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
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郑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本姓马,是明成祖朱棣身边的宦官,因在靖难之变中立下战功,而被赐姓郑,从此更名郑和。自明朝永乐三年(1405)起,郑和受明成祖派遣,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远航。至宣德八年(1433)为止,郑和先后到达东南亚、印度半岛、阿拉伯、东非等地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下西洋创造了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个奇迹,其航行次数之多、时间之长、规模之大都是绝无仅有的,更重要的是这几次航海活动促进了中国与亚洲其他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然而也有人注意到郑和下西洋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航海活动—据明朝史料记载,明朝的海禁很严,可明成祖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其中是不是有外人所不知道的隐情呢?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之说
关于郑和下西洋,民间有一种说法,称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炊。关于这一说法,《明史·郑和传》也有相关佐证,文中写道:“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西山杂志·三保太监下西洋》也记载:“永乐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船百艘,率军二万七千余。”惠帝,即建文帝朱允炊,明成祖的侄子,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当初,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变”,夺了建文帝的帝位,但是建文帝生死不明,下落成谜。人们对此议论纷纷,有的人说他出家了,有的人说他逃亡海外。明成祖也一直怀疑建文帝还活着,所以到处派人暗中寻访他的下落,一听说他可能在海外,就立即派郑和出海寻找。
然而,民间盛传的这种说法也有诸多疑问。如果明成祖只是为了寻访建文帝,为什么要让郑和带大量的中土特产、财宝赠送给各国,从郑和下西洋的活动中也可以看出,他更像是一个交流使者。另外,既然建文帝已逃到海外,对明成祖也就构不成太大的威胁了,明成祖大可不必兴师动众。可见。郑和下西洋不是奔着建文帝去的。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
彰显国威、沟通往来之说
如果说郑和下西洋不是去找寻建文帝,那么就是为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明朝当时可谓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近处无边关忧患,远处的欧洲战乱不断、印度也已衰落近千年,东南方向也只有一些或未开化、或半开化的岛屿。当时,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有实力与中国争锋。明朝江山传到明成祖手中时已较为富足,再加上明成祖卓有成效的治理,真正实现了国富民强,当时中国的矿冶、纺织、陶瓷、造船等技术都属世界前列。明成祖不由意得志满,觉得夸示富强、扬威海外的时间到了。而且,当时罗盘针的普遍使用,航海人才的富足,也为远航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
于是,永乐三年(1405),郑和便奉明成祖之命,率领着近百艘船舰以及数万名官兵,在茫茫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上展开了七次航行。在郑和带领的船队中,既有士兵和水手,又有翻译、医生和技术人员。这些人共乘的大船之中,最大者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可以说是当时极为罕见的大船。如此庞大的航队,足可以称霸沿海各国。但明成祖如此兴师动众,不是为了侵略邻居,而是为了向周边各国夸耀中国的富强,彰显大明国威,使得外邦不敢小瞧中国。
郑和在远航过程中,始终秉承明成祖的威慑理念,在其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除了在锡兰(今斯里兰卡)打了一场还击战外,与其他各邦都是和平相处的。郑和使团每到一地,都是先与对方举行外交会晤,对当地君王或首领宣读明成祖的诏书,告知当时中国的统治者是明成祖,希望各国能共享太平盛世,不要欺凌弱小,并且还许诺对来朝使者给予礼遇及丰厚的赏赐。诏书宣读完毕之后,双方会互赠礼物,举行宴会等。接着,双方才开始贸易。在郑和的宣传下,很多外国君主纷纷遣使跟随郑和来到中国,进而建立邦交关系。
郑和下西洋,给各国带去了许多中国特产,诸如瓷器、丝绸、药材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可以说,郑和远航对传播中国文明贡献巨大,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与此同时,远航也扩宽了中国人的眼界,让大家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可贵的民俗资料:马欢的《流涯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费信的《星搓胜览》等文,就向人们讲述了当时沿途各国的风土人情。另外,几次航海过程中,郑和还令人绘制了航海图《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这幅图虽有疏漏错误之处,却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深深影响着世界航海界。
总之,郑和下西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不管此举背后目的为何,它都为人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财产。
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