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
外戚干政为何屡禁不绝?
“外戚”又称“外家”、“戚婉”,系指封建时期君王的母族、妻族一脉。提起外戚,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霍光、王莽、武三思、杨国忠等人的名字,也自然会联想到霍成君、王政君、武则天、杨贵妃等历史上颇受争议的女性。这些由当朝后妃与其娘家所组成的裙带政治集团,就是所谓的“戚党”,该集团往往势力庞大,上到三公九卿,下到郡守县令,无不依附于它。后妃通过外戚专权用事,巩固自己在后宫的地位,而外戚则倚仗后妃的权势把持朝政。他们结党营私,往往给国家带来极大的危害,有时甚至导致政权更迭。
对于这一现象,历代史学家给予了严厉的抨击,历朝统治者也都十分谨慎对待。然而,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却总是频频发生,从战国秦昭襄王宜太后用事,到清末慈禧太后弄权,太后垂帘听政与外戚擅权之事从未停止过,甚至引得朝野动荡。这就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外戚干政乃至篡权的现象总是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外戚所代表的多重角色决定了其必然具备的不愿居于幕后的争权心态。
后宫势力的代言人
在汉代以前,后妃多出身高贵,与帝王算得上是门当户对,而汉代之后的后妃则多以才貌论品位,身份贵贱相替。这种现象在西汉、唐、宋等朝,尤为突出。这就给予了过去无缘与皇室结亲的庶族、寒族女子嫁人皇族的机会。而这些女子由于出身低微,人宫后一旦得宠,势必会被那些出身贵族的妃子所欺压,甚至陷害。于是她们必然要建立起自己的势力,以保证自己在皇宫中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对于她们而言,最可靠、最值得信赖的当然是自己的外家亲族。
翻阅史料不难发现,仅西汉一朝,就有十一位后妃出身庶族、寒门,而她们的父亲兄弟也无一不被封官授爵,手握一定的权力。而外家亲族为了保护后宫亲人、长保自身富贵,则必然希望能干政定策,进一步乘势揽权。于是,外戚便成为后宫势力的代言人,长期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
幼君的有力扶持者
历史上于幼年登基的皇帝不在少数,为了保证幼君安全、防止强臣作乱和稳定政局,幼君的母亲、祖母等通常会联合最亲近的外家亲族来支持和巩固皇帝的统治。从这一点上来说,皇帝和外戚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皇帝即位之初,权力和地位都不是很牢固,因此需要依靠母亲、祖母及外祖父等人的帮助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此外,有外戚的加盟,亦可弥补幼君的母亲、祖母等在父权制社会中干政时经常抛头露面而引起的不便。外戚的力量也就因此而飞速蹿升。
官僚权臣的制约者
在封建统治集团内,官僚权臣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因为自身利益的关系,他们或多或少总会与皇权产生矛盾冲突。为了加强皇权,皇帝普遍会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种,直接打击;第二种,制定法律限制官僚权臣的权力;第三种,培植外戚势力,以此制约官僚权臣。对于皇帝而言,培植外戚势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诸王和官僚权臣都有比较稳固的权力基础,而外戚却往往缺乏这样的政治基础,只能依附于皇帝才能站稳脚跟,同时外戚和朝廷的内外官员的关系都不会太亲密,对皇帝的威胁要弱于诸王和官僚权臣。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也乐于培养利用外戚势力,用他们来控制和调整权力。所以,外戚势力能活跃于历史的舞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皇帝的扶植。
君王权力的维护者
在古代,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也就使得许多人对皇位虎视耽耽。敢于凯舰皇位的人,要么是同姓诸王,要么是皇家之外的人。对于皇帝来说,来自皇家之外的威胁都容易解决:首先,在天下一统的大环境下,能与皇家分庭抗礼的政治力量实在屈指可数;其次,若真的出现了反叛力量,自有能臣干将率百万王师前去平叛。所以,对于皇帝而言,真正能令其坐立不安的,反倒是他的那些叔伯弟兄,他们最可能趁自己不备,把自己推下帝王宝座。为了防止此类事件发生,皇帝与外戚结盟也就显得顺理成章。因为皇帝的利益通常关系着外戚的利益,他们之间可以相互扶持,利益共享。所以,许多皇帝在政治斗争中,都将外戚当成是自己最可靠的一支力量,努力培植,这样“外戚干政”现象屡屡出现也就不奇怪了。
概括说来,在封建社会中,外戚是帝王维护和巩固皇权的政治工具。封建帝王与外戚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封建帝王需要外戚,又能赋予外戚权力,这就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所以许多外戚才能出将人相,享受荣华富贵。虽然历代皇帝也知道外戚干政的严重后果,但封建帝王们还是不断地重蹈覆辙,陷人“外家之祸”中。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君主专制与外戚政治的利益一体性。这也是中国的外戚政治能够长期活跃于朝廷之上的根本原因。在世界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屡遭外家之祸,却又无法禁止。
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