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
古人是怎样求职的
中国古代社会,人们自给自足,主动向人求职的事较少发生。但是,面对真正能让他们感到光宗耀祖的做官一途,古人为了“求职”可谓费尽心思,花样百出,令人叹为观止!
主动上门,毛遂自荐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强,并为此激烈争夺人才。该时期,各国选拔人才不论家庭出身,只论才能和知名度。一些贵族和高级官员也纷纷蓄养大批门客。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家中就有门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位叫做毛遂的人就靠自荐脱颖而出,“毛遂自荐”的成语也正是因此而来。的确,当时许多有一技之长又想有所作为的人,都是靠自荐谋得职位的。战国末期,农民出身的苏秦,师从鬼谷子学得一身本事,但到秦国自荐时,遭到了秦惠王的冷遇。盘缠用尽后,苏秦只好落魄归家,结果妻子不给他做饭,嫂子也不理他。苏秦见家人对自己如此冷淡,便发奋读书。学有所成后,他到六国自荐游说,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各国诸侯联合抗秦,甚至身配六国相印。苏秦的成功,即是毛遂自荐的一个典型例子。
当然,也不是每一位毛遂自荐的人都能获得成功,比如孔子也曾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向各国君王推荐自己,以便推行儒家思想,但是由于他的学说不符合当时的政治需求,所以他的自荐没有成功。 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
结交权贵,托人举荐
在科举取士制度建立之前,除了自荐外,文人只能依附于有身份、地位的人,通过他们的推荐,谋得一官半职。在汉代,朝廷实行察举制度,地方官员的政务之一就是向朝廷推荐人才,并且有一定的指标。因此,很多读书人都希望与有名望地位的人结识,以便“近水楼台先得月”,获得推荐。
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是靠他人的举荐,才魏见了唐玄宗李隆基。李白年轻时也热衷于仕途,然而他又不愿意走科举之路,便选择了托人举荐的跑官之路。所以,李白到了大唐京师长安后,想办法结交了一些达官显贵,希望他们能当自己的举荐人。虽然李白才华横滋.但是要得到别人的帮助推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甚至可以说他在这个事情上是屡屡受挫、十分不如意的。最后,他幸运地遇到了贺知章,贺知章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向唐玄宗举荐了他。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后,大加赞赏,于是召见了李白,并封他为供奉翰林。就这样,李白靠托人举官,终于踏人了仕途。
写封文采飞扬的“求职信”
除了上门自荐和托人推举的求职方式外,古人有时候也靠写“求职信”求职。一封文采飞扬的“求职信”,往往也是求职成功的第一步。比如汉武帝时期,东方朔就曾给官府写信自荐,最后他也如愿以偿,受到了朝廷的征召。汉武帝即位不久,便下令在全国摇选贤良方士及有文才之人。一时间,各地的儒生、士人纷纷递上自己的“求职信”,东方朔也写了一封。他在信中写道:“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征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责,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在这短短百余字的求职信中,东方朔不仅介绍了自己的出身、学习经历、特长,还突出介绍了自己的品貌。这封自荐信用处颇大,最后东方朔果然谋得高职。
写首暗藏深意的“求职诗”
除了“求职信”外,古时文人还有一种特别的求职手段,那便是写“求职诗”。文人们常会将自己的才华与抱负写进诗内,然后呈献给达官贵人阅读,含蓄地表达自己人仕的心愿。特别是在唐朝,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都会早早云集京师,四处活动,向主考官或当时的社会名流呈献自己的得意诗作,希望能给主考官留下一个好印象,或是得到名流的赏识,为考试及人仕加分。
唐敬宗时期,诗人朱庆徐就在临考时给时任水部员外郎的张籍,呈献了一首《近试上张水部》。诗文是这样的:“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人时无?”诗人巧妙地以新娘自比,以夫婿比张籍,又以舅姑(公婆)比考官,诗文明问装扮是否合适,实则暗问及第机会大不大。张籍看了朱庆徐的这首诗后,会心一笑,回了一首《酬朱庆徐》:“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纹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将朱庆徐比作越女,又将朱庆徐的诗比作菱歌,并以“一曲菱歌敌万金”盛赞朱庆徐,含蓄地回答朱庆徐,称他的才华足以征服考官。这里,朱庆徐与张籍,一个赠诗巧,一个答诗妙,可谓珠联璧合。这两首诗一时间广为流传,而朱庆徐也因此名声大噪,并在当年考中了进士。
另辟蹊径,让招聘者主动找上门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成语典故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当年,姜子牙出仕时已经八十岁有余,一般情况下,人到了这个年纪就已经该到告老还乡了.可是姜子牙却有办法让周文王亲自上门来请他出山。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姜子牙先来到离周都不远的渭水边上,然后每日用直钩在渭水边钓鱼。用直钩钓鱼就已经够怪的了,他还连鱼饵都没有准备,钓钩也只垂在水面上三尺高处。见过姜子牙垂钓的人无不笑姜子牙愚鑫,可姜子牙却毫不在意他人的议论一别人垂钓是为了鱼儿,而他垂钓是为了找寻明主,用心可谓良苦。
最终,姜子牙这不合常理的行为,在人们的热议下传到了周文王耳中。周文王十分好奇,忍不住亲自来到渭水河边,想亲眼见识一番。周文王见到姜子牙后,便与之攀谈起来,结果发现姜子牙胸怀经纬,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于是立即拜其为相。就这样,姜子牙用别有深意的举动,好好地“自荐”了一番,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与之有相同经历的,还有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诸葛亮未出茅庐就已经知道天下三分.还让刘备亲自请了三次才出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谱儿还挺大。
才学不佳,以孝廉谋职
与才华出众的人相比,那些既无才学又无身份地位的人,想要人仕就比较难了。然而,如果生于汉代,即使无才也没有关系,只要品德出众,还是能够以当时特殊的取士制度“举孝廉”被授以官职的。
汉律规定,举孝廉一年一举,各郡每年会按照朝廷的要求,将那些孝子、办事廉正的人才举荐给国家,朝廷根据举荐委任职位。对于才学平庸的人来说,举孝廉是一个极好的出仕机会。只要此人在家孝敬父母长辈,在外做事公正,受到人们的认可,就可能受到地方官的举荐,从而踏人仕途。东汉明帝时的齐国人江革就是靠举孝廉出仕的,后官至五官中郎将。江革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对母亲至孝。战乱时,江革背着母亲一起逃难,几次三番遇到劫匪,好几次劫匪都想杀了他,他便苦苦哀求对方不要杀了自己,否则无人奉养老母,劫匪见他孝顺,每次都不忍心杀他。后来,江革带着母亲迁居到江苏下邢,江革每天出去做工奉养母亲,母亲的吃穿用度都很好,但他自己却每天都光着脚。最终,江革被举孝廉,踏上了仕途。
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