撰写文章,即使一亿的作者而共一道命题,文章内容可能是相同,都符合主题,但叙文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文序,绝对不会完全相同。因此郭璞《葬书》原著,有郭璞的文章风格。蔡元定删去十二存其八篇《葬书》,有蔡元定的文章风格。吴澄删定的三篇《葬书》,有吴澄的文章风格。郭璞、蔡元定、吴澄各有其文章风格。
《晋书》说,郭璞注有《尔雅》、《三苍》、《山海经》等,并撰写了许多诗词,如《游仙诗》、《江赋》等。可肯定他是一个学问渊博的人,所以从诸种版本的的文章风格也不难找出郭璞《葬书》的郭璞原著。
第三节 《蓝本》与《三篇本》的比较
收录的《三篇》版本有两种:
其一,《四库全书》收录版本,这种版本占大多数。经亮相有的《四库全书》本、《图书集成新编》本、《古代风水术注评》本。
其二,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地理正宗本》,这种版本除与前者原文相同外,另加有注文,注文的撰者姓名不明,很显然这种注文可以不列入考究郭璞原著《葬书》的内容。致于郭璞原著《葬书》的释意如何,在后面将有详细的论述,因此,本节只作《蓝本》与《四库全书》本的比较。
一、《三篇》本有,而《蓝本》没有的文句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
寅申巳亥四势也,震离坎兑乾坤艮巽八方也。是故四势之山生八方之龙,四势行龙,八方施生,一得其宅,吉庆荣贵。
夫葬乾者,势欲起伏而长,形欲阔厚而方。葬坤者,势欲连辰而不倾,形欲广厚而长平。葬艮者,势欲委蛇而顺,形欲缓而起,形欲耸而峨。葬离者,势欲驰而,形欲起而崇。葬兑者,势欲天来而坡垂,形欲方广而平夷。葬坎者,势欲曲折而长,形欲秀直而昂。
二、二者都有而互异的文句
《三篇》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蓝本》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三篇》土形气形,物因以生。
《蓝本》土行气行,物因以生。
《三篇》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阴和阳,土高水深,郁草茂林……
《蓝本》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阴和阳工,土厚水深,郁草茂林……
《三篇》乘其所来,审其所废……
《蓝本》原其所始,乘其所止,审其所废……
《三篇》葬山之法,若呼吸中,言应速也。
《蓝本》葬山之法,若乎谷中,官应速也。
《三篇》上地之山,若伏若连。
《蓝本》土地之山,若伏若连。
《三篇》四势朝明。
《蓝本》四势端明。
《三篇》群垅众支。
《蓝本》群龙众支。
《三篇》大则特小,小则特大。
《蓝本》大则特小,小则特大。
《三篇》侯处有间。
《蓝本》侯处有间。
《三篇》龙首之藏。
《蓝本》龙首支频。
《三篇》唇死兵伤。
《蓝本》唇死其伤。
《三篇》其脐深曲。
《蓝本》其脐深凹。
《三篇》必后世福。
《蓝本》必后世昌。
《三篇》朝穴暮哭。
《蓝本》朝穴其哭 。
《三篇》干如聚栗。
《蓝本》干如穴栗。
《三篇》泽于相衰。
《蓝本》泽于将衰。
《三篇》贵寿而财。
《蓝本》贵寿丰财。
《三篇》灭亡家国。
《蓝本》灭国亡家。
《三篇》阴阳冲合。
《蓝本》阴阳冲和。
三、文序
二者的文句分段组合以及序文的次序,以《蓝本》为佳,《三篇》本是前后矛盾,欠通顺。
四、评定:
一、《三篇》:“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是错误的论点,严重的违背了《葬书》的主旨“乘生气”。给中国风水的发展引入了岐途。
生气是否乘风则散呢?首先我们来理解甚么是生气?
郭璞《葬书》说:“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又说:“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又说:“阴阳冲和,五土四备。土行气行,物因以生”,说明了四点:
①所谓生气,即是阴阳气,即是《周易》说的“太极生两仪”的两仪,即是《辩证唯物论》说的事物内在对立面,也即是《矛盾论》说的矛盾双方。它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在地球世界是处在地球中(地中),发而生乎万物,是处在每个万物中。
②生气的组成,是土和水(土生气,气生水),所谓五土,是古人把所有元素(包括没有发现的在内)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类,不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或其它的五色土。以现代话来说,所谓生气,就是元素和水。元素属阳、水属阴,故而生气,即是阴阳气。
③生气发展运动变化于地球中(行乎地中),发而生乎地(表)外的万物,因而构成了地球万物的物质世界。
④生气之所以生万物,是由于春夏秋冬,东南西北,恒有的所有元素(五土四备)的内在对立面五土和水(阴阳)相互的斗争(冲)统一(和)的反复过程,产生万物(物因以生)。具体的,形象的说:所谓生气就是向日葵所以生长向日并繁殖之气。
何谓风?
前面说过“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即是“行乎地中”的生气,盈而外溢,或聚气不良,或受外力影响由地(球)中噫噎到地(表)外的扩散的生气(空气)就成为风。气是否乘风则散?
很显然,生气是不可能乘风,因为生气是行乎地(球)中的。而风,虽然也是生气,而是生气噫噎到地(表)外扩散的生气。属于生气生万物之一。如果行乎地(球)中的生气跑到地(表)外去乘风,虽属生气的范畴,但不称为生气了,而是成为风(流动的空气)。那么只有可能风乘风,生气是不可能乘风的。所可以散的,也是风,而散不掉地中的生气。
“界水则止”,也是谬论。
郭璞《葬书》说的是“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并没有说“过水或界水所以止生气”。因为生气是普遍存在的,是不断的永恒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地球世界为生气所构成,“界水”的水也属生气的范畴。界水怎么可能止生气呢?道理很简单,如果界水止住了生气,对岸岂非没有万物了吗?
因此,“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谬论,应毫无疑问的删掉。以恢复郭璞《葬书》原貌。
二、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
所谓势,是生气即阴阳气相互斗争运动的现象,是动态,如“若水之波,若马之驰”的“波”与“驰”称之谓势。形,是生气运动变化静止的现象,是静态。如尖齐高耸,方圆秀丽,乳钳突凹……等。因此“势来形止”是不对的,因为是势止成形,并非是因形而势止。“是谓全气”是多余的。因为生气只有强弱盛衰之别,没有什么全气,半气,或三分之一气的区别。观形察势也不可能知道生气的全气或是半气。生气是普遍存在的,那怕是人死之后或烧成了骨灰,生气仍然存在,只能说明生气的变化,不能说明生气的多少,是全气或半气。
因此这四句也应删掉。
三、“寅申巳亥四势也,震离坎兑乾坤艮巽八方也”。
《葬书》说的“四势”,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东南西北也不可以称为四势,只可以称为四方。因为势是生气正处于变化运动的现象。因而青龙“蜿蜒”。与龙“踞”,白虎“顺兆”与“虎蹲”,朱雀“翔舞者”与“不舞者”,玄武“垂头”与“不垂者”,都是生气的运动变化现象,所以称为四势。寅申巳亥是火水金木四局的长生位,或称长生宫,不可以称为四势。
坎离震兑乾艮巽称八方是对的,但这句是承寅申巳亥四方而来,不可孤独存在,因此,这两句文句,也应删掉。
四、“是故四势之山生八方之龙,四势行龙,八方施生,一得其宅,吉庆荣贵”。
这样俗而陋欠通顺的文句就与郭璞《葬书》承接不上。
而且所谓四势之山,无疑是指寅申巳亥四山。前面说过寅申巳亥是四局的长生宫,即火龙(局)的长生在寅,水龙的长生在申,金龙的长生在巳,木龙的长生在亥。即使是长生宫可以生龙,也不可以生八方之龙,因为一卦三山即三龙,是不同属性的,如巽卦辰属土,巽属木已属火,因此,“四势之山生八方之龙”是欠通的,应予删掉。
五、“夫葬乾者,势若起伏而长,形若润厚而方”。乾在这里应作何解释?乾为天?乾为父?乾性刚?乾属金?看情况乾以属金为主。势若起伏,非但是葬乾,任何来龙的势都要求起伏,起伏是表现来龙的势大而强。起伏而长的势,只能说明势缓而不急,不可以说明是乾父,乾天、乾刚或乾金的势。《葬书》说:“势与形顺者吉”。即是说有什么势则有什么形,如势大而猛,则势止后现形为凸,亦即“宛而中蓄,谓之龙腹”是也。反之,如现形为凹,则属于“势与形逆”主凶。葬乾者,起伏而长的势,静止后成形表现“润厚”则是“势与形顺”。如何能说明主“方”呢?
六、“葬坤者,势欲连辰而不倾,形欲广后而长平”。
坤为地,为母,性柔,属土。势欲“连辰”作何解释呢?辰者,震也,伸也,时也(时辰),日也(日辰),星辰也,北辰(天枢)也,元辰也(命理学)。风水术语:“水流辰”,就是什么来就什么去的意思。“势欲连辰,而不倾”就是说:什么势来就什么势持续下去,而不可歪斜或倾斜了。如此,并没有说明“坤”的特性欲持什么势。这与后句“形欲广厚而长平”固定的形就前后不相呼应,承接不上了。
不仅如此,其余葬艮者,葬巽者,葬震者……所说的势与形都是信口开河,文意不通。
再者乾坤艮巽坎震兑离是八方,每一方管辖了周天的八分之一。无论是乾或坤或艮……的范围内不知有若干龙脉,这些龙脉的势和形都是划一不二的吗?
因此,自“葬乾者”起至“葬坎者”止,全文应予删去。
七、“五气行乎地中与生气行乎地中”
五气是指金木水土五行之气。生气,是指阴阳二气,在《葬书》有全面的具体概念,而且其主旨说的是葬乘生气,虽然没有提及“五气”二字,但提及了“五土四备”的五土,暗中也说明了阴阳二气中各有五气。在我国古人,无论是医界,地理术界,命理界……都称为阴阳五行。因此,阴阳与五行是不可分割的,提阴阳其中则含五行,提五行也即含阴阳,所以称五气与称生气本是一码事。但是《葬书》开卷说的是生气,不是称五气,所以应该以称“生气,行乎地中”为当。
八、“土形气形,物因以生”与“土行气行,物因以生。”
形,形象也,形容也,形体也,现也,形势也。行,行走也,往也,去也,返也,皆行也。道也,五行也,语也,行言也。
不难理解,这两句是说明发生万物的因果关系。土行(形)气行(形)是因,发生万物是果。就是说世界万物是如何发生的呢?《三篇》说是由土的形象和气的形象,或土的形体和气的形体而产生万物。是解释不了的。《蓝本》说的“土发生变化(行),生气也随着发生运动变化,而产生世界万物”。因此《葬书》原著,应为“土行气行”,而不是“土形气形”。
九、《三篇》“……来积止聚,冲阴和阳……”。
《四库注》来山凝结其气,积而不散。止水融会其情,聚而不流。斯乃阴阳交济,山水冲和也。
按:释文与原文似首尾不相吻合。“来积止聚”句,叙文不雅,决非郭璞文词。止水聚而不流,限指穴前湖泊或池沼。“冲”阳,“和”阴,必须有第三者来“冲”、来“合”,不能说明生气的斗争统一达到山水冲和。
《蓝本》“……积止聚冲,阴和阳工……”
拙作《中国罗盘四十九层详解》行龙像这样积止(统一)聚冲(发生新的斗争),达到阳和阴工(新的斗争统一,即阴阳冲和)。
按:生气是存在于地球的,以致于近地球太空的每一个角落,即普遍存在于宇宙。无论是银河系抑或太阳系及宇宙的所有星球以及星球上的和星球与星球间的万物都是生气所生,总而言之,宇宙万物都是生气内部斗争统一组合的。宇宙间生气自我斗争统一的过程以及统一组合的不同成份,因而形成了宇宙间各个事物不同的个性本质。郭璞《葬书》的乘生气,即郭杨曾古法地理术的乘生气,就是乘适合于地理术阴阳宅选址(点穴)的旺盛的生气。《葬书》说“土为气之母,气为水之母。就是通过观土(龙脉)察水而取得。由于选址(点穴)的要求(即个性)不同,所以必须在“生气生水”之处,即自随龙水发源之处开始,这就是《蓝本》所说的“原其所始”。而在“乘其所止”之处选址(点穴)。《三篇》仅说“乘其所来”,则生气任何地点都有生气来。亦即任何地点都可以选址(点穴)了。因此,应以《蓝本》的“源其所始,乘其所止”为正确。即以“积止聚冲,阴和阳工”为正确。
十、《三篇》“上地之山”,在《蓝本》是“土地之山。按:《三篇》上地之山……(下接)若万乘之尊也。”以“上地”为妥。《蓝本》土地之山,土,释为垅龙,地释为平地龙。而上文是支垅之辨。因此,“土地之山”也妥。二者以“上地之山”连接下文为善。
十一、《三篇》“四势朝明”,在《蓝本》为“四势端明”。按:四势端明,说明了前后左右的山和水要求端壮明丽。应以“四势端明”为善。
十二、《三篇》“群垅众支”,在《蓝本》是“群龙众支”。按:垅,支,说的是山地龙与平地龙。龙,支,有可能把支释为龙的分支。因此,应以《三篇》的“群垅众支”为善。
十三、《三篇》“大则特小,小则特大”。在《蓝本》是“大则持小,小则持大”。
按:大则特小,小则特大的含义应该是众支大的应选其特小的,众支小的应择其特大的。以葬乘生气来说,宜以生气旺盛与否为准的,不以来龙或分支的大小来区别优劣,因此,此二句应待《葬书》考证后再考虑删或取的问题。《三篇》的大而特小,小则特大。是文意欠通的。
十四、《三篇》“侯虏有间”,在《蓝本》是“侯处有间”。
按:《三篇》“祸福之差,侯虏有间”,侯,是五等爵,即公、侯、伯、子、男的第二位。虏,是俘虏或指奴隶,下等人。其意是:是祸还是福,分别于王侯与奴隶之间。其意尚通。
《蓝本》“夫人之葬,盖亦难矣。支龙之辨,眩目惑心,祸福之差,侯处有间”,侯,是等侯,怀疑。处,是处决,果断。其意是:葬法是很难的,山地龙和平地龙,眩目惑心,难以分辨,是祸是福,在于辨别垅支的怀疑与果断之间。
二者,应以《三篇》的“侯虏有间”较为妥善。
十五、《三篇》龙首之藏,而《蓝本》是龙首之频。
按:《三篇》之外篇中云:“……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形如负 ,有垅中峙。法葬其止。经曰:势止形昂,前涧后冈,龙首之藏……”
其意是,势如有许多的龙(万马)自云霄奔腾而降,势止后而成的形,有像屏风样的垅龙横嶂于中。《经》说:凡势止后,其形昂贵,前面是涧,后山是冈,龙头就藏于此。如此的构文,显然是不通的。
如此万马奔腾而自天而下的龙脉被负扆似的垅龙挡住,其势止在负扆垅中峙的垅上。“法葬其止”即点穴于陇上。与势止形昂,前涧后冈发生了什么关系呢?而且负扆的垅中峙,并非是“形昂”。又什么才算是山脉的龙头呢?如此的势和形,是龙头藏身显露呢?还是收藏隐没呢?无法得到合逻辑的释意。
《蓝本》是在总论篇中说:“ 经曰:势止形昂,前涧后冈,龙首之频……”。
其意是,《经书》说:来龙奔腾的势静止后(势止)。其龙形表现得生气旺盛而高贵(形昂),必定穴前是诸水会聚(前涧),而穴后是禽伏兽蹲的山冈(后冈)。龙的起祖(龙首)就分支(之同支)很多(频,频繁,很多)……。
二者释意相较,当以《蓝本》“龙首之频”为善。
十六、《三篇》“唇死兵伤”,《蓝本》是“唇死其伤”。
按:唇死兵伤,《地理正宗》释:葬在龙唇大凶。《四库全书》释:唇言浅薄,所以有侯王兵伤之别。《古代风水术注评》释:像龙唇的地形可能导致兵伤。
唇死其伤,拙作《中国罗盘四十九层详解》释:要禁忌的是震惊龙脉,戕害扩散生气。其,同忌。唇,震惊也。死,震惊致死。伤,戕害,损伤,扩散。
二者相较,应以《蓝本》“唇死其伤”为正。
十七、《三篇》“其脐深曲”,《蓝本》是“其脐深凹”。
按:深浅、高低、厚薄、凸凹是表现立体关系。曲直、弯环是表现平面关系,脐只有深浅,凸凹的区别没有曲直弯环的现象。因此,应以《蓝本》“其脐深凹”为正确。
十八、《三篇》“朝穴暮哭”,《蓝本》是“朝穴其哭。”
按:朝穴暮哭,其意是早晨(朝)穴场,晚(暮)上要哭。《四库全书》释:“言其应之速也”,都不通。
朝穴其哭,《中国罗盘四十层详解》释:其,同忌。朝穴的砂水,所忌的是险邪悲哭。
二者以《蓝本》“朝穴其哭”为正。
十九、《三篇》“泽于相衰”,《蓝本》是“泽于将衰”。
按:泽于相衰的相是错别字,应是“泽于将衰”。
二十、《三篇》的“必后世福”与《蓝本》的“必后世昌”,《三篇》干如聚栗与《蓝本》干如穴栗,《三篇》的“灭亡家国”与《蓝本》的“灭国亡家”,《三篇》阴阳冲合与《蓝本》阴阳冲和。
按:二者均可,但以《蓝本》文句较为习惯。
第四节 《蓝本》与《八篇》本的比较
《四库全书·葬书提要》说“……方技之家竞相粉饰,遂有二十篇之多,蔡元定病其芜杂,为删去十二篇,存其八篇……”。似此,《蓝本》的二十篇,可能就是蔡元定病其芜杂为删去十二篇,存其八篇《八篇》本。假若不是的话,我四十年来,遍阅了许多种版本的《葬书》,却未发现除此之外的版本的《葬书》。因此,只能就其两者来进行核对和比较。
一、篇目的异同
《蓝本》二十篇的篇目是:
1、生气篇 2、气感篇 3、风水篇
4、方法篇 5、生物篇 6、乘气篇
7、垅支篇 8、造化篇 9、万乘篇
10、五不葬篇 11、论势篇 12、论形篇
13、势与形篇 14、败椁部篇 15、吉藏篇
16、四势篇 17、朱雀篇 18、土质篇
19、三吉六凶篇 20、总论篇
《八篇》版八篇的篇目是:
1、气感篇 2、因势篇
3、平支篇 4、山势篇
5、四势篇 6、贵穴篇
7、形势篇 8、取类篇
二者相较,篇目名相同的有:气感篇、形势篇、四势篇三个篇目。龙支篇相似的有:龙支篇与平支篇,贵穴篇与吉藏篇,论势篇与因势篇三个篇目。其内容有些相同的有论形篇与取类篇,山势篇与造化篇二个篇目。
《蓝本》二十篇,除去八篇,被蔡元定删去十二的篇目是:生气篇、风水篇、方法篇、生物篇、乘气篇、万乘篇、五不葬篇、败椁篇、朱雀篇、土质篇、三吉六凶篇、总论篇。
其实,上述的对照是似是而非,有的是篇目相同而内容不同。有的是篇首文句同,而内容皆非。
例如:《蓝本》的形势篇说的是势与形的关系。其云:“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与形顺者吉,势与形逆者凶。势凶形吉,百福希一。势吉形凶,祸不旋目……”。而《八篇》本的形势篇专论形,而不论势,而且是误解《蓝本》的总论篇。其云:经曰:势止形昂、龙首、龙鼻、龙颡、龙角、龙目……等。与势有关的仅仅是“鸾舞”“凤飞”而已。而且篇中还包含了三吉六凶的内容。在三吉中只说了二吉,遗漏了一吉。
《八篇》本的八篇篇目与内容,大都是牛头不对马嘴的。
二、删去十二篇的内容。
蔡元定病其芜杂,将二十篇之多《葬书》删去了十二篇而存其八篇,是不是事实呢?不是的。蔡元定是将《葬书》全文中的文句,调前撤后,删去了十二个篇目,存其八个篇目,并非把二十篇中所谓“芜杂”的删去了。详细的核对一下,就可以知道了。
《蓝本》二十篇,计三百七十二句语句,共计一千六百一十七字。而《八篇》本是三百四十九句,共计一千五百零七字。
二者相抵,蔡元定所谓“病其芜杂”而删去的十二篇,文句仅仅是二十三句,文字是一百一十个字。其中《八篇》本中遗漏了“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一十九字。实际是删去了二十三句,九十一个字。即:
“藏也”,“浅以乘之,深以取之,开以通之,合以固之”。“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前亲后倚,为吉藏也”。“经曰:地有四势,气从八方”。“目力之功,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祸福之差,侯虏有间”。“阴阳冲合,五土四备”。及“经曰”二十三句,八十四个字,加上夫、盖、故等共七字,合计删去了九十一个字,而且被删去的,并非病其芜杂,而是较为重要的文句(详后)。
这就是蔡元定删去十二篇的整个内容。
三、二者似同而非的文句
《八篇》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蓝本》则为砂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
《八篇》干如聚栗。《蓝本》干如穴栗。
《八篇》唇死兵伤。《蓝本》唇死其伤。
《八篇》朝穴暮哭。《蓝本》朝穴其哭。
按:这些文句,详前《蓝本》与《三篇》本的比较。
四、被删去文句的评定
1、藏也
按:《葬书》许多的版本中都没有“藏也”二字,唯李本芳先生的祖传本,即《藏本》多此藏也二字。
葬者的葬,其含义仅是对死者的埋葬,即是专指埋葬死者的阴宅风水。而“藏”的含义是收藏、储存、隐匿、暂避或暂息。则除阴宅外,还包括了阳宅风水。事实上,在撰《葬书》的年代即东晋,早就有了阳宅没有阴宅的。《葬书》文中的“开府建国”及“灭国亡家”指的也是阳宅。而且还有“吉藏也”“败骨之藏也”等含有藏字的文句。在古代和近代的阳宅建筑上如故宫及民间的宗祠,寺观等,都是依照郭杨曾古法风水术法建筑的。因此,不管郭璞原著《葬书》有无藏也二字,加上去是有利无弊的。
2、浅以乘之,深以取之,辟以通之,盖以固之。
按:《蓝本》原文是“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故葬者,原其所始,乘其所止。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浅以乘之,深以取之。辟以通之,阖以固之。
其释意是,山,指来龙。来龙的来势险要,必是有吉穴。葬,点穴在群龙所会之处,亦诸水会聚之所。故而葬法要原随龙水的源头祖山始,乘其龙尽气钟,亦即势止形昂之处。审择其废相(废,背也凶也。相,迎也吉也),吉者取之,凶者废之或避之。
生气因土行气行而来,有浅来有深来,当浅来葬浅,深来葬深,必须浅深恰当。对闭塞生气的要开通。如穴场是土而井底是石,当培土以开通生气。聚积如闭户的生气要稳固防止其扩散,即防止噫而成风。
如此重要的文句,岂可被蔡元下删去。
3、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前亲后倚,为吉藏也。
按:此五句是蔡元定删去的语句,其含义并未脱离乘生气,并非驳杂之句,应于保留,唯前二句,即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在《蓝本》为重复句。此二句的含义是说明什么称为势和什么称为形。前面既已说明了, 理应不必重复。但此二句之后,接的是“势来形止,前亲后倚,为吉藏也”。在“势来形止”之前应当有所文句加以说明,如果改为“千尺之势,百尺之形”较为完善。
4、经曰:地有四势,气从八方。
按:此三句在《蓝本》是叙述四势篇的首文。即经曰:地有四势,气从八方。故砂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由此看来,无论是在文意或在语气上,都不应删去。
5、目力之功,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
按:此四句在《蓝本》也出现二次,但前面说的是葬法,后面说的是三吉之一。所以也不应删去。
6、其余“祸福之差,侯虏有间”,“阴阳冲和,五土四备”。在前面已有按语,就不必重复了。
第五节 《蓝本》与《长篇》本的比较
所谓《长篇》本,就是指没有分篇的版本。这种版本有两种,即《地理直指原真》录本和《地理正宗》录本(转录《古今图书集成·古本葬经》)。兹就这三种版本一并依文序进行比较。
一、全文的比较
1、《蓝本》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原真》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正宗》葬者,乘生气也。
按:以有“藏也‘二字为完善。
2、《蓝本》……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原真》……行乎地中而为生气。
《正宗》……行乎地中而为生气。
按:《葬书》说:“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行乎地中谓之(而为)生气”。其意是,阴阳二气,噫噎扩散的为风,变化升起的为云……在地中运动变化的称为(谓之),成为(而为)生气。称为,成为均可。
生气本存在于宇宙的每一角落,即生气普遍存在于宇宙。宇宙万物皆为生气所生。生气的概念,其与万物的界限是阴阳气行乎地中的称为生气。不行乎地中的,即在地表层外的,就称为万物。
3、《蓝本》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原真》圣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正宗》丘垅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按:
(一)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的。最先的是古代的风水师,不一定是圣人。因此应以古人为宜。
(二)生气是行乎地中的,又为土所生。因此凡属地中皆有生气,不限于丘垅之骨,冈阜之支。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在前面已批判了。这些语句都不符合葬乘生气。应予删掉。
4、《蓝本》和《原真》,自“风水之法”起,至“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止。全文完全相同。
《正宗》在“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之后是“何以言之”,下接“气之盛虽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按:下文说生气的止与聚,并没有说明上文的得水与藏风。因此,“何以言之”介于其中是不适当的。
5、《蓝本》故藏于涸燥者宜深,藏于坦夷者宜浅。
