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
古人是怎么生育孩子的
在中国,有一句古话一直流传至今,那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见,中国人对繁衍子嗣十分重视。在古代,一个女人最重要的价值往往就是生育后代,而每一个家族对待女性生育的事情也十分关注重。
孕前所做的准备
在古代,一段婚姻的开始,往往会被寄予孕育新生命的希望。古人成婚前,通常双方家庭首先要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和属相,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测算能否生子了。在古代的婚礼中,还特别设有“求子”的仪式。如,新嫁娘上花轿时,花轿旁会安排一人捧着上覆两块瓦片的烘炉火炭,瓦片上必定贴着大红双喜字,寓意多子多孙。又如,婚礼中有撒帐习俗,即将寓意吉祥的枣子、花生、桂圆、荔枝、莲子等物抛向婚床帐内,是最常见的一种析子仪式,至今许多地方仍可见这样的习俗。事实上,在古代民间婚礼的各个环节中,经常都蕴含着祈子的愿望,这也算是民间生育习俗中的第一项程序。
婚礼一结束,双方父母便开始关心新婚夫妇何时能传来喜讯了,即新娘怀孕。妇女未怀孕前,各地习俗中都有乞求神灵“送子”的习俗,比如福建、台湾等地拜临水夫人,北方地区膜拜泰山娘娘,而全国各地都盛拜送子观音等。在古代,人们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在生育这件事情上也不例外。在古人看来,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综合整体,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引发自身的某些不适症状。比如,古人就认为雷电霹雳、暴风骤雨有碍夫妻行房时的情绪,会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精气虚损,邪气人侵,进而降低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影响夫妻甚至将来孩子的健康。在马王堆汉墓中,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卷《种子篇》,其中就记载了古人认为不适合怀孕的十种情况:暴寒暴暑、阴晦日月食、大雾大早、天昏地暗、大风大雨、雷电霹雳、大悲大恐、醉酒之后、一方有病、丧服未除。另外,该资料还指出,“违之,则所生子女或痴聋、或盲、或病癫、或横生倒产、或四体不全、或五脏有损、或痈疽”。事实上,《种子篇》的某些孕育禁忌十分科学,对现代人而言仍然适用。
慎小慎微的孕期
妇女一旦有了身孕,双方家庭都会很高兴:娘家人终于放下心中大石,女儿可以在婆家立住脚跟了;婆家则会喜上眉梢,家族香火终于得到延续了。古人之所以称怀孕为“喜”,与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有极大的关系。中国人十分重视家庭,更重视家族血脉的延续,家中媳妇有了身孕,也就意味着家族的血脉得以延续,是一件高兴的事儿,所以怀孕也称为“有喜”。婆家知道媳妇怀孕后,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媳妇的娘家人,并四处说“喜”。孕妇的娘家人得到喜讯后,便开始为新生儿的到来做准备了,而这种准备各地的习俗各有不同。比如四川自贡地区的旧俗是,娘家人会为孕妇准备产后要吃的鸡、蛋、米,为即将出世的孩子准备衣帽鞋袜等;安徽含山地区的习俗则是,娘家人要为小宝宝准备衣被尿片等物。
妇女一旦怀孕,她在家中的地位也会随之升高,全家人都会以她为先,并按照传统习俗对她进行贴心照顾。妇女怀孕,在民俗中又称为“病子”或“有身”。通常情况下,家人会对她采取保护措施,对她的言行、饮食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控制。对于这些措施和禁忌,不同的地区特点各不相同。不管各地的风俗各自有何特点,但有几样禁忌在中国古代几乎是通用的,比如孕妇不可参加红白喜事,不能去探望病重之人,不能进人生子人家,不许抱别人的孩子,不可以抬重物,不可以跨越绳索,不能钉钉子,等等。
在饮食方面,古人对孕妇的饮食有“酸儿辣女”之说,又强调“一人吃两人补”,注重孕妇饮食的营养搭配,讲究油饭、荤汤、青菜与水果搭配,一样都不能少。民俗中还有许多带有迷信色彩的禁忌,比如忌食狗肉,防将来孩子爱咬人;忌食兔肉,否则孩子长兔唇;忌食鸭子,否则孩子会生摇头病;忌食驴肉,否则孩子长大不听话,等等。
总之,孕妇在怀孕期间需要谨小慎微,小心饮食,尽量在家待着,不要四处走动。直到孩子出身满月后,新妈妈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
胎教,古已有之
