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
“李广难封”,缺的不止是运气
李广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将领,从汉文帝开始,历经三朝,戎马一生。西汉时期,匈奴频频滋扰边境,西汉的统治者往往终其一生都在与匈奴斗争,而国之武将与匈奴的交战更是不可避免。就李广而言,他与匈奴人战斗了四十余年,参加了大小七十次战斗,担任过边关八个郡的军事长官,守边的跨度从渤海湾一直延伸到甘肃的天水。可以说,李广为西汉边境的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却终身未获封侯,最后还因“军亡导,或失道”自尽了。
李广的经历和结局在中国军事史上是不多见的。而“李广难封”更是后代怀才不遇者动辄挂在嘴边的感慨之语。我们不禁会产生疑问,在这样一个优秀的将军身上为什么会出现“李广难封”这样的事情呢?
首先,李广运气不佳,一生经历的战役都不是大战役。虽然李广名声在外,但大都是靠个人的勇武取得的,并不是靠指挥大战役获得的。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汉武帝起用了四位大将各领一万军兵,兵分四路,出塞攻伐匈奴。这四位大将分别是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晓骑将军李广。本来这次出塞,四位将军都有机会打下胜仗,胜利凯旋论功行赏。但是因为运气和个人原因,四人的命运完全不同:公孙贺在塞外兜了一圈,没遇到匈奴人,只能无功而返;公孙敖遭遇到匈奴的一股主力队伍,损失骑兵七千;李广则是几人中运气最差的,他的部队遭遇了匈奴单于所率的大部队,兵败被俘,最终靠个人智慧和勇猛才得以逃脱;几人中,唯独卫青打了胜仗,奔袭了毫无防备的匈奴的政治中心龙城,斩杀和俘虏匈奴七百人。公孙敖和李广回朝后,汉武帝大怒,要斩杀两人,两人最终以巨额赎金换回一命。 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
其次,不得不说汉武帝在用人一事上有失公允,有些任人唯亲。翻阅历史资料不难发现,在军队人员的素质和装备的配置上,李广等诸多老将都无法与皇亲贵戚相比。身为皇亲的卫青和霍去病等人所率领的都是经过挑选的精兵锐卒,装备也格外精良,所以他们出兵攻伐匈奴,总是所向披靡;而李广等老将们所率领的都是些残弱老兵,装备过于老旧、简陋,所以他们出战,常常会延误军机以至于打败仗。
再次,从现代公关角度来说,李广难封侯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不善于交际。司马迁在《史记》这样描写李广:“俊俊如鄙人,口不能道辞。”而这正是造成李广得不到对儒家思想比较依赖的汉景帝和汉武帝赏识、与朝中众臣关系平平的关键原因。李广虽然才能出众,却不懂得官场交际,不会察言观色,更不会溜须拍马,所以很难得到统治者的青睐。这样的李广在官场上本就已经不可能官运亨通了,如果再遇到别人使绊,那他就更别想能有一个好的结局了。
公元前119年,李广以前将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征战匈奴。在探知匈奴单于的位置后,卫青打算亲自率精兵正面迎击敌人,而让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一起由东路绕进。作为全军的先锋部队,却突然成了右翼协同部队,李广不服,请求卫青让自己继续担任前锋。然而,卫青却断然拒绝了李广的要求,转而派自己的亲信担任前锋。李广虽愤愤不平,但也只能接受军令,可是由于没有向导,东路军在大摸中迷失了方向,没能在约定时间到达指定位置。事后,卫青派人调查此事,并准备审讯李广的幕僚。李广一生忠义,作为一名老将,却遭受这样的怀疑和侮辱,悲愤交加之下,最终拔刀自尽。
可见,李广终生不能封侯,不仅仅是因为时运不济。退一万步说,就算李广运气极佳,攻伐匈奴百战皆胜,他就一定能在官途上走得更高更远吗?恐怕未必。俗话说得好“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口笨舌拙、刚正不阿的李广根本不是那些手腕多多的官场高人的对手,而他的死就是最好的证明。
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