《原真》故藏于涸燥者宜浅,藏于坦夷者宜深。
《正宗》故藏于涸燥者宜浅,藏于坦夷者宜深。
按:涸燥者缺水,说明生气稀薄不能生水,所以宜深。坦夷者,则水较多,说明生气较盛,所以宜浅。而且《葬书》后面还说了“浅以乘之,深以取之”因此应以《蓝本》的文句为善。
6、《正宗》此言以中明堂为浅深之准则,山龙之明堂常深,平地之明堂常浅。涸燥指山龙也,坦夷指平地言。
按:此句显系某人对上文的注言,《正宗》把它列入原文,应予删掉。
7、《蓝本》经曰:土行气行,物因以生。
《原真》经曰:土行气行,物因以生。
《正宗》经曰:土形气行,物因以生。
按:此句释意主要是:土运动变化,气也随着运动变化。世界万物就因此而生。
据此,土行气行是对的。而生气是百尺为形,即势止成形,也即势来形止。岂有土形而后气行的。
8、《蓝本》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工……
《原真》同上。
《正宗》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
按:《蓝本》和《原真》是对的,而《正宗》则非。这在《蓝本》与《三篇》的比较中已经评定。
9、《蓝本》大则特小,小则特大。
《原真》同上。
《正宗》大则持小,小则持大。
按:《正宗》欠通,以《蓝本》为正确。(详《三篇》本的评定)
10、《正宗》在“眩目惑心”之后有“垅言其老也。支言其嫩也。老勿变嫩,嫩勿变老,所以眩目惑心也。
按:此句为注文,应予删掉。
11、《正宗》在“释其所相”之后有“辅也,即缠护夹从也。龙怕孤单,故须夹辅。”
按:此为注文,应删掉。而且注意与原文不合。
12、《蓝本》辟以通之,阖以固之。
《原真》同上。
《正宗》开以通之,合以固之。
按:辟,辟开未聚集的意思。阖,是总合,聚集的意思。应以《蓝本》为正。
13、《正宗》在“其止若尸”之后,插入了“伏连自天,水波马驰,言势来若奔龙,欲其来也。形止若尸,冗欲其止也”。
按:系注文,应删掉。
14、《正宗》在“若橐之鼓”后,接有“言气聚也”句,“若器之贮”后,接有“言气聚而不散也”句。“若天光发新”之后,接有“明堂开也”句。“朝海拱辰”之后,接有“言臂水虽万派,同归于海。星虽遍天,必拱北辰。例众水皆为穴用,诸山皆拱此龙”数句。“龙虎抱卫”之后,接有“贴身龙虎,包卫朝山与主山之穴,情相向也”数句。
按:都是注文,全部删掉。
15、《蓝本》马驰鸾舞,凤飞蛇,委蛇鼋鼍鳖龟,以水别之,牛富凤贵,腾蛇凶危,形类百动,葬皆非宜。
《原真》同上
《正宗》牛卧马驰,鸾舞凤飞,螣蛇委蛇,鼋鼍龟鳖……。
《四库》同《正宗》
按:以《正宗》,《四库》为正。
16、《蓝本》玄武。
《原真》玄武。
《正宗》元武。
按:应为玄武。
17、《正宗》,在“前亲后倚,为吉藏也”之后,接“后依其圆,分也。前亲其尖,合也。言后要有分,前要分合也”。
按:是注文,应删掉。
18、《蓝本》经曰:势止形昂,前涧后冈,龙首之频,鼻颡吉昌,角目灭亡。耳致侯王,唇死其伤。宛而中蓄,谓之龙腹,其脐深凹,必后世昌。伤其胸肋,朝穴其哭,是以祸不旋日。经曰:葬山之法,若乎谷中,官应速也。
《原真》经曰:……角目灭亡……朝穴其哭……是以祸福不旋日,……若呼谷中,言应速也。
按:应该是经曰:势止形昂,前涧后冈。龙首之频,鼻颡吉昌,角自灭亡。耳致侯王,唇死其伤。宛而中蓄,谓之龙腹,其脐深凹,必后世昌。伤其胸肋,朝穴其哭。是以祸不旋日。经曰:葬山之法,若乎谷中,官应速也。
二、可能性大的郭璞《葬书》原本
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纳骨,以阴所生之道也。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气之盛而流行,而其馀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故藏于涸燥者,宜深。藏于坦夷者,宜浅。经曰:土行气行,物因以生。
地势以原脉,山势以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侯也。若揽而有也。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工,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
为土地也,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而终。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回复始终,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夫重冈叠阜,群垅众支,当择其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夫垅欲峙于地上,支欲伏于地中,支垅之止,平夷如掌。故经曰:支葬其巅,垅葬其麓,卜支如首,卜龙如脚。形势不经,气脱如逐。
夫人之葬也,盖亦难矣,支垅之辨,眩目惑心,祸福之差,侯处有间。
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故葬者原其所始,乘其所止。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浅以乘之,深以取之,辟以通之,阖以固之。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风,内秘五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冲和,五土四备。是以君子夺神功改天命,目力之功,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功夺造化。
土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斋。若橐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鸾,或腾或盘,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
天光发新,朝海拱辰,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四势端明,五害不亲,十一不具,是谓其次。
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势来而断山不可葬也;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童断石过独,生新凶,消已福。
葬山之法,势为难,而形次之,方又次之。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势如巨浪,重岭叠嶂,千乘之葬。势如降龙,水绕云从,爵禄三公。势如重屋,茂草乔木,开府建国。势如惊蛇,屈曲徐斜,灭国亡家。势如戈矛,兵死刑囚。势如流水,生人皆鬼。势如负扆,有垅中峙,法葬其止。
王侯应起,形如燕巢,法葬其凹,胙土分茅。形如侧垒,后冈远来,前应曲回,九棘三槐。形如覆釜,其巅可富。形如植冠,永昌且欢。形如投算,百事昏乱。形如乱衣,妒女淫妻。形如灰囊,灾舍焚仓。形如覆舟,女病男囚。形如横几,子灭孙死。形如卧剑,诛夷逼僭。形如仰刃,凶祸伏逃。牛卧马驰,鸾舞凤飞,螣蛇委蛇,鼋鼍鳖龟,以水别之。牛富凤贵,腾蛇凶危,形如百动,葬者非宜,四应前按,法同忌之。
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与形顺者吉,势与形逆者凶。势凶形吉,百福希一。势吉形凶,祸不旋日。千尺之势,宛委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散于地中。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
盖噫气为能散生气,龙虎所以卫区穴。叠叠中阜,左空右缺,前旷后折,生气散于飘风。经曰:腾漏之穴,败椁之藏也。
经曰: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前亲后倚,为吉藏也。
经曰:地有四势,气从八方。故砂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蜒蜓,白虎顺頫。形势反此,法当破死。故虎蹲谓之衔尸,龙踞谓之嫉主,玄武不垂者拒尸,朱雀不舞者腾去。
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遐迩。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迹乎冈阜,要如肘臂,谓之环抱。
以水为朱雀者,衰旺系乎形应,忌乎湍激。谓之悲泣。
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法每一折,储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
经曰:山来水回,贵寿丰财。山囚水流,虏王灭侯。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干如穴栗,湿如刲肉,水泉砂砾,皆为凶宅。
经曰:穴有三吉,葬有六凶。藏神合朔,神迎鬼避,一吉也。阴阳冲和,五土四备,二吉也。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
阴阳差错为一凶;岁时之乖为二凶;力小图大为三凶;凭持福力为四凶;僭上逼下是为五凶;变应怪见为六凶。经曰:穴吉葬凶,与弃尸同。
经曰:势止形昂,前涧后冈,龙首之频,鼻颡吉昌。角自灭亡,耳致侯王。唇死其伤。宛而中蓄,谓之龙腹,其脐深凹,必后世昌。伤其胸肋,朝穴其哭,是以祸不旋日, 经曰:葬山之法,若乎谷中,官应速也。
第六节 可靠性《葬书》与《长篇》的损益异同
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而为)生气。
生气(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丘垅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者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何以言之),气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经云: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故藏于涸燥者宜深(浅),藏于坦夷者宜浅(深)。经曰:土行(形)气行(形),物因以生。
地势原脉,山势(以)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候也,若揽而有也。若进而却,若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工。(若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阴和阳。)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为千乘,富如万金。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
为土地也,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元)通,吉在其中。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回复终始,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夫重冈叠阜,当葬其特。大则持(特)小,小则持(特)大。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
夫支欲伏于地中,垅欲峙于地上。支垅之止,平夷如掌。故经曰:支葬其巅,垅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垅如脚。形势不经,气脱如逐。
夫人之葬,盖亦难矣。支垅之辨,眩目惑心,祸福之差,侯虏有间。
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故葬者原其所始,乘其所止。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浅以乘之,深以取之,辟(开)以通之,阖(合)以固之。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风,内藏五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冲和,五土四备,是以君子夺神功改天命。经曰:目力之巧(功),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元)通阴阳,功夺造化。
上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斋。若橐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鸾,或腾或盘,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
天光发新,朝海拱辰,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四势端明,五害不亲,十一不具,是谓其次。
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势(形)来,而断山不可葬也;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气以(势)形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消已福。
(葬)占山之法,势为难,而形次之,方又次之。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势如巨浪,重岭叠(嶂)障,千乘之葬。势如降龙,水绕云从,爵禄三公。势如重屋,茂草乔木,开府建国。势如惊蛇,屈曲徐斜,灭国(家)亡家(国)。势如戈矛,兵死刑囚。势如流水,生人皆鬼。(势)形如负扆,有垅中峙,法葬其止。
王侯屈起,形如燕巢,法葬其凹,胙土分茅。形如侧垒,后冈远来,前应曲回,九棘三槐。形如覆釜,其巅可富。形如植冠,永昌且欢。形如投算,百事昏乱。形如乱衣,妒女淫妻。形如灰囊,灾舍焚仓。形如覆舟,女病男囚。形如横几,子灭孙死。形如卧剑,诛夷逼僭。形如仰(刀)刃,凶祸伏逃。牛卧马驰,(牛卧),鸾舞凤飞,螣蛇委蛇,鼋鼍鳖龟,以水别之。牛富凤贵,形类百动,葬者非宜,四应前按,法同忌之。
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与形顺者吉,势与形逆者凶。势凶形吉,百福希一。势吉形凶,祸不旋日。千尺之势,宛委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散于地中。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
盖噫气为能散生气,龙虎所以卫区穴。叠叠中阜,左空右缺,前旷后折,生气散于飘风。经曰:腾漏之穴,败椁之藏也。
经曰: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千尺之(为)势,百尺之(为)形,势来形止,前亲后倚,为吉藏也。
经曰:地有四势,气从八方。故砂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元)武。玄(元)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顺俯。形势反此,法当破死。故虎蹲谓之衔尸,龙踞谓之嫉主,玄(元)武不垂者拒尸,朱雀不舞者腾去。
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遐迩。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迹乎冈阜,要如肘臂,谓之环抱。以水为朱雀者,衰旺系乎形应,忌乎(夫)湍激,谓之悲泣。
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以返不绝。法每一折,储(潴)而后泄(流),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
经曰:山来水回,贵寿丰财。山囚水流,虏王灭侯。
夫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乾如穴(聚)粟,湿如刲肉,水泉砂砾,皆为凶宅。
经曰:穴有三吉,葬有六凶。藏神合朔,神迎鬼避,一吉也;阴阳冲和,五土四备,二吉也;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阴阳差错为一凶;岁时之乖为二凶;力小图大为三凶;凭持福力为四凶;僭上逼下为五凶;变应怪见为六凶。经曰:穴吉葬凶,与弃尸同。
经曰:势止形昂,前涧(润)后冈,龙首之频(藏),鼻颡吉昌。角自(目)灭亡,耳致侯王。唇死其(兵)伤。宛而中蓄,谓之龙腹,其脐深凹(曲),必后世昌(福)。伤其胸肋,朝穴其(暮)哭 ,是以祸(福)不旋日。经曰:葬山之法,若乎(呼)谷中,官应速也。
第七节 可靠性《葬书》存在的缺陷
根据晋·郭璞的文学修养及其对地理术的造诣,可靠性《葬书》尚存在一些缺陷,除个别文字的差别外,诸如文句的重复,以及前后颠倒的文序等,兹以作者浅见,条列于后。
一、重复的文句有:“山者,势险而有也……”。一段中有“阴阳冲和,五土四备”和“目力之功,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的文句,而其后之三吉中又有“阴阳冲和,五土四备,二吉也”及“目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之句,前后是重复的。
前者所说,是葬山的方法,而后者重复说的是三吉中的二吉,虽属同一概念,而其范畴各异。以浅见,目力之功,工力之具,是指术者对风水术的智力与工力,宜列于葬山之法,而不宜列于葬地的效果。因此,在三吉内应删去“目力之功和工力之具”二句。应以“趋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为善。
“千尺为势,百尺为形”二句,前句也在重复,在可靠性《葬书》中,列在前面的“千尺为势,百尺为形”是说明势和形的概念,即是给势与形下定义。而后面的“千尺为势,百尺为形”是说明二者的作用,成为“前亲后倚为吉藏”的关系。因此,不是势与形的概念,而是势与形的功能。所以后面的“千尺为势”应改为“千尺之势”。而“百尺为形”应改为“百尺之形”。即是“千尺之势,百尺之形,势来形止,前亲后倚,为吉藏也”。这样,文句与文意就吻合了。
二、紊乱的文序:可靠性《葬书》的文序分段,也有些紊乱,有前后颠倒的现象,如:
(1)可靠性《葬书》,自开头说乘生气起,至“土行气行,物因以生”止。没有首先说明势与形的概念,接着就是叙述山势和地势,是前后不相衔接。因为地势和山势是形势的一部份,属于葬山之法。因此,应该将后面的“葬山之法”调前叙文,后面接着说明势与形的概念,继之叙述势与形的全部内容。
二、可靠性《葬书》在说明葬山之法的主次后,接着就是五不葬,也是不太合适的。五不葬和三吉六凶,是葬法的总结提示点,应该摆在葬法的最后段,而在总结之前。
三、“山来水回……”段和“土欲细而坚……”段如插在“外气所以聚内气”之前,好像文序又较通达,限于作者水平,未敢大施调动,尽量保持原《蓝本》的面貌,籍以提供读者诸君共识。
下面是考订的最可靠郭璞《葬书》原著全文。
第八节 最可靠的郭璞《葬书》原著
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阳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气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行,盖言此也。经云: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故藏于涸燥者宜深,藏于坦夷者宜浅。经曰:土行气行,物因以生。
葬山之法,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
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与形顺者吉,势与形逆者凶。势凶形吉,百福希一。势吉形凶,祸不旋日。千尺之势,宛委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散于地中。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
上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斋。若橐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鸾,若腾或盘,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
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侯也,若揽而有也。若进而却,若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工。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
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元)通,吉在其中。
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回复终始,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夫重冈叠阜,当择其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
夫支欲伏于地中,垅欲峙于地上。支垅之止,平夷如掌。故经曰:支葬其巅,垅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垅如脚。形势不经,气脱如逐。
夫人之葬,盖亦难矣。支垅之辨,眩目惑心,祸福之差,侯虏有间。
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故葬者原其所始,乘其所止。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浅以乘之,深以取之,辟以通之,阖以固之。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风,内藏五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冲和,五土四备,是以君子夺神功改天命。经曰:目力之功,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功夺造化。
天光发新,朝海拱辰,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四势端明,五害不亲,十一不具,是谓其次。
经曰:山来水回,贵寿丰财。山囚水流,虏王灭侯。
夫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乾如穴栗,湿如割肉,水泉砂砾,皆为凶宅。
经曰:地有四势,气从后八方。故砂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顺兆页。形势反此,法当破死。故虎蹲谓之衔尸,龙踞谓之嫉主,玄武不垂者拒尸,朱雀不舞者腾去。
盖噫气为能散生气,龙虎所以卫区穴。叠叠中阜,左空右缺,前旷后折,生气散于飘风。经曰:腾漏之穴,败椁之藏也。
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遐迩。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迹乎冈阜,要如肘臂,谓之环抱。以水为朱雀者,衰旺系乎形应,忌乎湍激,谓之悲泣。
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以返不绝。法每一折,储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
经曰: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千尺之势,百尺之形,势来形止,前亲后倚,为吉藏也。
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势如巨浪,重岭叠嶂,千乘之葬。势如降龙,水绕云从,爵禄三公。势如重屋,茂草乔木,开府建国。势如惊蛇,屈曲徐斜,灭国亡家。势如戈矛,兵死刑囚。势如流水,生人皆鬼。势如负扆,有垅中峙,法葬其止。
