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天祥托梦三僚
1997年后,海外堪舆界组织了不少文化考察团到兴国县三僚村参观访问。有一次参观结束时,我顺口对一位“大师”聊了一句:“文天祥也来过三僚。”大师很生气,责怪我参观时未把这位民族英雄在三僚的掌故向团友们介绍。我当时心里一热,觉得海外游子真是忧国忧民,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
知道文天祥是状元、宰相的人很多,但知道文天祥去过三僚村的人,恐怕就很少了。据三僚廖氏三房族谱中收录的文天祥南宋咸淳元年冬撰写的“廖氏族谱”中记载,文天祥和廖氏的应和、应刚、应高昆仲是好友,宋咸淳元年,文天祥刚授江西提刑按察使,不料祖母梁夫人殁,回吉安治丧丁忧,故友廖应和(尚未授职的新进士)来访,请他去三僚为廖氏族谱作序。文天祥不高兴地说:“现在国家安危(元兵南侵),你怎么不考虑国家大事,只考虑自己一家之谱呢。”廖应和回答说:“我是在国为国,在家为家。现在朝庭没让我管国家大事,我只好先管好我一家的事,将来你替国家来擢用我,我自当毁家纾难以报知遇之恩。”文天祥无奈,只好呜呼感慨一番,应邀而往。
相传文天祥到三僚后,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堪舆祖师杨救贫对他说:“如果你能给我祠中贡献一点心血,我保你位极人臣,拯救国家。”文天祥醒来一问,廖应和说杨公从不食言,文天祥正好丁忧赋闲,不但为廖氏写了谱序,并欣然为杨公祠题写了诗签。这诗签和其他寺庙的签不同,是以易经卦象为题,共八八六十四签,流传至今,是三僚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仅十一年后,(南宋德佑二年),文天祥从知临安府骤升右丞相,果然位极人臣。后文天祥赴元营谈判被拘,出逃后径至兴国,设立抗元都护府,募兵抗元。文天祥重回三僚,颇以杨公托梦灵验为感,挥毫为杨公祠题联一对:
抽爻换象堪移一天星斗 避凶趋吉真乃万国神仙
三僚廖应和并不食言,果然尽出家财,在三僚募兵追随文天祥。真是树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远近壮士,闻讯接踵而来,很快把一个临时充作兵营的万禄祠挤得满满当当。一天夜里,文天祥到祠里去看望新兵,见山蚊成群,扰得新兵难以成眠,纷纷向他诉苦。文天祥觉得三僚杨公灵验,遂让人取来狼毫巨笔,饱沾浓墨,在雪白的粉墙上大书:
神仙显灵,大慈大悲。
施诸法力,驱除蚊类。
保吾官兵,复宋太平。
说来也怪,墨迹未干,刚刚还嗡声如雷的蚊子,刹时销声匿迹。此后数百年,万禄祠皆无蚊踪,遂被村民唤作“无蚊祠”,直到近年倒塌。
文天祥曾称赞兴国人禀性刚强,只可以礼义动,不可以刑威慑。在他抗元最艰难时候,径来兴国设抗元都护府,重振旗鼓,诚可谓识民性也。八百年后,伟人毛泽东在创业最困难的时候,也曾二度到兴国来作调查,找对策。呜呼!诚自古英雄所见略同耳。
南宋右丞相文天祥(1236-1283),江西吉安富田人,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民族英雄。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宝佑4年(公元1266年)科举中状元后,曾应邀入三僚为廖氏族谱作序,亲笔为廖屋杨公祠撰写六十四卦签文。德佑元年,在赣州起兵赴临安勤王,出任右丞相。景炎2年(公元1277年),率军收复兴国后,赴三僚募兵,为下榻的廖屋万禄祠影壁题“福”字,撰廖屋杨公祠门联:抽爻换象堪移一天星斗 避凶趋吉真乃万国神仙。
附:文天祥撰廖氏谱序
予以去冬十月,召赴行在礼部郎官,寻授江西提刑按察使。二月就瑞交代。四月行部至吉,祖母梁夫人殁,治丧毕闭。文山为退养计,适宁都(编者按:三僚廖氏谱,与宁都廖氏联修)廖应和者持谱请予乞序。惟世际阳九,乘舆播迁,国家皇皇然,才不给用是忧。应和以清慎之姿,文学博赡新膺正奏名进士,不为国计安危,沾沾为一家世系虑,无霍骠骑“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之语,缓急相去何如也。岂俯仰时事,独寐永权,不得已作世外人耶?廖氏故多显达,应刚、应高、应和兄弟,行与予交最深,瑰琦历落,英锐括括。一人虽恬,退如崖行何?应和之言日:家国一理耳,在国不为家与在家不为国等,今国事未叮知,家存亡莫卜,乞公一言以存先人世系,以信今而传后,何必疑为家者之必不为围耶?呜呼!是心也,易地则皆然矣。廖自西晋时有子璋者以武功封镇国将军。子从宪,由洛徙永嘉郡松阳,从宪十一世传至崇德,除虔化令籍虔,崇德七传至銮,任武昌郡守,徙黄荆头下。今应和兄弟,銮十一世孙也,建炎以来百余年矣,廖之警科甲者二十余人。猗与休哉!造物之生才不偶,兹父子兄弟,绳绳振振,岂必共钟灵孕秀之有独丰耶?共裕养裁,成渊源有白也。国家丁孤睽之余士,必出其所学,为朝庭枢键舒一人忧否,亦奔走疏附效国家臂指之使,况子璋世秉节铖,銮后匡济爽偃,诸人皆晓兵略,设奇制胜,威振三楚,岂其世事咕哗,弋窃科名云尔哉。应和以其谱存先人世系,所以尊崇其先耆,不为不厚矣。正宜建忠立节,黾勉王事,荡涤邪气,更延玉历,智足以运筹耶?密参机务,信足以动众,则募义勤王。勇足以克敌,则摧锋陷阵。才足以应肆,则治剧理烦,宁得以安危坎坷之会。自私自便为恬退人耶。迨至中原混一,膻腥北徙,国家庆再造,以启我后人,则在国为忠臣,在家为孝子,不与谱而益光者乎勖哉。应和归以是语,语予友应刚应高并以示族之知名者。
宋成昌元年乙丑岁冬月吉旦
宝祜丙辰状元
江西按察使庐陵文天祥宋瑞甫拜序
摘自《三僚廖氏二房清光绪元年家谱>。
据江西兴国三僚《兴邑僚溪清河廖氏族谱》载,文天祥和廖应和、廖应刚、廖应高昆仲皆为好友。宋景定五年(1264),文天祥已授江西提刑按察使,咸淳元年(1265)四月,因祖母梁夫人殁,文天祥回吉安守制丁忧,时新科进士故友廖应和(尚未授职)来访,特请他为三僚为廖氏族谱作序。三僚,“中国风水地理文化第一村”、“客家堪舆文化圣地”、“2006江西乡村游十大美景村”。
此事文天祥初认为,“惟世标(犹世范)阳九(指灾荒年景和厄运),乘舆(坐车)播迁(迁徙;流离),国家皇皇然,才不给予用是忧。”“以清慎(清廉谨慎)之姿,文学博赡(渊博;丰富),新府正奏名进士廖应和热衷于修谱甚是不满。”于是不客气地说:“不为国计安危,沾沾为一家世系虑,与霍(去病)骠骑(将军)‘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之语缓急相去何如也!”
