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均卿风水十三陵之——
朱棣长陵
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廖均卿之所以选择天寿山为长陵的靠山, 是因为它具有一些其他山脉无法具有、 不可替代的品格与特点。 概括起来, 就是:龙脉纯正,大帐威严,极星高耸,北斗高悬,三台并起, 落脉蜿蜒 。
长陵风水卜选人, 有礼部尚书赵珝, 钦天监博士曾从政, 另外还有从各地推荐而来的精通风水术的人士参加。从历史文献记表看, 首席卜选人是赣派杨公风水传人、 风水名家廖均卿 。
他在给明成祖上奏的《朝献山图表章》中,对天寿山的风水环境曾做了详细描述:
奉天承运
十八岭峰巍巍乎, 四势呈祥,形肖铜锣,穴居中央。礼部尚书赵珝相六秀皆足, 八景堪评。天门山拱震垣,地户水流囚谢,风阁龙横,卓列罗城,捍门华表,镇塞星河。山如万马奔趋,水似黄龙踊跃,内有圣人登殿之水,世产明君;外有公侯拜午之山, 永来朝贡。四维趋伏,八极森罗,青龙奇特,白虎恭降。太微天马尊于银潢之南,少府紫微起于天河之北,维皇作极,俾世其昌,发龙气旺,帝业最胜。山河巩固,地势宽平,艮亥脉作癸山丁向,卦例相合,五星聚会,主大臣股肱协力。木火得局主叶庆,衍蕃昌悉合仙经,宜任陵室。
臣谨绘图献,伏乞亲临,高张慧目,广迈皇风,玉烛清明,并立辰而永曜,金符浩荡,亘万古以长存,国祚无疆,邦家有庆,臣不胜战栗,俟命之至。
天寿山是军都山脉一支, 发脉于黄花城之西的连花山东麓。从纵的方向看,它像一条游龙,峰峦绵亘,跌宕起伏,由北而南,奔腾面来,成为陵区北部的中央脊柱山脉。其方向之正,力量之足,气魄之大,形势之雄,都是其他山脉无法比拟的。所谓大帐,就是山势止息之处。根据风水的说法,山势连续而奔勝,谓之行龙,行龙是不可能结穴的,何溥在《灵城精义》中强调: "今人但见山势所来,便以为龙,不知有龙之息,则有龙之巢,必须有帐有盖,而龙乃止。且龙一经盖帐, 则一卸直来狂奔之气, 得此而开胸展翅, 畅朗舒徐, 煞气尽脱,生气自融,乃可结穴。"文中所说的"盖",就是皇帝的伞話, "帐",就是元帅的帷幄,盖也要,帐也罢,都是权威人物所在的地方,天寿山高入云端,气势成严,注定是皇帝的眠息之地。
风水家将陵区内的山峰,分为三个等级:极星、尊星和雄星。尊星是高出一方的山脉,各陵背后的主山,都可以称做尊星。雄星是呼应、拱卫主山的山峰。 各陵的龙虎、朝案都可称做雄星。而极星则是整个陵区最有气势的山脉, "高大如雪山之齐天,不见其项;绵亘如云中之雁,不见其来;从集如昆仑,不见其分;天下万派之山,皆祖于此,故以都极之星名也。"天寿山主峰海拔760m,是陵区第一高峰,自然是当之无愧的"极星"。
长陵天寿山不仅高大巍峨, 而且居于陵区北部中央, 这就如同天穹上的北斗星(北辰) 一样。人常说,天上星星朝北斗,可见北斗是的尊贵了。北辰为天下至尊之星, 非帝王不能享用, 长陵为天寿山主陵,辈分最高,这个位置,非它莫属。
由长陵向北看, 天寿山是一座三峰并立、 中峰最高的笔架型山脉,这种山形,人们常称之为"三台山"。三台山以其主次分明,生动对称而深受人们的欢迎与喜爱。每遇阴雨,三合如同蓬莱、方丈、瀛洲一样, 飘渺于云雾之中, 给大们带来海外仙山般的神秘与遐想 。 正因如此, 玉屏、华盖、五脑、三台,历来均为大富大贵的星峰之列。
杨公风水术认为, "龙之贵贱以格辨"。什么是龙格?廖瑀说: "穴后一节为龙格。"这就是说,龙的贵贱,主要由主山到穴后这一段(来龙或落脉)来决定,特别是紧靠穴后的小山包(结穴山或来山),形状如何,与风水好坏干系极大。 风水术对来龙的要求, 是正大鲜活; 对结穴山的要求是金星峦头 。 长陵的来龙与来山,完全符合上述要求。长陵落脉从主峰之下正中发脉,逶迤而下,力量足,形体大,长达3公里之遥,行龙蜿蜓曲折,起伏跌宕,形态活泼,充满生气。及至穴区,结成一半球形的山包,高度约三五十米。这个山包,形如覆釜,状似华盖,正是风水家刻意寻觅的金星落脉。