王候崛起,形如燕巢,法葬其凹,胙土分茅。形如侧垒,后冈远来,前应曲回,九棘三槐。形如覆釜,其巅可富。形如植冠,永昌且欢。形如投算,百事昏乱。形如乱衣,妒女淫妻。形如灰囊,灾舍焚仓。形如覆舟,女病男囚。形如横几,子灭孙死。形如卧剑,诛夷逼僭。形如仰刀,凶祸伏逃。牛卧马驰,鸾舞凤飞,螣蛇委蛇,鼋鼍鳖龟,以水别之。牛富凤贵,形类百动,葬者非宜,四应前按,法同忌之。
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势来,而断山不可葬也;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消已福。
经曰:穴有三吉,葬有六凶。藏神合朔,神迎鬼避,一吉也;阴阳冲和,五土四备,二吉也;趋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阴阳差错为一凶;岁时之乖为二凶;力小图大为三凶;凭持福力为四凶;僭上逼下为五凶;变应怪见为六凶。经曰:穴吉葬凶,与弃尸同。
经曰:势止形昂,前涧后冈,龙首之频,鼻颡吉昌。角自灭亡,耳致候王。唇死其伤。宛而中蓄,谓之龙腹,其脐深凹,必后世福。伤其胸肋,朝穴其哭,是以祸福不旋日。经曰:葬山之法,若乎谷中,官应速也。
第九节 晋·郭璞《葬书·原著》诸家释
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四库》释:生气为一元运行之气,在天则周流六虚,在地则发生万物。天无此则气无以资,地无此则行无以载。故磅礴乎大化,贯通乎昌汇,无处无之,而无时不运也。陶侃曰: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固有。盖亦指此云耳。且乎生气藏于地中,人不可见,惟据地之理以求之,然后知其所在,葬者能知其所在,使枯骨得以乘之,则地理之能事毕也。
《本书》释:《四库注释》其原文无“藏也”二字。
所谓葬,就是藏。藏的含义,是隐匿,暂避或暂息,收藏储存的意思。这里说的藏是以葬相联系的。虽然葬是专指埋葬死者之阴宅,但《葬书》不可能专是阴宅风水的典籍,不过以阴宅为主而已。事实上,《葬书》原文中也有“开府建国”等涉及阳宅的文句。阳宅典籍除《黄帝宅经》、《阳宅十书》等专属阳宅风水典籍外,其余杨(筠松)曾(文辿)……等著述的风水经典,包括了阴阳二宅风水。
要葬之有利,藏的适宜,就要乘生气。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四库》释:阴阳之气即地中之生气,故噫而为风,升为云,降为雨。凡所以位天地,育万物者,何莫非此气耶?斯盖因曰葬乘生气,故重举以申明其义。愚尝谓能生能杀,皆借吞吐浮沉之类,并当依法而裁剪之,不致有撞杀冲刑破腮翻斗之患也。
《本书》释:所谓生气,是阴阳二气的合称。即《周易》说的“太极生两仪”的两仪,也即《唯物论》中说的“对立斗争”到一定程度,就盈而外溢,或受外来的作用而扩散,就噫而成风。自我斗争到某种程度就升而为云,受外来影响(冷空气)就降而为雨。因此,风、云、雨都是由生气的变化而成。总而言之,凡属在地中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阴阳气,就称之谓生气。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四库》释:五气即五行之气,及生气之别名也。求全夫一气分而为阴阳,析而为五行,虽然于天实出于地,行则万物发生,聚则山川融结。融结者,即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
父母骸骨,为子孙之本。子孙形体,父母之枝。一气相应,由本而达枝也。故程子曰:卜其宅兆,卜其地之美恶也。地美则神灵安,子孙盛。若培育其根而枝叶茂,理固然也。恶则反是。蔡季通曰:生死殊途,情气相感,自然默与之通。今寻骸骨,以生人刺血滴之而渗入,则为亲骨肉,不渗则非。(按:经多次试验,此言正确)气类相感有如此者,则如枯骨得荫,生人受福,其理显然,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或谓抱养既成,元非遗体,僧道嗣续,亦异所生,其何能荫之有?而不知人之心通乎气,心为气之主,情通则气亦通,义绝则应亦绝,故后母能荫前母子,前母亦发后母儿。其在物则萎薮螟蛉之类是也,而何疑乎。
《本书》释:生气在地中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即对立面的斗争到统一的时侯,就发而生乎万物。反过来说,世界万物都是生气所生的,自然,人也不能例外。父母的身体是生气生的,而人子受体于父母,即父母生气生人子生气。因而父母生气与人子生气是同类的生气,好象是同频率的电波一样,能相互感应的。也就是父母生气与人子生气相互感应,所以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所谓遗体,指父母尸体的死遗体及所生人子的活遗体。死遗体受荫,必须使父母的阴宅风水乘生气。活遗体受荫必须使人子的阳宅风水乘生气。
所谓受荫,就是受到庇荫,保佑和庇护。死遗体受荫,就是尸体或骸骨保留得长久,考古学家发掘的千年古尸就是一例。活遗体即人子受荫,是属于潜科学范畴,涉及尸体阴宅与活体阳宅与人子三者的关系。将在后面《葬书,评价》中详述。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四库》释:乾父之精,坤母之血,二气感合则精化为骨,血化为肉,复籍神气资乎其间,遂生而为人。及其死也,神气飞扬,血肉消溃,惟骨独存。而上智之士,图葬于吉地之中,以内乘生气,外假子孙思慕,一念与之吻合,则可以复其既往之神,萃其以散之气。盖神趋则气应,地灵而人杰,以无为有,借伪显真,事通阴阳,功夺造化,是谓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
父母子孙本同一气,互相感召,如受鬼福。故天下名墓,在在有之,盖真龙发迹,迢迢百里,或数千里,结为一穴。及至穴前,则峰峦矗拥,众水环绕,叠嶂层层,献奇于后,龙脉抱卫,砂水翕聚。形穴既就,则山川之灵秀,造化之精英,凝结融会于其中矣。苟盗其精英,窃其灵秀,以父母遗骨藏于融会之地,由是子孙之心寄托于此,因其心之所寄,遂能与之感通,以致福于将来也。是知人心通乎气,而气通乎天。以人心之灵,合山川之灵,故降神孕秀,以钟于生息之源,而其富贵贫贱,寿夭贤愚,靡不攸系。至于形貌之妍丑,并皆肖象山川之美恶,故嵩岳生申,尼丘孕孔,岂偶然哉!呜呼,非葬骨也,乃葬人之心也;非山川之灵,亦人心自灵耳。世人往往以遗骨弃诸水火而祸福者,盖心与之离故也。
《本书》释:生气生万物,人之所以生,是由于父母生气聚合所致。其凝结的生气就成为人的骨骼,这种为生气凝结所形成的骨骼,直到人死了,即使皮肉腐烂,而独留下骨骼,因此,骨骼还是原来的生气。所以葬就是使外来龙脉同类的生气,反纳入独留的骸骨,以资荫骸骨生气旺盛。使之庇荫骨骼同时感应同气的遗留的人子活体。这就是葬乘生气的道理。《经书》说:反气纳骨感应的生气旺盛与否,其祸福都反应及于人子。即乘得旺盛生气,便得福,吉利。所乘生气不旺盛或没有乘得生气,便得鬼,不吉利,主凶。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四库》释:汉未央宫一日无故钟自鸣。东方朔曰:必主铜山崩应。未几,西蜀果奏铜山崩,以日揆之,正未央钟鸣之日也。帝问朔何以知之,对曰:铜出于山,气相感应犹人受体于父母也。帝响应曰:物尚尔,况于人乎?昔曾子养母至孝,子出,母欲其归,则啮指,而曾子心痛。人凡父母不安而身离侍侧,则亦心痛。特常人孝心薄而不自觉耳。故知山崩钟应,亦其理也。
木华于春,粟芽于室。
此言一气之感召也。野人藏粟,春至,粟木华,而家藏之粟亦芽。实之支本已久,彼华此芽,盖以本性原在,得气则相感而应,亦犹父母之骨,葬乘生气而子孙福旺也。夫一气磅礴于天地间,无端倪,无终穹,万物随时运化,本不自知,而受造物者,亦不自知也。
气行地中,人不可见,其始也则因地之势而知其行,其次也因势之止而知其聚也。
《本书》释:所以铜山西崩塌了,他的生气扩散感应到同类生气铸造的铜钟,在东方也会受到感应而鸣。树木到了春天会发新的枝芽,室内的粟到时也会发芽,都是因为地中的生气运动变化所致。
地中的生气,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怎么知道它的运动变化呢?可以观地之势,即龙脉的行走起伏,过峡、驳换、奔腾若水之波,若马之驰的势就可以知道。它的聚积,就是看龙脉运动的静止。古人为了使聚积的生气不散不噫,运动变化的生气使它静止。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就称之谓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四库》释:支垅二者,俱欲得水。高垅之地,或从腰落,虽无大江拦截,亦必池塘以止内气,不则去水稍远,而随身金鱼不可无也。倘金鱼不界,则谓之雌雄失经,虽藏风亦不可用。平支之地,虽若无蔽,但得横水栏截,何嫌宽旷。故二者皆以得水为上也。
《本书》释:扦好风水的方法,即葬法。以得水为最紧要,其次就是藏风。因为水是生气所生的,所以有水就表明生气旺盛,没有水就表明生气薄弱。水源长,流量大是与生气的旺盛成正比的。因此,葬法以得水为上。
所谓藏风,并不是其它风水经典和历代许多术者说的蔽外来“空气流动而成风”的风。因为这种风是蔽避不了的,更是藏不住的。而这里所说的风,是生气噫而成的风,是生气盈而外溢,或聚气不良而扩散的生气。所以藏风的意思应该是使生气不噫,防止四面八方扩散的生气。即是说扦坟墓要密封,或进葬在较深的地层。阳宅要注意保温和通风设备,使住宅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适合人的生活生产,就称之谓藏风。由于葬的主旨是乘生气,得水即可得较旺盛或旺盛的生气,所以乘法以得水为上,而藏风次之。
气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四库》释:高垅之地,落势雄雌,或去或止,各有某作自某一地,可尽其力量也。而好龙多从腰落,分而枝蔓于数十里之间,或为城郭、朝乐、官曜、禽鬼、捍门、华表、罗星之类,皆本身自带为可为。彼既流行,而余者非止也。但当求其聚处,而使之不散耳。平支之龙,大山跌落平洋,四畔旷阔,其为城郭,亦不过高逾数尺而已,且去穴辽远,朝山一点,在乎云蔼之表,人莫不以八风无蔽为嫌,又岂知支垅气隐,若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也。但得横水拦截,使之有止耳。
水流土外,谓之外气;气藏土中,谓之内气。故心得外气形横,则内之生气自然止也。此引《经》以结上文得水为上之意。
按:生气这一概念必须弄清楚,生气是阴阳二气的总称,是土生的,生气又生水,生气内在的矛盾是阴阳气的对立统一,是处在不断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之中,世界万物就是这一斗争-----统一斗争的往复过程而产生的,它是“行乎地中”的,所以,在地中的阴阳气才称为生气。以地球来说,,处在地球表层外的不称为生气,而称为万物。水是万物之一,为生气所生,不应称为外气。“气藏土中”谓之生气也不应称为内气。本节所称的外气是以葬法而言,所谓内气,即是龙气和龙虎气。所谓外气,是指堂气,龙虎外的水和隔水的万物都称为堂气,也可称为朱雀气。《葬书》说:“以水为朱雀者”,可见朱雀不是专门指水。在古代主要的是指朝应水和朝应峰。以现代来说:“应该指堂前的所有事物。才称为朱雀,是四象之一。
《本书》释:得水故然为上,即使水源过长,流量过大,生气过于旺盛而外溢,还是可以使其静止。余气虽然是零散的,并在地层的深处,但也可能聚积使其不扩散。《经书》说:外溢的生气(指风)到处流行,而没有外溢的内气是静止的生气。《经书》还说:气盛的可以浅葬,余气就要深葬,浅深乘得适宜,风水自然是好的。
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故藏于涸燥者,宜深;藏于坦夷者,宜浅。经曰:土行气行,物因以生。
《四库》释:气本无体,假土为体,因土而知有此气。水本无母,假气为母,因气而知有此水也。五行以天一生水,且水何从生哉?生水者,金也。生金者,土也。土腹藏金,无质而有其气。乾藏坤内,隐而未见,及乎生水,其兆始萌。言气为水母者,即乾金之气也,世人不究本源,但以所见者,水耳。故以水为天地之始,盖通而未精者也。
上句言垅,下句言支。高垅之地,阴之象也,气在内强刚而沉下,故言涸燥当深葬。平支之地,阳之象也,气在外,弱柔而浮上,故言坦夷当浅葬。
生气附形而有,依土而行。万物亦莫非此也。此引经结上文有土斯有气之意。
《本书》释:这里说的土,是指“上浮者为天,下凝者为地”的地。是《周易》的坤。以现代话来说,是地球的表层。以风水术的术语来说,就是除水以外的龙脉。
土,是生气之母,有土才有生气。生气是水之母,有生气才会有水。就是说土生生气,生气生水。可见,生气并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具体的物质。所以要认识生气,只要观土察水就可以了。因此葬于涸燥缺水的地方,必定是生气稀薄,适宜深葬。而在平坦的地方,水一定较多,生气比较旺盛。所以要浅葬。《经书》说:土发生变化,生气也发生变化。土多质好,生气就多,质量也随之好。水也就多,质量也就好。世界万物就因土的变化随之生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多与好,是因生物的需要适宜的多与好)。
按:上述是《葬书》说明葬的主旨乘生气,并介绍了生气的概念,性能以及对阴阳宅(人)的作用。下面便是介绍葬法了。
葬山之法,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
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与形顺者,吉。势与形逆者,凶。势凶形吉,百福希一。势吉形凶,祸不旋日。千尺之势,宛委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散于地中。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
《四库》释: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言阔远,形言浅近。然有大山大势,大地大形,则当大作规模,高抬望眼,而后可以求之也。势有隐显,或去山势,从东趋形,从西以为最难也。其次莫如形,有一二里为一形,此形之大者;也有只就局内结为峰蝶蛙蛤之类,此形之小者也;鹅凤相肖,狮虎相类,形若不真,穴何由拟?故形亦为难也。又其次莫如方。方者,方位之说,谓某山来合坐作某方向之类是也。
千尺言其远,指一支山之来势也。百尺言其近,指一穴地之形也。
形势二者,皆以止伏为顺。飞走摆窜为逆。顺则吉,逆则凶。势凶形吉,尤可希一日之福。若势吉形凶,则祸不待终日,极言应之速也。
千尺言来势之远也。完委者,宛转委曲而驯顺。顿息者,顿挫止息而融结也。若阴阳不交,界合不明,后无横水以拦截,则土中之生气散漫而无收拾矣。葬之适足以腐骨。
《本书》释:葬山的方法,即阴阳宅的选址(点穴)、布局、排(放)水、定吉向。其中包括格龙、乘气、消砂、纳水、开山立向、坐穴分金及规划、建筑设计……等,以察势最难,而观形次难,方术即理气则比较容易。
什么叫做势和形呢?
势与形,合称为形势,也有称为峦头的。方,即理气之称。形势就称之谓形法,理气也可称之谓理法。
质而言之,势是生气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在地面(即阴阳气对立斗争)的迹象,是动态。形是生气的阴阳双方相互斗争到统一,即生气的静止在地面的状态,是静态。诚如是,还不够具体,因为近处的形易识,如穴的突凹窝钳,龙盘虎踞,水的湾环曲直。而对远处的峰和水,就无法识别形与势了。如峰的曲屈,是形呢?还是“若水之波”的势呢?水流的缓急,瀑布的奔腾,只能看到一条静止的白带,表面上看是形,而实际是势。因此,形只能够在近处认识;而势主要的是指远方来龙,只能在步龙时由远至近或由近至远,(一般自入首龙起,由近而远)随龙识别的。因此还是《葬书》说的确切,即“千尺为势,百尺为形”,从远方而来的“自天而下,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就称之谓势。在近处看见的“龙盘虎踞,屈曲湾环,尖齐高耸,方圆秀丽……”都称之谓形。
凡是从远方来的动态的势,与近处生气静止的所结的静态的形是顺的,即是说,什么来势就结什么形,如来龙从天而降,生气旺盛,则形如龙腹,势与形相适应,是谓势如形顺者,主吉。凡势与形不相适应的,又如来龙从天而降,如万马奔腾的势,而穴位明堂狭小,朝峰朝水不秀,形与势两不相适应,是谓之势与形逆,则主凶。又势凶形吉,则主福也不多。若势吉形凶,祸灾便会立至。
若是屈曲宛委之势而立即势止结穴,但明堂狭小,没有秀峰吉水,就属于外气无以聚内气,则龙气,即内气就会散于地中。象这样的穴位,《经书》说是不蓄气的穴位,是腐骨之葬。
上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斋,若橐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鸾,或腾或盘,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
《四库》释:此言上地龙之行度体段也,大顿小伏,藕断丝连,谓之脱卸。夫大地千百里,行龙其何可穷乎?故远若自天而来也。
若水之波。此言隐伏于平洋大坂之间,一望渺无涯际,层层级级,若江面之水,微风荡漾,则有轻波细纹,谓之行地水。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矣。
若马之驰。原其起,若马之奔腾,将欲止,如马之及厩。
其来若奔。其来也,奔驰迅速,如使者之告捷。
其止若尸。其止也,若尸居不动,无复有去意。
若怀万宝而燕息。众山朝揖,万水翕聚,如贵人燕安休息,珍藏富如万金,若揽而有也。
若具万膳而洁斋。明堂宽绰,池湖缭绕,左右前后眼界不空,若贵人坐定,珍馔毕陈食前方丈也。
若橐之鼓。橐乃无底橐,今锻者引风之具即其类也,才经鼓动,其气则盛,言纳气之满也。
若器之贮。如器之盛物,满而溢,言气之止聚也。
若龙若鸾,或腾或盘。若龙之盘旋,鸾之飞腾,言具活动有蜿蜓翔舞之体段,无破碎死蠢之形状。
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来势如虎出森林,自幽而渐显气象,蹲踞而雄壮,止势如鹰落平砂,自高而渐低,情意俯伏而驯顺,气象尊严,拥护绵密,若万乘之尊也。
按:如此择意,令人弗解何龙?何势或何形也。
《本书》释:若是上地的山,其来龙气势磅礴,却似隐伏不见,行龙好象中止,而又绵延相连。其起祖是原自天,很高很高。行龙一起一伏象水波一样,而其势如同跑马,勇往直前,在静止的时候,如同死尸样,动也不动的。其过峡束气展气象怀万宝的庞大,中间如燕息的细小之灵活,好象具有万膳,而又秀丽得洁斋一样,其蓄气如同橐皮的鼓起来,象装东西的器皿而没有散漏。总之,龙的来,要如龙鸾,之玄屈曲,或弯环盘踞,或飞翔高耸。龙的到头静止,要如同禽伏兽蹲一样,好象帝王的尊严。
地势如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侯也,若揽而有也。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工,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
《四库》释:平夷多土,陡泻多石,支之行必认土脊以为脉,垅之行,则求石脊为骨。其行度之势,委蛇曲折,千变万化,本无定式,大略与丘垅之骨,冈阜之支略同。宛委自复,指其势而言。或顺或逆,即委蛇东西或为南北之意也。回环自复,以其形而言。层拱叠绕,即朝海拱辰之义也。全气之地,其融结之情如此。
若踞而侯也。如人之踞然不动,而有所待然。
若揽而有也。如贵人端坐,器具必陈揽之而有余。
欲进而却,欲止而深。上句言拥卫之山,须得趋揖朝拱,不欲其僭逼冲突而不逊也。下句言潴蓄之水必得止聚渊澄,不欲其陡泻反背而无情也。
来积止聚,冲阴和阳。来山凝结,其气积而不散;止水融会,其情聚而不流。斯乃阴阳交济,山水冲和也。
土高水深,郁草茂林。水深沉则土壤高厚,气冲和则草木茂昌。程子曰:曷谓地这美,土色光润,草木茂盛,乃其验也。
贵若千乘,富如万金。气象尊严,若千乘之贵,拥簇繁伙,犹万金之富。
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
堂局完密,形穴止聚,则生气藏蓄于中矣!善葬者因其葬而乘之,则可以福见,在昌后裔。如万物由此气而成,化育之功,故为上地。
《本书》释:地势,是指平地龙,即支龙的趋势;山势,是指山地龙,即垅龙的趋势。平地龙的趋势是看地表面的脉络,所谓脉原一线,即蛇灰线。山地龙的趋势是看山脊石骨的走向,如蛇行一样,爬向东西,又趋向南北;曲屈又复直行,因环行走又再回环;好象蹲在那里等候什么,又好象抱揽着什么东西;似欲前进,却又拟退;欲静止,却又深来。行龙象这样的积止又聚冲,阳气和阴气,阴气又工阳气,即是既斗争又统一,即九六冲和的变化,土是厚的,水又是深的,草木又非常茂盛,这样的来龙其贵一定如千乘,其富一定如万金。所以《经书》说:这样形止而气蓄的形势,就可以化生万物,称之谓上地。
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回复始终,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四库》释:支龙贵平坦夷旷,为得支之正体。而土中复有支之纹理,平缓恬软,不急不燥,则表里相应。然却有支体而得垅之情性者,直如掷枪,急如绷线,谓之倒火硬木,此阳中含阴也。法当避杀,粘唇架折而葬。刘氏所谓直急则避球,而凑檐是也。阳者为弱,本宜凑入奈何性急,要缩下一二尺,缓其急性,敬执支法插之则凶。此支龙之至难体认者,故景纯谓支龙之辨,盖言此也。
原其始,则气势势随之而行。乘其止,由气脉因之而钟。观势察脉,则可以知其气之融结矣。
隐隐,有中之无也。隆隆,无中之有也。其体段若盏中之酥,云中之鹰,灰中线路,草里蛇踪,生气行乎其间微妙隐伏而难见,然其吉则无以加矣。
经曰:平夷之地,微露毛脊,圆者如浮沤、如星、如珠,方者如箱、如印;长者如玉尺、如芦鞭;曲者如几如带;方圆大小不等者如龟鱼蛤蛙,是皆地之吉气涌起,故土亦随 之而凸起。及其止也,则如鸡窠旋螺之状,言形止势尽,而一水交广也。高水一寸便可言山,低土一寸便可言水,此支气之止,与水朋比而相为体用者也。势顺形动者,龙势顺伏而不返逆,局形活动而有盘旋,砂水钩夹,回环重复,首尾无蔽,始终有情,依法自可扦穴。
《本书》释:本节所说土地。土,是指垅龙,即高山龙。地,是指支龙,即平地龙。
平地龙,即支龙以平坦的大地为贵。垅龙,即山地龙,以分支多为贵。无论是垅龙或支龙,分支以后的生气,都是从分支的地方另起的生气。分支龙的终点,生气也随之而钟。观陇龙或支龙开嶂分支的方法,它的形势要隐隐隆隆,即束气时要隐隐,即微小得好似看不见。展气时,要隆隆庞大即象蜂腰鹤膝,而要之玄曲屈,微妙玄通。这样的龙脉必定是吉龙脉。《经书》说:平地龙有吉气的是平原随土而起脉,垅龙的分支有止气,其水是随支比肩而来,交会于龙终之前而止。来龙的势一起一伏,回复始终,而与形顺,法葬其龙尽气钟之处,是永吉无凶的。
夫重冈叠阜,群龙众支,当择其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
《四库》释:圣人之于民类,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亦类也。重冈并出,群阜攒头,须择其毛骨奇秀,神气俊雅,之异于众者为正也。参形杂势,言真伪之莫分,主客同情,言汝我之莫辨。
《本书》释:在重重峰峦,叠叠冈阜的地方,群龙众支会聚于明堂。选址点穴当区别其特殊的龙脉(择,区别也)。如众龙众支都很肥胖,而特别细小的,群龙众支都是细小秀丽,而其特别肥大丑恶的,象这样参差不齐的形和险恶的杂势,而且是主客同情,即来龙穴形(主)和水口,朝应的峰砂(客)都是同样的是险恶的杂势,决不可以葬。
夫支欲伏于地中,垅欲峙于地上。支垅之止,平夷如掌。故经曰:支葬其巅,垅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垅如脚,形势不经,气脱如逐。
《四库》释:伏者隐伏,峙者隆峙。此言支垅行度体段之不同。
支垅葬法虽然不同,然其止处悉皆如掌之平。倒仗口诀曰:继续续断,气受于坦;起伏伏起,气受如平/李谆风曰:来不来,坦中裁。住不住,平中取。亦曰:来来来,堆堆堆,慢中取,坦中裁。皆如掌之义也。
支葬其巅,缓而急之也。垅葬其麓,急而缓之也。金牛云:缓处何妨安绝顶,急时不怕葬深泥。
所谓如首如足,亦即巅麓之义,谓欲求其如首如足也。
支垅之葬,随其形势,莫不各有常度。不经,则不合常度。或葬垅于巅首,或葬支如麓足。则生气脱散,如驰逐也。
《本书》释:若是支龙在地中伏行,而垅龙在地上屹立高耸。无论是支龙或垅龙的势止气钟。其明堂平夷如手掌。就可以选址或点穴。所以《经书》说:平地龙要葬在高处,而山地龙必须葬在山麓。因此,平地龙选址点穴在头上,而山地龙选址点穴在脚下。否则,葬法不合度,即平地龙葬在低处,而山地龙葬在最高的地方,那就要脱气,即是会扩散生气。
夫人之葬,盖亦难矣,支垅之辨,眩目惑心,祸福之差,侯虏有间。
《四库》释:支垅固亦易辨,奈有似支之垅,似垅之支。支来而垅止,垅来而支止,或垅变为支而复为垅,支变炎垅而复为支。或以支为坛垛,而行垅如上;以垅为坛垛,而行支于上。复有垅内而支外,支内而垅外者;又有强支弱垅,急支缓垅,欹支平垅,隆支隐垅,石支土垅,老支嫩垅,全支半垅,以及乎非支非陇之不可辨者。然其中有奇有正,有经有权,自非明师耳提面命,则眩目惑心,莫能别也。倘支垅互用,首足倒施,其祸立至。今之葬者,支垅不能别,可无误乎!
