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
泰和县爵誉祠堂群
不知是因为澄江如练、沃野千顷诱人驻足,还是山水形胜、风光旖旎令人流连,紧临牛吼江的泰和县爵誉村竟住着周、康、张、肖、胡等十几个姓氏的近五百户人家。
在这个村庄里,先有朱、皮、蓝姓,后有周、康、张等姓氏。皮、蓝二姓已残,而周姓、康姓分别为南唐、北宋迁此开基,已越千年。尽管诸姓混杂,但这并不妨碍人们聚族而居。他们各自的旗帜、各自的依靠,就是属于本族的宗祠。这里曾有始建于宋、明、清三朝的古祠七十座,现存三十座,比如周氏宗祠久大堂、康氏宗祠孝德堂,又称"相国坊"的康氏祠堂宝浩堂、肖氏宗祠复古堂、张氏宗祠敦叙堂等等即是。村庄的布局,正是以各姓氏宗祠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开去。

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
肖氏宗祠为前后两栋殿堂结构,祠内雀替有工艺精湛的镂雕图案,后堂的石刻供桌精美别致;张氏宗祠前后厅堂连接,空旷大方,独树一帜,后堂供桌两旁放有一对专门为该祠铸造的铸有铭文的铁花瓶,也算是稀罕物;康氏祠堂宝浩堂内高悬着"四朝元勋"、"清风高节"、"忠勤弹职"等歌功颂德的牌匾,令人称奇的是其中一块牌匾,竟与这得意洋洋的氛围甚是不谐,上书"沧海遗珠"。这是康氏某位族人倾尽一生追求科名,却是屡试不爽,到得老来,只好把满腹心思告知先人,把满怀遗珠之恨留给后人了。它出现在祠堂里真是突兀得很,笔墨纵横之间,几多辛酸,几多怨忍,几多不甘和自负!

宝浩堂是明代为褒扬康奎仕靖江王府长史司左长史而建。康奎为官四十九载,特救奉政大夫,著作颇丰,有《桥门显稿》《客窗日明》《养浩遗芳》《北轩漫稿》等,其一生深明大义,重义教,尊德理,深得朝廷的尊重和百姓的爱戴。祠堂正门墙上建有挂壁坊,碑刻"相国坊"嵌入墙内,大门两边的长联称:"爵拜靖江溯当年相国勋高门第与武山并峙,誉隆长史缅先代联辉望重家声同搓水争流。"大概是为了同紧邻的周氏宗祠儒学坊并峙争流吧,相国坊的门面可谓绚丽夺目,除了楹联、匾额的装演,还遍布着人物彩绘、浮雕和鳌鱼、鸥尾等雕饰,檐头则以诗词绘画装饰。该祠为两进,中有一天井,祠内以历史人物故事为内容的雕刻图案比比皆是。
康氏总祠称孝德堂,始建于宋朝,前栋喜鹊牌坊为清末扩建。大门上方为飞檐四翘的鹊巢官,由四根石柱托起,石柱上刻有两副楹联,其中一联云"武姥高插云祥钟灵秀,搓江环涌翠兆起人文",高度概括了爵誉村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上贤才鹊起的风貌。大门口有一对雕琢精美而高贵的汉白玉抱鼓石左右齐立,传说是明朝的一位进士、兵部尚书送给岳父家族的礼物。该祠为四进、三天井,祠内有九十多根木柱,虽然爵誉康氏坦言,千百年来族中少有叱咤风云、影响历史的人杰,但高悬的牌匾依然以"两派十进士"、"一门五贡士"为标榜,证明其不乏贤能人物。历来以"读书耕田,清白传家"为生活理想的爵誉康氏,后来也曾沉浮于商海,然而,他们即便赢利江湖,仍不忘泽惠邻里桑梓。

