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
青原区陂下祠堂
青原区陂下村古名潭溪,与文天祥故里富田毗邻,在唐代先由罗姓开基,至南宋初年,参军胡晃徙居此地,渐渐成为以胡姓为多的村落,现有三百六十余户,一千八百多人口,百分之九十为胡姓。村中原有三十六座古祠堂,其中两座为罗姓祠堂,其余均为胡姓祠堂。现存祠堂二十五座,祠堂建筑总面积近一万平方米。
许多的古祠堂林立于保存完好、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统一的古民居建筑群中。胡氏总祠敦仁堂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同治年间重建,占地面积约三千平方米。前院以院墙围起,院门开在侧面,为坊式门楼,名称却是豪迈,称“朝天门”,上设魁星点斗雕塑。朝天门与祠堂大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据说是经风水先生指点,将院门朝向文天祥曾经读书的天马山、文天祥故里和富水河,取的是“门对天马之灵秀,直吞富河浩浩水,遥接文信国公忠节浩然之节,后必出骄子伟人”之寓意。祠堂坐北朝南,两井三进,前院阔大,正门上方悬挂“潭溪胡氏宗祠”牌匾,第二进为正厅,厅堂檐步有四角亭式抱厦,伸人天井间,挂有“宋参军府”牌匾。先祖胡晃亲自将宗祠正厅定名为“敦仁堂”,告诫族人要敦厚仁义。两旁木柱张挂楹联,为吉安最后一位状元刘绎所题,联曰:“敦睦则九族皆亲毋忘水源木本唯有孝’h}永和顺,仁让为一家之福要念祖功宗德无非忠厚世相传。”前进和中进之间两旁有双层回廊,上层有木栏杆围护。祠堂由八十八根柱子构成。
竹隐堂祠,建筑面积四百五十多平方米,两进一天井并带参亭布局。藻井下堂匾中的三个字是明代状元曾彦的墨宝。传说,早年曾彦卖猪仔路过限下,见村里的读书人聚集在一起写牌匾,反复多次都不满意,曾彦看得不耐烦,便上前用裹脚带写下“竹隐堂”三个大字,字体浑厚圆润、稳重刚健。因为他当时只是普通农民,并未留下姓名。日后见他金榜夺魁,村人自然得涂漆垫金,视若珍宝。竹隐堂有联云:“竹种已成林想先人一本发源无非德泽,隐居得世清望后裔万代相继不坠家声。”另有一联称:’‘竹高以节不同桃李芬芳盖争九十,隐待其时可好鱼龙变化浪击三千。”
星聚堂祠,建筑面积八百五十余平方米,穿斗式砖木结构,两进两天井。门前楼台式喜鹊聚巢双层三巢式木构,楼角翘起,泥塑卷草,楼栋东西泥塑鳌鱼,正中泥塑前后双面脸型物魁星点斗。梁撑左右木雕公母双狮下山,梁托木雕龙、凤、麒麟、兔、羊、鳌鱼等,形象逼真,彰显祠宇的高贵和豪华。内部中厅参亭,嵌“科甲联芳”四个大字,象征本堂人才辈出。梁撑回头凤配上牡丹花,显得高雅秀美。顶部采用线纹形特制砖遮盖,中间设置着百宝瓷葫芦,装饰高雅。潭滨堂祠,建筑面积五百余平方米,穿斗式砖木结构,两进一天井式布局。
乐善堂祠和志善堂瑞公祠,均为穿斗式砖木结构,一进一天井布局,建筑面积二百余平方米,后者装饰更为考究,其前檐泥塑人物,马头墙泥塑花卉,门担人物石雕细致人微,内柱梁托、神完雕刻精致,线条流畅。启正堂察院第是后裔为纪念南京、广东、河南道监察御史胡接辉而建造,其上栋顶部为七星阁,后面用木栅栏为福扇,透光良好,风格独特。
致中堂,一进一天井侧带一小厅,前设吊脚坊门景布局,该祠门牌为“御史第”,为胡接辉父亲胡玉岗特建,属家族支祠。其建筑设计独特,为八卦形的六角不等边多角祠堂,即前窄中宽后窄的稍带八卦棋盘形建筑。内部梁托、木雕精巧,墙体青砖经过精密设计定做,不等边墙角精确砌筑,蓝灰割线。这些祠堂均为村中各房各支族人的祭祖地和宗族活动的聚集地,也是私塾的学堂所在。所以,不少祠堂的门楼顶端都有单足站立的魁星,那许多的魁星点斗,既为激励族人,同时也宣示着宗族的精神。
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