按:上述系想象构思写文章,故弄玄虚。
《本书》释:因此,人之于葬法,即术者对于选址点穴,实在也是很难的。要分别什么龙是支龙?什么龙才是垅龙?是会看花眼睛,迷惑心窍的。祸福的差异,全在于术者的选址点穴的正确与不正确二者之间,取决于观察过程的明朗与糊涂,果断与怀疑之间。正确,可保侯王。不正确,即做奴仆。(据作者经验,凡属龙脊最高点超出罗城者为垅龙,低于罗城者为支龙)
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故葬者原其所始,乘其所止。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浅以乘之,深以取之,辟以通之,阖以固之。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风,内秘五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冲和,五土四备,是以君子夺神功改天命。目力之功,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功夺造化。
《四库》释:山言垅也,势虽险峻,而其中复有不险之穴,但当求其止聚融会处而葬之,则善矣。盖高垅之地,来势高大,落势雄壮,却一等以垅为体而得支之情性者,大山翔舞垂下,及至平地,变为支体,谓之下山水,此阴中含阳也。若不识粘葬山麓,莫不以前拖平地为褥,岂知其势未住,两边界水随脉而行,平平隐伏,直至堂心,其脉始尽。《天宝经》曰:凡认脉情看住绝,水若行时脉不歇。歇时须有小明堂,气止水交方是穴。后面要有气可乘,前头要合水可泄。若还凿脑而凿胸,凑急伤龙匪融结。此定穴之密语也。故当求其砂水会处,枕毬而葬。阴者为强,固当缩下,奈何性缓,要插上七八寸,急其缓性,名为凑交斗煞,刘氏所谓摆缓,则入檐而凑毬是也。苟执垅法扦之,则主败绝,此又高垅之至难体认者。
乘其所来。言生气之所从来,因其来而知其止,故葬者得以乘之,不使有分寸之违也。脉不离棺,棺不离脉,棺脉相就,剥花接木,法当就化生脑上循脉看下,详认鸡迹触眼三文名字,交牙滴断,或分十字,或不分十字,看他阴阳配与不配,及夫强弱、顺逆、急缓、生死、浮沉、虚实。以定加减、饶借,内接生气,外扬秽气,内外符合,前后无蔽,始为真穴。一有不顺,即花假矣!此乘生气之要诀也。下言乘金穴土义同。
审其所废。谓入首废坏,真伪莫辨,故不得不详加审察也。夫天真未丧,则定穴易为力,但乘其来,即知其止。却不一等不幸为牛羊践踏,上破下崩,岁久年深,或种作开垦,或旁人谬扦其旁园墙拜坛,不无晦蚀,或曾为居基,益低损高,或田家取土,锄掘状贼,而大八字与金鱼不可得而移易,但要龙真局正,水净砂明,当取前后左右四应,证之心目,相度酌量开井,无不得矣。盖夫一气化生支垅,随气而成形质,今既废坏莫辩,故必于废中审之,则所谓阴阳、刚柔、急缓、生死、浮沉、虚实之理,无不了然。既得其理,则倒杖之法亦因之而定矣。
择其所相。谓审择其相辅于我者。法当于小八字下看两肩暗翊,肩高肩低,以分阴阳作用。次视三分三合,崎急平缓,以别顺逆饶减。尽观蝉翊之砂,虾须之水,以定葬口界限,是皆左右之所相。苟失其道,则有破肋翻斗,伤龙、伤穴、伤浅伤深之患,故之不得不详加审择也。
避其所害。谓避去死气,以求生气也。盖穴中之气,有刑有德,裁剪得法,则为生气。一失其道,则谓死气,故不得不审而避之。何以言之?避死挨生是也。知阳脉落穴,以阴为生,阳为死。阴脉落穴,以阳为生,阴为死。脉来边厚边薄,以薄为生,厚为死。双脉一长一短,以短为生,长为死。一大一小,以小为生,大为死。以秀嫩光静圆厚涌动为生,枯老臃肿破碎直硬为死。又或砂水之间,反坑斜飞直撞刺射,皆为刑煞。横过之山如枪如刀尖利,顺水可收为用者用之,可避去者避之,此则以眼前之所见者而论之也。(按若未见者,将数倍之也。玄虚到了极点。)又程子谓五患,刘氏谓四恶,皆在所当避也。
乘金相水,穴土印木。此方穴中证应之玄微也。金亦生气之异名,言即其尖圆之所止也。相水者,言金鱼界合相辅于左右也。穴土者,土即中央之义。谓穴于至中,取冲和之气。即葬口是也。印木即两边蝉翊之砂,夹之虾须之水,以界穴也。《神宝经》曰:三合三分见穴土,乘金之义两片两。翊察相水印木之情。其亦神明其义耳。又有所谓水底眼、剪刀交、水里坐、水里卧、明暗股、明暗、长短翊、长短水、蜗窟蛤尖、交金界玉、鸡胸鸠尾、寿带孩衿、筻口鸟迹、生龟死鳖、眠于就湿、割脚淋头、明阳暗阴、阳落阴出、罗纹土宿、十字天心、扑面水底、浮大口出小口、水过山不过桥流水不流、两片牛角砂、一滴蟹眼水、舌尖堪下莫伤唇、齿龈可扦休近骨、虚檐雨过声犹滴、古鼎烟消气尚浮、其名类不一,莫可殚举。其言隐括,自非明师耳提面命,逐一指示,卒难通晓。(按:到阴间请当时所有的名师来也弄不清楚)。
外藏八风,内秘五行。四维四正,完密而无空缺,既无风路,则五行之生气,自然秘于其内而凝结矣。
天光下临,地德上载。天有一星,地有一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葬得其所,则天星垂光而下照,地德柔顺而上载也。
阴阳冲和,五土四备。物无阴阳,违天背原。孤阳不生,独阴不成,二五感化,乃能冲和。冲和之处,则必有五色异土以应之。言四备者,不取于黑。又四冲和之处阴气寒,至此而温,阳气热,至此而凉,温凉之气,是谓冲和。
是以君子夺神功,改天命。上文所谓乘审择避,全凭眼力之巧,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工夺造化,及夫穴场一应作用裁剪放送之法,皆是也。陈希夷先生曰:圣人执其枢机,秘其妙用,运于已心,行之于世,天命可移,神功可夺,历数可变也。道不虚行,存乎人耳。
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功夺造化。目力之巧,则能趋全避缺;工力之具,则能增高益下。大凡作用之法,随宜料理,千变万化本无定方,全在人之心目灵巧,以类度类,触而长之,则玄功可以夺天地之机,通阴阳之理,夺造化之数。
《本书》释:(本节总论葬法的概略)山,指来龙。来龙的龙势若是险峻很好的话,必定就有吉穴。葬法是葬其所会,即群垅众支会聚之所。而乘生气必须原其所始,即是从随龙水的源头,来龙起始的祖山起。乘其所止,即是选址点穴在龙尽气钟而诸水会聚之处。审、释、避包括了内气(龙气)和外气(堂气),审其所废,如来龙是否断山、石山、童山……等。明堂朝水朝峰是否有煞峰煞水……等。择其所相,如来龙势是否若水之波若马之驰,穴场龙虎是否迹乎冈阜龙盘虎踞,朱雀水是否曲屈弯环悠扬清沏,朱雀峰是否尖齐高耸方圆秀丽……等。避其所害,如理气方面的消砂细水,方法方面的植树造林……等。以及坦夷宜浅,涸燥宜深,以乘生气。对辟开迟缓的生气要媾通,如穴场周围是土而井底是石,当培土以通生气。对于阖,总合聚集的生气要稳固以防其扩散,即是对外防止四面八方生气噫而成风(外藏八风)。对内要秘合五行,如此的乘金相水,即王赵卿说的金水自相逢,而其穴土(指“五土四僭”的土)。就自然印滋棺木骸骨。对上应天星,对下合地德,使之九六冲和而不干不湿,不高不低,不寒不热而含金、木、水、火、土的五土(即具备所有元素)在春夏秋冬四季俱备。因此君子夺神功改天命,即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全凭目力的作用,工力的周全,以趋全美而避缺陷,增高益下,此中的微妙全在乎术者的智力,按照上述各种依类而推,灵活运用,玄通阴阳,乘好生气,自然就功夺造化。
天光发新,朝海拱辰,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四势端明,五害不亲,十一不具,是谓其次。
《四库》释:天光发新,眼界轩豁,气象爽丽,神怡性悦,一部精神,悉皆收摄而纳诸圹中,然而至理微妙,未易窥测,要令击道,存心领意会,非文字之可传,口舌之可语也。《中庸》曰: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
朝海拱辰。如万水之朝宗,众星之拱极,枝叶之护花朵,廊庑之副厅堂。非有使之然者,乃一气感召,有如是之翕合也。《易》云: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其斯之谓与!
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凡真龙落处,左回右抱,前朝后拥,所以成其形局也。未有言穴而无吉。案:若龙虎抱卫而主客不相应,则为花假无疑。
四势朝明,五害不亲。四势即龙虎主客也。贵乎趋揖朝拱,端严而不剞侧,明净而不模糊。情势如此,乌有不吉!更欲不亲五害。五害者,童断石独过也。(按非五不葬)
十一不具是谓其次。此特指上地而言,十中有一,则世间无全地矣。
海眼曰:篇中形势二字,义已了然,可见势在龙,而形在局,非俗人之所谓喝形也。奈何卑鄙之说,易惑人心,须至锢蔽,以讹传讹,以盲诱盲,无益反害,莫此为甚。……
《本书》释:天光发新是天星说:言天上诸喜悦有情的发光,全都拱向北斗。是喻明堂内所有的朝峰都拱向墓穴。海,指海水。言明堂内诸朝水,都流向墓库休囚之位。辰,指墓穴和墓库。
穴前有左右二龙虎砂抱卫以护生气,穴和龙虎是主,朝应砂和朝应水(朱雀)是宾。而宾之形如拜揖拱向主,而主以向宾而表相迎,是谓主客相迎。四势,是左龙右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形显端庄严明。五害不亲,指虫、鼠、蛇、蚁、蝎五害不亲近侵犯。而且从穴十一不具,即不高、不低、不浮、不沉、不干、不湿、不寒、不暑、不过大、不过小、不噫生气。定穴扦穴除上节为第一要求外,本节所说是其次的。
经曰:山来水回,贵寿丰财,山囚水流,虏王灭侯。
《四库》释:山来者,众山攒集,水回者,群流环会。此富贵寿考之穴也。
山囚,明堂逼塞不宽舒也。水流,元辰直流不萦纡也。生旺系乎形应,地理之法,不过山水向背为紧,向则为吉,背则为凶,故向坐有法,当取之于应照,水路有法,当取之于应照,水路有法,当求之于曲折,他无兴焉。
《本书》释:《经书》说:朝应峰及其支脉都向穴场朝拱来,而朝应水又是弯曲回环,就主应高寿而财禄丰盈。如果山是休囚,即不秀丽,奇形怪状,而水又是直流出去,就要主应虏王或灭侯爵了。
夫土欲细而坚,润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干如穴栗,湿如刲肉,水泉砂砾,皆为凶宅。
《四库》释:石山土穴,欲得似石非石之土,细腻丰腴,坚实润滋,文理如裁肪也。土山石穴,必得似土非土之石,脆嫩鲜明,光泽晶莹,体质如切玉也。五气行乎地中,金气凝则白,木气凝则青,火赤土黄,皆吉。唯水黑则凶。五行以黄为土色,故亦以纯色为吉。又红黄相兼,鲜明者尤美。间白亦佳。青则不宜多见,以近于黑色也。枝垅千变万化,高低深浅,结作各异,唯穴中生气聚结,孕育奇秀而为五色者,则无有不吉也。言五色者,特举其大纲耳。土山石穴,亦有如金如玉者,或如象牙、水晶、云母、石膏、龙脑、珊瑚、琥珀、玛瑙、车渠、朱砂、紫粉花、禹馀、粮石、中黄、紫石英之类,及石中有锁子纹、槟榔纹、或点点杂出有五色者,皆脆嫩温润,似石而非石也。石山土穴,亦有所谓龙肝,凤髓、猩血、蟹膏、散玉、滴金、丝纫、缕翠、柳金黄、秋茶褐之类,及有异文层沓如花样者,或异色鲜明如锦绣者,皆坚实光润,似土而非土也。(按:似土而非土也,是何物?那是石了,而石山不可葬)。即为得生气矣。否则,非真穴也。至若活物神异,固尝闻之,然有亦能漏泄龙气,大非吉地之宜有,高明者以鉴之。
干如聚栗。土无气脉,上紧下虚。焦白之土,麻黑之砂,刮燥松散,锄之如聚栗也。
湿如刲肉。淤湿软烂,锄之如割腐肉,不任刀也。
水泉砂砾。地气虚浮,腠理不密如滤篾,发灰囊,内藏气湿之水,外渗天雨之水地。
皆为凶它。已上皆凶,葬之则存亡无益,实足以腐骨败椁藏而已。
《本书》释:穴场的土欲细嫩,润而无馀气,即润而不粘手,如似切脂肪裁脆玉,而要备具五色,即金木水火土五色土,即具备所有元素。若是土干如埋藏的栗,锄之成硬粒,散而不粘,好像含水份的细沙小石一样。如此的土质都是凶宅。
经曰:地有四势,气从八方。故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顺兆页。形势反此,法当破死。故虎蹲谓之衔尸,龙踞谓之嫉主,玄武不垂者拒尸,朱雀不舞者腾去。
《四库》释:若但言地有四势,只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而已;气从八方,只有四正四隅而已。两句下证之以寅申已亥震离坎兑乾坤艮巽之说,则当以方位解之。四势为四长生。如火生寅、水生中、金木生于已亥是也。八方即乾坤艮巽离兑震艮八方。
四势者,陈石璧所谓五行生气之地。八方八卦方也。八龙不能自生,若得寅已亥五行之生气而后能施生也。其意言八之龙,要从长生位上得来则吉,假如震龙属木,长生于亥,若必自亥位发始,即为生气之地。或从亥上经过亦是,余可类堆。但此之生气,与同低频篇之言生气不同。
《本书》释:所谓四势,不是东南西北四方,也不是寅申已亥四长生,而是以穴场而言穴场的前、后、左、右,称为四势。势,也不是“千尺为势”的势,而是作形解释,因为势是远方来的。穴场的前后的左右不属于“千尺”,所以应该是“百尺”,因此,势即形的含义。所谓八方,也不是指八卦的八方,因为八卦的八方是固定了方位,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四正四隅有所不同。这里说的四势八方,即我们通常说的四面八方,是活动性的,是以穴场为主位,是专指穴场的四面八方。
因此,葬的四势,即穴场的四势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面名为朱雀,朝应峰是尖齐高耸,方圆秀丽,就称为朱雀翔舞。左边青龙砂向内(穴场)弯曲有情,谓之青龙蜿蜒。右边白虎砂向内弯曲而头朝外,谓之白虎顺兆页。这样的四势就可称之为吉地。
形势反此,即主破败死绝。如虎蹲着昂头就称为衔尸。龙踞,龙单独的蹲着谓之嫉主。玄武不垂头,即生气未钟,谓之拒尸。朱雀不舞,即朝峰不秀而水直流,谓之腾去。如此的穴场,即为凶藏。
盖噫气为能散生气,龙虎所以卫区穴。叠叠中阜,左空右缺,前旷后折,生气散于飘风。经曰:腾漏之穴,败椁之藏也。
《四库》释:天地之气,噫则为风,最能飘散生气,故必籍前后左右卫区穴,而后能融结也。若堂局虽有入首叠叠之阜,却缘左空右缺,前旷后凹,地之融结,悉为风所荡散,则生气不能蓄聚,垅之浮气升腾于上,支之沉气陋泄于下。葬之无益于存亡,适足以腐败棺椁而已。
《本书》释:噫气,就是生气的扩散。噫气是多方面的,如生气的过盈而外溢,即来龙生气强盛,无龙虎卫穴,或扦穴不正,阴宅封闭不妥,阳宅通风采光不良……,都会噫气。
噫气是生气扩散,因而需龙虎来卫区穴。叠叠的中阜,伸出的土山,左空而右缺,两旁没有龙虎,和随龙水,前面又是旷野,没有砂水,或砂水不秀丽,后山又是破折,像这种穴场,生气就会散于飘风,即生气噫而成风。《经书》说:是腾漏的穴位,腐烂棺木之藏。
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遐迩。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迹乎冈阜,要如肘臂,谓之环抱。以水为朱雀者,衰旺系乎形应,忌乎湍激,谓之悲泣。
《四库》释:土圭所以辨方正位,其制见于《周记》;玉尺所以度量远迩,其数生于黄钟。今台司度日影以定侯,多用此制也。
此言平洋大地,左右无山以为龙虎,止有高田勾夹,故当求冈阜之来,踪土迹于隐隐隆隆之中,最要宽展,如人之肘臂,腕肉有情,明堂夷自为局垣,一龙一虎,如规之园,言其形如步武,旋转自然,团簇环抱而恬软也。
水在明堂,以其位乎前,故亦名朱雀,若池湖渊潭,则以澄清莹净为可喜,江河溪涧,则以屈曲之玄为有情。但廉动箭割,湍激悲泣,则为凶矣。由是观之,虽水之取用不同,关系乎形势之美恶则一也。盖有是形则有是应,故子孙之衰旺,亦随之相感之理也。别有一般冬冬哄哄如雷鼓声音,得之反吉,又非湍激悲泣之比。
《本书》释:土圭是罗盘的始祖。是古人于地中竖杆观日影以定方位节侯而制定的测量工具,后演为司南、六壬等至现在的罗盘。
土圭,是一小盘,盘中央竖一小杆,长约寸许,盘的圆周注记十二地支,以子午为北南,卯酉为东西,顺时钟方向排列。在晴朗日照天,可竖中央人杆以观日影,而测定方位和时辰。
玉尺,已无考了。在江西赣州地区,地理术用的尺度有三种:一、鲁班尺,比过去的老尺要长些,而老尺比现在市尺也要长些,赣州泥木工用的都是鲁班尺。二、玄女尺,以鲁班尺的九寸为一尺,赣州的泥木工造房建墓算步,都是用玄女尺,即一步九寸,二步一尺八寸,三步二尺七寸。或十步九尺,二步丈八,三十步二丈七尺。也有分大步和小步的,即大步鲁班尺的四尺五寸,小步四寸半,分单步而不逢双步计算。三、门光尺,每尺分则、病、礼、义……八寸,每寸是鲁班尺的一寸八分,八寸共计鲁班尺一尺四寸四分。是木工专门计算门的大小规格用的。
土圭测其方位,就是用土圭来测定方位。玉尺度其遐迩,就是用玉尺来量度远近。若以龙的分支为龙虎,其来与止都是如冈阜之足迹,即不宜高,其形如肘臂向内弯曲,这样才算是环抱。
要加以说明的,所谓龙虎,有两个概念,即一、卫区穴的龙虎,在明堂属于主方,其来止必须迹乎冈阜,而其穴与龙虎之间,不能有水流隔开。若有水流隔开,则属于宾方,就不可以卫区穴了。二、四势的龙虎,与穴场有水流隔开的,凡属左边的山峰或支脉都属于四势的青龙方,凡属右边的就称为白虎方。凡属穴场后方,就谓之玄武方。凡属穴场的的前方,就称为朱雀方。
若是以水为朱雀,其衰或旺,都看它的形应,以之玄屈曲,悠扬清澈为盛,以混浊直流为衰。忘乎湍激,若是湍激,就称为悲泣而不吉。
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以返不绝。法每一折,储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