书于宗祠门前的《孝子鲁章公传》,传主讳汉,自幼聪颖,娴诗赋,古文辞,"积学有名而跋于棘闹泊如也事二亲以孝闻"。父母染时疾,他焚香告天,愿以身相代,神灵为之感动,第二天父母的病就好了;后来其父卒,他"庐墓三年寝枕块安之如常",其父去世时正逢兵乱,乡人都逃难去了,他仍陪伴母亲为父亲守灵于家中,当匪寇来到他面前,他伏地号曰:"家财态所取,唯无警吾父之灵与吾老母耳。"凶悍的匪寇却也有情有义,竟被他的言行感化,毅然离去,一乡因此得以保全;其母寿高而终,未葬前数日,雨雪大作,寒盛冰结,这位孝子却暴露野外以罪自责。第二天早晨,风起雪消,天日和暖而如夏初,待到他安葬母亲完毕,复又大雪纷飞,"时人骇其事皆称康孝子而不敢名"。他的事迹被概括为:三异征者,谓感鬼神、化强暴、动天地。而此内则展示着一副抄录的圣旨,那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皇上为表彰康奎之父母以及继母教子有方而下的。
周氏宗祠久大堂的外观甚是惹眼,这是因为它的正面宽阔,有八柱七间,顶为波浪形,而三道大门与宽阔的墙面相比,就显得窄小了。这在宗祠建筑中可算别具一格。久大堂始建于明崇祯年间,门面有楹联和黄庭坚手书的匾额"儒学坊",再上有竖书"救赐爵誉"牌匾。该祠分前中后三进,中有两「!天井,前厅右壁嵌着宋碑刻珍品《搓滩、碉石二破山田记》,中厅悬挂"名宦乡贤"、"两省文宗"、"精忠大节"、"进士"、"达孝名贤"、"二京部台"等历代官宦受赐的牌匾,后厅两边板壁上写有红底黑字的楷书"忠孝节义",四个大字遒劲秀美,祠内祀奉爵誉村周姓始祖周矩及列祖列宗神主牌。

周矩为后唐天成二年(927)进士,仕金陵监察御史,于公元930年随子婿来此开基。他一生有两大突出贡献,一是于公元937年,他体察民情,不惜以自己的捧禄余资创筑了古代重大水利工程—搓滩、雕石二限,开渠三十六条,灌溉泰吉两县四乡一万五千余亩良田,此二破历经一千多年,至今仍造福于民,被誉为江南的"都江士医";另一贡献就是倾注毕生精力,在乡村广设义学,接济贫困失学儿童。在周矩的策励下,爵誉周氏的后代子孙历经不懈努力,先后出了登科进士二十三名,宋太宗曾赐诗"兄弟膺鹦荐,叔侄总金鱼"以示褒彰。所以,爵誉周氏想起来就忍不住满心欢喜:"京亦祀省亦祀郡邑亦祀斯谓祀事孔明,甲有人科有人微贡有人询称人文蔚起。"这样的对联,像顺口溜那么琅琅上口,像童谣那么明白晓畅,相信它曾经风靡一时,满村传诵。
"儒学坊"坊名的得来,则和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进士周中和有关。周中和,仕朝奉大夫、知英州、尚书屯田员外郎,赐绊鱼袋致仕,至和元年(1054)持节奉使仁庙,避年号讳,宋仁宗御笔亲赐名中复,并赐坊曰儒学,祠堂内有联记叙了这无上的荣耀,称:"秉天圣坊族儒学三大夫王振周氏家声,仰仁宗里赐爵誉八进士赫显西昌望族。"也许正因为其声名显赫,大诗人黄庭坚不吝笔墨,亲笔为之题写坊名,并赠诗赞曰:"公仕归来特恩里,儿童灯火读书斋;西昌惟有周中复,盖世功名百世昌。"
当年,周中和念先祖周矩创筑槎滩、碉石二陂之艰难,而守成之不易,将周矩、周羡所置山地、田、塘交由诸有业者经理,供修破之需,以图永久。于是,周中和在宋皇箱四年(1052)镌刻了((搓滩、雕石二破山田记)),并立下规定,搓滩、雕石二破为公破,不得专利周氏,并成立了由破长负责、各有业大户轮流执政制的管理机构,使得水阪一直造福百姓。
在杂姓混居的生活环境中,林立的宗祠无疑就是各自宗族存在的告示,象征着各自的地位和尊严,而反映在宗祠建筑上的攀比,注定会披露出彼此的关系和各自的心理。尽管如此,千百年来爵誉各个姓氏之间却是热心公益、惠泽邻里,除周矩创筑的搓滩、碉石二破之外,清乾隆年间由肖、钱两姓筹资修筑的防洪围堤、两层拱桥和三处渡is,也是人们和睦相处的生动见证。这些善举的内心动力,来自聚族而居的需要,同时也是凝聚族人的最好的薪合剂。
因此,村人无论姓甚名谁,都格外钟情于这片土地。这个原本叫龙源村的村子,为宋仁宗救赐里名"爵誉"后,村名沿用至今。每座宗祠都对这个名字津津乐道,康氏宗祠大门的楹联称:"公侯伯子男五等列爵,诗书易礼乐百世迁誉。"周氏宗祠内的对联曰:"搓碉惠民德千秋南唐矩公创业,爵崇誉隆馨万代北宋中和承恩。"如此等等。想必,置身于宗祠极力营造的这种精神环境中,爱乡爱族的情感自会蓬勃生长。
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