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圆地方墓
2003年8月10日,日本国东京都立大学人类学教授渡边欣雄来访三僚,目的是探索曾经盛行于日本的"天圆地方"墓的起源。
"天圆地方"墓在日本视为最尊贵的一种墓葬结构,日本皇家亦采用这种样式,其特点是墓穴隆起,状如锅盖(所谓龟甲状),墓堂呈长方形,其象征"得之于天,拥有四海"。
据渡边先生研究,这种墓的造法乃日本明治大正时代由中国福建永定一位叫张丙琳的风水先生传到冲绳(琉球),后盛行于日本。渡边先生从日本溯源曾去过台湾和福建等地均未找到这种"天圆地方"墓的踪迹,他在互联网上看到我关于三僚村风水文化的介绍后,再次从日本过来和我讨论这个问题。
渡边先生曾经专门研究过中国北京城的风水,撰写过论文《关于北京城的风水与环境》,他考察了三僚风水大师廖均卿主持修建的明十三陵,发现十三陵的墓地结构就是属于"天圆地方"的形式。三僚是中国风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他认为"天圆地方"这种形式源自于中国,而中国可能源自于三僚。渡边先生到兴国后,我陪他在兴国县城附近考察了不少墓地,发现兴国的墓普遍是扇形墓,即墓穴为圆形(坟包),墓的明堂两边呈八字状,前面为半圆。据我们与风水先生讨论,墓的构造原理乃"生道,归道",即墓的结构实际上是仿造母亲孕育的形状,明堂的两边实际上为生育时张开的大腿,所以明堂普遍为扇形或者半圆形。
明十三陵的第一陵——长陵,为三僚风水大师廖均卿主持修建的,廖均卿到北京昌平去皇家建墓时年近六旬,已经在闽、粤、赣一带颇负盛名,他既然在北京使用"天圆地方"的格局,那么在他的故乡必然能够找到源头。可惜廖均卿本人的墓是一个不设坟包和明堂的暗墓。
(三僚村,廖均卿墓)
2003年8月11日,我陪渡边先生在三僚村对墓葬形式进行了详细考察。三僚村墓地数量非常大,仅其黄土嵊、阳背脑等地各个时代的墓葬数以千计,黄土嵊一带墓地一般在清代以后,我们没有发现那种方形明堂的墓,阳背脑一带的墓地一般为宋代至清代以前的古墓。我们自下而上看过去,发现其西南角约有十余个墓地的结构为方形明堂,其形制与"天圆地方"相同,而这些墓基本上为明代或者清初,我们还发现有的墓本来为方形明堂,但其后人在重修时将明堂改砌为半圆形。
从我们发现的十几个方形明堂墓来看,可以证明在明代至清初曾经流行过这种墓葬形式,而在清代及以后,这种形式被抛弃。这种形式改变的原因我们还没有找到直接的文献记载,从以风水先生们的讨论中,我们得出一个这样的认识:墓的形态是风水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扇形和半圆形的形式,更接近于"人"的形态,故渐渐为大众所接受。
"天圆地方"的墓制是古代帝王思想的一种表现,三僚的风水先生创造性地用于皇家陵园后,在民间也一度流行,并由闽西的张丙琳带到琉球后,为日本人奉为至宝。
相关阅读
加入我们风水群2367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