《四库》释:气为水母,有气斯有水。源其所始,水之流行,实生气之所为也。生气升而为云,降而为雨,山川妙用,流行变化,势若循环,无有穷巳,是故山与水,当相体用,不可须臾离也。
派者,水之分也。朝者,水之合也。夫水之行,初分悬溜,始于一线之微,此来之未盛也。小流合大流,乃渐远而渐多,而至于会流总潴者,此水之大旺也。盖水之会,由山之止,山之始乃水之起,能知水之大会,则知山之大尽。推其所始,究其所终,离其所分,合其所聚,置之心目之间,胸臆之内,总而思之,则大小无从而逃,地理可贯而尽矣。若夫《禹贡》之载九州,其大要则生活费于随山浚川四字,如导沉水、导河、导漾之类,皆水之未盛也;如入于江、入于河、入于海者,皆水之大旺也。以其大势言之,则山川之起于西北,自一而生万也;水之聚于东南,合万而归一也。《禹贡》举天下之大者而言之,则始于近而终于远,自一里而至十里,由十里而至于足迹之所能及。推其山之起止,究其水之分合,是成小《禹贡》也。
泽谓陂泽,《诗·彼泽之陂》注云:水所钟聚也。水既潴蓄渊停则止,水势已煞,故曰:衰。流于囚谢者,水盈科而进,则其停者已久,溢为余波,故曰谢。
山之气运,随水而行,凡遇吉凶形势,若远若近,无不随感而应,然水之行也,不欲斜飞撺,反背无情,若得众砂节节拦截之,屈曲有情,而成不绝之运化也。
法每一折,潴而后泄。此言水之去势,每言屈折处要有潴蓄,然亦不必尽泥穴前,但得一水,则亦可谓之潴矣。善于作用者,穴前元辰直长,法以穴中沟头水论潴泄,每折中作斗,既潴而后泄去,可救初年无患,此亦是夺神功之妙也。
洋洋悠悠,顾我欲留。此言水之去势,悠洋恋,有不忍逐去之情,顾我而欲留也。
其来无源,其去无流。源深流长,不知其来;砂拦局密,不见其去。
《本书》释:朱雀源于生气,朱雀即是指水,水是源于生气生水,以步砂量水的十二长生宫来说,是处于胎养宫。派于未盛,未盛即是将盛,水是将盛于分支的合流,处于长生十二宫的长生宫位。朝,言国家办事之所,如群臣会聚的朝堂,朝于大旺,即诸水含聚于大旺(水的大旺朝),处于长生十二宫帝旺宫。泽,即馀气,泽于将衰,水的大旺之馀,是水的将衰期,即处于长生十二宫的衰宫。囚谢,是禁锢,水流于囚谢即禁锢于海或大湖,处于长生十二宫病死墓绝宫。以返不绝,水的运动变化规律,就是循着从生至旺、经衰到死的这一往返过程循环的变化运动。
纳水的方法,要求每一折,即上述水变化过程的每个转折点要有停留,流线要屈曲之玄有情。洋洋悠悠的顾我欲流,即舍不得流出水口。而水的发源远,群山遮蔽,看不见其来。流出去要水口禁闭,而看不见其流出。
经曰: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千尺之势,百尺之形,势来形止,前亲后倚,为吉藏也。
《四库》释:外气者,横过之水;内气者,来龙之气。此即外气横行,内气止生之谓也。其馀《四库·三篇平》已得原文删掉,因而无注释。
《本书》释:《经书》说:“外气所以聚内气”。所谓外气,就是明堂的堂气,是明堂的“土行气行,物因以生”,所有朝应峰和朝应水之气。以现代阳宅来说,是阳宅以外的自然界所有物和人为物,其中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之气。所谓内气,即来龙龙尽气钟自然之气和阴阳宅的建筑人为之气。如定向,坐穴分金之气。
外气所以聚内气。外气是风水吉凶变化的外因,内气是风水吉凶变化的内因。外因影响内因,就称之谓外气所以聚内气。
过水所以止来龙。所谓过水,即是随龙水或龙尽处的左右水,在穴前将来的水,就称之谓过水。来龙奔腾到头入首处,前面二水或多水交会就止住了来龙往前奔腾。所以谓之过水所以止来龙。
来龙从远方来的千尺之势,到了龙尽气钟为穴前过水所止而凝结穴场和穴场外近处百尺之形,堂前有诸水汇集群砂翕聚向穴场朝气拱为前亲,而后面又是龙尽气钟禽伏兽蹲作的倚靠,如此的前亲后倚,就成为吉藏也。
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势如巨浪,重岭叠嶂,千乘之葬。势如降龙,水绕云从,爵禄三公。势如重屋,茂草乔木,开府建国。势如惊蛇,屈曲徐斜,灭国亡家。势如戈矛,兵死刑囚。势如流水,生人皆鬼。势如负肩,有垅中峙,法葬其止。
《四库》释:此下言真龙降势之大略,可总括天下山岚之行度,若欲逐一分类,则反包括不尽矣。其葬王者,言其贵也,不得拘之。
峰峦重踏,如洪液巨浪,奔涌而来,当出千乘之贵。
星岚撑汉,踏衔而下,如龙之降也,及至歇处,山如云拥,水似带蟠,焉得不贵。
真龙降势,重重踏踏,如人家之重屋叠架,所以为贵也。
横窜直播,行度畏缩而不条畅,死硬而不委蛇,故葬者家亡国灭。
尖利如矛叶,直硬如枪杆,故子孙多死于凶横非命。
顺泻直流,去无禁止之情,此游慢之龙也,葬之者主少亡客死。
《本书》释:势如万马的奔腾,好像从天上降到地面,是帝王的葬地。势如巨浪,起伏光涌,一起一伏如重岭叠嶂,是公侯的的葬地。势如降龙,次于从天而降,而环山水绕。是国老三公的葬地。(周三公:太师、太尉、太保;西汉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东汉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势如重屋,次于降龙,起伏不太大,而是草木茂盛,是开府建国的京都,势如惊蛇,仿佛是打草受惊的蛇曲屈徐没有规律,是灭国亡家的,势如戈矛,像兵刀武器的锋利乱窜,要遭兵祸或窜狱之灾。势如流水,一直往低下降而不起,生人好像是死鬼。势如负肩,好似背负习障,而有山从中突起向前奔跑,就切不可葬了。
王侯屈起,形如燕巢,法葬其凹,胙土分茅。形如侧垒 ,后冈远来,前应曲回,九棘三槐。形如覆釜,其巅可富。形如植冠,永昌且欢。形如投算,百事皆乱。形如乱衣,妒女淫妻。形如灰囊,灾舍焚仓。形如覆舟,女病男囚。形如横几,子灭孙死。形如卧剑,诛夷逼僭。形如仰刃,凶祸伏逃。牛卧马驰,鸾舞凤飞,蜷蛇委蛇。鼋鼍龟鳖,以水别之,牛富凤贵。(牛出于土星,故富。凤出于木星,故贵。)
形类百动,葬者非宜,四应前按,法同忌之。形势止伏为尸居之不动,方可扦穴,若有不定,岂可用乎!非唯主山,但目前所见,飞定摆窜,于我无情者,悉当忌之。
《本书》释:前节述势,本节专述形。
主王候的穴位,其形如燕子窠,周围高而中央低陷,应葬者凹部,可以得到丰厚的祭肉,拨茅连茹。即得丰厚的报应。
形如军垒之侧,即堡垒之侧,一层层的后冈从远方而来,堂前的朝应水屈曲如环,就主出九棘三槐。(棘,群臣外朝的位置,以棘为标识。九棘,左九棘为帝王、大夫、卿。右九棘为公、候、伯、子、男。三槐,即三公。)
形如倒置的铁锅,葬其顶部就主应富贵。
形如戴了帽子,永远都是昌盛的。
形如算盘,其算盘珠零乱不堪,主应百事昏乱。
形如乱穿或乱放的衣服,就主淫乱而妒的妻子。
形如灰袋,主阳宅会有火灾。
形如翻沉了船,妇女要生病,男子坐班房。
形像横放的桌子,主应断裔绝代。
形如卧倒的剑,就要被诛杀。
形若像仰放的刀,主应灾而伏逃。
牛卧倒,马奔驰,蛇,即会飞的神蛇,从容自得的飞翔,至于鼋鼍鳖龟之类。必须从水中区别。
虽然牛主富,凤主贵,蛇就主凶危。但它们的形像不是静止的而是百动,隋便葬是不适宜的。四象的山岭朝应与穴场逼近,在葬法上同样要避忌的。
山之之可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势来,而断山不可葬也;气以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
《四库》释:土色光润,草木茂盛,为地之美。今童山粗顽,土脉枯槁,无发生冲和之气,故不可葬。却又有一等石山,文理温润,光如卵壳,草木不可立根,自然不产,开井而得五色土穴者,是又不可以童而弃之也。
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山既凿断,则生气隔绝,不相接续,故不可葬。《青华秘髓》云:一息不来身是壳,亦是此意。然与自然跌断者则又不相侔矣。
高垅之地,何莫非石,所谓山势原骨,骨即石也。石山行度有何不可,惟融结之处不宜有石耳。夫石之当忌者,焦硬而顽,麻燥而苏,或不受锄掘,火焰飞扬,肃煞之气,含烟带黑,为凶也。其余纵使有石,但使体质脆嫩,纹理温润,颜色鲜明,则无不吉矣。又有奇形怪穴隐于石中者,四畔皆石,于其中有土穴,取去土尽,始可容棺。又有顽石凿开而下有土穴,皆可入选,是未可以石为嫌也。
(按:取去土尽,始可容棺,则棺四周皆石,气以土行,无土皆石,岂可葬耶?)
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此言横龙滔滔竟去,挽之不住,两边略有垂下,不过挠掉而已。气因势而止,穴因形而结,过山无情,其势未止,其形未往,故不可葬。却又有一等横龙滴落,正龙腰落,及夫斩关为穴者,不同也。
去龙行度,兄弟同完,雌雄并出,及其止也,城郭完密,众山翕集,方成吉穴。彼单山独龙,孤露无情,故不可葬。却又有一等支龙不生手足,一起一伏,金水行度,跌落平洋,两边借外卫送为养荫,及其止也,雌雄交度,大江拱朝或横拦,外阳远接,在乎漂缈之间,纵有阴砂,仅高一步,此又不可以孤露而弃之也。何以言之?盖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所以为贵也。(按:想像写的文章)
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而消已福。此复证五凶之不可用也。凡此是无所适足以腐骨烂棺而已。主退败,少亡痨疾,久则归于歇灭,可不慎哉!
《本书》释:不可以葬的山有五种:第一,生气是贵于生和,生,是发生产生,即阴阳的斗争。和,是生气的生物,即表明生气薄弱而不可以生物。因此,童山不可葬。
第二:气因势来,生气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龙势来体现,凡是被凿断的山脉,或挖深沟断了骨的断山,也是不可以葬的。
第三:气因土行,生气是土行气行的。因此没有土而是石的石山,生气不能运动变化,所以石山是不可以葬的。
第四:气以势止,势止则龙止,龙止成形气钟。因此势未止,即龙仍然在奔腾的过山,即没有诸水会聚,群砂翕集,在龙中途之山称为过山,是不可以葬的。
第五:气以龙会,而独山,即周围是低陷的地形,或周围是水,而没有过脉的独山是不可以葬的。(过山,是行龙中途跌落过峡处,即龙仍然在奔腾,而未落穴之山。独山,是龙尽气钟,无脉过前面的山。前者,是无群砂翕聚诸水交会之处,而后者有诸水会聚,群砂翕的明堂。)
《经书》说:童山、断山、石山、过山、独山都不可以葬,如果葬了就要生新凶,即立即产生灾祸,或消除已得的福气。
经曰:穴有三吉,葬有六凶,藏神合朔,神迎鬼避,一吉也。阴阳冲和,五土四备,二吉也。趋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
阴阳差错为一凶,岁时之乖为二凶,力小图大为三凶,凭持福力为四凶,僭上逼下为五凶,变应怪见为六凶。
经曰:穴吉葬凶与弃尸同。
《四库》释:神,吉神。鬼,凶煞。朔,谓岁、月、日、时。言藏神合乎吉朔也。神迎鬼避,得吉年月也。
阴阳冲合,五土四备二吉也。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解见前。
阴阳差错为一凶,岁时之乖为二凶。此言葬日不得年月之通利。
力小图大为三凶。生人福力浅薄,而欲图王候之地,是不量力度德也。然此亦不可泥。
凭福恃势为四凶。凭见在之福,恃当今之势,宝贵之家,自谓常如今日,而不深虑有父母之丧者,不思尽力以求宜隐之地,但苟焉窀变而已。正程子之所谓唯欲掩其目之不见,反以阴阳之理为无足道,可胜道哉!《魏志》管辂遇征东将军,母出俭之墓,叹曰:松柏虽茂,无形可文,碑谥虽美,无后可守,玄武垂头,青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泣,四危已备,法当灭族。后果如其言。又《左氏春秋传》鲁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不利于君。公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公曰:命在养民,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五月,公果卒,然固有数焉。而阴阳之理,亦有所定矣。
僭上逼下为五凶。僭上,言庶人坟墓不得如大官制度,贫家行丧不得效富室眩耀,及不得作无益华靡,亡者无益,存者招祸。逼下,为俭不中礼,悭吝鄙涩,父母坟墓不肯即时尽作用之法。因循苟且,致生凶变。作用者,谓如作明堂,通水道,及夫截疣去滞,增高益下阵水蔽风之类,皆是也。
变应怪见为六凶。上言天时人事不能全美。或有吉地吉穴,主人濡滞不葬,或是非争竞而害成,或贫病兼忧而不能举,或明师老死不复再来,或停丧久远而兵火不测,或子孙参差而人事不齐,或官事牢狱而不复可为,或日怠日忘竞成弃置,或全家灭绝同归暴露,是皆因葬不即举而变见多端也。呜呼!为人者可不凛凛然而知戒谨乎哉!
经曰:穴吉葬凶与弃尸同。
言形势虽吉,而葬不得穴。或葬已得穴,而不知深浅之度,皆与委而弃之者何以异哉!《锦囊》一书,其大概专以生气为主,即太极为之体也;其次分为枝垅,即阴阳为之用也。又其次曰风水,曰止聚,曰形势,曰骨脉,又其次则验文理之秀异,明作用之利宜。学者当熟读玩味,则知景纯之心法矣。
《本书》释:《经书》说:穴有三吉,神,本是指发生万物的天帝,这里是指发生万物的生气。朔,本是月朔,即望朔,这里是指用事的年月日时。藏神合朔,是说葬要乘生气,合吉时日。神迎鬼避,是择迎吉利的避除不吉利的,就是一吉。
葬的外气,即堂气要阴阳冲和,而内气即来,龙气聚的,穴内要金木水火土五土的各种元素在春夏秋冬四季俱备,称为二吉。
察势正确,扦穴合度,能趋全吉而避一缺,善者益善,不善者而增善,谓之三吉。
一凶,阴阳差错。乾为阳,坤为阴。龙属阳,水属阴,左旋为阳,或把阴作阳处理,把阳作阴处理,就称之为阴阳差错。
二凶,岁时之乖。乖者,戾也,异也,背也。古人及今人造葬都得选择吉日良辰,所谓“不得真龙得年月,也应富贵发人家。”因此造日或葬日的岁时有乖,即为二凶。(依我见,所谓吉日良时是不起作用的)
三凶,力小图大。龙气微弱,就不应扦大,如果穴场明堂不到一平方公里,而扦数千户或亿万户的城市,就称为力小图大。
四凶,凭恃福力,认为自己有福力,即“福地福人得”。而乱扦地,都可以得到好地,就称为凭恃福力。
五凶,僭上逼下。僭,假也。逼,是逼迫。以败椁之藏冒称好地,挂羊头卖狗肉,以假乱真,都称为僭上。是吉藏硬说是腐骨之藏,是好地硬说是坏地,富翁装乞丐,以优泛劣,都称为逼下。僭上逼下即为五凶。
六凶,变,是变更,变化。应,是应该,恰当,合乎事物规律,怪见,不是一般的见解,不能反映客观违背规律的见解。凡属审龙、格龙、选址、点穴、定向等,都必须依照规律进行,变应怪见,就是六凶。
《经书》说:穴虽然是吉的,而葬凶。如同是弃骨抛尸。
经曰:势止形昂,前鼻涧后冈。龙首之频,鼻颡吉昌,角自灭亡。耳致侯王,唇王其伤。宛而中蓄,谓之龙腹,其脐深凹,必后世福。伤其胸肋,朝穴其哭。是以祸福不旋日。经曰:葬山之法,若乎谷中,官应速也。
《四库》释:势止形昂,前涧后冈,龙首之藏。势欲止聚,形欲轩昂,前有拦截之水,后有乐托之山,形局既就,则真龙藏蓄于此矣。
鼻颡吉昌,角目灭亡,耳致侯王,唇死兵伤。此以龙首为喻而取穴,非谓真有鼻颡角目也。鼻颡以喻中正,故吉。角目偏斜而又粗硬孤露,不受穴,故凶。耳言深曲,唇言浅薄,所以有侯王兵伤之别。
宛而中蓄,谓之龙腹,其脐深曲,必后世福,伤其胸肋,朝穴暮哭 。宛宛之中若有所蓄者,龙之腹也,况又深曲如脐,岂有不吉,若葬非其道,伤其胸者,必遇石而带黑晕,伤肋则干燥如聚栗,或上紧下虚,锄之如刲肉,朝穴暮哭者,言其应之速也。
祸福不旋日。经曰:葬山之法,若呼吸中,言应速也,祸福之感召,捷于影响,能乘能审,能择能避,随其所感,否则为凶应矣。大要在分别阴阳以为先务。有纯阴纯阳,边阴边阳,上阳下阴,上阴下阳,阴交阳半,阳交阴半,强阳弱阴,老阳嫩阴,各有作法。(按:故弄玄虚,神乎其神),阴来则阳受,阳来则阴作,或入檐而斗,或避而凑檐。又有阳嘘阴吸之不同,顺中取逆,逆中取顺,情有盖粘,则正顺作,情在倚撞,则架折逆受,假若阴脉落穴,放棺绕过阳边,借阳气一嘘,其气方生。(胡编乱撰,故作高深,他自己也搞不清楚)
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地理正宗》释:《经书》又说:远势低而近形高,前面有山谷,后面有山冈,是龙首藏身之地,龙形中,葬在龙鼻龙额为吉,葬在龙角龙目为凶,葬在龙耳大吉,葬在龙唇大凶。葬在脉气聚积的龙腹大吉,如果人为穿凿,伤及龙肋,那就不只本身葬山生凶,而且朝山也不能作穴场,否则报应即刻出现。《经书》说:葬山之法,象山谷中呼喊,回声立即传出。这是说,葬吉地和凶地所招来的福和祸非常迅速。
按:《四库》的释意,据说是吴澄或刘则章所为。全篇都是故弄玄虚,神乎其神的捉摸字义大写文章,读者阅了,恐怕不知在说些甚么?
尤以最后一段,千百年来,绝大部分作者都把首、鼻、颡、角、目、耳……等释为龙首。龙鼻、龙额、龙角、龙目和龙耳。早在千年前的唐代房玄龄等所编撰的《晋书·郭璞传》云:“璞尝为人葬,帝微服往视之,因问主人,何以葬龙角,此法当灭族。主人曰:郭璞云此葬龙耳,不出三年当致天子也。帝曰:出天子耶?答曰:能致天子耳。帝甚异之”。同样也是把《葬书》的耳、角,释为龙耳和龙角。不难理解,这与中国地理术的发展,由古代科学而玄学以至迷信,由量益而质损是紧密相关的。
《本书》作者认为:
一、《葬书》的主题是说乘生气,葬在龙鼻、龙额、龙耳吉昌,如何像形于生气的旺盛而主吉昌呢?葬在龙角、龙目、龙唇又如何能像形于生气的不旺盛或没有生气而主凶祸呢?既然提了龙唇龙耳……为什么不提龙齿、龙眉、龙腮或龙颊、龙脚、龙翅和龙尾呢?特别是说“龙腹”,是不可能有的。只能释为生气旺盛形如龙腹的凸起来,或如其脐深凹下去。
作为龙的山脉,龙背是指山脉的脊部,龙腹就是山脊对称的下部,即是中国的龙腹在美国,而美国的龙腹在中国。若是中国的龙腹仍然在中国,那就是龙腹朝上的死龙,死龙的龙腹还能够有后福吗?
