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均卿风水十三陵
到过北京故宫的人,都会为其错落有致的建筑风格和风水布局叹为观止,这是谁的手笔?根据《明史》记载,北京故宫的建筑风水设计师是廖均卿,字玉峰。明成祖朱棣称帝之际,悉知皇太祖(朱元璋)建业定于金陵(南京),创基镇于虎踞,而诸帮以仰德,自四海以来宾,天命亦当地灵以应。当国师廖均卿全面考察金陵的山川形势后,向朱棣建议:金陵只有王霸之形,没有帝王之气,且金陵气数已衰,帝星北移。察燕山龙脉于昆仑起祖,父母山盘旋缠绕于长城一带,景山胎息凝结束气于坎宫,西边兑宫有北海、中海、南海蕴育龙气,形成背北面南的三元不败之上等风水格局,燕京(北京)此处堪为帝都宫殿。明成祖当即诏命廖均卿兴建北京宫殿,总揽风水设计布局事宜,以享国祚无疆,这就是现在的北京故宫。
明成祖永乐年间,廖均卿奉诏为皇太后卜葬于河北昌平县东黄土山,后改名为天寿山。廖均卿考察黄土山的山川形势后,上表章给明成祖:详查各处山川,堪建皇陵去处,惟昌平县东黄土山,一十八道峰岭美丽,真堪灵室根基。其脉,天皇出势,天市降形,贪狼木火以为宗,势若鸾翔而起主。天乙双峰,屹立斗、牛之墟,奋迅于奎、娄之位。三台、华盖拱帝以弥高,四辅、紫微面坎宫而仰极。东黄山景堂堂乎三阳开泰,巍巍乎四势呈祥。天门山拱,地户城圆。水流囚谢,凤阁龙楼。卓列罗城,捍门华表,镇塞星河。山如万马奔驰,水似黄龙踊跃。内有圣人登殿之水,世产明主。……艮卯脉,作癸丁向,卦例相合,遇五星聚会,主大臣股肱协力,木火得局,育玉叶,庆衍蕃昌。时为中元五运,立癸山丁向,为旺山旺向,合“坎离水火中天过,龙墀移帝座”的风水格局。明朝十三陵中,有五座皇陵风水是廖均卿的手笔,使明朝国祚得享二百多年。明成祖朱棣称廖均卿为“腹内藏星斗”的一代宗师,钦天监博士,官至灵台郎。
廖均卿(1350——1413),是江西兴国梅窖乡三僚村人,字兆保,号玉峰,生于元顺帝至正十年,自幼聪明好学,风水是他的家传。他是一个很有文采的风水大师,他把自己给永乐皇帝堪择十三陵的经过全程,都做了文字记录,撰有《行程记》等。
永乐皇帝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封在北平为燕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立即实行削藩政策,试图削弱藩王实力,巩固皇权。不料在次年削到燕王朱棣时,朱棣公然起兵,提出“清君侧”的口号,经过四年激战,朱棣率军攻入南京,从侄子朱允炆手里夺取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朱棣在南京称帝后,他的势力仍在北方,他希望把京城移往北方,又担心大臣们的反对。于是寻找精通风水的先生,以替他选陵地为名,完成他把政治中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的大业。
永乐五年,明成祖下旨礼部,在全国寻找精通风水的人才为其择陵。礼部经过半年的调查选拔,向永乐皇帝推荐了一大批风水先生,廖均卿名列其中。
