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
唐太宗为何要修改国史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一位治世明君,登基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减赋减税,重民重商,还与邻邦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唐太宗一生文治武功,后人对他的评价颇高,不过人们在肯定他的功绩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非议。比如“观国史”一事,他就做得有欠妥当,此例一开,史官们再不敢如实记录帝王的言行,从而导致许多史实失真,使后人无法了解真实的历史。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天子不观起居注》中就对
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有什么事是不能写进史书的,非得改国史呢?关于这一问题,史学家们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唐太宗此举是为自己“杀兄逼父”的篡位行为进行辩护。当初唐太宗为了当皇帝,先杀了自己的亲哥哥李建成,后又逼父亲让出皇位—他的这种行为是有悖封建道统的,是令人唾弃的行为,无法成为后世子孙的榜样。于是,唐太宗当上皇帝之后,就考虑修改国史,为自己辩白,以保护自己的名誉。贞观三年(629),唐太宗以史官未在唐高祖李渊在位期间修成前朝著史为由,改建史馆制度,将史馆置于禁中,并由宰相监修国史。如此一来,皇帝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查阅新修的国史及帝王起居注,甚至影响史官对一些史实的撰写记录。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史官不再直书帝王善恶,往往有许多避讳,从而使得“信史”成为历史。唐太宗此举提出了批评,近现代的许多学者也认为唐太宗做了一件“影响很坏的事”。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
唐太宗一生曾多次要求翻阅国史和起居注,唐代史学家吴兢在《贞观政要》中还记载了唐太宗是怎样为自己的无理要求辩白的:“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贞观十四年(s4o),因为唐太宗一再要求,房玄龄等人只好将国史删略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唐太宗看了以后,对玄武门之变的描写颇有微词,于是史官们便将这段历史的动因改写了,称此举是为了大唐江山社稷和广大百姓的福扯。事实上,这与史实是完全不符的。
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唐太宗修改国史不是为了自己的声誉,而是出于政治需要。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当年李渊从太原起兵是主动行为,而唐太宗却要求史官将这一段历史改写成李渊是被隋场帝、刘文静等逼到绝路才欲起兵的,而且李渊起兵时的口号还是“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目的是将李渊描绘成一个忠臣,而李唐夺得天下完全是天命所归。
这种修改,自然对李唐的统治有利,但一些人认为唐太宗这么修改历史不是为了树立李渊的正面形象,相反是为了弱化李渊和李建成在开创李唐王朝中的贡献,从而突出自己在其中的主要作用。国史一改,唐太宗就成了李唐江山的奠基者,使得他的帝位得来的合理合法,而尊李渊为太上皇也合乎规矩。
这两种观点不过是后人基于逻辑上的估测,尚未找到足以佐证的史实依据,我们权且把它们当成对历史的另一种解读吧。不论如何,历史上唐太宗的确要求过修改国史。
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