二、作为能撰《葬书》的郭璞,绝对不会撰写出开头就是乘生气,而结尾竟是龙头、龙鼻子和龙耳,这样首尾未顾而牛头不对马嘴的文章来。
《本书》释:《经书》说:来龙奔腾的势静止以后(势止),其形表现得生气旺盛而高贵(形昂),必定穴前是诸水会聚(前涧),穴后是禽伏兽蹲的山冈(后冈)。龙的起祖就分支很多(龙首,龙的起祖,之,同支。频,频繁,很多)。而且开始奔腾的气魄,如同从云霄降到地面一样,表示生气旺盛的势(鼻,鼻祖,开始的意思。颡,从上到下叩头,从云霄降到地需面。吉昌,旺盛的生气)。
若是龙起祖没有分支,就如同无角的死蛇没有生气。(角,龙角,龙的分支。自,是鼻的古字,龙的起祖。灭亡,死蛇没有生气)。
旺盛的生气,就如同帝王王诸侯样的有权威(耳耳,旺盛之意。耳耳致王)。也如同君主王诸侯样的执应八方,招致八方生气以应穴(耳耳致侯)。要禁忌的是震惊龙脉戕害扩散生气(唇,震惊也,死,震惊致死。其,同忌。伤,害,损伤,扩散)。
生气是积蓄于形如丘山之丘的突起处(宛,丘山之丘。宛而中蓄),即称为龙腹的地方(谓之龙腹),选址点穴于其深凹的脐部(其脐深凹),他的后代必定要得福的(其后世福)。
穴前明堂所忌是受伤害(伤,伤害。其,同忌。胸肋,喻明堂)。朝穴的砂水切忘(其,同忘)悲哭(朝穴其哭)。灾祸即日就会降临(祸不旋日)。《经书》说:葬山的方法,必须在(若乎)龙水交会的谷中(谷,泉之通川为谷)这样百福百事就能随意的很快得到。(官,犹事也,谓各得其事,应,应乎,顺利。官应速也)
第十节 晋·郭璞《葬书》原著白话文
葬或者藏,即是阴宅和阳宅,要乘生气。
所谓生气,即是阴气和阳气的总称。它的运动变化,可以噫而成风,可以变化成为云,也可以变化成为雨。而在地中运动变化的,就称之谓生气。
生气内在的阴气和阳气双方对立面在地中的斗争和统一,就会产生了万物,人子是受体于父母的,同样,父母的尸体或骸骨,也是受体于生时之父母。因此,如果遇到了与父母同类的生气,好像是同频率的电波一样,传送到受体于父母的人子和骸骨,就会受到感应,人子或本骸就会受到庇阴的。
因为人之所以生,就是由于生气内在阴阳气的自我斗争统一,即生气的聚积,其聚积最多的就成了人的骨骼,因此,人死了以后,其皮肉腐烂了,而骨骼仍然存在。所以葬者,就要利用地中同类的生气,纳入骨骼之内,供其生气旺盛,以同频率来感应人子,这就是葬或藏所采取的方法。《经书》说了:生气是有感应的,这种感应会波及人子,感应得好,人子便得福,是吉利的。感应得不好,人子就有祸,是不吉利的。
所以西蜀的铜山崩塌了,在东方未央宫用同类铜铸 的钟就会得到感应而自鸣。树木到春天生新枝,室内的粟到春天也会发芽,就是由于生气运动变化的缘故,即生气内在阴阳矛盾的斗争统一而产生的。而生气在地中的运动变化,即地中阴阳气的相互斗争,是因地之势。生气的聚积,即阴阳气的统一,就是由于阴阳气停止运动变化。为此,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或措施,就称之谓风水。
风水的方法,以得水为第一紧要,防止生气噫而成风为次要。为什么呢?因为生气过于旺盛会外噫而成风。虽然如此,而其没有外溢,即没有噫而成风的,剩余在地中的生气,还是会静止。这种生气虽然是零散,但是在地层深处也会静止。说藏风是次要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经书》说:乘生气,要浅深乘得恰当,风水自然是好的了。
为什么得水为上呢?因为土是生气之母,有土,才会有生气。生气又是水之母,有生气才会有水。所以有随龙水,就表明生气很旺盛。而葬,就是乘旺盛的生气,因而以得水为上,防止噫气为次要。凡属涸燥的山上,水少,或没有水,说明表层生气不旺盛,就应该葬深;而在平坦的平地,水就较多,表明地表层生气旺盛,就可浅葬。《经书》说:生气是土生的,所以土发生运动变化,生气也就随之运动变化,世界万物就是因生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
如此说来,观土,即观察龙脉又更重要了。观看龙脉,即葬山的方法又如何呢?是以观龙势为最难,察龙的形较为次要,定方立向,那就更次要了。
什么才称为势和形呢?从远方奔腾而来的龙脉,如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就称为势。龙奔腾到了近处,势静止以后的尖齐高耸,方圆秀丽以及窝钳突凹……等形状,就称之谓形。势与形的关系是,凡属势与形是一致的,吻合的,即有什么势就结成什么形,所谓势与形顺者,则主吉。若是势与形是逆的,即甲势乙形,或乙势甲形,势与形不相吻合,则主凶。假若势来得不好,而形结得很好,就是能得福也是不多,只能得百分之一的福。若是来势很好,而形又结得不好,不但不能得福,而且灾祸即日就要降临。远方来的势,若曲折而来,屈曲宛委而势止结穴而立即静止。明堂狭小,没有秀峰吉水,似此的外表生气没有聚积内在的生气是散于地中的。《经书》说:如此形穴是不蓄气的穴,是腐肉败骨之藏。
上地之山,又潜伏又连接,起始是很高,像天样的高,其来势一起一伏,好像波浪一样,行龙又好像马驰的奔跑,在静止的时候,就如死尸一样不会动。其过峡束气和展气像怀有万宝的庞大,中间如燕息的细小,灵活,明堂开润,贵人上坐,珍馔毕陈,财富人尊。斋洁秀雅。蓄气如橐皮样鼓挺起来,又像装东西的器皿而不散漏。其形状如同龙或鸾,或飞腾或盘踞,禽伏兽蹲,像帝王一样尊严。
平地龙,即支龙的运动趋势是看地表面的脉胳,所谓脉原一线。山地龙的趋势是看龙脊石骨的走向。好像蛇行一样,爬向东西,又趋向南北。曲屈的又复直行,回环行走又再回环。仿佛蹲在那里要等候什么似的,又好似要抱揽什么东西的样子,又好似欲进,却又是退。表面像静止了,却从深处而来。行龙要像这样积止,即生气内在斗争得到统一,又复再斗争的聚冲,达到新的统一阴和而阳工。土厚而生旺盛的生气,旺盛的生气又生深水,即土多水多。为生气所生的草和木都 非常的茂盛。像这样的来龙,其贵一定如千乘,其富一定如万金。《经书》说:如此势止气蓄的形,定能化生万物为上地也。
平地龙,即支龙,以平坦的大地为贵。土龙,即山地龙,或称垅龙,以分支多为贵。龙分支的时候,生气也随之而分,支龙到头龙尽时,生气也随之而终。观垅龙或支龙分支开嶂的方法,其势在束气时要隐隐的细小,展气时又要隆隆的庞大。即像蜂腰鹤膝。之玄曲屈,微妙玄通。这样的龙脉就是好的龙脉了。
《经书》说:平地龙有吉气的,是在平地随土而起脉,垅龙到头聚气的,必定有随龙水比肩随龙而来,交会而止。像这样的龙顺势一起一伏的回复始终与形吻合,在龙尽气钟,诸水交会之处选址点穴,就永吉无凶了。
在重重峰峦,叠叠冈阜的地方,群垅众支会聚于明堂,选址点穴,当舍择其特殊的龙脉。如群垅支都是很肥胖而其特别瘦小的,群垅众支都是秀丽细小的而其特别肥大的,像这种参差不齐而形是险恶的杂势,无论是主峰还是客峰都一样参差不齐,这种穴场,决不可以下葬。
若是垅龙高耸,而支龙在地中伏行,垅龙或支龙气钟之处,其明堂平坦如掌,就可以下葬。所以《经书》说:平地龙要葬在高处,而山地龙要葬在山麓。因而平地龙点穴要点在头顶上,而垅龙点穴要点在山脚下。假若形势不合,不是如此点穴,生气就会被逐散掉。
因此,对于葬法是很难的啊!平地龙和山地龙的分别,以及观察其穴位,是会看花眼睛,迷惑心窍的,是祸或是福的差异,是在侯王与虏仆之间一样差别悬殊。
总之,以来龙来说,如果来龙龙势险要,就必定有吉穴。选址点穴的方法,是葬其所会,即是龙尽气钟而诸水会聚之处。因此,葬法要原其所始,即是要从随龙水的源头,来龙起始的祖山起,到龙尽气钟诸水会聚为止。逐节审明其废与相,即吉凶。吉者而取之,凶者而废之,或避之。
生气因地气行而来,有浅来有深来,就应浅来浅葬,深来而葬深,对原来闭塞的生气,就要沟通。对通流的生气,就要使其聚积后而稳固防止其扩散。要乘好生气相好水,使之不干不湿,亲土以印棺木,对外要藏八风,即做好封尘,使生气不向八方噫而成风。对内要密合五行,不使有冲克矛盾。天星要下照,地德要发生万物,阴阳要冲和而统一,金木水火土五土,在春夏秋冬四季俱备。这些都有赖于君子夺神功改天命的目力,以及采取的措施,趋全而避缺,不善求善,善而加善,此中微妙,全在智力触类而长,自然玄通阴阳,功夺造化了。
因此,天上星辰都喜悦发光,全部拱向北斗,犹如明堂的朝山都拱向墓穴,朝水有情流向墓库。这样穴前左右龙虎砂以卫生气,朝应砂水与墓穴主客同情,左右前后四势端庄严明,虫、蛇、鼠、蚁、蝎五害不侵犯而坐穴十一不具,一不高,二不低,三不浮,四不沉,五不干,六不湿,七不寒,八不暑,九不过小,十不过大,十一不噫生气。定穴迁穴除上述为首要外,这些是其次的问题。
《经书》说:朝应峰的支脉都向穴场拱来,朝应水又是湾曲回环,就主应高寿而财禄丰盈。如果朝山是休囚的,水又是无情的直流出去,就要虏王灭侯了。
穴场的土要细嫩而坚,润而不过湿,如同裁肪切玉而俱备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色光,干如储藏的栗,而湿如刲肉。凡属如有水泉的砾砂土,都是凶宅。
《经书》说:地有前后左右四势,而明堂生气是从乾坤艮巽,坎离震兑八方而聚,所以葬的穴场,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面称朱雀,后面称为玄武。玄武要垂头,前面峰砂秀丽,朝应水曲屈弯环,青龙砂向内弯曲有情,白虎砂低头而向外。若是形势反此,即主应破败死绝。如白虎蹲着,就称为衔尸,青龙不内屈而直伸,谓之嫉主。玄武不垂头就是气未钟,谓之拒尸。以水为朱雀直流出去,称为腾去。
因为生气噫而外溢是扩散生气的,所以需要龙虎来保卫区穴。若是来龙是叠叠的山脉而中间突出一脉,左边是空的,右边又有缺陷,前面又是旷野,后面又破折,生气就会散于飘风。《经书》说:如此是腾漏之穴,是腐烂棺木的藏地。
用土圭来测方位,玉尺来度量远近,以左右的支为龙虎的,其来去要如冈阜之迹,不可高于穴场,又要如肘臂的向内弯曲,就称为环抱。前面以水为朱雀,其衰或者是旺,就要看水形来主应吉凶,但不可以湍激,如果是湍激就称为悲泣,主不吉利。
以水为朱雀,水就要源于生气,分支合流之处为未盛,即将盛。应穴朝于大旺,会聚于将衰的宫位,而流于囚谢的墓库。曲屈来去不停流,而每一转折处,必须储而后流,悠扬清澈,仿佛不忍流去,其来和去都以看不见为最好。
《经书》说:外气所以能影响内气,即堂气(自然环境)所以影响穴内生气(外因影响内因)。过水所以能止来龙,使来龙龙尽而气钟,就是外气影响内气的结果。远方的势和近处的形,远方的势到近处静止即成为形,也即是说,到了近处的生气成了形,就止住了远方来的势。也就是龙尽气钟。这样外气有砂水相亲。而内气有远方来龙势止聚积的生气。如此前亲后倚就是吉藏。
例如:远方的势如万马的奔腾,而从很高如从天上降下来,就可以葬帝王。势如巨大的波浪,一起一伏好象重重的山岭,叠叠的嶂,就是千乘(公侯)之葬。势如龙从高处而奔下来,(似从天而降)又山环水绕,是国老三公的葬地。势如重屋,起伏不大,而草木都茂盛,就是开府建国的京都。势如打草受惊的蛇,曲屈徐斜没有规律,是要灭国亡家的。势如戈矛,像兵刃武器,就要遭兵祸或者牢狱之灾。势如流水,一直往下降而不起,就是生人也像是死鬼附体。势像背负屏障,而有山从中突出,就不可葬了。
主王侯的穴位,其形像燕子窝,应葬在其凹部,可以得到丰厚的祭肉,可以拔茅连茹。形像侧垒一样,一层层后冈从远方而来,堂内的水又是曲曲回环,就主出九棘三槐(左九棘是帝王、大夫卿。右九棘是公、侯、伯、子、男。三槐:三公: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形如倒置的铁锅,葬在锅顶就可以富。形如戴了帽子,永远都是昌盛的。形如算盘,其盘子上下无序,主应百事昏乱。形如乱穿或乱放的衣服,就主淫乱妒妻。形像灰袋子,就要遭受火灾。形如倾覆的船,妇女要生病,男子坐班房。形像横放的桌子,是主断裔绝代。形如卧倒的剑,主应被诛杀。形或像仰放的刀,主应灾祸伏逃。形如马驰、鸾舞、凤飞、蛇(会飞的蛇),以及委蛇、鼋鳖、鼍、龟,要以水来识别,就是前者无水,而后者是在水中。牛是主富,凤是主贵,而蛇则主危。形若是摇摇百动,即是尚未势止成形,都是不宜葬的。四周的山岭与穴场逼近,葬法也是所避忌的。
不可以葬的山有五种:第一,生气贵于生和,凡是尚未生长草木的童山不可以葬。第二,气因势而来,凡是切断了如挖深沟已露石骨不能通生气的断山不可以葬。第三,生气因土而行,凡是来龙是石,或扦穴处全部石的石山,不可以葬。第四,生气因势止则止,凡属正在奔腾而没有静止的过山不可以葬。第五,生气以诸龙会聚为旺,凡属周围界水的独山不可以葬。《经书》说:童山、断山、石山、过山、独山这五种山都不可以葬,如果葬了,非但会产生新的灾祸,而且已经得到的福气也会被消除。
《经书》还说:穴有三吉,而葬有六凶,凡是穴场能藏神,即聚积生气,而合得吉日良辰,是一吉。凡属阴阳二气冲和,即不是斗争而是统一的时候,穴内的五行土在一年四季都齐备,为二吉。凡能趋全吉而避一缺,即是没有一点缺陷的穴,而不善者增善,善者益善为三吉。
所谓六凶,即把阴的视为阳的,把阳的视为阴的,或把阴的作阳处理,把阳的作阴处理,这种阴阳差错,是一凶。
杨筠松说:“不得真龙得年月,也应宝贵发人家”,如果造或葬的年月日时有差错,是二凶。
如果龙身微弱,生气有旺,而扦大穴,或明堂狭小,只能容数十户,而扦数百数千户, 这种力小而图大,是三凶。
如果认为自己的福气大,而随便乱扦地,即认为“福人得福地”,是四凶。
扦穴不论上下,不识高低,不辨大小……都称僭上逼下,是五凶。
凡属审龙、格龙、选址、点穴、扦穴、建房、定方立向……都遵上述规律,或操作规程,而随便乱干,随便变应的,而是奇怪的见解,即是六凶。
《经书》总结说:来龙奔腾的势静止以后,其形表露得轩昂高贵,必定穴前是诸水会聚,而穴后是禽伏兽蹲的山冈,来龙起始就分支很多,其开始奔腾的气魄,就如同从云霄降到地面一样,万马奔腾。
若是来龙起始就没有分支,就等于龙无角是蛇,灭亡了角的死蛇是没有生气的。
旺盛的生气,就如同帝王王诸侯样的有权威(耳耳致王)。也如同君主王诸侯样的能执应八方招至八方生气以应穴(耳耳致侯)。
要禁忌的,即要防止的是凿伤、震惊龙脉,扩散生气。
生气是积蓄在形如丘山之凸起的部位,即称之谓龙腹的部位。选址点穴在龙腹脐部的深凹处。这样,他的后代必定能得福。
假若穴后生气不旺盛,穴前明堂又有所破缺,如朝穴的砂水形现险邪悲哭,灾祸即日就会降临。《经书》说,葬山的方法,要乘旺盛的生气。旺盛的生气是在龙水交会的谷中,如果扦在谷中,必须有脉入穴,百福百事就能很顺利很快的可以得到。
第四章 《葬书》是否郭璞撰的?
第一节 托名的风波
早在元代(公元1279~1368)赵访撰《葬书问对》说:“或问葬地之说,理有是乎?对曰:有之。然则其说孰胜。对曰:《葬书》至矣。问曰:《葬书》真郭氏之言乎,抑古有其传也?对曰:不可考”。
清乾隆(1736~1796)官方出版的《四库全书·葬书提要》说:“……考璞本传载,璞从河东郭公受青囊中书九卷,遂洞天文五行卜筮之术,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为火所焚。不言其曾著《葬书》。唐末有《葬书地脉经》一卷,《葬书五阴》一卷,又不言为璞所撰。惟《宋志》载有璞《葬书》一卷,是其书至宋始出……”郭璞是东晋(317~420)时人,而《葬书》自宋(960~1279)始出,时隔五百年,于是《葬书》是托名郭璞所撰的风波就掀起来了。
当代作者王青撰《中国古代风水术》中说:“丁芮对此书也有考证,同样认为此书为伪托。其所据理由与纪昀等人大同小异,其一《晋书》不载,其二《神仙传》不载,其三《隋志》无,其四《唐志》无,其五《撼龙经》绝不言及郭璞,《宋志》始载。所以他认为此书乃宋朝所作”。王青还说:“当时有种风气,凡是风水之书无不托名于郭公。从《葬书》的行文来看,不象是职业方士所作,而是一位知识分子的手笔,其中的思想似乎也应该产生在宋朝”。
《古代风水术注评》也不示弱,其说:……现在存在最大分歧的是,《葬书》是不是郭璞所作?我们认为不是。理由在于:
如果郭璞作有《葬书》,对待如此重要的书籍,为什么《晋书·郭璞传》不记载?唐代的文献目录也不记载?
《葬书》有十五次提到经曰,说明《葬书》是综合并研究其它风水书籍而撰写的。作为风水鼻祖的郭璞怎么可能在他之前有那么多经典?
《葬书》中提出了风水概念,这在汉晋文献中没有先例的。当时的人称相地不称风水,如果说《葬书》作于晋代,则与时尚相殊。
我们认为,根据《宋志》首载郭璞《葬书》,可以断言《葬书》是唐宋间的作品。又根据《葬书》专讲形法,可以断言它出自江西学派。
第二节 孰是孰非
元代赵访对《葬书》是否为郭璞所撰的问题,认为是不可考。根据其所撰《葬书问对》,对郭璞《葬书》的内容是比较了解的,而且文词流利是个很有汉文修养的人。对《葬书》的评论,主要的是赞赏“葬乘生气”,反对的是“夺神功,改天命”。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主张行善积德才能得福。
元代迟于东晋郭璞《葬书》而早于清乾隆修撰《四库全书》,处于中间前后约一千年。地理术的古经典之多远远超过了清代。是有条件考证《葬书》是否郭璞所撰,如果一经考证,决不会引起前面所说的风波。因此风波的引起者无疑出之于《四库全书》的编撰官纪昀等人。王青先生和王玉德先生不过是跑龙套,打旗呐喊而已。唯一的理由还是《晋书》,《隋志》不载。
一、《四库全书·葬书提要》是信口雌黄。
众所周知,我们要评论某件事件,首先要全面了解某种事物,才具备评论的资格。就是说,我们要评定《葬书》是托名而非郭璞所撰,首先要全面了解《葬书》和与《葬书》有关的各种问题,才有可能作出评论《葬书》的结论。
《葬书提要》说:“……其后方技之家竞相粉饰,遂有二十篇之多……”不错,通过了前面各种版本《葬书》的亮相,又通过了分类比较。《葬书》原著可能是长篇的即是没有分篇的。经过“竞相粉饰”是有二十篇的《葬书》。但是《长篇》的,《二十篇》的,《八篇》的和《三篇》的。都是这一千六百一十七个字打转转。并没有增加多少或删去多少,特别是《长篇》和《二十篇》的,几乎是同样的一千六百一十七字。《长篇》的没有分篇,而《二十篇》的将原文分成二十份罢了。那来的“竞相粉饰”呢?
又说:“蔡元定病其芜杂而删去了十二个篇目,存其八个篇目。但是被删去十二篇的字,仅仅是九十一个字。而且不是‘病其芜杂’,被删去的而是葬乘生气比较重要的内容。存其《八篇》文章的文意、风格,远远的不及‘竞相粉饰’的《二十篇》。据此,非但《葬书提要》是信口雌黄,而且还给蔡元定拍马吹牛”。
还说:“吴澄又病蔡氏未尽蕴奥,择至纯者为内篇,精粗纯驳相半者为外篇,粗驳当去而姑存者为杂篇”。这简直是胡扯,“五不葬”列入内篇,是至纯的吗?添加的。“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不符合乘生气的主旨,是至纯的吗?“支垅之葬”列入外篇是半纯半杂的吗?特别是杂篇添加的,义理不通的,与乘生气无关的葬乾者,葬坤者……的八葬,更是闭门造车,故弄玄虚……
再者,《葬书》自宋始出,不能完全作为《葬书》是托名郭璞所撰的依据。《葬书提要》也没有肯定《葬书》是托名郭璞撰的。其说:“……新喻刘则章亲受之吴氏为之注释,今此本所分内篇、外篇、杂篇,盖犹吴氏之旧本,至注之出于刘氏与否,则不可考矣。《宋志》本名《葬书》,后来术家尊其说者,改名《葬经》。毛晋汲古阁刻本亦承其伪,殊为失考,今仍题旧名,以从其朔”。
二、节外生枝
《中国古代风水术》和《古代风水术注评》抓住了《葬书提要》说的“……考璞本传载,璞从河东郭公受青囊书九卷,遂洞天文五行卜筮之术,璞门人赵载曾窃青囊书,为火所焚,不言其曾著《葬书》一卷,又不言为璞所作,惟《朱志》载有璞《葬书》一卷,是其书自宋始出”。就节外生枝了。《中国古代风水术》说:其一《晋书》,其二《神仙传》,其三《隋志》,其四《唐志》,其五《撼龙经》都不载,《宋志》始载。《古代风水术注评》说:为什么《晋书·郭璞传》不记载?唐代的文献目录也不记载?
这个问题非常的简单,我国的封建帝王,自命为天子,是至高无上的,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民间的至贵的金银财宝为皇家独占。美貌才女被征为皇帝的贵妃宫女,如此出天子,出状元的神圣地理术神典《葬书》还能流传民间而不为皇家独占吗?无疑是被禁于宫中。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是一例。被禁于宫中的宝书,《晋书》《隋志》《唐志》的编撰官员如何去搜集资料呢?何况他们不知道有什么《葬书》不《葬书》的问题。
再者以当今书坊的书籍来说,设若编撰“民国志”,难道把所有民国出版的书目都能列入吗?民国时的王云五,明明白白创造了四角号码的小学生字典。现在的四角号码字典哪有王云五的名字。
说:“《晋书·郭璞传》不载,恐怕有错误”,《晋书·郭璞传》说:“璞尝为人葬,帝微服往视之。因主人,何以葬龙角,此法当灭族。主人曰:郭璞云,此葬此耳,不出三年当致天子也。帝曰:出天子耶,答曰:能致天子耳,帝甚异之”。其中的龙角,龙耳,不是出之于《葬书》,也是出之于《葬书》以前的《青囊经》、《狐首经》或《青鸟经》。
为什么《宋志》始载郭璞《葬书》?不难理解,《南安府志》说:“杨筠松,窦州人,僖宗朝,掌灵台地理事,官至金紫光禄大夫,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后至虔州,以地理术传曾文辿,刘江东,世称救贫仙人是也。卒于虔,葬雩都药口”。《四库全书》说:“……惟术家相传,以为筠松名益。赣州人,掌灵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广明中,遇黄巢犯阙,窃《禁中玉函秘术》以逃,往来于虔州……”
所谓“禁中玉函秘术”,就是郭璞《葬书》。杨筠松窃得郭璞《葬书》,回到赣州老家,在今赣州市东南隅十公里的杨仙岭讲学授徒,完全是事实。郭璞《葬书》流传到民间,是很可靠的,因而《四库全书》说的“惟《宋志》载有郭璞《葬书》一卷”,是完全符合事实的。
王青先生说:《神仙传》和《撼龙经》没有《葬书》。简直是糊小孩,《葬书》是《葬书》,《神仙传》和《撼龙经》怎么会有《葬书》呢?