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注重胎教了,中医就有关于妇女孕期如何怡情养性,如何进行胎教的内容。例如,《正俗方》云:“怀孕妇人性宜宽厚,神全气和,不惟安胎,生子必温厚,古所谓胎教也。”又有《妇人良方大全》说:“自妊娠之后,则须行坐端严,性情温和,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书,陈礼,说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视恶事。”这两部书籍都是宋人编撰的,可见早在一千年前,胎教在中国就已经十分普遍了。
一些礼仪之家,对女儿或儿媳更是有孕期“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恶言”的胎教训诫,要求孕妇在孕期:行要正、坐要端、多听美言、勿吐恶言。为了给孩子实行更好的胎教,他们还会请人给孕妇诵读诗书,演奏优美高尚的音乐等。总之,古人的胎教就是要求孕妇的一切行为举止都符合“礼”、“美”。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在中国,婴儿出生称为“添喜”,也称“落地”。古代民间,产妇的分娩都是在家中进行的。临盆时,家人会将接生婆请到家中,为产妇接生。接生时,男性及闲杂人等都要回避,只留下接生婆和亲近女眷。接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作,在产妇的生产过程中,接生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负责观察产妇及胎儿的情况,确保母子安全;又要教产妇分娩技巧,用按摩等手段减轻产妇的阵痛,加快分娩进程;还要负责婴儿的剪脐带、清洗等工作。至于女眷,她们的工作主要是鼓励产妇,准备布巾,烧热水,为产妇擦汗,清理污物等。
在产妇待产时,家人一般会从主住房中隔离出一间小房间作为产房,产房都是不通风的。在产妇生产时,家人一般还会在产房中生一堆火,以提高产房的温度,有益于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古代女性分娩时,多数采取平卧或是半卧的姿势。如果产妇的健康状况良好,接生婆也会考虑让其半蹲或半跪在床上,这种姿势更有利于其利用重力生产。而采用这种姿势,往往需要在房椽上悬一条绳子或被单,产妇生产时好揪住它们来支撑自己的身体。在古代,由于医疗水平有限,接生的又不是专业医生,所以生产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儿。如果遇到难产,家人除了烧香拜佛外,再也找不到其他更好的办法了。若是接生婆在接生时出现差错,也极可能葬送产妇及婴儿的性命,而这种事情也是时有发生的。即使产妇在难产过程中没有出现并发症,但是长时间的剧痛,也极可能要了产妇的命。所以,在古代还有一项特殊的生产习俗,那就是在产妇临盆时,打开家中所有房门和橱门的锁,寓意“松关”,以此乞求生产顺利。
孩子诞生以后
中国自古重男轻女的观念十分严重,在怀胎十月时,肚子里的孩子都会被当做男孩来看待。一朝分娩后,如果如大家所期望的那样是个男孩的话,一家人便开始大张旗鼓地庆祝;如果是个女孩的话,庆祝的规格就会大打折扣,有的干脆不庆祝了,甚至还为此找产妇的麻烦,称其晦气。不过,通常情况下,婴儿平安诞生后,婆家人都会向娘家人“报生”,娘家人便送来鸡、蛋等礼物。古时候,产妇生下孩子后,相邻人家不用追问就会知道孩子的性别。原来,孩子诞生之后,家人会在家门口挂上东西,以告知他人孩子的性别:如果这家在大门左侧挂一张木弓,就代表这家的孩子具有阳刚之气,是一个男孩;如果这家在大门右侧挂一块手帕,就意味着孩子怀有阴柔之德,是个女孩。
自孩子诞生起,产妇要进行一个月的保养,俗称“坐月子”。在北方传统习俗中,产妇在坐月子期间,头三天不准下地,一个月内不准出卧室、不能洗澡和洗头、不能干体力活。总之,产妇在坐月子期间,吃、住都在卧室。坐月子这种习俗,是为了保护产妇和婴儿的健康,这一传统被延续至今。在古代,孩子出世三天后,才可以让产妇外的家人抱,同时为孩子“洗三”—用药汤洗澡。父亲会在这一天给孩子取一乳名。如果是男孩,家人还要给他举行射“天地四方”之礼,即:以桑木作弓,蓬草为矢,射天地四方。这一礼节是为了勉励孩子将来要有大志,长大后要上事天地、下御四方。
孩子满月后,家人会为其举办一场隆重的“满月礼”,有些地方也称为“弥月礼”。满月礼是中国最古老的习俗之一,办满月礼当天,亲朋好友都会来参加,而主人家则会大摆筵席招待。当然,宾客们都会给孩子带上一些礼物,比如长命锁、衣物、食品等。席间,家人会将孩子抱到席上,这是孩子第一次踏出房门与这么多人见面,而宾客们则纷纷赞美孩子长得好看。不过,有些地方的习俗却是不能赞美孩子,在广州惠州,人们多会说孩子长得丑。或许,这是中国传统避讳文化的一种演化。
除了满月礼外,在孩子诞生百日那天,中国人还有为孩子“过百天”的习俗。等孩子周日时,还要为孩子过周岁,并让孩子“抓周”。所谓抓周,就是在孩子周岁之日,在孩子面前摆上弓箭、笔、墨、纸、砚、算盘、书籍、钱币、珍宝、饮食等物,女孩则加上刀、尺、针线等物,让孩子抓取,以预卜孩子的前途。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今,对中国人而言,新生命的到来都是一件极重要的事情。所以,与此相关的风俗讲究数不胜数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