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
于都县上宝祠堂群
于都县上宝祠堂群曾坐落在坚实如磐、墙高围宽的土围子里,土围乃南方客家人为保护村庄、聚居地而用土石筑成的围墙或障碍物。如今,通过上宝土围的断垣残基仍可看出,其宽近两米,外以砖石包裹,中间夯土,围墙透逝呈八角形,分东、南、西、北四门设四个堡垒,外有护围河环绕。
有一则历史故事颇能证明上宝土围的防御功能。1931年12月26日,彭德怀、滕代远的红三军七师和九师展开了围攻上宝土围的战斗,岂料此战耗时竟长达二十三天。敌靖卫团和周边的土豪富绅凭借坚固的土围负隅顽抗,因敌靖卫团胁迫众多百姓进入围中,更令战斗平添了许多难处。红军尝试着从围外隐蔽处挖地洞施用“棺材炮”来攻围,却屡次在经过护城河底时遇上塌方致河水奔涌而来,被迫放弃“地道战”,转而采用“围而不攻”之讨一。这时,在南昌的于都旅省同乡会获知情况后,电请蒋介石派飞机空援,有趣的是,飞机四次空投弹药物品,大部分却落在了围外的红军手里。土围内的数千人坐吃山空,眼看就要弹尽粮绝,敌靖卫团长在要求土豪富绅提供巨额赏金以组成敢死队不果后,只得弃围投降。1932年1月22日晚,上宝土围告破,红军活捉土豪劣绅一百七十余人,俘虏靖卫团四百余人,缴获步枪四百余支,解救群众五千余人。 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
为庆祝上宝围攻,钱胜利,苏维埃政府决定把上宝周边的原属于宁都、兴国、于都诸县的几个乡划出来,成立胜利县。上宝从此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如今的土宝新修了门楼,红石匾额镌刻“飞鸿第”三字,两侧红条石上刻联道:“恍闻流水高山事,曾见飞鸿舞鹤书。”匾联借历史名人钟子期和钟爵典故,暗喻此为钟氏祠堂。
据宝溪钟氏族谱记载,上宝钟氏祠堂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82),至雍正三年(1725)基本建成。祠堂群原由总祠和十七座房祠组成,面积达四千多平方米。曾、祠为“世德堂”,为祠堂群中规模之最,为三井五厅,其他分祠均为一井两厅,它们以总祠为中心,在其后左右分布,紧紧相连,排列有序,马头墙鳞次栉比,翘角密密匝匝。祠堂群经多次维修,至今仍存十二座。祠堂群坐西向东,由土围、院落及前后祠组成。}流内竖有八根旗杆石,乃钟氏两位先人在清I司治和光绪年间捐得官位时所立。总祠世德堂面阔十九米,高八米余.为砖木结构,三开间,大门上高悬黑底金字的“钟氏祠堂”牌匾,两边廊柱上挂有黑底金字楹联,左书“颖川开源流庞公南迁虔州奠基业”,右书“世德主今古英郎东涉雾邑展宏图”,道出了宝溪钟氏的来历。联中的钟庞是南北朝人,公元548年梁国都城南京发生“侯景之乱”时,他辞官携眷南迁,落脚江西赣州,成为赣南钟姓的始祖。联中的钟英郎是南宋人,原住兴国县竹坎园下,青年时隐居不仕,喜欢游览山水,因爱宝溪山水之胜,自兴国迁到于都,其孙后又迁到上宝,创立“世德堂”,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祠堂内的屋顶由八根柱子托起,抓梁与穿斗式结合,祠堂地面铺设青砖,两侧山墙开门,中间有一个天井,采光良好。进门处屋顶有八角形藻井,精美的彩绘、木雕讲述的是钟氏名人故事和宝溪风景。享堂上悬挂“世德堂”木匾,堂侧另悬民国四年的寿匾“五世同堂”,堂后两侧开拱门通内院。
出钟氏总祠后门,左右两边整齐排列着十一余座房祠,有砖木结构的,也有土木结构的,一律的马头墙,一律的飞檐翘角,均由一井两厅组成。两排建筑间隔约有四五米,地面以青砖铺砌,有的中间嵌大块麻条石。总祠右邻为钟北山祠,建于清代,是面阔三间的硬山顶、砖木结构的祠堂,占地约一百二十平方米,门楼砖砌,四柱三间三楼式。门框、门槛及门枕用的都是白云石,楼顶以青砖迭涩出檐,花仿中嵌红石匾,阳镌行楷的“北山公祠”,周围以灰雕万字纹装饰,简单中显出庄重。享堂上方挂着同样为黑底金字的“燕翼堂”的木匾。总祠左邻是钟东岗祠,也建于清代,门楼大小及祠内面积与钟北山祠差不多。不同的是,门楼的框架用的是麻石,门楼花杭嵌有“东岗公祠”的红石匾。钟玉田祠是钟氏房祠中较小的一座,但用料讲究,它建于清末,门设在前墙右端,红石门框、门槛及门枕,门楼中央一对白云石的长方柱上刻有两幅对联,墙上嵌有一块“玉田公祠”的铭文砖。寝堂两侧设小正房,拱门门额上分别题有“乐淑”、“礼陶”。神完梁仿尚存,下悬“攒绪堂”的木匾,中柱也有描金对联。
世德堂的主要功能是祭祖。每年的清明节,钟氏都要在此举行隆重的集体祭祖活动,三百多年来,除“文革”等特殊时期外,从未间断。先祖所作《百行孝为先诗》((?台家格言》《家训十则》和((宝溪八景诗》等,至今仍流传在族人的血脉中。
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