王玉德先生也怪,说郭璞《葬书》不是研究其它风水书籍结合自己的实践撰写《葬书》,难道从天上掉下来,或者是郭璞先天赋于的吗?
总而言之,《四库全书·葬书提要》、《中国古代风水术》、《古代风水术注评》掀起的“葬书是托名撰写”的风波,是毫无根据的,是捕风捉影。不客气的说,自己对《葬书》毫无认识,完全是对《葬书》的误解。
第五章 《葬书》就是晋·郭璞撰的
第一节 朔源求根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因才有果。要探讨种瓜种豆的人,必须根据果来找因,即是根据瓜和豆来朔藤求根。要探明撰《葬书》的人,只有根据《葬书》本身来朔源,才有可能找出撰写《葬书》的人来。
一、什么人才可能撰写?
王青先生说:“从《葬书》的行文来看,不像是职业方士所作,而是一位知识分子的手笔,其中的思想似乎也应该产生在宋朝。但此书应该是有所本的,其中所引用的《经》文,其产生年代较古,所以这其中可能融合了几代人的思想”。这话太糊涂了,职业方士难道不是知识分子吗?或者没有知识的分子吗?“引用经文较古”,“融合几代人的思想”是废话。《葬书》这部名著,不融合几代人思想,不集历代的大成,能行吗?“其中思想产生在宋朝”。是毫无历史知识。《葬书》正是给宋代的“理学思想”破坏了。请问“阴阳冲和,或者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等。唐代以上没有而宋朝才有吗?
《葬书》不是一部简单的经典,它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性不会亚于《周易》。《周易》的阴阳哲学若没有孔仲尼等人撰写上下经、说卦传……,没有郭璞撰《葬书》,光是伏羲氏周文王的几条杆杆,能起什么作用呢?诚然,孔仲尼和郭璞等人,没有这些杆杆也不可能撰《上下经》和《葬书》。
《周易》的阴阳学是《葬书》乘生气的指导纲领,《葬书》乘生气是《周易》阴阳学的具体实践。没有《葬书》,《周易》只能用于卜卦。只能凭偶然现象来推断事物。《葬书》才可以古代科学化为现代科学,才可以利用改造客观自然世界来造福人们。如此重要的经典,一般知识分子能够撰写吗?
非但是一般知识分子不能撰写,而且一般具有高等文化程度的职业方士,也不可能撰写《葬书》。像蔡元定、吴澄所谓是朱熹理学家的继承人,汉文程度也不低,可是连《葬书》的主题还弄不清楚。否则,不会如此的擅改《葬书》。把一本好好的《葬书》擅改得义理不通。因此,撰写《葬书》的人,首先要具备丰富的风水实践经验,从《葬书》的叙文和用字方面看来,还必需具备高深的古文修养。否则,是不可能撰写《葬书》的。
二、唐代撰写了《葬书》吗?
《四库全书·葬书提要》说:“……惟《宋志》载有璞《葬书》一卷,是其书自宋始出”。又《古今图书集成·名流列传附录》载:“张燕公,唐代,曾为《葬书》作注”。杨筠松《青囊奥语》,曾文灿《天玉经序》与《葬书》议论相似。那么就说明了唐代有了《葬书》而未列入《唐志》,到宋代的《宋志》才载录郭璞《葬书》。无疑《葬书》是出之唐代或唐代以前了。
兹将唐代的地理术书籍的作家姓名及其著作列后。
《人子须知》载:李淳风,《小卷阴阳正要》;一行禅师,《大衍历分数》;邱延翰,《理气心印》;卜则巍,《雪心赋》;杨筠松,《疑龙经》、《撼龙经》、《昼图》、《四大穴法》、《六锥赋》、《拨砂图》、《胎腹经》、《望龙经》、《倒杖法》、《一粒栗》;曾文辿,《心镜寻龙记》、《阴阳问答》;游潜,《游氏家传启蒙》。
《古今图书集成·名流列传附录》载:李淳风,《阴阳正要》,张燕公,曾为《葬书》作注。一行禅师,唐代地理家。刘白头,《海底眼》(《人子须知》载为宋代人)。陈亚知,《拨砂经》。曾文灿,杨筠松徒,《阴阳问答》、《寻龙记》。范越凤,杨筠松徒,《寻龙入式歌》。厉伯绍,杨筠松徒,(宋,真宗(998~1022时人)。刘淼,字子先,杨筠松徒传给倒杖法。叶七,杨筠松的带行人。邵庭监,杨筠松徒。赖文俊,曾文辿女婿,(《人子须知》为宋人)。曾十七,曾文灿徒。苏粹明,范越凤徒。濮都监,名应天字则巍,号昆仑子,世代居住江西,著《雪心赋》。刘雍,赖文俊徒。廖禹,字尧纯,或云字万邦,宁都人,隐居金精山,称金精山人,作《穴法》《鳖极金精》。(《人子须知》前廖禹,乐平人,后廖都人,俱号金精)。孙世南,宁都人,廖禹女婿。李五牙,廖禹负笈人。王应元,廖禹徒。赖白须,宁都人。李鸦鹊,宁都人。钟可期,宁都人。曾道立,宁都人,孙世南徒。李普照,刘雍徒。谢介,王应元徒,有说卜则巍徒。
《四库全书》载:杨筠松,《疑龙经》、《撼龙经》、《葬法倒杖》、《青囊奥语》、《天玉经》。曾文灿,《青囊序》。何溥,《灵城精义》。赖文俊,宋人,《催官篇》。
《李本芳祖传本》载,杨筠松著有《青囊奥语》、《玉尺经》、《天玉经》。曾文辿著有《天玉经序》。
根据上述的风水界名人,李淳风(627-644左右)虽著有《小卷阴阳正要》,但他是天文学家。一行禅师(约665-750),著有《大衍历》,是高僧、密宗之祖,是历法家,还有一个星命家李虚中(762-813),这些人,对风水是外行,而且他们的著作,无论是内容、文章风格,都与《葬书》不吻合,不可能撰写《葬书》,对风水内行的,只有邱延翰(永微650-658时人)、杨筠松(840-910)、曾文辿(854-916)和刘白头(即刘江东(884-972)、卜则巍(南唐923-933)五人。其中卜则巍撰的《雪心赋》邱延翰撰的《理气心印》其内容是本于《葬书》其语气、文章风格……都有异于《葬书》。唯有杨筠松的《青囊奥语》、《玉尺经》、《天玉经》、曾文辿的《天玉经序》、刘白头的《海底眼》,这些经典的内容,是本于《葬书》,乘生气,为《葬书》的具体实践纲领。
卜则巍的《雪心赋》有“唇、脐、目、尾、颡、腹为三吉三凶,和角、耳、腰、足、鼻、肋为四凶二吉”这与误释郭璞《葬书》之“鼻颡吉昌,角目(自)灭亡,耳致侯王,唇死兵(其)伤……”是一模一样。
再者南唐(可能五代)何溥著《灵城精义》(《四库全书》有载),其卷上《形气章》,与郭璞《葬书》中论的形势似。其卷下《理气章》与郭璞《葬书》的“朱雀”相似, 而且与杨筠松的《青囊奥语》和《玉尺经》其义完全相同。
从上述,杨筠松、曾文辿、卜则巍、何溥四人所著作的地理术经典看来,后三者的思想理论主导是郭璞《葬书》。而三者的文章风格,即古文修养、文序、文词结构等都不如《葬书》。这就足以说明:一、在唐代已经有了《葬书》。二、此三人著述的地理术《经典》是唐代最优秀的地理术经典作品,若托郭璞之名而撰《葬书》除此三人之外别无他人了。
以杨曾的《青囊奥语》《天玉经序》而论,《葬书》是《青囊奥语》和《天玉经序》的主导,而《青囊奥语》和《天玉经序》是《葬书》的实施纲领。只有可能根据《葬书》来撰写《天玉经序》。而绝对不可能根据《青囊奥语》或《天玉经序》来撰写《葬书》。
因此,可以肯定,在唐代有了《葬书》,而不可能有人托郭璞之名撰写《葬书》。
三、隋代撰写了《葬书》吗?
朔而古是隋代,隋代(581~618)共三十七年。其地理术书籍的作者及著作,据资料可查者仅有一人。
《人子须知》载:隋肖吉著《葬经》六卷。《古今图书集成堪舆部名流列传》载:按《隋书·肖吉传》说:“……谨按《葬书》云:气王与姓相生,大吉。今黑气当冬王,与姓相生,是大吉利……卒官。著《金海》三十卷,《相经要录》一卷,《宅经》八卷,《葬经》六卷,《乐谱》十二卷,《帝王养生方》二卷,《相手版要诀》一卷,《太乙立成》一卷,并行于世”。
以《隋书·肖吉传》言及《葬书》云:“气王与姓相生大吉”之《葬书》,与璞之《葬书》内容是不同的。但不知《葬书》六卷的内容如何是无资料考究的。但郭璞《葬书》绝对不是肖吉撰写而托名郭璞,因为肖吉本人撰写的术数类经典是署肖吉的姓名,为什么郭璞《葬书》又不署自己的姓名而托名郭璞呢?同时也可以知道,肖吉《葬书》六卷,一定比郭璞《葬书》的一千六百余字要长得多。因此,肖吉《葬书》也不是郭璞《葬书》。
隋前之南北朝查无风水书的著作。
四、晋代是谁撰写《葬书》的?
再朔而古,那就是晋朝了,据《人子须知》载:《锦囊经》即《葬书》,晋参军河东郭璞著,宋,西山蔡公订定,元,草庐吴文正公删正。《捉脉赋》,晋·太尉长沙公鄱阳陶侃著,将葬母,失牛,遇异人指牛眠穴,位至三公,今催官说始此。
《古今图书集成·堪舆部纪事》载《晋书·郭璞传》璞以母忧去职,卜葬地于暨阳,去水百步许,人以近水为言。璞曰:当即为陆矣。其后沙涨,去墓数十里,皆为桑田。
璞尝为人葬,帝微服往视之。因问主人,何以葬龙角,此法当灭族。主人曰:郭璞云,此葬龙耳,不出三年当致天子也。帝曰:出天子耶?答曰,以能致天子耳。帝甚异之。
据《古今图书集成·堪舆部名流列传附录》载:
郭璞,晋代,字景纯,著有《葬书锦囊经》
陶侃,晋代,字仕衡,著有《捉脉赋》
韩友,晋代,字景先,舒城人,是个读书人,师从伍振学习《易经》,能图宅相冢。
韩友仅从师学《易经》会图宅相冢而已,决不可能撰写《葬书》。
《辞海·P501》载:“陶侃(259-334)东晋庐江浔阳及(今江西九江)人,字士行(或作士衡)初为县吏,渐至郡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率军讨杜弢,调任荆州刺吏,三年讨平杜弢,为王敦所忌,调任广州刺史,朝夕习劳,敦败,复还刑州,后苏骏祖约作乱,调军协助收复建康(今南京)升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军事,一生精勤吏职,常勉人惜分阴,为人所称。可见陶侃是武官、撰风水典籍《捉脉赋》,仅属形法一部,大有未摸《葬书》的可能性。
郭璞呢?
据《辞源》载:“郭璞,晋,喜(今属山西)人,字景纯,博学有高才,词赋为东晋之冠,尤妙于阴阳历算五行卜筮之术,所占多奇验,真文学几为术数所掩,所著书有《尔雅注》、《山海经注》、《穆天学传注》、《楚词注》、《尔虚上林赋注》数十万言,后为王敦所杀。
《辞海》载:“郭璞(217~324),东晋文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人,博学古文奇字,又喜阴阳卜筮之术,东晋初为著作佐郎,后王敦任为纪室参军,敦欲谋反,命其卜筮,璞谓其必败,为敦所杀。王敦卒一追宏农太导,擅长诗赋。所作《游仙诗》对神的境界的追求,表现优生避祸的心情。词赋也较有名,所著《尔雅注》、《尔雅音》、《尔雅图》、《尔雅图赞》,集《尔雅》学的大成。今存《尔雅注》三卷,刊入《十三经注疏》中,又有《方言注》,以晋代语词解释古语,可考见汉晋语言的流变。另有《山海经注》、《穆天学传注》原集已佚。今传《郭宏农集》,系明人所撰。
由此可见,郭璞非但在文学方面为东晋之冠,诚如《辞源》所说,其文学为术数(按其实风水并非术数)所掩,风水一词,首先就是出之于《葬书》。郭璞作《尔雅》注、音、图、图赞,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而且对训诂非常精通。
所谓“训诂”,也称“训故”,“诂训”,是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用通俗话来解释的叫“训”。如《尔雅·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用普遍通行的话(普通话)来解释方言的叫“诂”。如《尔雅·释诂》,“乔、嵩、崇,高也。《方言第一》,觉、晓、哲、知也”。楚谓之觉或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郭璞不仅在文学和训诂学为东晋之冠,其所作《山海经注》十八篇,内十四篇战国时作品,余《海内经》四篇,是西汉作品。其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的远古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风物记录,是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综上所述,晋代撰《葬书》者,除郭璞外别无他人。
第二节 水落石出
《葬书》是否郭璞写的,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郭璞的情况。
一、郭璞有撰写《葬书》的可能性
(1)当一个人有了某些成就,尤其是特有的创造发明,一定会使用文字把它记述或加以论说:这就好比现在的发表论文,这种现象是不依任何事物的驱使,而是自发的本能。郭璞是会撰写《葬书》的。
(2)为了自己的成就,光耀于社会,郭璞会撰写《葬书》的。
(3)为了自己的成就,遗传给后代,或传给学徒等的继承人,郭璞会撰写《葬书》的。
(4)古人把地理术视为神术,皇朝一定独占,饬令郭璞撰写《葬书》收禁宫中。
(5)郭璞也有可能向皇朝献媚撰写《葬书》。
二、郭璞也有可能没有撰写《葬书》
(1)视《葬书》为神术,撰了《葬书》会失秘,因而不撰《葬书》。
(2)为王敦所杀,来不及撰写《葬书》。
三、结论
郭璞是会撰写《葬书》的第一种情况是有存在的,第二种情况也不会有,因为郭璞生前已经撰写和注释有了那么多的诗词。一般著书立说的工作,应该站在首位,有暇余时间才会做注释工作。而且,相墓的书《葬书》是他本职的书。因此,在郭璞未做注释以前,早已完成了《葬书》的撰写工作。尚且从朔古来看,自唐朝朔至东晋,即自东晋至唐末,能够撰写《葬书》的风水家,除郭璞外,别无他人。以宋代理学家朱熹的高徒蔡元定,尚且不理解郭璞《葬书》的主题,“乘生气”,以致误释错删郭璞《葬书》,因而《葬书》可以肯定是郭璞所撰。
第六章 郭璞《葬书》的评价
晋·郭璞《葬书》,自宋代亮相以后,经过了宋、元、明、清、民国五个朝代和当今社会人士的评论。
古人对它的评论,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我们不去评论它,其中清代罗虞臣说风水为“邪术,惑世,以愚民也”。来得真是痛快而干脆了当。不难理解,这是随中国风水的“发展”,脱离了《葬书》的理论主导,由古代科学而之玄学迷信风水术的一种客观社会的反映,指责的不是《葬书》,而是当今的社会风水术。
清代以后迄今,绝大多数人们,已把郭璞《葬书》抛于脑后了。连绝大多数的风水先生也不知道郭璞《葬书》是什么东西?再不要谈什么风水主旨乘生气了。
不仅如此,远在宋朝蔡元定删改郭璞《葬书》时,人们对《葬书》的认识就已经走下坡路了。这在前面考《葬书》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不然,蔡元定在他的《发微论》中,就不会去撰写什么《生死篇》,把“生气”理解为与“死气”对称的生气。更不会在郭璞《葬书》中加上“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文句,而把郭璞《葬书》搞得乱七八槽,本未倒置。
事实胜于雄辩,过去对郭璞《葬书》的褒或贬,就让它过去吧。历史的东西,我们只能作为今天的参考,不可以作为事实的肯定或否定。
言归正传,各种版本的郭璞《葬书》已在前面亮过了相,读者诸君也亲自阅读过了。《晋·郭璞(葬书)考》已经考过了,我们就可以拿这看得见而摸得到的《葬书》,在桌子上,再翻开来,逐字,逐句,逐段,全文的加以研究分析,彻底的认识一下,到底郭璞《葬书》是什么东西?是神还是鬼。以为风水是迷信(社会江湖风水例外)的社会人士认识清楚。
首先要加以明白的,郭璞《葬书》不是我撰的,不是您写的,也不是他作的。而是一位已经去世近二千年,炎黄子孙的一员郭璞所撰的。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即客观的立场来加以评定,绝对不可以故意的打死,也绝对不可以故意的放活,要实事求是的。是鬼,就要快刀砍乱麻的把它除掉。是神,就应当去糟存精,把它继承下来,使之发扬光大。因为这是一种文化遗产。
在此,分作三个部份,即古代科学方面,玄学方面,潜在科学方面,即所谓迷信方面来分析和评定:
第一节 古代科学方面
一、理论符合客观
乘生气是世界万物发生发展的永恒规律。在前面考证的郭璞《葬书》原著中,及诸家释意,不难理解。《葬书》的世界观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生气的内在矛盾,即阴阳二气的对立面,相互斗争——统一一一斗争的往复过程而产生的。(土行气行,物因以生。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葬书》还认为生气是土生的同时生气又生水。它说的土,就是地球,即是山脉,也即是《风水学》所谓的龙脉,其中包括垅龙和支龙,也就包括了所有的地球表层。地球表层以外的水、风、云、雨……所有万物都是生气所生的。(气为水之母,有气斯有水。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
同时《葬书》还认为阴阳气对立斗争统一还产生金木水火土的五土,而在春夏秋冬四季俱备。(阴阳冲和,五土四备)。
《葬书》的思想无疑是源于《周易》。因而《葬书》说的土,即地球。就是《周易》的太极。由于生气生万物,宇宙空间的星球,也属于万物之一,由此又可理解为地球是太极,宇宙空间也是太极,这样大太极生小太极。终而复始,就构成了整个宇宙世界。因此,就《葬书》的理论是符合客观的。从空间,即横断面来说,《周易》的阴阳冲和,《葬书》的乘生气,和近代对立面即矛盾双方的斗争和统一,以及当今阴阳电正负极,即阴阳极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引,都是说明世界万物内在的变化规律。从时间,即纵观方面来说,《葬书》是源于《周易》,近代和当今的阴阳学说是源于《葬书》,沿着时间的车轮,与时间并进。后代胜于前代,前代胜于古代,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罢了。
二、其科学客观性较之《周易》有过之而无不及
提到《周易》这部古老的名著,在国内的学者,是众所周知的,就是国外的学者,知道的也不在少数。而《葬书》,不仅是国外,就是国内知道的,也是聊聊无几。而且《葬书》的理论还是源于《周易》。如何可以说《葬书》其理义较之《周易》有过之而无不及呢?
