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
谁是中国第一个“走后门”的人
在中国人看来,“后门”往往被视为非正规途径,一般特指人情关系。因此,人们常将通过非正规手段达到目的的行为,称为“走后门”。可见,“走后门”是一种腐败现象,是造成不公平竞争的罪魁祸首:升职要“走后门”;安排工作要“走后门”;贷款要“走后门”;给孩子找一个好一点的学校要“走后门”;给孩子办出生证明还得“走后门”……正因为这些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很多人都误以为“走后门”一词是现代人创造出来的。事实上,早在北宋年间.就有了第一个“走后门”的人。
传说,宋徽宗登基之后,任命奸臣蔡京为相,蔡京便开始在朝中大肆迫害元枯党人。元佑党人指宋哲宗元佑年间反对变法的旧党,包括司马光、苏轼等人。蔡京利用手中的职权,对元佑党人一再贬滴和排斥,还下令不准他们的子女人京或是出仕,甚至禁止流传他们的诗文,由此引发了朝臣和民间的强烈不满。一次,朝廷设宴,席间有艺人演出了这样一出剧目:一位宰相坐在大堂之上,正在审案。一个和尚请求出京云游,但因其度赚为前朝元佑年间派发的,宰相即勒令他还俗;一个道士遗失度赚,请求朝廷补发,但因其是元拓年间出的家,宰相便让人立刻剥下他的道袍,让他复为百姓。这时,一个级别较低的官员走上前来,小声地对宰相道:“今日国库下发一千贯律钱,但均为元佑年间所铸的钱,大人以为该如何处置?”宰相沉思片刻,对官员耳语道:“那就走后门,从后门抬进来。”
这便是历史上第一个“走后门”的人,虽然这个人只是个戏剧角色。不过,正是由于有这样敢于讽刺丑恶现象的人存在,通过他们生动形象的演绎,“走后门”一词才变得极富深意,才能流传至今。
不过,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其实早在宋仁宗时期,就有了“走后门”的人。据说,包拯初到开封府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百姓来告状。后来,他才发现,原来是守卫官府大门的官吏从中作梗,只让贿赂了他们的百姓进衙门。包拯很生气,严肃地处罚了守门官吏,然后又打开后门,让百姓可避开守门官吏,自由出人衙门告状。由此衍生了“方便之门”和“走后门”两个说法,而那些进出开封府后门的百姓,才是第一批“走后门”的,人。只不过,那时的“走后门”和今天的“走后门”,含义是截然不同的。
其实,不管以上哪个说法才是“走后门”的真正由来,我们都可以肯定,早在很早之前,利用不正当手段达到目的的“走后门”行为就已经存在了。只是,这些行为没有被流传及记录下来,所以现今人们已经无从考证了。
说到“走后门”,以清朝宫廷中的妃殡“走后门”一事最为生动真实。清朝时,皇家在承德修建了一座避署山庄,每逢盛夏时节,皇帝就会带着太后、妃殡、宫女们来这里避暑。当时,皇帝的寝宫北侧有一后门与后宫相连。每次皇帝临幸后宫妃缤时,敬事房的太监就从这个后门将侍寝的妃子抬进来。清朝宫规中规定,皇帝临幸妃缤是有一定时间限制的。如果皇帝确实有兴趣或特别喜欢某位妃殡,超出了规定的时间,最长可延续一个时辰,也就是两个小时的时间,然后敬事房的太监就必须人内将妃缤抬走。
由于侍寝的妃殡都想多与皇帝温存一会儿,所以她们都会在侍寝前不遗余力地贿赂敬事房的太监,让他们通融一下,延长时间。太监们则根据每个妃殡所给的财物多少,来决定延长时间的长短。若有侍寝的妃缤忘记贿路他们,一到时间,他们就会进人寝室,从皇帝的被窝里把妃殡拖出,从后门背走。由此,“走后门”风俗逐渐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