其实,长陵的来龙还要更长,这给风水家选穴带来了困难。如果按照来龙自然"形止"之处扦穴,由于离主山过远, 便失去了左右龙虎的护卫,穴位也处于"二水交度"的范围之外;就是来龙本身,也因过长而显得有些拖沓。因而,长陵的选穴采取了"截杖"之法,截去了过长的"龙舌",将穴位点在现在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 长陵之前仍有1公里左右的高岗,这就是被风水师"剪"去的"余势"。
关于长陵的左右护砂,长陵有三重护砂。第一重,蝉翼龙虎,即围裏宝城与陵宫左右的土堆。这层护砂,由于五百多年的风雨冲刷和农民的开垦,已经毫无踪迹了。第二重,股肱龙虎,由右边的阳翠岭和左边的大峪山组成。第三重,由蟒山和军都山组成,这便是长陵的大势龙虎。
长陵的近案为天寿灵山(今称宝山),位于十三陵河北岸, 高约50米,形如覆钟,与陵宫中轴成一直线。与长陵的龙虎相比,这个案山显得有些纤小,但是,长陵的第二重案山,龙山与汗包山恰恰弥补了它的不足。长陵取向为南偏西9°,这样,遥居西南的北京西山、太行山都成了长陵的朝山。西山、太行山虽高,但由于距离较远,对陵区毫无压迫之感。重重叠叠,诚如群臣跪拜,万方来朝。
长陵的水系,由两道交合水与一道朱雀水组成。第一道交合水,已无痕迹,环抱陵前的金水与三孔桥,已辟为停车广场。 第二道交合水, 由老君堂流水和锥石口流水组成, 向东南环绕流入十三陵水库。 自西向东的德胜口流水和十三陵河, 那就是长陵的未雀水了。长陵的龙砂穴水,尽善尽美,天造地设,无怪乎明初的风水家, 会选中这个地方了 。
长陵为十三陵之首陵,规模最大,其陵寝规制基本沿用孝陵制度,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前面的方形院落一共有三进,第一进院落以陵门为门,内建龙跌碑亭和神厨库。第二进院落以凌恩门为门,内建凌恩殿、焚帛炉,第三进院落以内红门为门,内建棂星门及石供案。方院之后,就是圆形宝城。 宝城高7米,之上建有明楼,明楼内树碑一通,书"成祖文皇帝之陵"。明楼之后为墓冢,直径约300米,墓冢之下就是玄宫了。
长陵凌恩殿是陵区的最大建筑, 也是明代帝陵中惟一保存至今的陵殿。面宽9间,进深5间,总高三十余米,是我国古建筑中仅次于故宫太和殿的大型宫殿。长陵凌恩殿最大特色是殿内大小构件全由一色金丝楠木加工而成,不饰油漆。60根整材楠木大柱,支撑着殿顶的全部重量。中间4根最为粗壮,底径达1.12米, 两人合抱,不得交手,为世间不可多得的奇才佳木。
(朱棣)
长陵墓主简介
长陵是明成祖朱棣与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墓。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目,明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封燕王,十三年三月就落北平,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永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亲征漠北,十八日病逝榆木川, 庙号"太宗",十二月十九日葬长陵,享年65岁。嘉靖十七年,明世宗认为朱棣与朱元章"同创大业,功德并焉,宜称祖号",遂改朱棣庙号为"成祖"。
朱棣是明代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早在当燕王时,他便与大将军徐达一起镇守北平,抵御元兵,并节制沿边军马。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逝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年轻,缺少政治经验, 听从大臣齐泰、黄子澄的意见,采取了"削藩"的政策。 在一年多的时间内, 先后削除了周、湘、齐、代、岷五个亲王的爵位,并将目标指向燕王朱様。 朱棣见大事不妙,遂率兵起义,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激烈战争,朱棣打败了建文帝,攻占了当时的首都南京。建文帝不知所之,朱棣在群臣拥戴下,登上了皇帝宝座。第二年,改元"永乐"。