这年12月9日,廖均卿接到堪择皇陵的檄文,经过县、府、省衙门的护送,于次年正月27日到达京城南京。3月21日,廖均卿、曾从政和丰城的王侃、巫涯四个风水先生,朝见了永乐皇帝,永乐皇帝首先询问:“你们的风水是不是有秘传的理论?”廖均卿回答有,并献上自己到达南京后,绘制的南京风水图和过去写成的龙、穴、砂、水、向论文共三本,永乐皇帝翻看后大喜,立即吩咐赏黄金百两。24日,永乐皇帝再次召见廖均卿,讯问南京的风水情况,廖均卿说:“好是好,可惜水口石头朝外。”这句话正中永乐皇帝的下怀,点头赞同:“你说得对,我也有同感。”当即下旨,让廖均卿第二天去察看朱元璋的孝陵。廖均卿看过孝陵,并将孝陵利弊给永乐皇帝做了分析,永乐皇帝很高兴,不但赏了钱,还赐了几部风水方面的书籍。第二天,廖均卿等几名风水先生接到太监传来的圣旨,让他们去北京,沿途寻找吉壤,供皇帝选用。廖均卿一行,游山玩水,寻龙点穴,直到5月1日才到达北京,路上没有发现风水宝地。到达北京后,又在城里城外考察了一个月,还是没有发现吉地。6月1日,廖均卿循着燕山山势往昌平一带考察,发现黄土山是一个大吉地,经过几天踏看,6月10日,他登上黄土山顶,花了几天时间,绘制黄土山风水图。考察完黄土山后,廖均卿一行还在北京附近考察了一个多月,才起程返回南京。
8月初,廖均卿朝见永乐皇帝,向皇帝进献了黄土山风水图,永乐皇帝大喜,详细询问黄土山的情况后,便让廖均卿再去北京考察,并等待他亲自前往踏看。永乐七年闰四月二日,永乐皇帝驾临黄土山,见黄土山气势雄伟,水绕云从,山环水抱,十分满意,立即降旨将黄土山更名为天寿山,圈地80里,定为皇家陵园,决定初8日立向点穴,让各位风水地理师敬献穴法。同时降旨:廖均卿一行劳苦功高,各授钦天监官职。4月7日,永乐皇帝再次驾临天寿山,让风水师们判断穴法,王侃,巫涯认为天寿山是铜锣形;廖均卿却说天寿山是铜锣响穴形,插中位置必然声震天下。永乐皇帝采纳了廖均卿的穴法,赐给廖均卿黄金铸就的宝剑一把,重14两;白银铸成的锄头一张,重20两。让廖均卿用金剑银锄开点吉穴。
永乐七年八月九日巳时,廖均卿为永乐皇帝的长陵点穴。十三陵的第一陵正式破土动工。永乐皇帝赐给15锭元宝酬谢众位地理师,并交待廖均卿留在工地监工,命令光禄寺按每天10斤肉、8壶酒、15只鸡及盐、酱、茶、川椒等标准安排酒宴。长陵施工二个月后,挖开的穴位涌泉不止,吓得现场督工的官员六神无主,下令立即停工,并急忙上奏永乐皇帝说:“廖均卿戏弄朝廷,掘伤地脉,涌泉不止。”
廖均卿却不忙地说:“天寿山的穴位上洪水滔滔,正说明我的穴法正确。因为皇帝是真龙下凡,真龙聚集的地方,怎么没有水呢。皇上如果驾临天寿山,穴坑里的涌泉马上会停止。”你说我一到泉水即止,怎么现在反而更大了。”廖均卿仍是不慌不忙地奏道:“皇上,您虽然到了,但还得等我通报山水,山水看见我的罗盘,涌泉自然就会停止。”永乐皇帝生气地说:“那你快点通报,如果这泉水不停止,你今天可就是命在悬丝了。”廖均卿点起香烛,举起罗盘,嘴里念念有词地说:“山家廿四向,土地、天星、地曜、廿八宿,祖师杨筠松、曾文辿、廖禹公,今均卿为永乐圣主立万世之基址,千载之皇陵。兹因金井之中,凿出洪水,涌泉数日不止。万里山河皆归属圣主,谁敢不尊兮。圣主鸾驾亲至此地,洪水该止。如若敢违,罪逆天地。”说来也怪,廖均卿说完这些话,穴坑里的洪水果然慢慢隐去了。永乐皇帝和周围的大臣看得目瞪口呆。这时,
廖均卿又说话了:“皇上,臣想再将穴坑挖深三尺。”
永乐皇帝:“为什么要再挖三尺呢?”