廖应和回答说:“家国一理耳,在国平为家,在家不为国,今国事未可知,家存亡莫卜乞公一言,存先人世系,以信今而传后,何必疑为家者之不必为国耶!”
文天祥叹道:“呜呼!是心也。易地则(皆)然(若更换到别人的环境,也会像别人那样看待问题)矣。”感动之余仍慨然作序曰:“廖,自子璋(三国蜀大将廖化的四世孙,西晋左卫镇国大将军廖泰次子)世秉(把持、手握)节铖(符节与斧钺),銮(830—902,唐乾符二年进士,武昌郡守、鄂州刺史。清河廖氏江西省宁都县黄陂中坝肇基始祖。)后匡济(924—?,原名匡齐,后改名匡济,字克敬,宁都县黄陂镇黄陂村人,仕湖南楚王马希范,任湖广指挥使,与黔南苗鏖战阵亡,谥封百胜侯)、爽(宁都县黄陂镇黄陂村人,唐光启元年(885)参加卢光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为得力部将,后梁开平五年(911),授韶州(今广东韶关)刺史。到任不久,即被岭南割据者攻击,遂率家族兵丁数千人奔湖南楚王马殷,命为永州刺史)、偃(宁都县黄陂镇黄陂村人,奉马殷子希萼为衡山王,建行府,臣于南唐李被封楚王,授廖偃南唐左殿直军使、莱州刺史,守道州时为乱兵杀死,赠右领卫大将军、宁州刺史衔,谥曰 “节”)诸人皆晓兵略,设奇制胜威震三楚。……。”
在序中他也借此抒发了一番自己的志向和感想:“宜建忠效节,黾勉(勉励,尽力)王事,荡邪气,重延玉历(《玉历宝钞》,一本传抄已久的“阴律”善书)。智足以筹能,则密参机务,信足以动众,则寡义勤王,勇足以克敌,则摧锋陷阵,才是以肆应,则治剧理烦。”。
他表示国家安宁之后也要续修家谱:“迨至(等到,达到)中原无事,国家庆再造之休,臣子附凌烟之侧,余将退老文山,诗酒自娱,岁时拜先人坟墓,尽追本崇先之道,以启佑我后人,则在国为忠臣,在家作孝子,不于谱而益先乎!”
宋咸淳元年(1265)冬,文天祥来到兴国三僚。据传在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杨救贫对他说:“如果你能给我的祠堂中也贡献一点心血,我保你位极人臣,拯救国家。”文天祥醒来一问才明就里。廖应和对他说:“杨公从不食言!”
文天祥正好因丁忧而赋闲,于是不仅为廖氏家族写好了谱序,还欣然为杨公祠撰写了诗签。这诗签和一般寺庙的卜签不同,这是以易经卦象为题所撰,总共八八六十四签,一直流传至今,成为独有的一种文化传承。
文天祥版杨公签
十一年之后,即宋德佑二年(1276),文天祥果然从知临安府升任右丞相,位极人臣。后来文天祥再度重到兴国三僚,颇以杨公托梦灵验为感,因而挥毫为杨公祠题联一对:“抽爻换象堪移一天星斗;避凶趋吉真乃万国神仙。”廖应和也不食言,尽出家财,在三僚募兵追随文天祥抗元。
在赴元营谈判被拘出逃后,也就径直来到兴国,并在此设立了抗元都护府,并就地募兵抗元,附近百姓踊跃响应,很快把一个临时充作兵营的“万禄祠”被挤得满满当当。
一天夜里,文天祥来到祠堂里看望新兵,发现山蚊成群,扰得新兵难以成眠,纷纷向他诉苦。于是文天祥又请杨公灵验,遂让人取来狼毫巨笔,饱沾浓墨,在雪白的粉墙上大书:“神仙显灵,大慈大悲。施诸法力,驱除蚊类。保吾官兵,复宋太平。”说来也怪,墨迹未干,刚刚还嗡声如雷的蚊子,刹时销声匿迹。此后数百年,万禄祠皆无蚊呐踪影,遂被村民唤作“无蚊祠”,直到近年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