朱棣长期镇守北平,深知此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以制天下,乃帝王万世之都会",于是使在永乐元年下诏,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征调民夫百万,进行修建。永乐十九年(1424年)正式迁都北京。
朱棣用武力从侄儿手中夺取政权, 登上皇帝宝座, 毕竟是有违封建正统之事,招致了许多大臣的反对。永乐四年(14o4 年) ,朱棣听说建文帝逃匿海外,更是寝食难安。于是便派"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西洋各国,软硬兼施, 搜寻建文帝的下落。现在的历史教科书都说, 郑和远航各国, "既发展了中国与西洋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 又提高了明朝在世界的声望"。 这种说法, 并未弄清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目的。永乐帝雄才大略,在位22年,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都取得重要的成绩。
政治方面, 他继续采取削藩措施, 逐步解除了诸王的兵权,并把他们迁徙到南方,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他毅然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使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同时也加强了北方的军事防御力量。
军事方面,他先后五次率兵,亲征漠北,打击了蒙古贵族的侵扰活动,使中原自姓安居乐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方面,他继续贯彻洪武以来奖励农桑的政策,多次从南方移民到北方, 开垦荒滩,均分田地,极大的刺激了农民的积极性,生产迅速发展,出现了国库充实的繁荣局面。
在文化事业方面, 他恢复了元朝停止多年的科举制度, 使大量的卓有才华的知识分子进入政界 。他还委派输林学解缙和姚广孝等人编纂了《永乐大典》。该书汇编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是我国历史上卷帙最为浩繁、内容最为广博的综合性图书之一 。
朱棣是一个勤政的皇帝。他说自己每天"四鼓以兴,衣冠静坐", "思四方之事,缓急之宜", "闲暇则取经史揽阅,未尝敢自暇逸"。他还说: "朕主天下,欲周知民情,凡书奏关民休戚者,虽小事必闻,朕听之不厌也。"他还命人将中外官员的名字书写在武英殿南廊,闲暇观看,以熟悉人事政情。如此勤政的皇帝, 在明代是很少见的 。
朱棣少时生活在民间,由于父母影响和个人经历,深知衣食来之不易,所以十分节俭。他退朝之后,经常穿着旧衣服,太监们劝他换一换,他却说: "朕就是每天换十套衣服,也是有的,但为人应当惜福,所以衣服都是洗了再穿。我母亲经常给旧衣服打补丁,父亲见了高兴地说:皇后这样勤俭,真是子孙们的好榜样, ’ 我经常记着他们的教导, 不敢忘记。
仁孝皇后徐氏,是明代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之女。洪武九年(1376年)册封为燕王妃,朱棣称帝后册封为皇后。徐氏生子三人,长子朱高炽,后来做了皇帝,是为仁宗。永乐五年(1407年)徐皇后逝,十一年(1413年)二月,长陵地宫建成,遂从南京迁来人葬长陵。
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
加入我们千人风水群:236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