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僚在古代出名吗
三僚风水之出名,盖源于风水祖师杨筠松。(古人称为杨救贫)。名益,字叔茂,号筠松,世人称为“救贫仙人”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17岁登科甲,随之步入仕途,至僖宗朝任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破京城长安,弃官为民,身带禁中的《玉函秘术》,而后云游赣虔大地之间,精研山川气势、形理兼究,是我国晋代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鼻祖郭璞风水的实践家。公元884年,为首座弟子曾文辿选址三僚作为世居之地。为孙中山先祖百胜将军孙琍亲卜阴阳宅,在乐安流坑为董氏规划村落,择选四穴吉壤。在堪舆风水地理活动中,围绕“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的地理四要领,先后写出了《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扙》、《青囊奥语》等多篇著作。创立了中国风水文化的理论新体系,形成了影响中国一千多年的风水流派——形势派,亦称峦头派、赣派。元大都选址人刘秉忠,明朝地理星相家刘伯温,清代地理名士叶泰等,都继承了杨救贫的地理论述。
曾文辿 字继舆,号逸真,杨救贫的首座第子,江西于都葛垇小囦村人,幼习诗书,熟究天文经书,黄庭内经诸书。隐居于都黄禅寺时,缘遇杨公筠松,羡其学文,遂拜杨公习堪舆之术,得杨救贫尽心指点青乌、玄女之秘要真传堪舆大道。跟随杨公为卢王规划布局赣州城,为乐安流坑董氏先祖卜穴与布局村落,将全家迁往三僚村定居时,杨救贫特地为其择址定向。杨救贫亡故后,曾文辿遵师嘱,回到虔州,以风水术制煞卢王。后离家避祸,携子婿四方云游,至袁州万载,爱其县北西山之胜,谓其子婿曰;“死葬吾于此”。卒如其言,其地至今名叫曾仙塘。著有《八分歌》两卷、《泥水经》、《青囊序》等书传世,风水界至今尊其为地仙。
廖瑀 字伯玉,号金精。三僚廖氏先祖,曾入山学道,隐居虔化金精洞,自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后遇杨救贫于虔化斗法,钦佩杨公术精如神,拜为师,随师迁居僚溪,得杨公亲传传真襄秘籍。后唐封其为“国师”。廖瑀著有《府察本源歌》、《一盏灯》等著作传世。
廖均卿 字兆保,号玉峰,明代三僚人,明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诏示礼部尚书赵翊引荐廖均卿等人在昌平县东黄土山择定陵地。(明)天启《赣州府志》作了这样的记载:廖均卿,瑀之裔。成祖卜寿陵,久不得吉壤。永乐七年,仁孝皇后未葬。礼部尚书赵翊引均卿至昌平县,得县东黄土山最吉。车驾即日临视,定议,封为天寿山,授均卿为钦天监四品灵台博士。随后由工部尚书吴中设计规划,武义伯王通现场督工修建长陵(明十三陵之第一陵)。永乐十一年(1413),病逝北京。朱棣下诏派人护送灵柩回乡荣葬,首辅金幼孜为其墓望碑题词,其墓尚存。著有《行程记》一书行世。
曾从政 号少潭,明代三僚人。清康熙《兴国县志》、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以及《明太宗实录》均亦作了记载,其中《兴国县志》的记载较详,其文云:曾从政,文辿之后,与均卿同时相度皇陵有功。授钦天监博士。学士解缙为之赞。曾氏族谱亦有记载:曾从政,行求一,号少潭公。于永乐四年,奉成祖文皇帝诏,取相造皇太后寿陵,并相视京都形势。八年功成,敕授钦天监灵台郎,给假还乡。后复入京,至四十年殁于官舍,钦差力士黄榜送柩归,葬阳坳。北京的故宫、十三陵、天坛、长城九镇等都留下了曾从政堪舆择址的伟大功绩。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消息传到元遗都北平府。平素厉兵秣马的燕王朱棣,挥师南下发动靖难之役。耗时四年攻陷明都成,应府南京,抢夺了侄儿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然而朱棣的篡位,受到旧臣的非议,轻慢之心如同瘟疫一般,在朝野间蔓延。朱棣不动声色,暗地里召见了一位名叫曾从政的风水师,并令其速回北平府,替皇室堪舆地形,着手建造一座寓意非凡的建筑。数月之后曾从政不辱使命,对城池作了一番相卜堪测后,他将这座非凡建筑的基址,定于北平府丽正门外东南的位置。按照阴阳五行之说,南方有着独特的意味,它属性为阳,是天地位置。1406年这座承载了明成祖朱棣神秘使命的建筑,在北平府的南郊破土动工。在风水师曾从政堪舆的基址上,世人看到了一脉相承的恢宏建筑群,它就是——天坛。
三僚风水走向兴盛,是从明初廖均卿和曾从政为皇室相度皇陵开始的,正是廖均卿、曾从政应用自己所擅长的风水术为皇室效命,得到皇帝的赏识与恩宠,才使的三僚的风水术开始闻名全国。从此,三僚风水术逐渐成为江西形势派风水的正宗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