(1)《周易》付之实践有二大难关
其一,无法造卦。《周易》的理论及其实践,是建筑在八卦、六十四卦和在三百八十四爻之上。只可以通过卜卦来实现,即是说,预测吉凶的卦,是由卜《抽签和点数》来进行。是以阴爻和阳爻作为客观条件来产生的。卜卦是偶然现象,它的效果只能够凭偶然来决定。即是说偶然卜中了符合客观的卦,其效果就是灵验的。没有卜中,就不灵验。
其二,吉凶是主观决定的,《周易》的吉凶,是依据周文王,孔子所撰的《上下经》、《说卦传》……的内容来决定,这是周文王、孔子的主观意识,不一定符合客观存在。例如乾卦三是“元亨利贞“。我是说它是“不亨也不贞”,又何尝不可?主观决定的东西,是不一定符合客观的。
(2)郭璞《葬书》则不然,它虽然是源于《周易》,继承了《周易》的阴阳五行。而它发展了《周易》,是《周易》在人的葬和藏领域内学术的大发展。
《葬书》对于阴宅和阳宅的选址点穴以及对其周围环境的处理,完全凭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郭杨曾古法风水术就是以《葬书》的理论为实践主导的。因此,就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例如《葬书》察识生气,必须通过客观存在的龙和水。观龙的盛衰强弱,又必须通过观龙奔腾的势和察识龙静止的形。而且还通过指南针来测定方位和通过玉尺来测定远近。《葬书》说的“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遐迩”。这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所有这些,都与《周易》的卜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葬书》是源于《周易》而胜于《周易》。
第二节 实践科学化
一、步砂量水的标准尺
《葬书》说:“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所谓朱雀,以四势而言,仅指前方。以宾主而言,是指阴宅穴场的周围环境,即随龙水所隔外界的砂和水。若是阳宅,则是指住宅檐水以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认为对住宅或墓地的周围环境要迎生接旺。
《葬书》的实践者,唐·赣州杨筠松为此制订了一个步砂量水的标准尺。用以衡量自然事物。把世界万物从出生到死亡,或从有而到无,分为十二个循环过程,即墓、绝、胎、养、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十二宫。既表达了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又表达了物质不灭定律。
《葬书》认为住宅或坟墓,对其周围环境要迎生气接旺气,而弃囚谢气。在古代住宅或坟墓所接触的自然环境就是砂和水,因此风水术对环境的处理,就是进行消砂纳水。长生十二宫就是步砂量水的标准尺。使生旺而秀丽的峰峦展现于墓地或住宅的旺处,即现眼的地方。使悠扬清沏的主流弯环流向于墓地或住宅利用的部位。而将奇形怪状的峰峦和混浊不堪的水流,展现或流向于囚谢之处。在《葬书》称之谓“趋全避缺”或“迎神避煞”。
现代科学昌明,社会进步。人和住宅的范围扩大了。与住宅发生关系的,不仅是砂和水,不仅是自然环境,而且还包括了人与人,住宅与住宅的社会关系。因而步砂量水的十二宫标准尺,就应当用于步自然环境和量社会环境了。
例如旅社的选址,就要择人流量最大的地方为迎生接旺,那就以选择人流旺的街道或汽车站或火车客运站附近为最佳。
又如人死后对尸体的处理,由弃之于野而墓葬。现在最旺的,是火化公墓葬。《葬书》的迎生接旺,就是迎接火化公墓葬的生旺。
因此,《葬书》说的朱雀源于生气,朝于大旺,流于囚谢的长生十二宫,是风水术实践最科学的标准尺。
二、操作规范化
郭璞《葬书》说的“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及“外气横行,内气止行”。是《葬书》对住宅坟地及其自然环境处理措施,也是趋吉避凶内因和外因相互关系的辩证法。以阴宅来说,内因就是来龙气的聚气,即内气,包括聚气的措施,如墓内的排水设备和坟墓的密封。是坟墓趋吉避凶的内在条件,是本质。外因即外气,也称堂气。是外在自然环境之气。外气好就可以聚内气,可以影响内气更好。外气的过水可以使来龙龙尽气钟。若外气不好,即外气横行,也会影响内气止生,即影响内气趋凶而避吉。
以阳宅来说,宅基地是主要的内气,住宅的结构质量,宅内的排水、阳光、通气设备等,都属于内气,是趋吉避凶的内在条件,是内因,是住宅的本质。外气即住宅以外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采光和通风是住宅趋吉避凶的外在条件,是外因,是影响内因的外在条件。
由此可见,《葬书》的实践是科学的,而是辩证的,是符合客观的。
第三节 玄学部份
玄,据《辞海》释为:幽深微妙,高深莫测之道;又释为精神性宇宙本体。而风水的所谓玄学,通俗的说来,就是其理论不符合客观存在,但又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学问。《葬书》说的“藏神合朔,神迎鬼避为二吉”就是属于这类的学问。
在前面《葬书》诸家释已经说明白了,“合朔”就是要合年月日时,所谓吉日良辰。《葬书》的实践家,赣州杨筠松也说“不得真龙得年月,也应富贵发人家”。这种择日习俗不仅是《葬书》俱有,早在夏禹颁布夏历时期就已经有了,直到民国时代,在民间不仅是造或葬,其它事类诸如结婚、上学、商店开张、出行,有些人甚至理发都得择日,清朝乾隆编撰的《四库全书·术数类》第九册专门录有一部择吉日的《钦定协纪辨方书》,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理论。
吉日良辰对于葬是否可以得福呢?可以肯定的说,是不可能的。非但不能得福,而且带来了巨大的灾害。如有些家庭偶然遭了什么灾祸,风水先生说,埋葬的日子不吉利,或坟墓的方位会冲亡命,害得这些人家迁坟墓或者把坟墓毁掉而把棺木抽出来,暴尸数年之久。这就是《葬书》说的“岁时之乖为二凶”所遭的灾祸。
吉日良辰是否可以得福?凶时是否就会遭灾呢?现在从理论上来说明白。
岁时的吉与凶,是建筑在年月日时的四天干和四地支的四柱上。以四柱天干地支的金木火水土五行属性相互发生的冲合关系来说明它的吉与凶。以生旺为吉,休囚为凶。或者说相生相合为吉,相克相冲为凶。因为天干地支的五行属性及其冲克是主观决定的东西,而不符合客观存在,甲乙属木,而非木。用甲乙不可制造木器。庚辛属金,而非金,用庚辛不可能制造金项链。丙丁属火,而非火。用丙丁不可以点火抽烟。……地支也同样是假定的东西。甲己相合,把它摆开来永远也不能合。甲庚相冲,把它合在一起,永远也冲不开。申子辰三合水,永远也没有水,寅午戌三合火,永远也合不出火来。这种主观决定的。假设的东西能起什么作用呢?
在实践方面也很可以知道,如果要建房,就用不着择地面。只要择吉日就行了。又如果说某座坟墓的煞气,主凶。只要拿埋葬的日期,或坟墓的坐向与亡命的生年对照一望可知,又何必请风水先生装模作样端着罗盘到坟地去检查呢?
再举个实例子,1981年,我(指李定信先生)在江西省赣县大田乡鹭鹚坳建李氏祠堂的门楼。择戊辰日兴工,而我是1922年壬戌年生,根据择日的道理犯天克地冲。是犯冲风水先生的。李祠一位日家的老先生问我:“本家先生,今天是什么日辰”?我答:“是戊辰”。老先生说:“您不是说你已61岁,壬戌生,您不怕犯煞?”。我答:“不怕,我还敢兴工动土呢”。接着我用锄头挖了三锄头,以示奠基动工。老先生吐舌地说:“好功夫,您会制煞”。其实我并没有制什么煞,只不过懂得日课是玄学,不起作用罢了。此事到现在已十几年了,我仍然健康如当年,并没有被什么煞所害,这就完全可以证明,择吉日是玄学,不能起什么作用的。
因此,《葬书》的“藏神合朔,神迎鬼避为二吉”和“岁时之乖为二凶”都是玄学,对葬乘生气是毫无作用的。
第四节 潜在科学部份或称“迷信”部份
绝大部份人都认为《葬书》是阴宅的典籍,这是一种错觉,因为《葬书》的文句大部都是说阴宅,如葬者、遗体、腐骨之藏、败椁之藏……等。但其中也有阳宅的文句,如开府建国,灭国亡家等句。在《葬书》之前,先有《黄帝宅经》,而且汉·王充的《四讳篇》所述西益宅,指的就是阳宅的风水书,事实上风水术的发展史,也是先有阳宅而后才是阴宅。因此,郭璞撰《葬书》不可能把阳宅甩掉。而自《葬书》以后的风水典籍,绝大部份都是阴阳宅通用。在古建筑中如故宫(阳宅)十三陵(阴宅),都是依照郭杨曾风水术所建,不是依照《黄帝宅经》或《阳宅十书》建的。所以《葬书》也是阴阳二宅的风水,而且是最权威的风水典籍,不过叙文是以“葬”或“藏”字眼而已。
在阳宅方面来评《葬书》,大家都承认它的科学性,其中也有一点反对意见,如“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认为未必是帝王之葬。那是钻牛角尖,故意找岔。不懂得汉文用词的比拟和比喻。对阳宅方面就不多议论了。
众矛所矢的,是《葬书》的“遗体受荫”问题,这又要分两个方面来谈,一、是尸体的遗体,即我们通常说的“向遗体告别”的遗体。二、是死者遗留子孙的遗体,这里称他为人子遗体。对尸体遗体受荫,恐怕不会有意见,考古学家发掘的千百年未腐的尸体就是例证。若话遗体受荫,能够把尸体重新活起来,那就求之过度了,也是误解了《葬书》原意的。
人子遗体受荫是否可能呢?那要看受什么荫?如果说:“父母安则子孙安”,在一般至孝的人来说是符合客观的。如果引而申之,“人子安则事业发达”,是否能算人子遗体受荫呢?当然也有“人子安而事业不发达的”,那就是懒鬼和无用之徒。
至于山上葬了一座按规则是可出状元的墓,而人子遗体就要中状元?那是不一定的。如果说中秀才,或成为资本家,又算不算呢?问题就多了。
我们现在要讨论研究的,就是尸体或骸骨对人子能否起作用,即是起中状元、发财、当官或是贫穷,遭灾祸的作用,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讨论研究。
一、、认为“本骸得气,遗体受荫‘有疑问的理由:
(1)历代帝王有那么多风水宝地为什么保不住江山?
(2)风水有用,郭璞为什么被王敦所杀?
(3)上古不葬或弃之于野,有些民俗是水葬和天葬,而人仍有吉有凶,有福有祸?
(4)举而葬者,枯骨耳,积岁月之久并已朽矣,安知祸福于人?葬者,能使枯骨复华,僵尸再起乎?体魄无知何爱憎乎?
二、认为本骸得气遗体受荫者,气机之应也。
(1)赵访说,本骸得气遗体受荫者,气机之应也。
(2)汉未央宫无故钟鸣,而西蜀铜山崩,盖因铜出于山,气相感应,犹人受体于父母也。
(3)昔曾子养母至孝,子出,母欲其归,则啮指。而曾子心痛,为母子之相感。
从上述双方提出的理由,都没有可靠的事实根据,因为傅仪有保住江山的风水宝地,孙文也可能有推翻傅仪的风水宝地。郭璞为王敦所杀,可能王敦有杀郭璞的风水,郭璞也有被王敦所杀的风水。葬,能使枯骨复华,僵尸再起是求之过度,而枯骨朽矣,安知祸福于人?体魄无知,何爱憎乎?似乎是事实。人死后将尸体弃之于野或水葬、天葬,尸体是没有什么反应。如果有反应,也就不成为尸体了。
但以葬来说,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或说是精神支配物质,对活人的住宅及死人的住宅进行环境选择和处理的学问,即人和尸体对自然环境发生的关系。无论将尸体弃之于野或水葬天葬,都不能脱离人或尸体与自然环境发生的关系,即弃之于野有弃之于野的风水,水葬有水葬的风水,天葬也有天葬的风水。
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曾母啮指,而曾子心痛,可能是偶然现象或不是事实,西蜀也可能没有纯铜的铜山,曾子心痛也可能不是由于曾母啮指。
除此,《古今图书集成·堪舆部纪事》中也载了许多有关风水的故事,其中褒贬不一,但都是过去的历史故事,不是亲眼目睹或亲受其验的,都没有说服力或其说服力很小,对阳宅风水来说,都基本上得到了统一的认识,都认为阳宅风水是科学的。而事实上还是不踏实。不然,古人和今人就不会指责风水为迷信。就应该分开的指责阴宅风水为迷信,问题是出在风水术上,因为中国风水术法是复杂的,其中有迷信的也有古代科学的,这是由于对风水术法认识不清而产生的。
对阴宅风水的争论,焦点是在尸体和骸骨能否授荫于人子。没有什么确实的证据来证明遗体受荫?
《中国风水应用学》作者张惠民先生,提出了宇宙气场和人体气场的理论,认为是同频电波似的气散波,由骸骨扩散到人子,还举了许多自然界动物的生态来证明他的论点,我认为说得很有道理,但还不是看得见和摸得着的东西。没有很明显的说服力。但有一点,就是对褒方所提出的,“本骸得气,遗体受荫”,而贬方没有任何道理来反对。也许褒方的理论观点可能是正确的,是符合客观的,可以进一步来探讨研究。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这些文化成果闪耀着的光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丰富的内涵。而风水是中国独树一帜的文化现象。它集古代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民俗、生态学于一体,博大精深,具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的一面。对此,我们所采取的态度应当是:既应抛弃打倒一切的非历史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否定过去,苛求前人的态度,又不能一味沿袭前说,固步自封以述旧刻古为上。而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冷静分析,认真研究,批判地继承前贤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古为今用,为新时代服务
第七章 拾 遗
本书定稿之后,我们又收集了几篇风水古经典,为首的一篇是署名郭璞的《葬书》。其版本与前面亮相的大不相同,仿佛是郭璞《葬书》的摘要。同时又想稍作点评,并添加了几个需要补充的问题,因而撰此《拾遗》。
第一节 《人天共宝》收录的《葬书》
其序曰:新编秘传堪舆类纂人天共宝卷之三,海阳黄慎仲修父褊次祁阊许捷云宾父忝定。
正文如次:
葬书 晋·郭璞
葬者,乘生气也。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浅深得乘,风水自成。夫地有吉气,土随而起。土有止气,水随而比。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外气横行,内气止生。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势止形昂,前涧后冈,宛而中蓄,是谓龙腹,其脐深蓄,必后世福。
葬者,原其起,乘其止。乘金相水,穴土印木。群垅众支,当择其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支欲伏于地中,垅欲峙于地上。支葬其巅,垅葬其麓。即(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而钟。法葬其所会,乘其所来,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土欲坚而细,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阴阳冲和,五土四备,已穴而温。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法每一折,潴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外藏八风,内秘五行。目力之巧,工力之具,气感而应,鬼福及人。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改天命夺神功,山之不可葬者五,童断石过独,生新凶,消旧福。
按:葬经有八十一句,此郭景纯之旧笔也。常混淆于野师之手。虽以吴蔡二大儒相继正之,而卒莫能定。吴不足望也,蔡西山深於斯学,而亦不免。岂精金碎银,有非丹砂之所能成耶!天不(爱)道,地不爱宝,经之全文出矣。余惊喜之余,自幸有得,因而僭为之说。第恐得罪于景纯者尚多,自然是邪说淫辞,亦几乎息矣。其所未尽者,尚有俟于后之群子云。
考正:
一、郭璞才学渊博,文章秀丽。此《人天共宝》收录的《葬书》,其文句绝大部份是摘录郭璞《葬书》的,内容既不丰硕,序文也不通顺,绝非郭璞旧笔。
二、该书开卷便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即不符合《葬书》主题乘生气。(详前)
三、书中“土有止气”是不通。
郭璞《葬书》中所谓气,是指生气,也即宇宙的阴阳二气。生气内在的阴阳二气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是永恒的循环的对立斗争和统一之中,绝不会静止的。因而土没有什么止气。
四、书中“势来形止,是谓全气”。也是不通的。
郭璞说的生气,就是阴阳二气的合称,是生气内在的对立面,是普遍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事物,只有强弱盛衰之分,没有什么全气或半气的区别。
五、书中“已穴而温”句,在各种版本的《葬书》中都没有。其释意根据一般的做法有二:其一,已穴,即已定的穴位。而温,即保持一定的温度。如此释意是正确的。其二,所谓温,在一般情况下是释为温暖,即比原来温度要高一些。假若原穴温度适宜,而已穴加温,那就不符合乘生气了。在江西省赣南一带,民间的丧葬就有这么个项目,墓穴建成埋葬的时候,首先就用芝麻蒿或稻草放进墓穴,点火烧热墓穴,称为“暖拱”,然后由孝长男或孝长孙清除墓穴内的灰渣杂物,称之谓扫拱。
这样的做法有利也有弊,如果原穴温度太低,加一点温是正确的,如果原穴温度适当,若再加高温,那就不宜了,是画蛇添足了。
六、该书按语中,提及“吴蔡二大儒”和“蔡西山深於斯学”。
吴,即吴澄,郭璞《葬书》三篇本的删定者。元代江西省抚州崇仁县人,字幼清,生五岁,日诵千余言。既长,於经传皆通,用力圣贤之学。至大初,为国子监司业。负笈来者不下千数百人,澄答问如流。暇卯著书,於《易书》、《春秋》、《礼记》,各有纂言。又旁及《老庄》、《太玄经》、《乐律》、《八阵图》,及郭璞《葬书》等。
蔡西山,即蔡元定。首次删定郭璞《葬书》八篇本。字季通,宋代建阳人,(福建省建安县)。尝登西山绝顶。忍饥食荠读书,往师朱熹,熹称为老友,四方来学者,必先令从元定质正。韩胃禁伪学,谪道州,从学者益众,尊之曰:西山先生。
根据上述资料,蔡为宋代人,吴为元代人,该《人天共宝》必出之于明清二代,因明代方术水平,一般高于清代,以其把如此不通的《葬书》视为郭璞“旧笔”,可肯定该书出之于清代。
第二节 关于生气的概念及范畴
中国风水的历史,自秦汉相宅相基起,已经有二千五百年,自东晋起,也将近二千年。自赣州杨筠松回到赣州授徒传术来算,也有一千一百多年了。可是自郭撰《葬书》,创立乘生气的学说以后,千百年来除杨筠松和曾文辿外,所有的风水家,莫说是乘生气,就是知道生气是甚么东西的,恐怕为数也不多,远在南宋朱熹的高弟子蔡元定(1135-1198)和元代的吴澄(1249-1333),风水界算为二大儒。对生气也不理解。蔡元定撰《发微论》十六篇,其《生死篇》云:“……大概有气者为生,无气者为死……”。把生气理解为生与死,有气无力的生气。谬论之极。
当今社会人士,同样不理解生气,如王玉德先生,还撰了二三十多万字的风水书《神秘的风水》和二十万字的《中国古代风水注评》,其说:“……风水把气分的生气、死气、阴气、阳气、土气、地气、乘气、聚气、纳气、气脉、气母……”。似通非通,似懂非懂,是言不由衷的。
所谓“风水先生”呢?绝大多数也是不理解生气。所谓江西形势派,(其实是势、形、方派)只知道什么三合法,长生法,什么龙穴砂水和什么水法,峰法……。所谓福建理气派,只知道九星法、玄空法,虽然有生气之名,是把北斗第一星,即天枢称之谓生气星的生气。正如王玉德先生讲的“风水先生干了一辈子也不知道是干甚么?”
我也曾翻过《辞源》和《辞海》,《辞源》载有解释生气一词,即“生气,①指万物的生长发育。如:《礼》黍春之月,生气力盛。②不朽之意,常以言古人之风概。《世说》廉蔺虽千载上人,凛凛常有生气。③活泼之意,《钟嵘诗品》袁古收云:我诗有生气……。④岁辰名,福神也。⑤发怒曰生气。《辞海》大概认为《辞源》解释不当,自己又没法释意,就不载录“生气”一词。
中国风水的主旨“葬乘生气”,为甚么千百年来竟无人知道“生气”一词的概念,或正确的释意呢?怪不得清代罗虞臣说中国风水是“邪术,惑世,以愚民也”。更难怪当今有些社会人士也说”风水是封建迷信。
为此,根据前面的《葬书释注》作出这样一个“生气的概念”。
“地球世界,一种具有五土和水的,即具有所有元素(包括没有发现的元素在内),而其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于地球中的,并能发生万物的物质,称之谓生气。形象的,具体的说:所谓生气,就是类似植物生长向日和繁殖之气。”
生气的概念和范畴,应该是:
所谓生气,是地球世界,具有五土和水的,即是具有所有元素(包括没有发现的元素在内),而其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于地(球)中的,能够发生万物的物质,以及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于地(表)外的,(含近地球的太空),具有土和水(若于元素)的物质,总称为生气。
前者称为母气,后者称为子气,万物生万物的第一代子气,即万物生万物的生者,称为子母气,被生者称为子子气。第N代的生者称为N代子母气,被生者,称为N代子子气。无论是任何代的子母气或子子气,它们内在元素的含量不一定是相同的。这就是生气概念和范畴。
第三节 关于风水的概念
宋代理学家朱熹(1130-1200)的高弟子蔡元定(1135-1198)说:“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上。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其意是,气乘风则散:要聚之使不散,必须采取措施蔽风。行之使有止,需要采取措施界水,因而蔽风界水,就称为风水。
明代,《人子须知 》作者徐善继(1522-1566时人)说:“地理家以风水二字揭其名者,即郭氏所谓葬者,乘生气也。而生气何以察之,曰:气之来有水以导之,气之聚有水以界之,无风以散之。故曰要得水,要藏风。又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又曰气为水之母,有气斯有水。又曰: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皆言风与水,所以察生气之来与止聚。总而言之,无风则气聚,得水则气融。此所以有风水之名。”即蔽风,得水和界水谓之风水。
当今广西师范学院教授毛水清先生说:“何谓风水,托名郭璞的《葬经》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它的核心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毛教授所说,前者和蔡元定徐善继所说是一样的,而后者所说,其含义是差不多。全面一点,应该是“人们对生前和死后居住地及其周围环境的选择和处理,谓之风水。”
前面已经考正,郭璞《葬书原著》没有“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文句,因为生气是“行乎地中”的,而风是“行乎地中”的生意噫噎(即扩散)到地外的。二者存在的空间不相同。地(球)中的生气要乘风,必须要噫噎到地(表)外,到地外,虽然属于生气的范畴(万物为生气所生),但它不称为生气,而是属于万物之一的风了。那么只有风乘风,而不是生气乘风。风乘风,所散的仍然是风。“界水则止”,更不可能的事,很简的道理,界水止住了生气,对岸就不可能有万物了。因而“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文句,严重的违背了《葬书》“葬乘生气”的主旨,是蔡元定误释《葬书》加入的谬论。
故而郭璞《葬书 原著》,可以肯定是“气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因而,所谓风水,就是古人把生气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有止。之“使”称为风水。古人要“使”生气聚而不散,行而有止,就必须采取措施,故而所采取的“措施”就谓之风水。所谓措施,就是建筑,如对阴宅,用建筑的手段,使坟墓闭封,使生而聚而不散。在生气聚散处点穴,采取建筑手段引入墓穴,使生气行而有止。对阳宅,采取建筑手段,采光通风,引外气以聚内气。同时,以建筑手段,使地气上升,配合采光通风建筑,使室内生气行而有止,就称为风水。
因而所谓风水者,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之“使”也。使也者,采取之“措施”也。措施者,“建筑”也。是故风水即建筑,建筑也就是风水。
第四节 关于“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风水”一词,首先是郭璞《葬书》提出的,风水的概念,在前面已介绍,就是“古人为使生气聚而不散,行而有止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即建筑)就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为甚么要以“得水为上”呢?
众所周知,根据郭璞的观点,生气的内在对立面就是元素,如果缺少了水,就没有生化反应而是惰性元素,那就不可能生物。地球地界就会像月球一样死寂,没有生物。或者说和真空一样,连元素都不话跃了。因而得水为上,是首要的,此其一也。
要使生气聚集生物,首先要其内在对立面的斗争而统一。《葬书》告诉了我们,“过水所以止来龙。”龙,即山脉。是行乎地中的生气内在对立面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在地(表)外的表现形态。要使生气的行而有止必须过水止来龙。如果不得水为上,就不可能使生气的聚集。此为“得水为上”之二也。
郭璞《葬书》所述:“土厚水深,郁草茂林”,“山来水回,山囚水流”,“水泉砂砾,皆为凶宅”,“势如流水,生人皆鬼”,都是说明“得水为上”,的重要性,此其三也。
为甚么说“藏风次之”呢?
道理很简单,所谓“藏风”,是使生气不外噫而成风。风,是空气的流动,即是使生气不外噫为空气。《葬书》说的“噫气唯能散生气”,是也。要使生气聚而不散,就要采取适当的藏风的措施(建筑)。
要再加以说明的,“藏风”,并非“蔽风”。风即是空气,空气是无孔不入。就是建高墙造壁垒,也不可能蔽空气流动。因而风,只可以“收藏”,而无法躲避的。
《葬书》说“外藏八风,内秘互行”,就是说明生气对外,四面八方要藏风,即不要噫空气。对内要暗(秘密)聚五类生气。这样,就是古人说的“聚而使不散”。
《葬书》说的“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赣州杨救贫说的“龙尽气钟(聚也)。就是古人对风水“行而”使“有止”。故而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