廖均卿说:“因为下面有一个石盆,一对石鲤。”
工匠挖下三尺,果然挖到石鲤和石盆,永乐皇帝一见,龙颜大悦,高兴地问道:“这些宝物有什么用处呢?”廖均卿说:“请将石盆放在金井之下,里面养着鲤鱼,上面再盖砖石,就可以保护陵园的灵气。”永乐皇帝一面吩咐按廖均卿的话办理,一面惊叹地对群臣说:“廖均卿不是人间的凡人,他有仙风道骨。今天他喝山山应,呼水水止。真是我的一桩奇遇。着廖均卿实授钦天监主官,灵台郎博士品。”
永乐八年七月二十四日,长陵地下工程竣工。廖均卿向永乐皇帝辞行说:“皇上,我年纪老了,请允许我回老家。”永乐皇帝说:“我正想和你共享荣华富贵,你怎么就想回家?”廖均卿说:“我上有老母,下有五个儿子未及婚配。”永乐皇帝说:“没关系,我赏给你金银,派官员给你送回去。”廖均卿还是摇头说:“皇上,我不要赏钱,我只求你赏我回家。”永乐皇帝又问:“是不是嫌官位小了,我给你再加授。”廖均卿:“万岁赐给我灵台郎,臣已经足够了。”永乐皇帝说:“给官不要,给金不要,你到底想要什么?”廖均卿说:“我就是想告老还乡。”永乐皇帝没有办法,说:“你一定要回去,我就送一把扇子给你上路吧。”永乐皇帝当即提笔在一柄扇子上题了一首诗:江西一老叟,腹内藏星斗;断下金石鲤,果中神仙口;赐官官不要,赐金金不受;赐尔一清风,任卿天下走。7月26日,永乐皇帝赐酒为廖均卿饯行。席间再赠御诗一首:忆昔当年杨救贫,此仙去后有谁人。出去寻龙一身雨,回来跨鹤两袖云。地理图中观地理,天文机上会天文。一杯饯别顺天府,同昌山河乐太平。7月28日,廖均卿骑马离开南京,往家乡兴国方向疾驰。廖均卿离开南京后三天,永乐皇帝反悔了,他派快骑将廖均卿追回。明朝的钦天监是五品的衙门,却给廖均卿赐四品衔在钦天监供职,通过这种方式,限制廖均卿的人身自由,朝臣们欲请廖均卿看风水,必须得到永乐皇帝的恩准。不久,永乐皇帝再派廖均卿去北京,这次不是选皇陵,而是勘择北京城。明永乐十一年五月二日,廖均卿在北京病逝,享年64岁。
永乐皇帝亲派钦差护送其灵柩回乡安葬。永乐十九年,朱棣将京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时,没有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因为他们都知道,北京是风水大师廖均卿选定的帝王之都。
糯饭公佑后世兴旺
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四月,廖均卿应邀到密云县看衙门的风水时生病了。永乐皇帝心急如焚,马上下旨:“廖均卿在患,着太医院服药。”可惜的是,尽管有太医妙手,仍然无法挽留廖均卿。同年五月二日,廖均卿在北京去世。临终之前,他对跟在身边的第五子廖信厚说:“我天数将尽,不能医治。我死之后,皇上一定派人将我的棺椁送回老家。就把我葬在村边山岭背后的虎形地吧,日后丁财稍可,我在冥中也安心了。”直至现在,梅窖镇三僚圩北约七华里之虎形半山腰的虎形墓地,仍然保存有廖均卿的麻石墓碑,正面刻了“钦天监博士墓”。据传,这块墓地是廖均卿生前就择定好的,只是没有墓冢保存,真正的穴位无法考究。但是,廖均卿后代人丁兴旺,大部分聚居在梅窖镇店山村中邦,直系后代现已有千余人。传说廖均卿只有一只耳朵,中邦廖氏称他为“只耳公”;廖均卿喜吃糯米饭,故后人又称他为“糯饭公”。现在中邦廖氏每年旧历三月初三,都有一个“糯饭公节”,由族中60岁以上的老人参加,为廖均卿墓挂纸,每年传一块牌子,上面写好了要多少糯饭、多少酒肉,接到牌子的老人负责筹措上述物资,邀请全村老人一起吃饭和为“糯饭公”上坟。
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